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但凡珍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即使外界多不如意,但我们都可以保持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努力实践自己那个可能有些遥远的梦想。
别害怕,你担心的未必会发生
如果一切物质财富是以付出幸福作为代价,那么不要也罢。
我曾是一家市级广电系统的记者,工作算不上复杂,没有太多技术壁垒,无非是跟着领导去哪儿调研调研,亦或是去开几场新闻发布会,又或者到几户居民家中去看看水管漏了没、天然气换了没。总之不是硬生生地用新闻通稿,就是奔走于街坊邻居的家长里短。刚开始工作时也许还新鲜,但时间长了,便开始疲惫于这些机械的重复。
换个角度说,任何一个对未来还有理想的年轻人恐怕都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因为在这里,你很难有更大的发挥。不止一个前辈跟我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早先我也是个文艺小青年,可是现在什么稿子都写不出了,唯一还能动笔的就是那种豆腐块的小稿子,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我相信前辈们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我似乎也依稀看见了自己未来的样子:除了脸上多了几条皱纹,身体多了几块肥肉,步履变得更加蹒跚外,没有更多向上的变化。
想想都觉得可怕。我不要,更不想变成这样的人。于是,我想寻求改变,动了辞职的主意。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还只是停留在想法阶段。说实话,真要放弃眼前的一切,不舍得。单位的福利、待遇各方面都不差,对于女孩来说,这样一份工作也相对体面——这也是所有对自己现状不满的同事们一方面在抱怨,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辞职的主要原因。
纠结成了我的常态。
直到有一天,遇见S君。
S君是我表哥的一个朋友,因为表哥结婚,因缘际会,我们认识了。S君比我大十岁,二十多岁的他跟我一样,一毕业就考上了当地的电视台。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同学羡慕的眼光,以及父母向他人炫耀的神情,这些我正在经历的虚荣,他也都一样经历过。
“直到有一次,因为频繁加班,我直接倒在了导播间。被送进医院后,医生说是胃出血,然后还住院了一天。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以健康作为代价的。同时,我也不开心,因为工作的内容也并未让我倍感兴奋,只是夜以继日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像机器人一样。”S君说。
我特别能理解S君说的这种心情。多少次,我也想像朋友圈的朋友们一样,去到异国他乡,体验一下异国风情;多少次,我也渴望像其他姑娘一样,晚上逛个街,聚个会,拓展一下人际关系;多少次,看到街边的健身广告,我也想去办张卡,让自己变健美一些;多少次,看到重大的突发新闻,我也有立刻奔赴现场的冲动……
但这些我都没有办法实现。工作以来,我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淹没在重复的机械劳动中,毫无激情地工作着,生活和梦想都无法实现。
S君说,住院后的他就果断辞职了。刚辞职的时候,他也慌过。因为是男生,他总认为未来要讨媳妇儿,有些存款是必须的,可是新闻科班出生的他,不在媒体工作,又能去哪?若只是简单跳个槽,情况也未必会得到改善。S君没敢将辞职的事告诉父母以及女朋友,只是简单地告知他们单位派了个公差,自己要外出几个月。
拿着手上的三万块钱,S君只身来到了北京,这个很多人眼里的充满机遇的梦想之都。“起初,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该干哪行,新闻吧,其实并不喜欢。但因为没有接触过其他行业,说实话我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租房后,我手上几乎就没什么钱了,那时我恐惧极了:往常我只有在看到银行卡上的数字向上叠加时,才会感到沉甸甸的心安;而那时,卡上的数字只有减少,没有增加。总觉得这样下去,我会被饿死。”
大概很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正在经历着或者曾经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曾几何时,我也一样,虽然存折上有那么些积蓄,但总是不敢花,总感觉万一存款花完了会饿死,所以我每个月都有自己的花钱计划,一旦超出计划一点儿,我就焦虑不安。
“但事实上,那基本上是杞人忧天。”S君继续说,“我竟然靠着各种杂七杂八的兼职,也活了下来,并且慢慢地,存折上的数字又多了起来。从那时开始,我突然意识到那种会‘被饿死’的担忧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后来的S君靠着兼职的一些积蓄,在北京开了一家小面包房,并且慢慢做大,如今已经是一家颇有特色的西餐厅了。“兼职的时候我去面包房做过学徒,感觉原来自己对这行特别有兴趣。”S君笑笑。
在经营面包房的过程中,S君也经历了几次经济危机。“有几次我试图做大时,就差点赔掉了,连续租的房租钱都不够付了。但那时,我似乎已经没了当初辞职时的恐惧,我不会再担心因为工作终止会饿死,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让你活下去的办法。而我现在,虽然赚了不少,也不会像曾经一样不敢花钱,但钱如果不流动起来,就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不是吗?”
