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上期和读者诸君谈到高尔基在十二岁的时候,已饱经世故,从一个绘图师家中的学徒生活里逃遁出来。在逃出的那天早晨,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他手里拿着两角钱,原备替主人家出去买面包以应早餐之用的,他老不客气的拿着静悄悄的一去而不返了。他独自一人逃到伏尔加河的河滨,飘泊流浪了好几天,和那些粗鲁而仁爱的落货起货的工人混杂在一起吃喝昵谈着,第一次尝到飘泊流浪的生活。过了几天,他才获得一个轮船上洗涤碗碟的职务,每月工资两个罗布,于是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又开始他的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经验了。轮船上的生活是变化无穷的,所经的境地固然是常在变换中,就是所遇着的面孔也是常常的不同。这在具有无限好奇心的高尔基是最觉得高兴的了。和从前一样,他随时随地观察,随时随地用心听着,需要的时候并不踌躇的从门上钥匙孔中偷看着,由此增加他的新见闻,其实是发挥他的老癖气。尤其重要的是他到了这个船上之后,他的求知荒受着了一个新的推进:他从此开始看书。他在外祖父家里的时候,外祖父授给他的那种枯燥乏味的关于宗教的读物,以及他所恨的几个月的学校教育,都使他对于看书这一件事觉得无缘。但是这个船上刚在他上一级的头儿,船上的厨子,名叫史默利(Smury)的,却使他的注意转到文学上面去。这个厨子是个退伍的卫队联长,长得奇大无比,雄伟惊人,态度粗鲁得很,但他却有个奇癖,喜欢叫人读书给他听。他最初叫高尔基读书简直是用强迫的手段。在他自己的箱子里搜集了好些皮面的书,叫高尔基高声读给他听,读了一本又一本,读个不休。他的那些书却并不高明,其中有许多神秘使人看不懂的地方。但是史默利倾耳静听,听到太无意识的地方,他也知道嗤之以鼻,骂几句,但却硬要叫高尔基读完一本又一本,因为他深信凡是书都有伟大的秘密的力量,并深信愈不易懂的书愈有价值!他有这样的奇癖,又有这样的奇想,高尔基被他强迫着硬着头皮读下去,并不比在学校里所得的经验有何比较的愉快。忽有一天船主的夫人借一本俄国名小说家古阁尔
(Gogol)的小说给史默利看。这个小说里的故事使史默利有时乐得放声狂笑,有时哀得珠泪上
涌。自此之后,他抛弃了他自已的“图书馆”里的宝藏。继续不断的向船主夫人借书,借来之后,就叫高尔基大声读给他听。这样一来,这个孩子的本分的工作不免来不及做,史默利放不开他,却把这个责任派在他的年龄较大的一个助手身上。当时高尔基所处的地位却颇困难,因为其他同事以为他受了特别的优待,常想对这个“吃书的脚色”报复报复;在他自己虽不愿特处优待的地位,但对暴躁如雷的头儿又不敢作过分的争辩,而且他的读书习惯好像已上了瘾,和史默利的对于各著作家的热烈态度又深表同情。但是到了当年的九月(他是春初上船的),终被同事到“船上管事”那里诬告他偷了东西,那个“管事”也就不分皂白的把他开除了,临走时“管事”给了这个孩子生平所未曾有过的大数目——八个罗布。
高尔基在船上工作时所遇的环境,可以说是继续研究了解俄国一般民众的专科学校。他自幼观察的结果,觉得人和人的关系竟像虎狼对噬一样,感触万端,每于读书余隙,偶举所疑以问史默利,问他:“人到底是善的呢,还是恶的?”“他们为什么有的这样残忍贪婪,有的又那样吞声饮泣?”但是那位好像无所不知的厨子却不能解除这孩子的知识荒。据高尔基所追述,当时史默利听着他的呶呶不休的盘诘,常于纸烟烟雾环绕中露出他的面孔,很不耐烦的回答他道:“喂,你又在那里瞎转什么念头?人,人……总之,人就是人。有的聪明,有的愚笨。你只要读你的书,不要瞎三话四。在书里面,只要是不错的书,什么都说在里面。”高尔基被开除时,史默利对他依依不舍,和他亲吻,临别的赠言是叫他要读书!
