书城经济衡阳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2015-2016
14844500000001

第1章 总报告

2014-2015年,衡阳市委、市政府抓改革、激活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把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作用有效结合,经济平稳发展,白沙洲高新工业区、综合保税区、松木循环经济示范区锦上添花,衡山科学城、來雁新城、滨江新区精彩纷呈。

然而,改革尚待深化,结构还待优化,转型还未到位……随着新经济、新常态、新思路的开发与落实,衡阳的明天更美好!

衡阳经济社会新常态、新业态、新发展的途径分析与体制机制建构研究——总报告

在党的十八大重大战略举措指引下,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新潮流与经济低碳化、生态化的新要求下,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由粗放式增长的高速度向集约式增长的中高速度转化,经济发展由低附加值、低成本、低档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低水平的经济层次向高水平的经济层次转化,出现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低碳化、生态化、健康化、个性化、细分化、链条化、高新化的新业态与新趋势。

衡阳市2014-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必须去发现新问题、新途径,推出新思路、新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衡阳2013-2014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困境

1.2013-2014年衡阳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1)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衡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56亿元(初步核算,下同),增长9.9%[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4.6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19.88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10.98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21元,增长9.1%.完成财政总收入235.66亿元,增长1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7.01亿元,增长2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51亿元,增长12.8%,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2:46.8:38.0,与2013年相比,一、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4、1.1个百分点,三产业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7%、44.3%、49.0%,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7、4.4、4.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7%,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2%。我市连续四届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称号,常宁成为全省第二批特色县域经济(制造产业)重点县。农业稳步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1.07亿元,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273.06亿元,增长3.8%,粮食再获丰收,衡阳县、耒阳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国家“蔬菜优质种苗繁育基地”落户我市,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林业产值31.73亿元,增长8.5%;牧业产值232.75亿元,增长4.2%;渔业产值39.64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三产增加值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创近年来佳绩。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4.1%、20.2%,蔡伦竹海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明山获评国家森林公园。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7.1%、11.5%;存贷比优化为51.3%,较年初提高7.85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3%、11.5%;科技创新成效明显,衡变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专利授权量达1900件。

(2)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4年全市开工建设44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3.13亿元,平均每天1.2个项目和2.26亿元投资落地,均创历史新高。首先,立体交通紧锣密鼓推进。南岳机场正式通航;吉衡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怀邵衡铁路力口快推进;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一期)开闸通航,湘江衡阳至株洲2000吨级航道工程获批,归阳千吨级码头启动征拆;娄衡高速、南岳高速东延线、武广衡山西站至南岳连接线加快建设;衡云、衡西干线等13条干线公路有序推进,交通融城步伐明显加快,“对外大联通、对内大循环”的立体交通基本成形。园区建设向集群迈进。中国五矿水口山金铜、富士康(衡阳)工业新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华耀城、崇盛国际中心、红星美凯龙购物广场等项目推进迅速,龙头项目的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设施再上高楼。南华大学新校区、湖南高铁职院新校区(二期)、湖南工学院新校区(二期)和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扩建有序推进,市铁一中和市九中搬迁工程顺利开工三馆两中心、市中心医院异地新建、常宁歌剧院等项目进展顺利,项目惠民力度不断加大。[2]

(3)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全市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70.8%、115.7%。企业改制攻坚克难,历时14年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市本级集体企业改制接近尾声。财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预算公开有序推进,市本级“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流转五服务”工作逐步推广,耒阳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资产和农机具打包抵押贷款模式,常宁在全省率先成立林权交易管理中心,衡南人选“信息进村人户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并乡(镇)工作在祁东、合村工作在衡阳县井头镇和长安乡完成试点。机制体制不断创新。市区两级管理职能调整持续深化,完成园林绿化体制改革。公交改革深入推进,公交公司股权及管理全面优化调整。市本级7大投融资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资本市场实现重大突破,天雁机械在主板成功上市,5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衡阳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衡山科学城开创高端创新型园区建设、招商新模式,铁路口岸建设扎实推进。着力把工业园区打造为对外开放的主平台,白沙洲工业园、松木经开区和祁东归阳工业园、耒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提速,西渡高新区核心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突破50%。招商引资来势喜人,1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衡阳考察洽谈,承接重大产业转移项目18个,实际到位内资255.17亿元、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增长18%,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9.43亿美元、增长62.4%。

(4)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围绕建设“宜居家园”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率提高到48.5%。扩容提质成效明显。大力推进来雁新城、滨江新区建设,着力打造衡阳城市新名片;高标准实施衡州大道、船山大道等6条城市主干道两厢提质改造;衡桂高速常宁连接线、S315线衡阳县城段、107国道耒阳城区段、322国道衡南段完成提质升级;船山东路、二环路等30条城市主次干道加快建设;南湖公园(一期)竣工开园,东洲岛、酃湖公园、幸福河改造等全市人民翘首以盼多年的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规模和品位不断提升。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珠晖水厂厂区工程全面完成,衡阳县自来水公司6万吨新水厂加快建设;江东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常宁松柏镇污水处理厂竣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5%。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创新渣土、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机制,城市重点部位摊点占道、户外广告杂乱、渣土污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拆违控违工作成效明显;稳步推进殡葬改革,中心城区乱搭灵棚治丧行为基本杜绝;积极开展中心城区烟花爆竹限放工作。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扎实推进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关停并转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1家,完成重金属污染源治理项目47个,一年完成养殖场关停搬迁省定的两年任务;完成人工造林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9%;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集镇“五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