S君的一席话,让我瞬间开悟:
其实你一直担心的东西,往往根本不存在。正如一则寓言所说:如果有一只小鸟是被关在笼子里长大的,那么后来它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因为在它的脑子中,已经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而如果这只鸟想要飞起来,就必须尝试突破“笼子”这个屏障。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尝试叫做认知行为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把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的方式来证实或推翻它。举个例子,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总是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要求,因为他们觉得一旦自己说“不”,就会令别人讨厌自己,所以他们一面小心翼翼地迎合着别人,一面又为这种违心的迎合感到疲惫不堪。可是,你这样做,真的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吗?不妨做个试验,尝试某次说“不”,看看结局如何。你会发现,很多你长期以来的坚持会自动土崩瓦解。
感谢命运,让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遇见了S君。他的人生经历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终于有了勇气去做出一些改变。事实证明,离开安逸的环境后,我依然过得很好。
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我还是想回北京。”L对我说。
L老家在河北,北京念的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正规得不能再正规、官方得不能再官方的媒体,被分派在位于祖国西南,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的昆明工作。
“昆明不好吗?雾霾、高房价、拥堵……这几年,北京没有被吐槽更多好不好,现在大家不是都要逃离北上广吗?你怎么还想回去?”我原先只以为没有去过北京的人,可能会被梦想驱动而北上漂泊,真正接受过北京摧残的人恐怕都不愿意再继续停留,实在没想到他还会有回北京的想法。
“昆明你可以过得很安逸,但在北京你才能找到自己。”这是L给我的答案,但不仅限于L。
我在福建念的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各自远航,有不少人选择了北漂,也有不少人选择回到家乡,而现在,北漂的那些同学,我几乎没有看到他们后悔当初的选择,而选择回家的同学,却每天在朋友圈里发些“生活太无趣、工作太无聊”之类的咿咿呀呀。
也是,干的既非自己所爱,也非自己所学,当然会感到江郎才尽、英雄无用武之地。我有不少同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能干着一份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工作,然后蹉跎度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你是不是屏蔽了我呀?都不见你在朋友圈里发东西。”X是我的高中同学,现在在北京。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但自打她去了北京后,我们联系得就越来越少。过年,趁大家都回老家了,我们约出来见了一面。
“你想太多了!”X白了我一眼,“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发朋友圈!”
一语中的!X的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我,其实这些北漂的同学并不是没有烦心事,只是生活已经如此匆忙了,哪里还有时间去纠结,想解决办法的时间都不够!只有你生活得越安逸,才会越纠结于生活之琐事,真正生活充实的人,是没有时间烦恼的!
我想,这就是大城市能带给我们的吧!“年轻人是该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间房”,21世纪以来,这个话题的热度从来就没有消退过。七七八八,各路豪杰都已经进行了详尽的优劣分析,主要的一个对比无非是:大城市机会多且竞争大,小城市靠关系但生活稳定!
但这仅仅是从就业、生存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而对于年轻人而言,大城市可能意味的更多,而我认为,首当其中的就是“一种生活习惯”。
在小城市,道路不怎么拥堵,你完全不需要早起,你也买得起代步车,不用担心挤不上公交,你可以优雅地在家享受一顿妈妈为你准备的早餐,然后从容地上班。周而复始,如此往复,“慢”成为你的习惯,一步慢,步步慢,从起床慢,变成走路慢,从走路慢,变成看书慢,从看书慢,变成工作慢……最后彻底丧失“紧凑”工作、生活、学习的能力。
在大城市里,你也许会因为害怕堵车,而每天提早起床,你也许会因为回家路程遥远,而每天半夜回家,你也许会因为工作内容繁多,而不断加班……但你的细胞却会因此激活,习惯快节奏,然后让这种快,带领你看到更多的世界:同样的24个小时,也许正因为生活节奏的不同,有的人变成了28个小时,有的人却当成了20个小时。
X告诉我,她在北京某知名大学报了个在职研究生,今年已经顺利毕业,在公司附近办了张健身卡,如今也有了“马甲线”,还学了钢琴,能弹几首流行歌曲……
“每天工作那么忙,你怎么抽空做到这些的?”
