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是我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幅,它开创了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作品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传世精品。现存世的《洛神赋图》为宋人绘制的摹本。
全卷分为3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称得上是我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
顾恺之为《洛神赋》感动
那是在三国时期的时候,上蔡县令甄逸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她的名字叫甄洛。
甄洛不仅长得倾国倾城,而且才学过人,自幼就熟读经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可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她的人生可以说是很不幸。在17岁的时候,受父母之命,嫁给了袁绍的第二个儿子袁熙。
可是没过多久,她的婚姻就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曹操打得惨败,于205年病死。曹操乘机出兵,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往了辽西。而甄洛不愿意背井离乡,过亡命天涯的生活,选择留下来等待不可知的命运。
后来,曹丕到城中执行搜查任务,在一个简陋但很整洁的小屋中发现了甄洛,当即,完全为她的“惊若仙人”美貌所倾倒。于是,曹丕请示父亲曹操,希望能娶其为妻,不久便得到了应允。
如果甄洛单单只拥有一个漂亮的外表,那她也许不会受到命运的如此的捉弄。可是,这个女子却秀外慧中、才华横溢,而且敏感多情。偏偏她的丈夫曹丕,经常忙于政务,一直待在她身边的却又是那个拥有着旷世才华,同样敏感多情的绝世公子曹植。
曹植作为甄洛的小叔子,虽然对美丽而智慧的嫂子早已心存爱慕,但始终未敢越轨。于是两个人朝夕相伴却两心相知而不能言,爱情的火焰因受到压抑而更加灼热。
直至又一次曹丕征战归来,从他们两人对视的眼神中发现了些许端倪,曹丕不禁怒火中烧,就想了一个办法,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把曹植从京城调到了偏远之地。从此,甄洛和她命中的真爱天各一方。
后来,曹丕如愿以偿当上了魏王,而甄洛也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可是,甄洛与曹植一别经年,眼看重逢无望,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开始减少,整天郁郁寡欢。
而曹丕这位昔日无限钟情于甄洛的皇帝,却始终对她与弟弟曹植之间暧昧的情愫难以释怀,再加上甄洛总是忧郁沉默,于是他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冷落了甄洛,转向了别的妃子。失去宠爱的甄洛更加落寞,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便抑郁而终。
几年后的一天,曹植接到圣旨到京城朝见,这个时候的曹植才得知甄洛已经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想起古时宋玉所讲的洛水神女的故事,更激起了对甄洛的无限怀恋。一时思如泉涌,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以后被魏明帝曹叡改名为《洛神赋》。
在这篇赋中,曹植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在洛水边上,看着夕阳西下,一股愁绪不禁涌上心头。曹植看着随行的车马都很疲乏了,于是在铺满香草的河岸上停下车,让马儿自由自在地在芝草田里吃草歇息。
而曹植怀着满心的忧愁在树林中慢慢地走着,抬头放眼欣赏洛水美丽的景色。忽然,感到心神一阵一阵的震撼,思绪飘到了远方。曹植回过神来,猛一抬头,看到一幅奇异景象,他看见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正在山崖之旁,深情凝望着他。
曹植惊呆了,好久,才拉住随从问道:“你看到那个女子了吗?你知道她是谁吗?简直真是太美了!”