(5)经济社会环境优化成绩突出。民生改善扎实有效。坚持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的主导向,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66.7%。16项30个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部或超额完成。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被征地农民社保待遇分别实现“十连调”和“五连调”;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39万套,圆满完成省里下达的目标任务;托市粮收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一批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三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完成295个村农网改造,开工建设安置房118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商品房产权办理遗留问题逐步消化,解决50.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6万名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城区大班额问题逐步缓解,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位居全省第二,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评为全国先进。首次荣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衡山皮影戏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宁、耒阳分别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年古县”;《衡阳市志(1978-2008)》正式出版。“单独两孩”政策有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果得到巩固。参加湖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海关、检验检疫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吸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203件,市政协提案505件。依法治市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深入开展,现行规范性文件得到全面清理。完成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发展环境优化年”和机关效能建设,干部作风持续好转,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市县两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加快实施,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深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73项清理至147项。行政监察、经济责任审计和社会监督不断加强。

2.2013-2014年衡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衡阳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是宏观经济影响。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呈现出一种低增长、低物价、低利率、不平衡,而且振荡加剧的特点,这种情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衡阳经济总量虽然已进入湖南的第一方阵,但发展不足是最大的市情。且受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疲软、结构调整、清理历史虚增等因素影响,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没有达到年初预期。二是经济总量不足。2014年,全市GDP总量虽然排在全省第四位,但比全省第一位的长沙7824.81亿元,差2.3倍;比第二位的岳阳少273.83亿元;比第三位的常德少118.59亿元。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人均主要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人均GDP为3292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365.39元,居全省第七位;人均财政收人为3227元,比全省第一位的长沙13719元相差10492元,居全省第六位;人均进出口总额为180.81亿元,居全省第六位,人均指标都没有进人第一方阵。三是块状规模小。衡阳是湖南的第二大城市,但是企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总量都位居全省第五位,与衡阳应有的位置不对称,差距较大。2014年末,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资产总额1亿元以上的单位数仅占1.8%;营业收人1亿元以上的仅占4.5%;从业人员1000人以上的仅占0.4%。2014年,全市企业单位法人20196个,仅占全省的7.7%。比全省第二的常德少12933个,比第三的岳阳少3929个,比第四的益阳少605个。2014年,全市全部个体经营户25.27万户,仅占全省的7.3%。比居全省第二的常德少18.56万户,比第三的益阳少8.68万户,比第四的邵阳少0.32万户。

(2)经济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按国际通行标准,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三产比重应高于二产。2014年衡阳市人均GDP为5340美元,而三产占比低于二产8.8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第一产业高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4.2个百分点、三产业低10.2个百分点。与全省比,第一产业高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4.2个百分点。与全省各市州比,第一产业占比位列第4、第二产业占比位列第8、第三产业占比位列第8。2014年,衡阳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4%;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偏高,2014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为29.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表明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任务十分艰巨。[3]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一,高技术产业总量占比低。2014年全市规模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1%,但高技术产业总量占比仍不高,仅占全市规模工业总量的14.3%,承接上游产业和辐射下游产业的能力有限。第二,创新能力不足。2014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65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仅为6.7%;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占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9.4%。第三,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偏少。2014年,全市经营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为120.04亿元,仅占全省的4.4%,不到长沙的十分之一,比居全省第二的岳阳少233.68亿元,比第三的株洲少48.35亿元。2014年,全市公益性文化产业资产总额为8.08亿元,仅占全省的4.6%,位居全省第八位,均低于长沙、梆州、怀化、湘潭、岳阳、常德和株洲,分别低36.24%、3.5%、2.0%、0.9%、0.6%、0.4%和0.3%。

(4)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七县市GDP、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速比五城区分别低1.8%、4.2%,小康指标的实现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各县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其主导产业与衡阳市的主导产业基本雷同,各个县市的特色产业不明显,主要产业集中在采矿、机械、化工三大类,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突出,县级工业园区发展滞后。与全省县级行政单元比较:从省域范围来看,2014年,综合湖南省全省88个县级行政单元,衡阳市各县(市)县域经济总量排名大多居中,其中除耒阳市排名第6位外,其他各县(市)大多在20名开外,基本落后于湖南省的发达区域,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根据地缘关系,将衡阳市与周边的永州、郴州两市县域经济进行比较,从结果来看,衡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毫无优势可言,县域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郴州经济的发展,郴州县域经济已经赶超衡阳市,其中比较突出的县市有桂阳县、宜章县、资兴市等。

(5)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高。控违拆违难、征地拆迁难、要素保障难等问题仍然困扰城市建设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与公共需求还不适应;城区交通拥堵还比较严重,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仍然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简政放权还有较大空间,经济发展环境还不优,个别单位、少数工作人员“四风”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为官不为、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不遮不掩,采取有力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二、衡阳2015-2016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今后几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依旧缓慢,经济增长仍将长期低迷,国内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继续保持企稳回升态势。综合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外权威机构和专家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在7.5%~8%之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长空间,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利好因素增多。尽管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对今后几年衡阳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仍然较为乐观。预计今后几年衡阳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长速度将会有所回落,综合2014年和2015年全年的统计数据结果,预计2016年衡阳GDP将达2833亿元,同比增长9%左右。

——投资。预计随着一批重大投资项目的逐步落实,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投资稳步提高,产业转型将取得初步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将达250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8%左右。

——消费。2016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等消费领域将维持稳定增长,社会消费总额增速将会小幅下降,维持在12.5%左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1135亿元左右。

——进出口。进出口贸易受国际形势影响较大,波动也较大,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衡阳对外贸易面临不小压力,虽然2013年出现下滑,但2014和2015年增长分别达37.4%,7.9%,预计2016年将继续增长势头,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额将达224亿。

