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稍纵即逝,努力要趁早,每一次的出场都全力以赴,不给失败找任何借口,是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努力要趁早
去弟弟家吃饭,看到正在读初中的弟弟埋怨自己的生活:
“每天这么多作业,怎么写得完?”
“写这些东西哪有用,现在都是用手机算数,以后谁还会需要算这些方程式?”
“背这些文言文有什么用,我跟你们讲文言文你们听得懂吗?”
巴拉巴拉,他说了一大串。弟弟他妈有些生气,埋怨弟弟不争气,于是两个人吵了起来。
这一幕,其实并不少见。我想,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这样,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父母管教太严,作业是能拖一天就拖一天。
想想看,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甚至在长大了后,我也常常搬出“是金子总会发光”,这样的心灵鸡汤来安慰自己,告诉自己慢火才能出真功,总有一天铁杵会磨成针。我还老爱和别人举这样的例子,某某某,多少岁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直到后来,我在为自己过去的懒惰和拖延买单时,才突然间明白,努力要趁早。毕竟,那些多少岁才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还是小概率事件。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想要在未来做出更多的成绩,还是要趁早努力,趁早做出一番成绩。
做记者以后,常常要采访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每每听到的都是:“现在找工作太难了,我看得上的都看不上我!”“他们总是要求这个证那个证,可是我都没有考!”“他们的招聘简章上明确写了只要“985”“211”的毕业生,我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
有不少人对这种现象表达不满:文凭很重要吗?名校很重要吗?多少人上了清华北大,最后还不是一事无成?
对不起,很遗憾地告诉你:文凭确实重要!仔细想想,我们能够数出的名人,绝大多数还是出自名校。当然,有人又会说,清华北大本身门槛就高,能进去的素质都不低,未来当然更容易成功。对,这正是我要表达的:努力要趁早!出名要趁早!
不要抱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不要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这就是现实。在效率第一的客观要求下,凭借毕业院校来选择员工是最省力的标准,毕竟“985”“211”类院校的确更容易产生优秀的毕业生。
也有人会说,那我未来好好努力,去读个名校的研究生。可是,亲爱的,很多用人单位一来有一条就是:第一学历(本科)“985”“211”。我还记着这条新闻:本科毕业于西北某普通高校的张仲栋在工作两年后考取了清华硕士,本以为走上人生坦途,没想到却在毕业时屡遭为难。他表示,“有些招聘单位明确表示要本硕都是‘985'‘211',有些则会在我过了好几关到达终面时才告诉我对本科学历也有要求。”
是很不公平,但这就是现实,也就证明了努力要趁早!出名要趁早!
从个人的能力提升来说,“趁早努力,趁早成功”也是有道理的。“马太效应”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说的就是“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中国人讲究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则竭”,说得也是这个道理,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往往后面的事都容易多了。
工作后,有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总喜欢说上一句:“对不起,这是我第一次做这件事,可能做得不好,还请多多指教。”可是,亲爱的,当你说了这一句话之后,其实就意味着你输掉了一半。
社会不是学校,公司没有理由付出成本给你学习。在你说完这一句话之后,就意味着你给人留下了“办不成事”的印象,当你准备好了,能干好事情时,却早已失去了机会。广告界的文案大师黄欢就在她的一本书中说:“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出场,你给大家什么样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在你今后职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资源配置上的连锁反应。
在当下这个时代,更要注重“努力要趁早”这样的道理。有人借用狄更斯的话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确,现在这个时代,到处都是机会,互联网的兴起,让很多行业都重新洗牌,边边角角都能扎出一个口子,长出苍天大树。可是,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任何一个口子,凡是有人播下了种子,后人便再无机会,所以互联网时代有句话叫“赢家通吃”。比如,一个APP成了用户的首选,那么同类的软件便很难生存。
机会稍纵即逝,努力要趁早,每一次的出场都全力以赴,不给失败找任何借口,是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
有些事今天不做,你就永远不会做了
“有件事,我一直想做,就是没有时间,等我有时间了,我一定会做。”类似这样的话,大概你也说过。但扪心自问,你做到了吗?反正,我是没有做到。