“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周必须去健身房5次,每次一小时,周末必须去练琴、上课,这些养成了习惯,做到其实是水到渠成的!”X说,“当然啦,我同事也和我一起做,大家相互鼓励,所以我就更好地坚持下来了。她们比我做得还更多呢,我这也不算什么!”
X的话胜过1000碗鸡汤!看到今天的X,你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她就是曾经那个总是给班上平均分拖后腿、作业抄答案、考试打小抄、胖胖的不修边幅的女孩!
我一直相信,你遇见怎样的人,你就是怎样的人,这在X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次北漂,X进入到了一个积极的充满生机的氛围中,接触到了更多优秀的朋友,而这一切彻底改变了她!
二十多岁,我们的生命正在迎接阳光,而大城市的空气就好比是我们的叶绿素,我们需要它来帮助自己进行光合作用,继而我们的生命才能开出更艳丽的花朵!
好走的路,从来不是上坡路
一天傍晚,一个自诩是大学生的推销人员敲响了我家的门。
“你别误会,我不是来卖东西的,这是我们公司做活动免费送给你的,用得好记得推广给你朋友哦!”一个面容清秀的20岁出头的小男生拿着一支洗面膏对我说。
这样的场景恐怕绝大多数人都遇见过,就是做推销嘛,我本能地拒绝。准备关门时,他忙用手挡住门缝:“姐姐,我们也不容易,大学生暑期兼职,你就收了吧。”
看他无辜的表情,我只好勉为其难地收下。我当然知道天底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便主动问道:“那你需要我做些什么吗?”话音刚落,他麻利地从包中掏出一本小本子让我签字,并说道:“你只需要给我打分就可以了。”
我打了一百分,签上了名字后,他接着说:“姐姐,我们还是学生,为了支持我们,你再给我们39块8吧。”
剧情按部就班地发展,心里石头总算落地了!我笑笑说:“姐姐支付宝转给你吧。”我一边付款,一边跟这个年轻人说:“虽然今天我给你打了款,但并不代表我认同你的行为,如果你真的是大学生,你今天的行为不仅不会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加分,反而会让你的人格降低……”
后来,我把这件事发到了朋友圈,我说:“我付钱是不想让他辛苦半天却一分钱都收不到,我教育他,是不希望一个年轻人走上这条路。”很快,有朋友给我留言道:“然而他并不会领你的情,请不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想拯救世界,记者的通病?至少我遇到这种事会叫他直接去下一家,省得浪费双方的时间。”
看到她的评论,起初还有些不服气,但细细想来,自己还是太激动了,人家说得并没有错,我确实又多管闲事了。
可是,为什么我会多管闲事。可能是因为在这个男孩身上看到了他的一些闪光点,比如他的口才卓然,比如他还是小鲜肉(内心是不是有点邪恶?哈哈)……我实在不忍心看他走上这条“连哄带骗带要挟”的道路,因为一单成功的买卖一定是让双方都心满意足的,而不是如他这般。
事实上,他今天所做的一切如果过于顺利,那么他未来的人生可能会走得相当艰难。这就好比当三陪小姐。我从没有因为三陪小姐职业本身而对其抱有排斥之心。我只是认为,选择这个职业,这对一个人的精神的摧毁是致命的。你一定听过很多这样的小姐心声:“等我有一天挣够了钱,就到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找个老实的男人,开个小卖铺,结婚生子,平平淡淡过一生。”
然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想想看,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了陪人睡个觉,说个情话,就能拿到千百块钱的时候,这时的她其实就已经失去了经营小买卖的能力了,因为也许这个小卖铺一周赚的钱也比不上她以往一个晚上来得钱多。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来得快”的钱财之时,她就很难忍受起早贪黑辛勤工作的挣钱方式。
这个小伙子也一样,当他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靠着“姐姐,支持大学生兼职嘛”“姐姐,支持大学生实习嘛”,这种连哄带骗带强迫的方式轻松拿到一笔钱时,他日后又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去慢慢修炼自己的内功,通过真才实学来挣钱呢?今天的他也许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的标签来博得一些人的支持,可是,他也总会有老去的一天,当他年纪稍长几年后,“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理由又如何生效?