——财政收入。2015年衡阳财政收入增速将会回落,保持在10%左右,全年财政总收入将达288亿元左右。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工业园区(含集中区)的逐渐完善升级,预计2015年衡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将小幅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5%左右,预计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将达1178亿元。

——CPI。当前物价下行趋势明显,将会维持一定的惯性趋势。但经济形势好转之后需求扩大将会带来物价上涨压力,2015年CPI指数将会小幅上扬,达到2.2%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预计2015年增长速度还将小幅下滑,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左右,同比增长9%左右;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095元左右,增长9.5%左右。

三、衡阳2015-2016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分析

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在宏观经济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面临着经济发展转型与社会治理的困境;衡阳进一步发展,须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科技创新、激发人民绿色需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规范、辅助作用,充分释放民间创造活力,不断推进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战略实施上台阶,建构物流体系平台使物畅其流,保障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法官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赢得衡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突飞猛进。

(一)衡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途径分析

(1)对接上级部署,推进全局性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试点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财税制度改革,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城市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等税制改革和财税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电力、典型、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性行业竞争性业务改革;加快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实现统一登记发证;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立足衡阳实际,推进区域性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一库三平台”信息化服务化标系;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推进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一办五中心”建设;推进耒阳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推进“衡阳发布”等新兴媒体建设提质改造,进一步抓好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工作,强化媒体监督力度。

(3)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探索性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项目投资f艮建制度改革;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争取衡阳纳入国家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继续加大以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制定支持金融发展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建设,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机制;加快农村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同时,要统筹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工作。

(二)衡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途径分析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衡阳成为湖南“第二极”(次级经济中心)的关键途径,是衡阳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衡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衡阳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途径,可以概括为“一三八”模式,即“一大主体、三大平台、八大工程”。“一大主体”,是指衡阳市高科技企业孵化器;“三大平台”,是指衡阳市“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平台、衡阳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衡阳市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八大工程”,是指衡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衡阳市知识产权创造工程、衡阳市重点科技研发促进工程、衡阳市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工程、衡阳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衡阳市县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衡阳市民生科技发展工程。

(三)衡阳低碳创新发展的途径分析

(1)低碳理念创新。加强和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和观念创新,将低碳技术和低碳理念贯穿和落实到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强化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低碳发展理念。

(2)低碳能源创新。能源供应从以煤炭为主向煤、电、气、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能源供用体系转变,改善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能源。

(3)低碳产业创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衡阳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提升生产型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服务行业垄断。

(4)低碳技术创新。衡阳市应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全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一批精通科研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5)低碳产品创新。低碳产品创新,使产品在材料、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具有碳排放量低的特征,如新能源汽车、低碳照明设备、低碳办公设备、低碳建筑材料等,都拥有碳消耗低、碳排放低的新型功能。

(四)衡阳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新发展途径分析

1.政府对处于成长期的衡阳现代多功能农业予以政策扶持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前期投入成本高,而市场空间有限,公司与农户等生产主体很可能会出现亏损;此时衡阳相应部门的扶持策略、手段与实施时机就成为非常关键的环节,例如,在该时期政府扶持手段的设计主要有,相应的税收与财政政策扶持方案设计,提供完整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2.把衡阳农业生产与经营主体逐利行为与农业成长规律结合起来

从事汲业的公司与农户对农业的观赏旅游业、农业的能源功能挖掘、农业文化的弘扬是为了利益,追求农业不同功能的价值并最终促成多功能农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但要把农业生产主体的逐利行为与农业成长规律结合起来。

3.优化衡阳农业内部结构,促进衡阳农业“三体系”同步发展

(1)优化衡阳农业经济功能的内部结构。深入农业经济功能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的调整。(2)优化衡阳农业经济功能与其他功能结构。农业除产品供给功能外的其他功能价值的挖掘与开发是提升农业价值的关键。

4.营造农业发展相关的软环境

营造相关软环境是提升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包括:一是经济制度组成的制度资源,二是文化、思想观念、心理等因素。

(五)衡阳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途径分析

衡阳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产业布局,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特别是近年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技术改造、鼓励科技创新、打造园区平台建设等方式,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主要有:群体迁人一外源型产业集群模式的衡阳电子信息产业;定向嫁接——内源型产业集群模式的衡阳输变电装备产业;定向依托——产业延伸型产业集群模式的衡阳钢管及深加工产业;产业共生——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的衡阳盐齒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地方特色——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模式的衡阳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城市品牌一路径依赖型产业集群模式的衡阳汽车零配件及工程机械产业;但是,衡阳工业产业集群还存在着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研发能力较弱、专利发明数量较少,多数企业规模小、且分布较散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大内部整合与外部推动,形成合力。

关于我市工业产业集群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一是要对接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我市产业集群“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二是要串联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园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区域产业发展轴线,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发展,落实“错位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我市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优势,推动要素聚集,形成产业发展高地;四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到产业链、落脚到企业。

(六)衡阳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分析

1.建立地方文化研究机构,推动文化创新理论研究

文广新局牵头研究部署建立衡阳地方文化研究机构。通过文化科研工作开展,加强衡阳区域文化的研究,对区域文化的发掘、探索与研究、整理,进而推动对现有文化的从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2.优先支持文化事业的措施

文化事业是体现社会文化发展成果为社会共享,提升文化社会效用的具体措施。文广新局应该研究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扶持,会同人事、组织等部门部署部分优秀人才帮扶计划。政府相关部门要落实,通过购买服务、编制支持和优先发展等方式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突出文化的社会效用奠定基础。

