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农先生:
承寄示答复秦先生的一封信,甚感。关于先生答复秦先生意见的话,我很表同意,至于关涉到我前次复先生一信的几句话,现再略贡管见,藉求明教。
先生所提出的第一点是自修和受学校教育是否有同等的效果。愚意此事须视个人的秉赋,所处的环境,所习学科的种类及程度而异,殊不能作一概抹煞的论断。大概说起来,学术工具(如国文外国文之类)及社会科学比较的易于自修,自然科学比较的难于自修。较初阶段的自然科学比较的易于自修,因为小件的实验设备尚非个人能力所绝对办不到;较深阶段的自然科学比较的难于自修,因为繁重的实验设备非个人能力所够得上。至于自修须有相当的基础,这层我也承认,例如研究英文,连拼音都不懂,连初浅文法都不懂,连初浅句子都读不来的人,要他自己开始自修,是不可能的。但说“大学以下决不足以语此”,则在事实上似不确,因为即在中国,小学毕业文凭都没有,靠自修以造成学者的人,未尝没有。(例如王云五先生即其一人。)
其实在校外欲增进学识固然要靠自修,在校内要增进学识也要靠自修,不过在校外自修常须全靠自己对于困难作更费力的抵抗,或恃函授的辅助,或入补习的机关,或就可得利用的图书馆,或就可得领教的师友请益,或搜索指示修学途径的书报以资参考,这种校外的自修并不限于“闭户”,但比起学校教育当然是比较的困难,比较的不经济,但这种困难和不经济不是苦学者所自愿受的烦恼,一方面是因为学校贵族化,非有钱的子弟徒唤奈何,非势必提早就业的青年所能享受,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所设立的学校并不能足够供给一般平民的需要。在校内自修有相当的教师指导,有相当的设备应用(目前中小学关于自然科学的实验设备是否相当,尚是疑问),当然是比较的便利,比较的经济,但这种便利和经济不是苦学者不愿享受,其原因亦在学校之贵族化与国家设立学校之不敷用。
我们既不能武断校外自修是绝对无裨学识的增进(至少中等以下的学识),又鉴于校外的苦学自修是国家对于教育不能称职的过咎,而校外自修的限度又往往因指导之乏人与设备之未周,以致未能更求深造,则因不得已而勉强从事既多困难而又不经济的校外自修若干时,千辛万苦修至相当的程度,因欲再求深造,仅求教育当局赐以严密周详的考试,及格后许其转入比较便利而经济的途径(即入校),实天公地道的事情,何得以一纸文凭之有无而并其参加考试的权利与机会亦忍心剥削无余?
第二点先生因自修而提起爱迭生。爱迭生今年九十几岁了,在他十几岁时,美国的科学环境不见得比今日的中国胜,而且我的意思不是说校外自修的人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可以做到爱迭生,但我却不承认只有爱迭生才配在校外自修:发明要天才,在校外自修并非一定要天才才行,而目前升学考试所需要的程度也并不要须有爱迭生的发明本领。
第三点先生提及合群生活。我并不否认学校可以养成合群生活的习惯,也不否认学校对于这种训练是比较的经济。但我却不承认除了学校之外,在社会服务与自修兼程并进的人就一定得不到合群生活的习惯。先生一则曰“一定要人们进学校”,再则曰“看重学校生活”,愚意并非劝人不要进学校,更不是不看重学校生活,乃有慨于无数无力入学或无力续学而不得不提早就业,同时却能勇于自修的青年,虽有相当升学的程度,乃徒以缺少一纸文凭,遂致断绝升学考试的机会,不得不替他们呼冤。
先生谓“救济贫苦与年长失学的学生,政府应当特别设法”,这诚然是我们九顿首以求而不可得者,但光阴似箭,时不再来,在“特别设法”未有之前,何忍让这许多“贫苦与年长失学的学生”流离失所?至于入学考试,愚意只须于考试方面慎定标准,严密周详,并不至“大开躐等躁进之门”,也不至使“教育程度低落至于不可收拾”,若先生前书所言的某大学招考,只验验文凭,把考试成绩平均不满三十分的都取录进来,那才真是“大开躐等躁进之门”!那才真使“教育程度低落至于不可收拾”!
韬奋敬上
十九,十一,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