随从回答说:“臣听说洛水的神灵叫作伏妃,那么,君王见到的莫非是她么?她相貌如何?臣没有看到,很想听听。”
曹植回过头,望着女子站过的山崖,缓缓地说:“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像极了一只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像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像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
曹植顿了顿,继续说道:“远远望去,明亮洁白像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得像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胭脂水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贤淑;
“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像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作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
“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不觉间,曹植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泛满了盈盈的热泪,他停顿了一下,整理了下自己的心绪,接着说:“我深深地爱慕上了她的贤淑和美丽,一想到她就心情振荡,以至于每天都因为见不到她而闷闷不乐。
“可是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传达爱慕之情,于是就只好用脉脉含情的眼光来表达我对她浓浓的爱意,希望自己这份真挚的情感能先于别人向她表达,于是解下腰间的玉佩赠与她,表示要与她相约。她真的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日期。
“我心里充满真诚的依恋,唯恐美丽的神灵在欺骗我,因为在传说中,曾经有两位神女在汉水边赠白玉给郑交甫以定终身,却背弃信言顷刻不见了,于是我惆怅犹豫将信将疑,收敛了满心欢喜,稳定情绪,告诫自己要严守男女之间的礼仪来约束控制自己。
“于是洛神受到了感动,低回徘徊,只见五彩的神光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耸起轻灵的身躯像黄鹤一样欲飞还留。她徘徊于香气浓郁的生满椒兰的小路上,流连在散发着幽幽花香的杜衡丛中,怅然长吟抒发长久的思慕,声音悲哀凄厉持久不息。
“不久众多的神灵呼朋唤友地会聚过来,有的在清澈的河水中嬉戏,有的在洛神常游的沙洲上翱翔,有的在河底采摘明珠,有的在岸边拾取羽毛。
“洛神由湘水的娥皇、女英跟随着,由水边漫游的汉水女神陪伴着,哀叹匏瓜星的孤零无匹,同情牵牛星的寂寞独居。她举起手臂用修长的衣袖遮蔽阳光扬首眺望,轻薄的上衣在阵阵清风中随风飘动。
“她行动轻盈像飞鸟一样,飘逸若神深不可测;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行踪不定,喜忧不明;进退难料,欲去还留,眼波柔情流动,目光神采飞扬,爱情的喜悦润泽着美丽的面容;好像有许多话含在口中,气息中散发着幽幽兰香;她花容月貌羞涩柔美,深深地吸引着我而不知身在何处。
“就在这个时候,风神将风停了下来,水神让江波不再起伏,司阴阳神敲响了天鼓,女娲唱起了清亮的歌声;文鱼腾跃簇拥车乘,玉制鸾铃“叮咚”作响;6条龙齐头并进,载着云车缓缓而行;鲸鲵争相跳跃夹护车驾,水鸟穿梭飞翔殷勤护卫。
“于是洛神越过水中的岛屿,翻过南面的山冈,回转白皙的颈项,用清秀美丽的眉目看着我,启动朱唇,缓缓陈述无奈分离的大节纲常,痛恨人与神的境遇难同,苦怨青春爱情不遂人意,举起罗袖擦拭眼泪,而泪水不禁滚滚而下沾湿了衣裳。
“伤心美好的聚会将永远断绝,哀怨从此别离会天各一方。没有表示爱情的信物可以相赠,就将江南的名贵玉环送给我,说:‘虽然隐居在天界,我会时常思念君王……’可是话还没有说完,就忽然行迹隐去,神光消遁,我怅然若失于是我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的足迹。”
洛神已去,情景犹在,曹植这个时候才发现身旁空空荡荡只有自己一个人,他赶忙四下寻找,什么都没有,原来只不过是自己平添惆怅罢了。
曹植久久凝望着洛神消失的方向,盼望着洛神的影踪可以重新出现,于是就驾起小船逆水而上,在洛水之上任意漂泊不知回返,思念绵绵不绝,更增加思慕之情,良久,洛神的样子逐渐和心中的那个人重叠在一起。
天很快就黑了,曹植心神不安,难以入睡,厚厚的晶霜沾满衣裳,直至天光大亮,还满满地都是她。
身边的随从提醒曹植该启程了,无奈,曹植起身,再次回望山崖,命令仆夫起驾,继续归程。可是尽管这样,曹植还是紧紧揽住缰绳,在原地盘桓,久久不能离去。
时间流转,当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诵读曹植的这篇《洛神赋》时,深深地为文章中描绘的动人爱情所感动,一幅幅画面在自己的脑海中浮现,于是有感而发,挥毫成就了这幅我国千百年流传的经典之作,也就是《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画卷,高0.271米,长5.728米,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出曹植在幻想中与洛神会晤而两情相通的场景。
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遇的情景。第二部分是“陈情”,才子佳人互诉衷肠。第三部分表现的是佳人离去,曹植怅然若失的画面。整幅作品的艺术结构富于诗意与抒情气氛,也是第一次将诗以连续性的篇幅画在长绢上,是在古代艺术史上将诗和画相结合的重要范例。
拓展阅读
据说,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10岁能撰写诗赋,他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
曹植与甄洛的浓情蜜意,已经快速升到难舍难分的地步。当年龄比她小的曹植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情意时,不知不觉中使甄洛陶醉在虚无缥缈的快意之中,于是毫无顾忌地施展出母性的光辉与姐姐般的爱意。渐渐地甄洛沉醉于曹植的才华之中,而曹植也予了她无限的柔情蜜意,两人演绎出了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创作《洛神赋图》
364年,顾恺之在南京为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因画艺高超引起轰动。366年,他当上了大司马参军,392年为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作风格独特,人物清瘦俊秀,线条流畅,简直像春蚕吐丝,被人们称为“顾家样”,也叫“秀骨清像”。
顾恺之还著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等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了“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顾恺之学画曾经师从东晋著名画家卫协,他最擅长画人物,东晋时期的大名士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是前无古人的。后人评论顾恺之的画说: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
顾恺之与后来师承他的南朝宋国著名画家陆探微、梁国的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当时有说法,“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国张僧繇、唐代吴道子的“疏体”画派。
顾恺之的画迹有《秋江晴嶂图》、《庐山图》、《雪霁望五老峰图》等名作,其中《雪霁望五老峰图》被推崇为山水画的开创之作。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相传是根据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同名文学作品,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的长卷。曹植是魏王曹操第三子,他少有才华,长于军旅,很得曹操宠爱,曾准备立为世子,后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没被曹操看中。
