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邹韬奋作品集(1930)
14866100000060

第60章 丧事呢?还是喜事?

五月一日无意中看见上海各日报上登着一个很大地位的“讣告”,“讣”者“告丧”也,想起来总应该是丧事,不能算喜事。再仔细看看其中的内容,但见写着:“显妣方太夫人痛于中华民国十八年九月七日寿终镇海伏龙山本宅内寝,享寿八十有九岁。不孝和德随侍在侧亲视含殓。谨择于五月九日成主领帖,十日发引。叨在戚,世,乡,族谊,哀此讣闻,恕不专讣,敬希矜鉴”。下面写着(重要处的圆圈是编者加的):“孤哀子虞和德泣血稽颡……”再下面当然还有一大拖孙子曾孙随着“泣稽颡”,因篇幅关系,他们的大名恕不一一照抄了。我们看了这几句内容,除非是没有脑子的人,或是脑子出了毛病。似乎应该知道这的确是丧事,决不能算喜事,否则何必“痛”,何必“哀”,何必求人之“矜”,更何必表示要“泣血”呢?

在同日的报上本埠新闻栏里见有一段新闻标题《虞母丧事之筹备》,这个标题既大书特书是“丧事”,那更是丧事无疑,决不会弄成什么喜事了,但且慢,请往下看这个标题后面的那段新闻:

旅沪巨商虞洽卿之母方太夫人,择于五月九日在龙山原籍成主领帖,十日举殡,曾在各报讣告,嗣悉上海各团体以虞母为女中懿范,且今年适逢九秩仙寿,除往吊奠外,拟于十一日发起庆祝大会,因此更形忙碌,故由各界组织治丧委员会……业于前日召集第一次会议,讨论各项布置方法:(一)设立登记处,由委员会具名登报公告,以便招待各界来宾;(二)指定轮只,编列舱位号码;(三)卫生设备由会函致红十字会酌派医士二人,随带药品,定期赴龙;(四)担任剧务……分头与……各票房接洽;(五)摄取影片,由明星影片公司承办;(六)庆祝游艺,分京剧,电影,烟火,音乐,杂耍等等。闻近日各界赴该会登记者,军政各机关及各团体代表等已有五百余人。

我看了这段新闻,简直目迷五色,越弄越湖涂,“治丧委员会”和“庆祝大会”兼程并进,可谓洋洋大观。自称“孤哀子”的虞君在“讣告”里明明说他的太夫人“寿终”,他的亲友们偏说还有九十大庆应祝;他在“讣告”里明明说他的太夫人“享寿八十有九岁”,他的亲友们偏说要庆祝九十大庆,不知道“虞母”去年是否死了,还是虞君的客气话?虞君在“讣告”里明明求“矜”,明明自谓“泣血”,还带有许多子孙随在后面“泣”着,而他的亲友们却偏要“担任剧务”,“庆祝游艺”,如此岂非幸灾乐祸的表示?至少是他们要和这位“孤哀子”开玩笑!

上海为华洋杂处之地,主持此事的大概都是各界巨子,所“招待”的“来宾”里面想不少黄髯蓝眼高鼻头的朋友,叫他们看了中国死了人下葬是要大大的庆祝一番,也总算替中国宣传一部分的文化,抢得一部分荣誉!至于“摄取影片”以广传播,把这种好事灌输到一般天真未凿的民众脑袋里去,那更是功德无量了!

我记得《论语·述而》一章里有过这几句话:“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出去吊丧,见别人哀痛,他老先生连饭都吃不饱,所以注里说“临丧哀,不能甘也”;又他老先生在吊哭的这一天,简直一天都没有心思唱歌,所以注里说“哭谓吊哭,一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孔子有许多话诚然不一定适宜于现代的潮流,但是他老先生见亲友死了人而不忍像现代“巨子”之“发起庆祝大会”,似乎较近人情。

记者执笔至此,适接到由法国寄到的一篇通讯,题为《法国的丧仪》(见本期),我读到“……亲友们前来致吊,国人是携着纸钱,他们是握着鲜花,但眼泪却不分中西,同样的要为死者哀痛而流”,作者那里料到中国进步实在比外国快,现在并不为死者哀痛而流泪,却为死者愉快而“发起庆祝大会”!

十九,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