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本刊寄寒先生自比国通讯的《有秩序的政争》一文,不禁回想到这个蕞尔小国,在上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胆敢抵抗顽强无比的德国,其大无畏的精神和光荣的历史,至今犹为历史家所乐道,未尝不叹一国之能自立于世界,不至受人侮辱,必有其所凭藉之自立的精神,必有其可以取人敬重的表现,决非泄泄沓沓因循苟且所能幸致。
各国应尊重比国的中立地位,原为一八三九年伦敦条约所保证,当时参加者有奥,俄,英,德等国。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爆发时,德竟藉口军事上的实际需要,不惜破坏比国的中立,严令比国允许德军通过该国,不得有所阻碍。在德国当时军力之强,声威之大,预料比国必怯懦畏惧,立刻屈服,于是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早晨,德国第一批军队即向比境开发,八月五日即对比国列日镇(Liege)的守军堡垒攻击,比军坚守。翌日即接战,当时比军不过二万人,敌军人数较比军多四倍,而比军竟与死战至四十八小时之久。后以众寡悬殊,宁退守而不肯屈降,列日镇之镇长勒猛将军(Genera Leman)率残军退守郎辛炮台(Fort Loncin),火速另组抵御之新军死守。八月十日德军调齐重军,架巨炮威迫,该炮台竟不为强敌所屈,坚持至十七日,勒猛将军率军死战,受伤昏迷卧倒于荒墟之中,被德军虏去,守将虽被虏,而守军仍退守。德国以九牛二虎之力对付这一国小镇,竟延误军机至十余日之久,死去德兵四万八千人,乃第二次请求比政府勿再阻碍德军之借道,仍被毅然拒绝。比军的力量当然比德军差得远,但竟以同仇敌忾之爱国精神,抗拒强敌,虽屡败屡退,终不任德军爽爽快快的通过,使协约国有充分之准备,其功殊伟,所谓“虽败犹荣”;所以虽一时因德军之摧残,国破家亡,君王出走,后来大战停止,国王回来,比国君王及人民之受世界敬重,有加无已,不久即恢复元气,兴盛繁荣。
当比国列日镇被德军占据之后,还有一件事也很足感人的,就是该处各兵工厂的工人也不畏强迫而拒绝工作。德军弄得无可如何,只得把各兵工厂里的机器统统搬到德国去。我们只要看这样的民气和他们的胆识,便明白比国以区区一万一千三百七十三英方里的疆土,七百五十万的国民,能卓然立国于世界的原因何在。
立于老大哥地位的我们中国,对于这个小弟弟只有惭愧——其实徒然惭愧无用,我们只有希望全国上下能由惭愧而感奋图强。我们试回想甲午中日之战(一八九四年,即前清光绪二十年),我国海军之设备实倍于日本,徒以提督丁汝昌不知统驭,平时将校但知骄淫,绝无训练,临战时兵士竟先倡言向统帅乞生路,官弁哀请罢战!方柏谦等遇敌先逃!如旅顺及威海卫天险,经营十几年,一旦敌至,都纷纷不守而逃!后来日俄之战(一九〇四年,即前清光绪三十年),日本死士卒十几万,攻击四个月,才勉强夺得,而在中日之战,旅顺瞬息失去,数日后威海卫即相继陷落,丁汝昌虽以一死免生降之辱,而诸舰均纷纷望风先逃,对敌舰并不还击,不败何待?
我们中国要想有扬眉吐气的日子,非使这一盘散沙的军民,养成比国那样的民气和胆识不可。比国的地方虽小,人民虽少,而能那样生死相依的一致对外,所以终能不受外力的侵略,不受外人的侮辱;我国的区域虽广,人口虽多,而却未打先逃,各顾各人自己的私利,但知自己打自己的同胞,不思同心协力的励精图治以对外,所以至今还受着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还处处受外人的侵辱而无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