我相信这个给我“卖”洗面奶的学生一定有他的理由,比如找工作难等等,但我始终认为,这个世界上,但凡珍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容易得到的。即使外界多不如意,但我们都可以保持自己内心最初的想法,努力实践自己那个可能有些遥远的梦想。
你不是迷茫,只是少一个心安
前不久,以前一块儿兼职的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了。
电话里,她一直强调自己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毕业的两年里,她一直干着销售的工作,也许是碰上了楼市最好的时期,她有着不错的收入,并贷款买了一套房,自己付了首付,如今依然还着房贷。
但是日语专业的她总觉得自己不适合干销售,她说每次为了一单生意而当孙子时,就特别讨厌这样的自己,觉得自己特别虚伪。
后来她辞去了销售的工作,通过大学老师介绍,找了一份日语翻译的工作。可是,干了没两个月又干不下去了——她嫌工资太低了,低到没办法还房贷,并且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
现在,她找不到出路了。从小到大,她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从高中的文理分班到大学的选择专业,人生路口的每一次抉择都不是她自己的决定。她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有没有什么工作可以让我既能够养活自己又能够不感到疲劳……”
说实话,当她这样问我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并不比她大多少,走过的路也不见得比她多,况且我又不是她,怎么会知道她的爱好是什么,擅长什么。再说了,要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份既能够养活自己又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工作,岂不人人都去做了,怎么还会轮上她?
“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还房贷,你做销售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你来说应该算是轻车熟路,就算你再怎么不喜欢,在现实之下,做些妥协又如何呢?”我对她说道。
没想到,她马上回复我说:“哎,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要是换份工作恐怕我更做不来,销售做了这么些年,我也有了自己的人脉。”
我和她寒暄了几句,说了些打鸡血的话,她便心情愉悦地挂了电话,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可实际上,我知道自己并没有帮她做任何选择,只不过是在和她沟通中找到了她最想得到的答案,就顺着她的意思说了下去而已。事实上,在潜意识里面,她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只是嘴上不承认罢了。
我们身边就是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总是说,我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他们看似从来也没有给自己制定一个清晰的规划,他们总是不断询问身边的人,希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指点一二,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可是,若是仔细和他们沟通,你又会发现,他们很多时候并非对自己一无所知,仅仅只是想得太多。
就像硬币有正反面一样,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怎么选择都有风险,只是看你更愿意为哪一种选择承担这种风险。我的人生追求和你不一样,我不能替你决定你的人生,任何人也不能。
我想,就算我替你选择了一条道路,倘若和你内心所想并不一样,你多半也不会照做。难道不是吗?从小到大,老师家长都在教你要如何如何,你又听从了哪几样呢?有句话说得好:“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有人又会说:那我遵照内心的想法,万一失败了呢?
可是,失败了又怎样呢?在努力的过程中,多少会沉淀出一些精华,而这些精华就是未来你人生的财富,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派上用场。比如,有大四的同学经常说,我想考研,我说,你去考啊,他又会说,万一没考上,我岂不是浪费了找工作的时间吗?可是就算没有考上,你积累的这些知识总归还是你的,谁也偷不走,你怎么知道它在将来会起不到作用呢?很多时候,看似无用功的事情,都是在为你的将来储蓄能量。
况且,就算你是一个完全没有主意的人,乖乖听从了各种导师的人生指导,然后按部就班地去执行,你从来没有挫折,也没有失败,你又是否真的会开心呢?没有过摔跤的疼,大概你也未必会感受到伤口愈合的喜悦!
扯远了,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少有真正迷茫的人,所谓迷茫只是对自己不自信,怕自己的选择会令自己后悔,想有一个人为你的选择背书,让你安心你的选择。说白了,你不是迷茫,只是欠自己一个心安。
给没有安全感的你
闺蜜的姐姐晓云今年30岁。而立之年的她,事业上也有了新的起色,被升为办公室主任。
为了今天这个位置,晓云没少付出自己的心血。工作这些年,她总是最早到办公室的,领导开会时,她总是记录最认真的,逢年过节,她是唯一一个随叫随到的,因为她总是觉得她是这个公司学历最低的,如果她不表现得十分卖力,就会被老板辞退。
就像没有老师会讨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样,没有老板会不喜欢工作卖力的员工,事实上,晓云刚工作不久就得到了老板的好评,第一年就获得了优秀员工的称号。
但所有的荣誉都治愈不了晓云那颗脆弱自卑的玻璃心。每每公司要招聘新人,晓云都会十分忐忑,她总想着自己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绩,都是自己比老员工更努力的缘故,但新人一来,肯定会比自己更努力,她的优势就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让自己这个“努力”的标签不褪色,晓云始终没有敢怀孕,即便家里催了又催,晓云都坚持服用避孕药,为了这事儿,她也没少跟老公和婆婆闹别扭。
闺蜜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晓云家已经闹到丈夫要和她离婚的地步了。闺蜜心疼姐姐,怪姐夫不理解姐姐,“现在的社会给予女人的压力太多,一方面希望女人经济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女人相夫教子,可我们也是人啊,哪能面面俱到?”