3.制定文化创新激励措施

首先,建立文化创新评选奖励制度确立文化创新发展政府奖励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对文化创新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保护和奖励,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文化创新活动中。

其次,建立文化创新成果交易制度举办文化创新成果推介活动,通过活动将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对接,为文化创新提供适应的社会环境。

(七)衡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途径分析

1.树立乡村旅游创新理念

乡村旅游可利用的资源、可以联动的相关产业很多。因此需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要注重对其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挖掘,将整个乡村环境都纳入到旅游规划中,打造全域旅游、全景旅游。

2.创新衡阳乡村旅游产品

衡阳乡村旅游的创新可以是现有产品的重新整合创新,也可以是产品形式的创新、产品类型及产品功能的创新。南岳衡山、耒阳蔡伦竹海、常宁印山等相对比较成熟旅游景区的安居新村可以升级为品质化的乡村酒店模式,打造“一个乡村就是一个大酒店”;而对于中田村,则可以采用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宝盖古民居群则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并创意文化休闲业态,如文化集市、博物馆、民俗餐厅等。

3.创新衡阳乡村旅游经营方式

在乡村旅游薄弱区域,先期由政府主导选择政府投资开发经营模式、“政府+公司”经营模式、“政府+公司+社区”经营模式、“政府+社区+农户”经营模式等开发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较较为完善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调节为辅,实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农户”经营模式、“村集体经济体+农户”经营模式、“农户+农户”企业独立开发等经营模式。农民可以以土地、房屋等出租获取租金,也可以通过土地、房屋人股,参与经营管理,以此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保障金四重收入,获得较大的利益。

4.创衡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打造一区一县一特色和一精品,一村一寨一亮点。如建议珠晖区主打湿地为主的乡村旅游;雁峰区主打健康养生乡村旅游;蒸湘区以花为媒,主打衡阳后花园,花卉种植与花卉博物馆等;石鼓区主打果蔬基地农业体验;衡南以宝盖为中心,主打银杏公园、茶叶庄园、烟叶庄园等农业庄园+古民居群;常宁主打少数民族村寨游;耒阳主打竹文化为主的乡村生态游;南岳区主打休闲度假乡村游;衡东主打“元帅故里”+衡东土菜美食乡村旅游;祁东主打民俗文化村乡村旅游;衡阳县主打名人(王船山、琼瑶、夏明翰)故里乡村游;衡山主打古镇探秘乡村旅游。

5.创新衡阳乡村旅游宣传方式

第一,联合旅行社推介。将乡村旅游线路与成熟的旅游线路结合在一起,或是将宣传资料放在酒店、旅游咨询处、旅行社及门市部等场所供客人取阅;第二,加强与户外群体的联系,通过户外群体的口碑效应扩大影响;第三,利用媒体,如湖南卫视、中央乡村旅游节目中进行衡阳乡村旅游介绍;第四,发挥网络的作用,如将乡村旅游点做成游戏界面方式、作为网络游戏的背景等;利用公众微信客户端、团购平台等实现线上到线下的促销。

(八)衡阳智慧城市发展的途径分析

(1)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衡阳市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公共基础数据库,以该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动态数据中心,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对城市的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交换,满足城市各类业务和行业发展对公共信息交换和服务的需求。

(2)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在城市感知网的基础上,对衡阳城市地下管线进行实时的监控;建立包括通用模型和具体应用模型的地下管线智能分析与决策模型库,更直观实现地下管线与空间的综合管理。

(3)政务服务。智慧的电子政务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衡阳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采用五层两翼的顶层设计模式,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系统层、应用支撑层、展现层以及运行维护与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

(4)智慧环保。衡阳智慧环保示范工程旨在建设成为一个集智能感知能力、智能处理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化智能环保系统,最终达到“测得准、传得快、搞得清、管得好”的目标,推进污染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与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5)无线网络。衡阳市应建成覆盖整个城市或其主要区域的无线宽带信息网络体系,为整个城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网络接入,并建设与政府工作、企业运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无线信息化应用,为市民、企业、旅游和政府机构提供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无线应用服务。

(6)城市感知网。城市感知网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智慧城市”典型应用数据的感知、采集与获取,以及纠错与融合等数据预处理。感知网络包含采集智慧城市所需信息的各类传感器,传输网络和信息采集、传输控制,以及信息处理等,是整个智慧城市投资最重的一部分。

(九)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途径分析

(1)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发展与创新,研究物流科技应用创新奖励机制与扶持办法,对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按规模、行业竞争力、发展潜力与纳税状况予以补贴。重点扶持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帮助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2)制定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财税负担。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贷款等方面给予物流企业有力的政策支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对低效益、无产业前景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导,缩紧金融服务的同时,回收和限制土地的开发与扩张,或进行强制合并与产业转型。以做大市场提高行业竞争力为目标,研究激励物流设施设备投资政策,研究物流企业运营配套基础设施完善机制,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和落地策略研究。

(3)大力招商引资,多渠道引进重大物流项目。利用各种机会,重点推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前景及政策环境,努力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驻衡阳投资兴业,加快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根据衡阳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对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重点物流项目,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完善法规,规范市场,配套环境”的发展原则,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来衡阳投资现代物流业。

(4)加大物流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衡阳市物流业技术水平。加快建设白沙洲、松茶两个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以两个物流园区为平台,引导分属于交通、供销、航运、商业、外贸、物资、粮食、化工等部门的现代物流企业入园协调发展。国有仓储、运输企业在改制后向现代物流园区聚集。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入园投资发展。争取设立海关办事机构和海关监管场所,鼓励金融、保险等部门入园设立分支机构,提供配套服务。

