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邹韬奋作品集(1938)
14866700000035

第35章 几个当前教育与训练的问题

这里发表三篇读者的来信,虽然他们所报告的只是一个地方,一个学校,一种训练方式的事实,而实际上,却是代表了广大的青年的要求,这类现象,也几乎是非常普遍的。这三封来信中,我们对于皖西临时中学那样的教官,不能不表示惊异。我们要请求安徽教育当局,特别加以注意。那样的教官,在这抗战期中,是不应该让他再在教育界存在的。其次是关于精神讲话,我们也认为宜加改善。精神讲话的目的,既然是在提高抗战情绪,加强抗战认识,那末,我们就不能不本事实说话,对于聘请讲演人才,也不能不特别留意。

关于救济战区流亡学生的问题,虽然这不是一个学校,一个教育家完全可以负得起的问题,但后方每一个学校当局,实在也不能完全取漠视的态度,对于一切来后方要求借读的青年,总宜给以最大的方便,在可能替青年设法使他们不失学,就应使他们入校,至于生活上委屈一点,那都无甚问题,实在无法可设法,也宜将此种情形,一方面呈报教厅,请求设法救济,一方面对于青年应给以最大的安慰。我们也希望一切主持教育的人注意,我们要对今日的青年更应同情些,如能设法帮助,似乎不应使他们失望才好。以上几个问题特为把它登出,在我们不过是要使今日主持教育与训练的人知道,在今日,还有这样的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