闺蜜说得不错,新时代的女性确实越来越难做。我们不但要在残酷的社会和男人们竞争,还要在传统的家庭里扮演一个好太太的角色。但我却认为,即便如此,闺蜜的姐姐走到今天这一步,也确实是她自己没有处理好。
说白了,晓云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在职场上对自己不自信,内心没有安全感,总害怕有一天拥有的都会失去。
事实上,像晓云这样的内心忐忑不安的人不在少数。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女孩儿:她们有的害怕被领导辞退,而整天战战兢兢地拍领导马屁;有的害怕工作会被新人替代,所以一到招聘季来临便紧张万分;还有的因为害怕男朋友离开,甚至拿刀片割破了手腕……她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担心拥有的迟早会失去。慢慢地,她们成为安全感的奴隶,成日生活在恐惧之下。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面对缺乏激情的工作,我不敢辞职,是因为担心辞了职之后会饿死;面对出轨的男友,我也不敢分手,因为担心少了他我活不下去;面对盛气凌人的朋友,我不敢说不,因为害怕拒绝之后,我便从此形单影只,没有朋友。
直到后来,借着一次采访的由头,认识了一位心理咨询师,通过跟她聊天,我找到了寻得安全感的好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明白其实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比如,平时总是不敢一个人远行的我尝试着关掉GPS,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独自走回家;又比如,平时总是压抑情绪的我鼓足勇气告诉领导自己对她的不满;再比如,做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我去理发店做了一个过去从来不敢接受的发型……
当我做完这些之后,我突然间明白,其实我一直害怕担心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事实上,即使没有导航,我依然能够顺利回家;把情绪告诉领导后,我也没有被单位辞退;一个夸张的发型,并不会让外界对我指指点点。即便我无法掌控这个时刻变化着的世界,但陌生并不可怕,我依然可以安然处之,和平对待。
另一种寻找安全感的办法就是寻找存在感,让你意识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咨询师和我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姑娘因为家里穷,高中后就辍学了,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打工。工作是在桑拿店为人家洗脚。虽然姑娘洁身自好,从未有过不正当交易,但家里人始终觉得姑娘的“清白”已经没有了,她挣着不正经的钱,干着不干净的活。姑娘老家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她会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都寄回家。然而,即便她为家里如此付出,在她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在外受尽委屈攒了钱带回家——那个她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后,却依然被自认为本该最关心自己的亲人冷嘲热讽、百般排斥。
后来,姑娘赚了更多的钱后去努力资助了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七年来她竟然资助了一百多个中小学生,而她曾经的不安和绝望也逐渐消失,因为她是被需要的,她在付出中找到了安全感。
这个故事同样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有的时候安全感是靠自己的付出获得的。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总是会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不为别的,只为了看到对方脸上的笑容,让我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让我明白自己是被需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内心世界的不安才会得到拯救。
你坚信的那些,真的对吗?
生病在家,妈妈忙坏了。各种土方子统统拿上来,硬是逼我喝了奇奇怪怪一大堆水。我问,哪来的方子。她说,你姑姑给的。
忍俊不禁。我姑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农村妇女,她能有啥方子。我问妈妈,姑姑又是从哪里得来这方子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反正家里人每次生病感冒用了这方子就会好。说时还显露出一副得意的神态,好像这是多不容易才得来的秘方。
暂且不质疑方子是否真的管用。但我们常常就是这样,因为做了A,同时发生了B,就认为B的出现完全是因为A。
有点绕口,举个例子,有过这样一则笑话,说是专家为证明蜘蛛的听觉在脚上,做了一个实验,先是把一只蜘蛛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冲蜘蛛大吼了一声,蜘蛛吓跑了!之后把这只蜘蛛又抓了回来,然后把蜘蛛的脚全部割掉,再冲蜘蛛大吼了一声,蜘蛛果然不动了!于是发表论文,证明了蜘蛛的听觉在脚上。
你看,好像是逻辑紧密的因果关系的实验,却得出了这么一个荒唐的结论。我们平常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呢,我们吃了某样东西接着拉肚子了,我们就说一定是这种食物导致你拉肚子的,事实上你很可能只是因为着凉了;平时成绩都不错的你只要穿着某件小黄衣去考试就会考砸,于是你就说一定是这件衣服不好。
看起来很可笑的行为,却往往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情的态度。一旦有啥不如意,总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一定是外界出了问题,就好像小时候你走路摔跤了,这时你旁边的奶奶一定会狠狠地踩踩地,说“就怪它,就怪它”,然后哄着哭着的你。
我高中时班上有个男生,在高三的时候每次考前都要去看喷泉,好像喷泉就能给他带来好运气一样,不过,他也确实每次都考得不错!我们旁观者都知道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他一定要说,这是喷泉的力量。
工作后,遇到个女生每天出门前,一定要先看看星运,占卜上说的该日不宜之事,她一定是尽力避之,她总说,她从小到大能这么顺利毕业又找到一份好工作,都亏了自己每天查看星运!