(十)衡阳粮食监管创新的途径分析

1.夯实“三个基础”,营造守法经营环境

第一,严格粮食收购资格核查。一是核查方式应当体现便民原则。二是核查应当区分主次。三是要建立信息通报机制。

第二,严格实行质保人员持证上岗。粮食仓储企业粮油保管人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必须持证上岗。

第三,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和建设。需要继续推进“一符四无”粮仓活动,加大对粮仓的管理和规范工作,确保账实相符、安全存储。

2.落实“三个强化”,确保依法管粮落到实处

第一,强化政策宣传。按照国家粮食局的部署,组织开展多形式的活动,通过播放广播、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在市、县城人口密集区域、主要街道、乡镇巡回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相关粮食政策法规,同时借助网络、电视、报刊、图片、标语、等宣传平台向公众提供粮食应急供应知识、粮食收购价格信息、粮食法律法规等知识,引导民众重视粮食安全。

第二,强化粮食收购许可准人审批。严格按照《衡阳市粮食收购资格认定行政许可》的规定,对许可条件和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内容进行合法性、真实性审查第三,强化监督检查。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全市重点粮油市场进行监管,及时掌握市场粮油价格、数量、渠道等信息,维护市场秩序。特别是加强对定向销售粮食的全程监管,实行保证金制度,严肃查处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做到“能出库、不转圈、不入口”。

3.实现“三个转变”,提高粮食市场监管水平

第一,监管理念转变。粮食管理部门要由过去的主要依靠政策管粮转变为依法管粮。

第二,监管方式转变。粮食监管机构应当树立服务行政的基本理念,以法律为依据,在承继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监管方式的基础上引入激励性监管和协商性监管,建设强制与非强制相结合、刚性手段与柔性手段相结合的现代粮食市场监管新体系。

第三,监管对象转变。要由内部管理向管理全社会粮食经营者转变。

(十一)衡阳全面依法治国法院员额制改革的途径分析

1.构建法官员额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1)以从事审判工作为前提。法官是依法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人员,行使审判权应当是法官的主要职责。但实践中并非如此,我国评定法官等级与审判工作无关,许多具有审判职称的人员、数领导干部几乎不审理或很少审理案件,根本不具备法官的资格,却也被称为法官。

(2)以受理案件数为基础。法官是从事审工作的,确定法官员额时应当以案件数为基础。案件多的地区,审判工作量大,法官员额应多;案件少的地区,审判工作量小,法官员额应少。

(3)以辖区面积为补充。法官定额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人口、地域、资源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员跨地区性流动也随之不断加强,所以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都必须包括在辖区内的人口总量中。

(4)以我国法治建设现状为对象。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状况与国外完全不同,我国法官制度的现代意义上的系统的建设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显得太年轻了。1995年正式施行的《法官法》,直到现在的落实情况也很不理想。我国法官目前整体的素质不高,法官素质想要在一两年内得到提高是无法做到的,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改革的决心和步伐。我国在2001年3月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同年6月《法官法》被修改,对初任法官的选任条件上增加“需要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说明我国法官制度在慢慢朝正确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的法官遴选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想要缩短这段差距还需要很多的努力。

2.法官员额制度的推进方式

法官制度改革的推进方式需在充分的理性探讨基础上,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计系统地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进而修改相关法律,是自上而下,逐步推进与实施,而不是靠“由点到面”的积累效应。

四、衡阳2015-2016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构建议

衡阳经济社会发展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但面临着经济转型、生态优化与社会治理的窘境,突破困局在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全面促进衡阳的发展,靠理念先导、法律规范、体制保障、运作落实;我们已经有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法律也日趋完善,关键是建构相应的体制机制去贯彻落实。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衡阳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构

1.明确责任体制

各级领导小组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级改革办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跟踪督促作用和协调评估作用,着力加强对改革动态研究,及时为深改组决策提供参谋服务,确保重大改革事项稳步推进。专项小组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对一些关键性改革要牵头组织制定方案。改革各部门主要领导对改革统筹协调、方案质量、利益调整、督促落实负直接责任,要全程过问,全程负责,形成全市改革一盘棋的推进体系。各级党委对本地区改革任务承担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改革任务和责任要分解细化到岗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每项改革、每个环节都要有可落实、可核实的硬性要求。

2.建立引导机制

要着眼实现创新发展,主攻产业转型和创新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着眼实现协调发展,主攻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综合改革,着力解决发展平衡问题。要着眼实现绿色发展,主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两型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要着眼实现开放发展,主攻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内外联动发展问题。要着眼实现共享发展,主攻精准扶贫和司法与社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发展成果共享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3.完善督察机制

要加强督察力量。加强改革督察需要一定的人力机构作保障,中央改革办和省委改革办已相继成立督察局(处),市委改革办也要配备专门力量开展改革督察。市委改革办、专项小组、两办督查室、改革牵头单位,都要承担起改革督察责任,把改革督察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推动形成抓督察、抓落实的工作合力。要把握督察重点,对已出台的改革方案进行排队督察,重点在方案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方面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列出清单、挂账整改。要创新督察方式,通过专项督察、全面督察、定期检查、整改复查、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开展督察,努力提高督察效能。

4.健全考核机制

要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加大改革实绩考核权重,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形成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管用有效的考核机制,营造敢于担当、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引导党政干部争当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要进行客观公正原则。考核要始终坚持公开透明、注重实效、全面准确地反映被考核单位的改革进展情况及成效。要开展改革第三方评估。组织测评团或评议代表,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也可由调查机构随机抽访普通群众作为第三方,发放问卷调查、电话调查或网络问卷调查。第三方评估得分作为该改革成效得分的重要依据。要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对督察情况要及时形成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跟踪落实,对落实不力的,要进行问责。