后来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后,曹植备受猜忌,曾3次迁徙。他文学成就很高,后世有人称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著有《曹子建集》10卷。
在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授有官职,并与父亲经常出征,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于是就能够与嫂子甄洛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了一段情意。
就在甄洛死的那年,被封到鄄城的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洛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洛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便将甄洛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他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洛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想着与甄洛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便写了一篇《感甄赋》。
4年以后,明帝曹叡继位,为了避讳母亲名之名讳,于是改为了《洛神赋》。由于此赋的影响,加上人们感动于曹植与甄氏的恋爱悲剧,因此就互相传颂,便把甄洛认定成洛神了,逐渐也就成了千古浪漫佳话。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甄洛,即洛神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为“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以“美人香草”的爱情主题来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本是来014自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的《离骚》之后古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而曹植的《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传达。
《洛神赋图》画出了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了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
顾恺之以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两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洛神赋图》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连接。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景观为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是较早涉及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当时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洛神赋图》中的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后来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
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
这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条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正如张彦远所言:
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
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
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画卷开首展现出,在暮色苍茫中,曹植与贴身侍卫们站立在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出现在平静的水面。洛神模糊的身影昭示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他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两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在下一幅画面中,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水波上的洛神。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般来自天界。她欲去还留,在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渐远去。
整个画面中,“文鱼警乘”、“玉鸾偕逝”、“水禽翔卫”,旌旗飞扬,形成画卷的最高潮。这场诗人的梦幻,经过画家的妙笔,把人们引进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卷末画面曹植回到岸上,坐于洛水之畔,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的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
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贴身侍卫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018态,周围的寂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情不语中”。
《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出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其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东晋时期我国绘画的最高水平,对当时及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
画卷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可以说,它是书画意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运用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先描写洛神的面貌、姿态和装束,而后写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刻画得十分突出。
最后写到由于“人神子道殊”,洛神含恨而去,这给诗人留下了失意追恋的心情,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艺术魅力。
《洛神赋图》画面生动感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他是第一位留名画史的人,他的禀性中颇有艺术家与生俱来的天真、善良、风趣、大度。
总而言之,《洛神赋图》是一幅题材非常吸引人的作品,这幅图不只是诠释了曹植《洛神赋》这一文学佳作,而重要的是顾恺之用绘画展现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那种真挚的情感。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
拓展阅读
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洛相恋,后甄洛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洛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将甄洛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