我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这些外界的叽歪,出门要看看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找个对象要看看是否八字相合,也不愿相信自己的选择。
那么,你坚信不疑的那些,真的对吗?就拿星座说吧,还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做实验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艾森克曾对成千上万人进行过问卷调查,并从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性格的主要差异,他将其最重要的两点定义为“外向”和“神经质”。简而言之,外向维度高的人就是性格外向、好交际、喜欢冒险;神经质维度高的人则是常常焦虑、担忧,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
根据这两个指标,对应占星学,十二星座中有六个和外向有关,另外六个则和内向有关。另外,土象星座的人更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平和,而水象星座的人则更神经质一些。
为了验证星座的传说是否属实,艾森克和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展开调查,在梅奥的客户和学生中,有2000多人被要求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填写艾森克人格调查表。结果与占星学传说完全吻合。占星学期刊《现象》也因此宣称,这些发现“可能是本世纪占星学上最为重要的进展”。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艾森克却突然意识到了调查样本的问题。因为参加调查的人深信占星学,这个调查结果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导致的结果。于是,他设计了另外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的对象是1000名孩子,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结果他们在外向和神经质两个特质上的得分跟他们的星座完全无关。为了进一步验证,他将调查对象从孩子转到了成人,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结果发现,如果调查对象很清楚星座对性格有何影响,他们的问卷结果跟占星学传说的吻合程度就会非常接近。
很显然,出生时的星象本身不会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什么作用,但你若对星座特别熟悉,你就会变成具有某种星座特质的人。艾森克的实验证明,有些人的确会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所以,往往并不是外界使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理暗示让我们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你说,这个药能够治病,也许是你的乐观心态让你的病好得更快;你说,这件衣服能让你考好,也许只是因为你的自信让你从容答题了;你说,每天的星运指南让你赢得了人生,也许你的人生本就应该如此坦荡。
其实,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回头看看来时路
有个朋友,前年理工科专业毕业。因为从小就有个记者梦,所以毕业时,他决定考研,但很遗憾,没有考上。于是,他便在老家继续找工作。
几番周折后,朋友找到了一份某媒体的地方机构,签的是外包公司的合同。“我一进去,就发现里面问题很大,人员流动很快,规章制度也不健全,甚至连财务都没有,是老板自己发工资,直接把现金给你,每个月的工资也是少得可怜,还经常被无理由地克扣一些。”朋友有些抱怨地说,“我觉得自己好失败,我们同班同学工作了两年后很多都已经升职加薪,大家都在自己的工地上大展宏图时,只有我还在原地踏步。”
我问他,既然这份工作如此不满意,为什么还在这边待了快半年。他说:“因为我就是想干记者这一行。我试着投了很多简历,但都没有回复。我就想在现在这个公司先积累一些经验,借这个平台多发表一些作品,以后找工作方便。”
我说,你都已经知道问题所在了,还苦恼个啥?他没有说话。
事实就是如此,你投了这么多份简历,但却不约而同地被拒绝,这只能说明你能力不行。你既非新闻科班出生,又没有相关从业经历,你能进的也只能是这种人员流动大、制度不健全的公司。倘若,制度完善又人员稳定的地方,你能进得去,又怎么会有今天的苦恼?