(二)衡阳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1)加强对衡阳市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全面促进衡阳市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2)构建衡阳市科技创新“四位一体”投入体系,全面提升衡阳市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加衡阳财政科技投入;积极引导衡阳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衡阳金融创新投入;提高衡阳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3)积极推动衡阳市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确保衡阳市“一大主体、三大平台、八大工程”的稳步实施,积极深化衡阳市科技体制改革,激发衡阳市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平台建设提供保障,探索有衡阳特色的协同创新模式;加强衡阳与周边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强化衡阳全社会协同创新;加强衡阳产学研协同创新。

(4)完善衡阳产业支撑和成果转化机制,保障“衡阳市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有效运行:完善产业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完善衡阳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保障“衡阳市知识产权创造工程”顺利实施: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优化衡阳创新环境,为衡阳市科技创新的“一大主体、三大平台、八大工程”提供良好氛围:增强创新意识;加强科技普及工作;培育创新文化。

(三)衡阳低碳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1.衡阳低碳创新发展的体制建构

(1)衡阳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建构。衡阳需成立低碳创新发展组织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规划局、统计局、林业局、旅游外侨民宗局及市政府研究室、市金融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低碳创新发展领导小组。

(2)衡阳低碳创新发展管理办公室建构。领导小组在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设低碳创新发展管理力、公室,负责协调制定低碳创新的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解决低碳创新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问题,组织和推动低碳创新发展以及低碳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工作,负责全市低碳创新工作的综合协调,承担低碳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

(3)衡阳低碳创新发展部门联席会议建构。低碳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项目均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到相关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组成联席会议,组织、协调低碳创新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4)衡阳低碳创新发展政务中心建构。市委、市政府在政务中心开展“企业服务”活动,每家规模企业、每个重大工业项目,都有领导和部门对口服务,建构“傻瓜”式办事窗口。

(5)衡阳低碳创新发展第三方测评机构建构。建立高校、民间团体为主的第三方测评机构,鼓励他们建立实地检测站与舆论监督网站建立业余志愿者队伍,通过公众参与,对空气、水、土壤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测,定期通报。

2.衡阳低碳创新的机制建构

(1)政策法律保障机制。市委改革办牵头,发改委、规划局、商务局、工商局等配合推进,通过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和法规等制度形式为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激励保障机制。市财政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制定和推进低碳创新的激励保障机制包括:政策激励;产权和知识成果所有权的激励;物质激励;环境激励。

(3)资金供给机制。市财政局牵头,发改委、国税局、地税、经信委、科技局、商务局等配合推进。通过资金支持建设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购买丰富的创新资源,通过创业投资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元化的低碳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完善融资担保机制。

(4)人才供给机制。市人事局牵头,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推进。建立和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建立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造就行业领军人物。通过招才引智,壮大新型人才队伍。

(5)能源供给机制。市能源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推进,通过直接参与市场运作或是制定相关的政策规章的形式对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进行调控和补充,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有机组合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足的供给。

(6)低碳技术供给机制。市科技局牵头,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等配合,共同推进无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加强节能减排等减碳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着力突破技术瓶颈,实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并加强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衡阳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同步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管理机制

(1)推进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让农民安心流转。(2)乘户籍制度改革东风,在农地确权基础上落实进城农民的市民待遇。(3)完善农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农地流转。(4)设立农地流转交易中心、管理服务中心,以挂牌竞拍方式形成农地流转价格由市场发现和决定的机制。

2.构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机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衡阳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2)加大对衡阳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和培育。(3)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以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完善多元化农业服务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1)完善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服务体系。(2)力推企业主导型的农业服务体系,如衡阳县的安邦农资公司。(3)完善合作社主导的服务体系,降低交易成本。(4)完善科研部门和行业组织主导型的服务体系,以实现政产学研的结合。

4.完善农村财政金融支持的政策机制

(1)创新财政支持方式。(2)对处于不同时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税收分段式优惠政策。可对新型主体前三年免税,后三年减税。(3)建立衡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基金,以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募资等多方式融资,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主体进行认证、公示和专项配套资助,以起示范带动作用。(4)加快金融资源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置。(5)稳妥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6)积极建设农村金融组织。

5.建立与完善“互联网+农业”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机制

(1)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生产智能化。(4)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

(五)衡阳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这几年,衡阳经济与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产业园区崛起,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相当好的平台。但是,产业集群不是企业“扎堆”,而是具有相关性的企业在产业链协作上的整合。产业集群需要许多外部条件促成,而市场本身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作为。产业集群背后的实质是制度问题,是缺乏产业集群的体制机制建构。体制机制的制度建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理念、规则、体制、运作;只有体系完善,制度才能运行到位!所以,要建构产业集群的链条,必需先建构并完善“理念—规则—体制—运作”的制度链条。

首先,理念是先导行为受理念的支配。

这就必须切实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在产业集群上就是同一城市、同一园区的各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要树立围绕产业链协作合作、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协调发展的坚实理念。集群需要协调合作,才能集体攻克核心共用技术难关,才有规模效益,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大做强,不能“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方面,道理大家都懂,都能够有所认识,但思想要相通、形成共识,还需要信息互通、彼此交流、便于沟通、达成共识的制度建构。

其次,规则是标准,行为准则要体现理念。

对同一城市、同一园区要确立产业链分工协作的合作规则、利益与贡献对称的共享规则、鼓励协作的政策激励规则、各企业各部门联席协商的议事规则以及企业、行业、园区、职能部门推动和实行协调合作的行动规则,构建一个产业集群互利互动、上下协调发展的规则体系,作为行为规范。

