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酒江湖:东篱杂文
14852200000017

第17章 作品的真诚

为什么想成名?!想见到那些大师。普通人也可见到那些大师。但却不能和大师交流。谁说不能?不能,比如窦文涛不会白白邀我去参加《锵锵三人行》。即使到那里,也不会有大师的气度和真知灼见。

大师才能和大师真正平等,灵魂惺惺相惜,孤独中互相辉映,见不见面也在其次,至少知道,这世上,曾经有过那颗孤独的星星,他懂得你,和你一起划过同样的人生轨迹。

现在我知道,成名不是目的,是手段。既是手段,也可有其他手段,想找大师交流容易,去看他的书。你也写书,去与大师对话。这是当今社会自由的好处。

每次读郝景芳的书,都会被感动,这一九八四年的女孩内心一定经历过和我同样的经历。读她的《生于一九八四》,只是为了消遣空虚,让自己陷入某种情绪,文笔平时,感情充沛,看不到炫耀的精彩词句,比喻却有时代感,清新脱俗,从不陈词滥调,也不会审美疲劳。

她一定是一边写一边哭,就像一个本色演员,若不如此,那些章节为何会感动我,也许情节是编排的,不过感情一定是真的。

一个作品会携带作者本人真实的信息,敏感的我会感受到,文如其人。

用技术去完成的作品不一定会感染人,而用感情去完成,一定会。

1994年周星驰与朱茵版拍了《大话西游》,从此成为经典,不排除演员之间拍拖的真实感情的底蕴。而2017年《西游降魔篇》却感觉颇烂俗,除了技术还有什么?!票房,那是形形色色人对经典作品持有期待的延伸,若没有1994,不会有票房。

技术很好,视觉盛宴,但是能不能给作品一些最基本的真诚,用心来拍,而不是用技术。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当年写《兰亭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时地利人心之作,古今绝版,概不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