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 俞道就
在下有两位好友,就是先生的令高足,所以在五六年前,就闻到先生的盛名,自从先生主编《生活》周刊以后,顿觉风行全国,光芒万丈,我本想托友介绍,一识荆州,可是听说先生职务很忙,我自思既没有重要的事情,不便干渴,牺牲你宝贵的光阴。但是我承认先生是社会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导师。
贵刊的精神和价值,用不着我来赘述,我现在所要谈的,就是有几个问题,要同先生商榷。
(一)贵刊的编排,新颖而且明显,可谓独出心裁。但是汇刊的装订,似觉面积稍大,在书斋或办公室里面,展卷阅读,固然无甚不便,假使遇到游息公园,或舟车旅行的时候,就有些不便携带了。我记得在第三卷里面,曾经有读者和先生商榷,你的答复,拟俟销数到了十万份以上,再想圆满的办法。照贵刊突飞猛进的成绩,要达到这个目的,原是不难。但是我很想在最短期内,得到比较满意的改革。可否在每版纬线的中缝,留出一些地位,打一行细小的针孔,以便分裁?这样依旧是每期发行单张,不过在装订汇刊时,可使面积缩小。
(二)沧波先生所编的《一周鸟瞰》,用意未尝不善。但是我以为现在各报每天已有提纲挈领的标题,读者纵使事忙,也不至连看这简明标题的功夫都没有,贵刊似无追记的必要。可否将此栏腾挪出来,登些其他材料?
(三)读者信箱里面所发表的,大半系婚姻问题。在目下过渡时代,凡百事情都还没有适当的标准,婚姻问题有关个人的前途,社会的前途,固然是大有讨论的价值,先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解释和指导,也是晨钟暮鼓,发人深省;不过我为爱惜贵刊的篇幅起见,很希望先生于商榷婚姻问题之外,遇有讨论学术方面的,择尤登几篇出来,换换口味。我们的呼声,一面固然要打破宗法社会的不良制度,一面更应该努力于进德修业。
以上所说的三件事,都是极普通的心理,先生主编《生活》,惨淡经营,当然是洞烛机先,我实在是被爱护《生活》和敬仰先生的狂热所冲动,尽些小小的贡献,请你原谅和指教。
俞君的奖饰,我们实不敢当。但是他的一番诚恳好意,我们非常的感谢。他所提起的三件事,也许是爱护本刊的其他读者一同关心的问题,现特乘此机会,奉答如左:
(一)关于格式问题,我们也曾加以三番五次的考虑。最近又和本刊印刷所商量改成本子的办法。我们起先以为用十六开的版式,并不加封面,只要装订一下,也许不难办到。不料印刷所的意思,每期三五千份的出版物,装订还不怎样费事;每期五六万份的出版物,装订起来便很费事了,势非大增工人不行,成本既增,定价非加不可。我们向来每年五十二期,连邮费仅收费一元,三四年来,虽费用浩繁,总尽力挣扎,不愿增加一般读者的负担,所以听见要增定价,又把此事搁起来。俞君的建议“在每版纬线的中缝,留出一些地位,打一行细小的针孔”,意思固然很好,但留出的地位如果太窄,订起来很难看,留得阔一些,材料又不免減少,照现在的格式,排得这样紧,有许多读者还来信希望材料再要多些,如再减少,恐怕不免要使一部分读者失望;况且每期印了这许多份数,“打一行细小的针孔”也很费人工。所以想来想去,简直好像成了一个大块头,没有办法!目前还是只得照旧罢,不过现在正想把就要三版的第二卷合订本,重新编成本子的汇刊,和第一卷一样,以便携带。
(二)沧波君现改任本刊特约撰述,《一周鸟瞰》已由灵觉君担任,关于这一栏,在江浙附近几省的读者,也许有许多和俞君有同感,但在南洋,菲律宾,以及欧美各国的华侨读者,却常常有信来说这栏很需要,大概因为他们就是定阅国内日报,每次收到一堆,看起来很费事,而且有时茫无头绪,所以欢迎这种简要的记述,久处甘肃新疆青海的林烈敷君最近到上海也和我谈起,据说那些地方的汉人不但欢迎本刊其他的文字,就是对于每期《一周鸟瞰》也有“望梅止渴”之慨,因为那些地方,就是定阅上海日报,不知何故总是不容易收到,而本刊却期期可以收到。我们因此竟有舍不得取消此栏的意思,所幸近来此栏的内容愈益简要,每期所占的地位已经很有限。
(三)我们觉得现在有一般人好像人生除了恋爱问题之外简直没有别的应该注意的事情!这实在是一种误会,所以我们近来对于这一方面的文字,倘非有特殊精彩议论或事实,不欲多载,不过“读者信箱”的文字,却须以读者的来信为根据。所以俞君的意思我们固然赞成,但非得到读者方面的合作不可。我们现在每日收到的来信,平均总在百封以上,却有过半是为婚姻及恋爱问题的,我们只得分别邮复,非较有价值及有趣味的,不愿登入信箱栏。以后若有其他方面有趣味有价值的来信,无论是商榷问题或报告事实,我们都非常愿意发表,倘若不过枯燥乏味的讨论问题,“信箱”里却也不欢迎,因为怕人看了打瞌睡,对不住读者。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