这些规则体系要突出各职能部门围绕产业链搞好服务、各园区围绕产业链引进企业、各企业围绕产业链通力协作的利益诱导、利益激励、利益共享,既能够激励人们跳起来摘桃子,又要能够摘到桃子。

再次,体制是关键,必须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权力配置去执行理念和规则。

要有效推进产业集群,全市必须建立统一的组织架构: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打通相关各部门、各园区的相关管理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吸收产业链上的各相关企业参加,协调各企业的沟通与协作合作,避免同一园区的相关企业的产业链衔接不畅而舍近求远!市产业集群管委会下,围绕产业集群建设的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設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各县区、园区也要将“招商与产业发展局”改为产业链发展局,围绕产业链开发信息共享平台,有针对性地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并设立产业链服务局负责政策支持服务、要素支持服务;设立产业链共用技术开发局为共用技术开发提供政策服务、高端人才引进与生活设施建设服务、技工人才培训服务等。这样职能职责环环相扣,以做大做強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经济。

最后,运作是保证,要有一整套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任务规定、实施办法与检查督促的激励措施使理念、规则、体制落实到运转上。譬如,建构物流产业链集群整合平台,可以由商务局牵头,联系所有物流企业,在全体协商的基础上,做好统一规划布局与整体服务工作。但是目前尽管领导很重视,认为很重要,而职能部门管理服务却很乱,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都在管,但又都没服务到位,甚至某些基础工作好像大家都没管。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程序,保障沟通协调好,理顺职责,分工专门负责。

以上可见,要建构产业集群的链条,必须首先建构、完善“理念—规则—体制—运作”的制度链条,才可能整合力量,提高规模效益与经济竞争力。

(六)衡阳文化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文化创新机制是指为了贯彻相关战略意图的具体实施政策性内容,是具体落实相关战略的制度设计。

1.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文化创新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有大量的人才支撑,没有个人才团队一个社会的文化创新是难以想像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能够从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着手完善文化创新团队。为了引进更为优秀的人才团队,应该打破既有的体制机制桎梏,创造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2.地方特色文艺保护培养机制

衡阳的地方文艺发展当前应该是立足现有的文化资源,构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文艺作品,通过支持和鼓励地方问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进行大胆创新和推进,实现上述目的。重点通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扶持市区几家地方文化企业,形成具有活力的地方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3.创新文化能力提升规范制度构建

我们认为在创新文化能力提升计划中,开放规范机制可以体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创造主体的合法权利,激励他们从事文化创新活动,总体上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发展。

4.地方资源保护机制构建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情感纽带、增进团结和维护社会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七)衡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1.衡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体制建构

衡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领导体制建构。一是建构适应“旅游+”、乡村全域旅游要求的管理体制,主管领导挂帅农村办牵头农业、林业、科技、金融、交通、电信等多部门参与,成立市级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委员会,下面县、区建立乡村旅游经济综合管理办事处,村镇一级设立乡村旅游经济综合管理办事小组,建立有效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综合产业协调机制,扩大其管理权限,联席会议指导,联署办公,形成责任明确,分工清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格局。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为乡村旅游发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平台,为乡村旅游发展培训相关专门人才;三是做好政府乡村旅游招商引资和加大财政投入,创新鼓励社会闲散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支持的服务功能,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4]。

2.衡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联盟体制建构

成立衡阳乡村旅游协会,采取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联盟体制,吸纳各主要乡村旅游点的负责人作为会员,对于加入协会的农户予以一定税收减免、部分奖励等方式,鼓励其通过入会方式加强自律。联盟体制建构一是推动制定衡阳乡村旅游行业准入章程;二是通过行业协会推动衡阳乡村旅游点建设的标准化,服务的规范化;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点与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并在纠纷调解、价格规范、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作用;四是行业协会开展联合营销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平台以及直通车运营机制等;五是加强帮扶作用,集思广益帮助每个会员单位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

3.衡阳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支持体制建构

衡阳乡村旅游发展同样需要创新支持体制。一是相关部门的支持体制。衡阳乡村旅游相关的农业、林业、科技、金融、交通、电信、文化等各部门建立纵横交错工作小组,提供专业化、专门化支持。二是产业链支持系统,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延伸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乡村旅游发展来看,依据的基础是第一产业农业,其次可以延伸到农产品、土特产品的深度加工的第二产业,最后是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因此要对乡村旅游涉及的三个产业进行协同开发与关联开发,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体制建构。三是乡村旅游法律及政策支持体制。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协同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项目在投资、审批、税收、土地、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形成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八)衡阳智慧城市发展途径分析与体制机制建构研究

(1)明确指导思想。衡阳市政府要紧紧围绕全省“四化两型”发展战略,把智慧城市融人城乡建设的全过程,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舒适性和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为目标,以法规政策为保障,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教育,培育和规范市场,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规划设计、标准规范、技术推广、建设运营和产业支撑等方面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成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进行宏观统筹和指导,确定一个牵头部门进行统筹建设,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消除多头管理、重复浪费、推诿扯皮等弊端。成立市长挂帅的领导组,负责全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工作,相关副市长任具体小组组长。政府办、住建、城管、经信、科技、发改、财政、国土、民政、交通、公安、环保、旅游、文广新、有色金属、卫生、法制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信息办。

(3)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建议国家、省级层面,应加强制定技术标准、规范和对下级政府的宏观指导,自顶向下推动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和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

