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音乐故事
1487900000044

第44章 苏祇婆的贡献

苏祇婆是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

公元6世纪中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非常强盛,在阿史那的领导下,建立了突厥汗国,控制着西域诸国。疆域最大时,东起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南,北达贝加尔湖。当时突厥与北周王朝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和睦相处。公元568年3月派使臣携重礼向突厥可汗求婚,请求娶精通乐舞、才貌双全的阿史那公主为皇后。

完婚之日,长安城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作坊停工,商贾罢市,龟兹鼓乐响彻云霄,人们跳起《苏幕遮》舞,热闹非凡。许多附属国的王侯也赶来祝贺。北周武帝欣喜若狂,与新娘阿史那公主一起跳起了突厥舞。还有人用皮囊盛水向周围观众泼洒,以示庆祝。这次大规模的庆典,使长安人民大饱眼福,第一次领略了充满着大漠和草原气息的西域乐舞。

随阿史那公主一起到北周的随从中,有一位大音乐家,他就是苏祇婆。

苏祇婆家世代都是乐工,而苏祇婆是最出色的一位,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琵琶演奏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到中土以后,对中原音乐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的弦乐器,在宋代以前基本上都是弹拨乐器,最早的弹弦乐器,如琴、瑟、筝、箜篌等,都是横放在桌上或架上演奏的。自秦代末年“弦鼗”出现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抱在怀中弹奏的三弦、阮咸一类的弹拨乐器。这些乐器,当时统称为琵琶。苏祇婆带来的琵琶,音箱是梨形,与今天的琵琶相似,在当时被称为五弦和曲项琵琶,统称胡琵琶。苏祇婆就是演奏胡琵琶的名手。胡琵琶在唐代很快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唐代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苏祇婆不仅演奏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他曾从父亲那里学习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祇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七调理论给予后世音乐全新的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音乐体系的建立,促进了隋唐燕乐的蓬勃发展,对以后的宋词元曲乃至戏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祇婆对本民族的音乐也有极大的贡献。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中亚地区特别是维吾尔人民居住生活的西域地区是影响最广泛的民间演唱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勤劳而充满创造精神的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也极为罕见。它从千千万万民间乐调、民间歌谣中汲取精华,用音乐、舞蹈、诗歌演唱等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情操和理想。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同步发展的十二木卡姆音乐,已经深深地根植于维吾尔族人民的心中。今天,十二木卡姆终于走红全国及世界乐坛和舞坛。早在5世纪,苏祇婆就用图形谱的方式(吐火罗文符号),把属于十二木卡姆范畴的某些主要曲调记录下来,为十二木卡姆的保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