道理都懂,只是在忙碌和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慢慢忘记了自己最初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罢了。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你没有牛掰的能力却想要高薪的工作,你想要考研深造又想要赚钱养家,你想要升职加薪却也希望工作清闲,世间哪有这么好的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选择,做出取舍:你想要一份得心应手的工作,可能要放弃自己的梦想;你想要一个顾家的妻子,可能要接受她没有高薪的收入;你向往艺术家般的流浪生活,你就可能要承担卧雪眠霜的日子。所以我们在选择时,往往都会做一些心理评估和优劣分析,最终艰难地选择一项,而放弃备选项。
但是,总会有这么一些不知足的人,明明自己有了选择,却得到了这样,还想要那样。最后想要的太多,却得不到,便开始自我纠结。
有个姐姐,名校毕业后留在北京,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但随着年龄大了,又是独生女,父母不忍其背井离乡,便提出希望她能够回到老家工作的想法。
姐姐也认同这种观点,毕竟她自己也有三十多岁,算是大龄剩女,北京的工作实在太忙,个人问题很难解决。于是,再三考虑后姐姐回到了老家。
姐姐的资历很硬,很快就进入了老家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然而,即便是父母和旁人看来都不错的工作,姐姐却很难适应。“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低下,裙带关系严重……”姐姐说,“直属领导不仅能力差,还胆小怕事,什么事情都不敢做决定,不是让我们直接去问boss,就是让我们自己决定,出了问题也往我们身上推。”
对于现在的工作,姐姐完全打不起兴趣,也没了激情,很多次她都萌生了回北京的念头,但一转眼想想父母又做罢。
细细想来,姐姐纠结的原因无非和朋友一样: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想要的太多,忘记了取舍时的思考。你明明早就知道小城市的工作是没办法和大城市相比的,你明明很清楚自己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生子的。既然如此,职场上的那些抱负不是早该在辞职前就留在北京了吗?为什么还要纠结于这些复杂的人事和为这些奇葩的领导而生气呢?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的不开心都是源于自己的不满足。时不时提醒自己,我为什么而来,时不时看看来时路,很多时候,心就宽了。
我不反对说谎,但你要准备被戳穿
知乎上有过这样一个讨论:如何看待和处理能力出众但提供了假学历的面试者。
没想到这样一个话题竟然争议不小。
有人说,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假设学历和才华不能兼顾之下,你要雇佣一个有才华的人吗?我们总是说学历不重要,工作看能力,可往往学历决定了你是否有展示能力的机会,虽然他学历造假了,但是只要他有能力,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机会!
也有人说,这不是学历和能力之争,而是诚信问题,一个提供假学历的人,说明他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说明他对自己没有自信,面对压力缺乏直面的勇气。虽然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是如果他根本不是真猫,你能期待他抓到老鼠吗?
又有人说,这是社会的问题,现下的企业招聘都在学历上设了各种门槛,可是,一个人可能或是因为家庭条件,或是因为青春期叛逆,导致学业中断,倘若这个人能够在缺乏良好学习环境的条件下,依然凭借自己自学掌握了同等学力的专业技能,这样的人不是更有潜力吗?
甚至有网友不昔将自己的经历写了下来。他说自己因为在高中时期不服管制而被开除,所以只有初中学历,也曾经用过假学历。可是,使用假学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因为他要冒着被识破的风险,所以每次面试不成功时,他都不得不向面试官请求道歉,每次离职也要同上司、同事以及人事道歉,在工作时他总是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差池,免得被人揭穿。然而,即使他使用了假学历,但他拒绝一切对其人品道德的质疑,他认为自己处事这么多年,至今仍然保有赤子之心。
站在各自的立场观点上来看,好像都有道理。但我想放在时代的背景下看待这个问题。说谎无非是为了多给自己一个机会,你要承担说谎被戳穿的风险。你在博弈,如果自己的谎言侥幸没被发现,自己将获得一个如何如何的机会,赢得怎样怎样的人生。
但是,请记住,那是在过去。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下,在现在的大数据时代下,其实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站在公众的面前。所有谎言不是可能会被戳穿,是一定会被戳穿。
就好比那些虚假广告,在拍摄、制作、播出这些广告时,你明明知道它是假的,你明明知道自己的产品效果没有这么好,但你希望有这么一批顾客购买,你希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OK,那你就去做,但是一旦顾客购买了你的产品发现了问题,你将受到多大的惩罚,想必你心里也一定很清楚,你愿意承担这个代价,就去做吧。
所以,你要是觉得你说谎能给你事业带来好处,你就去说谎,但是你要做好被人戳穿之后的心理预期与准备,因为这一天迟早会来。
我们这代人的迷茫
一个饭后的夜晚,我和妈妈在街道上散步。
“哈,我们现在都是无业游民了。”辞职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没有想好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决定暂时在家里陪妈妈。
“年轻的时候,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那个时候,我和你爸爸(继父)一起从XX公司(一家国企)下岗,每天送完你去上学,我跟他两个人就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那种绝望啊,是你不能想象的。”妈妈回忆说,“你说我们两个大活人,当时都没有了工作,就眼见着钱一分一分地少,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所以那时,我们就拼命找工作,兼职的全职的,什么工作都做,工资也就三四百块钱,哪还像你一样,这个不满意,那个也挑剔,天天喊着要追求梦想,我们能赚钱养活自己就不错了!”