(4)政策保障机制。衡阳市应高度重视智慧载体建设相关的运营规则、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提高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能力。制定和完善智慧载体建设方面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建设行为,营造最佳的投资、创业环境。

(5)建设、应用与考评发展机制。从集约化建设促进“大整合”、重视以应用促进智慧城市发展、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评估和考核、促进智慧城市应用与智慧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等五个方面完善建设、应用与考评发展机制。

(6)资金保障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部门、经济综合管理和各相关产业部门对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与支持,争取更多的试点、示范项目落户衡阳。设立“衡阳智慧城市”专项资金,每年单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同时吸引和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际资本投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7)运营保障机制。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带动引领效应、探索新型建设推广模式、加快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整合现有资源,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

(九)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构

1.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构建

(1)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组建专门机构对物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由市委、市政府决策成立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经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国资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信息化办、市统计局、市交通局、市邮政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松木工业园、白沙工业园、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物资行管办、市建设局、市科技局、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衡阳海关、市工商联、衡阳电信分公司、衡阳移动分公司、衡阳联通分公司、衡阳火车站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市经委。

(2)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构建。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严禁以各种名目向现代物流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各职能部门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限时办结,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对重点现代物流企业设立优化环境监测点。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污水处理费和超标排污费,应该与工业企业同网同价。现代物流园区及现代物流企业水增容费采取先征后返,专项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对新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企业,可按政策规定经市人民政府审批后,减免或缓交市权所属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完善衡阳市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西园蔬菜市场、江东水果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的功能和配送能力。同时,在城区东部新建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东西互补、覆盖全市的专业配送物流节点。

服务本市高端产业功能区、工业开发区以及专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一环外、铁路、水路、四条高速公路与国省道交界处,新建与改造相对集中、功能完善、规模化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引导物流资源集聚。

2.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构建

(1)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准入机制构建。进一步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现代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明文规定之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改革货运代理行政性管理,取消经营国内铁路货运代理、联运代理的行政性审批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审批,加强对货运代理经营资质和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2)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市场监管机制构建。由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监督《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执行;审议全市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审议重点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政策;协调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交通运输、信息等方面的问题;举办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组织“专家委员会”研究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战略性发展思路和可行性实施对策。

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物流业日常综合协调工作,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牵头组织物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对现代物流企业的资质进行认定,会同市委办、市政府办政策研究室、市规划局统一制定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协助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建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快重点项目的立项以及国土、建设等手续审批;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推介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优惠政策;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对优惠政策进行解释。

(3)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构建。积极研究“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策略。充分利用衡阳市高校教育资源,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鼓励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对接,鼓励定向委培模式,加大企业实习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力度。完善物流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引进优秀物流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工作经历和网络运作能力的高端物流人才。

(4)衡阳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协调机制构建。加强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设,整合衡阳的民间物流组织,以促进行业发展。支持物流协会、电商协会及其他民间团体发挥中间粘合作用,每年奖励各类团体在打造衡阳市流通物流网络节点构造上所做的贡献。

(十)衡阳粮食监管创新体制机制建构

1.监管机构体系革新

第一,建议设立专门的粮食市场监管机构,由其牵头组织粮食市场监管工作。同时建立独立的粮食执法队。第二,充实粮食行政执法队伍。第三,落实粮食执法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为顺利开展粮食执法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第四,加强粮食质检机构建设。

2.监管工作体系革新

第一,建立粮食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第二,健全粮食执法区域联合机制。第三,建立并完善粮食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案卷档案建设。第四,健全粮食经营诚信评价体系。第五,尽快做好粮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规范粮食监管行为。第六,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在宣传法规、规范经营者行为、促进粮食市场监管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3.监管责任体系革新

第一,完善外部主体追究机制,包括人大、司法机关、社会力量的追究。第二,加强监管机构内部的监管。

(十一)衡阳全面依法治国法院员额制改革体制机制建构

1.确定合理的法官员额

在确定法官员额时,千万不可“一刀切”,必须全面考虑审判工作量、辖区面积和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诉讼制度、管辖级别、保障条件等方面的各种因素。总之,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治化程度、社会民主化水平、公民维权意识、法官年龄结构、专业技能结构、文化知识结构要求的法官员额制度。

2.严格制定法官选任标准

实施法官员额制度的本质,即实现现有法官队伍的精英化、职业化重组,在削减法官数量的同时,确保法官队伍的质量,把真正具备高素质的优秀法官遴选到定额法官的行列中来,以保证审判工作的优质、高效。(1)明确法官选任机构。(2)明确法官的遴选条件。

3.同步推进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1)对法官做分类管理,合理配置法官资源,促进法官专业化,从而大幅提升办案效率。(2)法院行政人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进行分类管理。(3)对执行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4.完善法官的监督和退出机制

(1)建立案件追责和工作监察制度。(2)实行法官退出机制。(3)对法官审判业务进行必要的、适度的监督。

5.推行法官助理制度

法官助理在法官领导下从事审判业务辅助工作的人员。实现法官员额的重要保障就是推行法官助理制度因为按照法官员额制度改革的措施,意味着大幅精简法官人数,那么法官办案数量就会随之增加,若仍然要求法官亲自操作案件的每一个程序,法官则无法专心从事审判工作。因此,为了分担法官的沉重负担,为其配备必要的辅助人员(法官助理)刻不容缓,大概1-3人。

6.完善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1)落实以法官等级确定工资待遇的标准。(2)保障法官独立、中立的地位。(3)落实法官正常晋升机制。除了全面提高法官待遇之外,还要使考核合格符合条件的法官能够正常晋升,提升法官的职业待遇和尊荣感,稳定法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