于是十二岁的高尔基又失业了。他回去找他的外祖母,在山林中捉鸟出卖以自给,但到了冬天,在俄国是不易出外的,他的外祖父又重把他荐到从前所做过的那个绘图师家里去,高尔基一时无法可想,也只得埋着头再去。在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和从前两样,除了他所做的劳工更多,因为那个家里又添了两个小宝宝,小把戏的衣服都归他洗。除在家里洗着还不够,每星期还有一次要把衣服拿到离得很远的什么“神泉”里去洗一次。不过在那里他每次混在许多倜傥而健谈的洗衣妇里面,比在主人家里一天到晚和主人的惹人厌恶的母亲和妻子相处,苦乐却大不相同。
在这个绘图师的家里,依他们看起来,高尔基比前多了一种恶习惯——读书的狂欲!他要读书,不得不用尽本领来躲避他们的侦探。尤其是那位老太婆,主人的母亲,她侦探高尔基读书的本领特别高明。她每在夜里出门的时候,先把家里所有的蜡烛数清,回来时如发现数目减少,对于这个小“犯人”就要大骂大打一顿。有一夜他试在反映于铜锅上的月光前面看书,但很难看清小字,于是移到角上,利用神像前的油灯的微光,站着看书。因为白天工作得太倦了,竟不自主的睡在地下,后来被那个老太婆的锐声乱嚷和劈劈拍拍的乱打所惊醒。那个老太婆打他的工具就是从他手上抢下的一本书。他一心只怕那本书给她打坏,用力抢了回来,总算幸而保全。另有一次她在小阁楼上发现他所借到的一本书,就很自豪而愤怒地把它烧掉!但是这种阻碍和危险反而增强他对于读书的狂欲。他设法把烧剩的蜡烛杆上的一些油搜集拢来,放入一个空的装沙丁鱼用的罐头里面,再加些神像前油灯里的油,最后用线搓成灯心,居然能由此造成微微的灯光,用来看书。他对读书这件事简直发了狂!就是当他在砍柴,或擦地板,或洗衣服的时候,也好像有书的蒸汽装满了他的脑袋里。因为这个缘故,他往往“心不在焉”,闹了不少的笑话,也引出了那个老太婆的不少的打骂。最后主人的妻子诬他做贼,虽真贼发现,冤抑大白,但他不能再忍受那样的环境,自动的不干。
于是十二岁的高尔基又失业了。他又想到伏尔加河的河滨,又在那里得到一个轮船上厨子助手的职务。和从前一样,他的好奇心又继续转到研究水手旅客和一般平民;他此时的求知心较前更亲切而敏锐,因为他近来所得的经验和印象较前更为丰富。做了一季之后,他又回到故乡,进了一家神像店里做学徒。雕刻和油漆神像本是一种艺术,但是他要学习这种艺术的机会却很少,因为只在夜里他才在这家神像店的工厂里帮助工作,白天却要在该店的门市部做生意。他从前在鞋店里做学徒的时候,已尝过当时商人的恶习,此时还是一样。店里的人也还是信奉“倘若不欺骗,你的货物便卖不出去”的格言。他进店之后,老板便教他怎样的把别家竞争的同行店里的顾客诱骗过来,怎样的欺骗顾客说神像的材料是怎样的好,是怎样的古,只要把钱骗到手,便算大功告成。幸而工厂里的雕工漆工却没有市侩的恶习,他不但和他们混得来,而且读书给他们听。当他从救火队队长那里借到一本勒孟托夫(Lermontov)的名著读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听得发呆,把工作都丢了,大家跑过来围着这个孩子成了一大圈,大家出了神,高尔基自己的声音也为情绪所激动而呜咽,两个眼眶涌满了热泪!
但是这般雕工和漆工的平日生活异常的苦,高尔基看得非常难过,加以白天做不惯欺骗的工作,所以到了春天,他又想到伏尔加河的河滨,想再找些船上的工作,到波斯去走走。有一天凑巧碰着他从前随着做过学徒的绘图师,说他新接到一批工程,劝他勿往波斯,可帮他做监工。高尔基受了。木匠泥水匠都是从俄国各处乡间来的,高尔基又得到考察乡农生活的机会,和他们混在一起,看他们工作和游戏,听他们继续不断的谈天,自己和他们谈天。但是监工是侦探工人不许偷料和怠惰的,这种侦探工作在他觉得没有趣味,而且对于他所爱的这班工人作侦探,在他实觉得难过,同时因为他的读书欲和求知欲也使他不得不改变途径,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夏天,离开故乡,到沿伏尔加河的另一城镇(名嘉山),想到那里去求学——想进该处的大学!此时他已十五岁,幼年时代告一结束,开始他青年时代的奋斗,以后怎样,容记者下期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