我依稀记得那段时间,那时我大概七八岁,离异后的妈妈刚和继父好上了,两个人一起从国企下岗,我们三人蜗居在一个16平左右的平房里,室内没有卫生间,一张大床、一个衣柜、一张饭桌、三两个凳子、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一台小冰箱,是我们所有的固定资产。继父是原单位的高管,没有顺手牵过一只羊,妈妈原先只是个小会计,因此二人留下来的流动资产也不多。
可时过境迁,如今,虽然我和妈妈都待业在家,虽然妈妈为公司所累,有百万的贷款未还,虽然我现在收入几乎为零,但我们却全然没有了彼时她和继父躺在那间平房望着天花板时的无奈,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知道:我们不会被饿死,也不会被冻坏,我们依旧有着一套精致装修的房子,我们依旧水果蔬菜不断,我们无需每天都对开支进行记账,我们生活得依旧小康。
想想也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许,我们这一代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再经历妈妈刚下岗时的心态了。正如我采访过的一个90后创业者所言:90后没有后顾之忧,从小没缺过什么,今后只要混得不算太差,也不会缺太多,所以可以轻装上阵,我们不看重成功与失败,重要的是干的事是不是自己心之所向。于我们而言,似乎是在寻找一个理想国。如果理想国建立起来,钱、权啥的都来了,挺好的;但是,如果没有建立起来,也没太大关系,反正本来也不愁吃喝。
这位创业者是画皮皮的CEO杨光,采访时,画皮皮的开发公司——北京皮皮互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刚刚结束的PreA轮的融资,估值接近一千万美元,当时我问他:“小小年纪,就当上CEO,就有这么多资本,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他给了我上述回答。
杨光所述也许只是当代年轻人的一部分,也许还有些年轻人依旧在为生活所困,但我认为,他所描述的情景,正是时代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即使你不工作,国家也会给你足够的社会保障,让你衣食无忧。
那么,我们会愁什么?愁我现在之所愁: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该干什么,如何实现个人价值。《和机器赛跑》一书中就指出: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侵入,人类进入到了失业模式当中,很多工种将不再需要人力来完成,而是机器,机器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以往我们的很多技术。而著名主持人罗振宇也借此在其自媒体节目《罗辑思维》中表明观点:由于人类财富的海量增长,我们这一代人的失业后的悲剧将不是面临冻饿而死的危险,而是人生变得灰败,找不到个人存在的意义。
那该怎么办?也许我继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继父的年纪比妈妈大很多,相比于妈妈离职后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做财务总监,继父则是选择自己开了家音乐艺术辅导学校。学校创办之初,我们都很不看好,他每天早出晚归,也没见挣到一分钱,“你为什么就是不肯去XX公司呢?那边给你的待遇那么高!”妈妈总对他说这句话。
的确,以继父的资历,有不少公司都希望聘请他当项目经理以及高层管理,可是他偏不愿意,“虽然得心应手,但不是心之所爱”,继父幼年有文工团的经历,对于他来说“音乐才是自己所爱”。
十个学生、二十个学生……父亲就靠着一年一年的积累,一步一步的认真打磨,如今这家学校在创办十几年后,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虽然学校规模依旧不大,却一直保持净收入持续增长。“我们学校这个获奖、那个获奖”是他的口头禅,而且每每说到,那种洋洋得意的神情在他脸上,都显而易见。
父亲如今依旧很累,每天早上7点钟去学校,晚上11点多才回家,七十多岁的他却没有一丝疲惫之情,比起天天朝九晚五的白领更显得精神洋溢,大概只要心不累,身体的疲惫也会一扫而尽。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这样,只要认真地去做,长久地去做都能够做出些名堂,只是很多人没有办法在亏损时依旧做到坚持,在严冬酷暑之下依然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
为什么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还不如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就是我们所做并非我们所爱,工作没有归属感!
借用狄更斯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许在这个时代,我们会面临大量的失业,但是我们并不会饿死,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们所想、我们所爱,然后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