念中学的时候,在一次晚自习回家的路上,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我,感觉到快窒息了,我故意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着小区走了几圈,在小区附近的一个广场上,我看到几个穿着花绿、头发也染得五颜六色的年轻人正跳着街舞,音响声放得也很大。强烈的音乐节拍,敏捷的舞姿身手,让我突然觉得:这才是青春!相反,自己的生活好像就是成天淹没在各种公式、课文、单词中,似乎很没有活力。那个时候,我就在想,高考结束以后,我一定也要学街舞,我也要变得像他们一样,充满朝气!但事实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买过一张街舞教学的光盘,没有报过一次街舞学习的培训班……
刚读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因为生活轻松愉悦,也没了以往的作业压力,加上吃了太多的高热量膨化食品,结果短短十几天竟然长胖了近10斤。回到学校后,总被男生唏嘘,身为女孩子面子上自然挂不住,也希望自己漂亮些,于是就心心念念想着要节食减肥,可恰恰那个时候,正好在准备一个创业竞赛,每天工作都安排得很满,吃饭也由组织提供,不方便在食物上做文章,于是我就对自己说,等比赛结束,一定好好减肥。但事实是,从那个时候起,几乎每天都嚷着要减肥的我,直到大学毕业也没瘦下来过。
工作以后,由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大学所学的专业,算是半路出家,一直想着要多学些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职场技能,于是七七八八买了一堆相关书籍。可是,每当晚上回家时,刚翻开一两页,我又对自己说,今天工作太累了,先休息会儿,闲些时候再学吧,于是,直到那几本书已经送给学妹了,我也没有翻过几页。
当然,我知道和我一样的人太多了。我也常常在办公室里听到,某某同事斩钉截铁立下军令状,这个月一定要瘦几斤几斤,可每次跟她一起出去吃饭时,她总是吃得最多的那一个,她总是说“既然出来了,就别委屈自己,明天再减肥”。我也常常在微博里看到有人抱怨:哎,一个好好的周末,什么事儿也没做,就这样稀里糊涂过去了。给学生做家教的时候,也会发现,他们每个学期之前都会列出好长好长一串学习计划,最后在期末时,几乎都没有完成……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是会夭折?为什么我们往往达不到初衷?除了一些计划不切实际之外,更多时候我们的借口总是:手头太忙,等会儿再做,明天再做……于是,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最后什么都没有做成。
实际上,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我们太忙才导致这些计划夭折的,比如在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明明有大量时间可以去学习街舞,但却没有去做;明明在创业比赛之后,我可以去减肥,却一直没有减肥;明明每天都可以看一两页专业书籍,但我却始终没有去看……事实上,常常是明明有大量的时间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却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我认识不少写作的大咖,他们往往都是工作忙碌的白领,早上七点出门,晚上六点下班,回到家里八点,做完饭,照顾孩子洗漱好,往往都要到九十点钟。但就在别人的生活要结束之时,他们却挤出了几个小时,坚持写作,如是日复一日,便积累成了今天的成就。
回忆起自己也是这样,往往在闲暇时想做却没空做的事情,到了工作后,却坚持了下来,而且越忙,做得越多。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往往只有忙碌才能挤出时间。换而言之,我们只有在忙碌的生活中,才能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才会争分夺秒地去计划时间,去利用时间,去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或学习,更加科学地管理时间。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时间不是有还是没有的问题,是怎么用的问题,人一旦闲下来,整个身体就会处于一种懈怠之中,想充分利用好时间,当然也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所以,任何事情,想到就去做,如果现在不做,今天不做,可能你永远都不会去做了。
你这么努力,为什么还会挂科?
寒假放假前,约上了几个好友一起在校外聚了个餐。
“真背,回来还得补考数学!”小A有些不开心地说。
“老师不是勾题了吗?难道你没做?”高数老师是公认的老好人,从不与学生为敌,能让大家过的一定不会掐住不让过。这个期末也不例外,在考前给大家划定了考试范围以及考试题型,还提前为我们出了考试模拟题,题型啥的都在上面了,反正考完之后大家普遍都感觉很容易,而我也得了90多分。小A说她没过,简直不敢相信,她可是我见过的最努力的学生了,是不可能做不出这些题的呀!
“做了,可是我完全没感觉到题型一样啊!”话说到一半,小A一旁的手机又响了起来,“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
“哎,小A估计是我们当中最忙的了,每次出来都有打不完的电话。”一旁的T说道。
顿时,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小A会挂科了。小A七七八八参加了五六个社团,同时还是几个社团的小负责人,每天总有忙不完的活动,要打点各种事宜。可是,学习是一个特别需要安静思考的过程,很显然,小A这样的生活节奏几乎不可能让她有一个人安静地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看书的时间。
小A接完电话回来后,我对小A继续说道:“题型都在上面了,不信你问他们!”我用眼神将吃饭的一桌同学都扫了一遍,大家也给予了认同的表情。
“那可咋办?我是不是都白学了啊!”小A突然惊慌地说,“不行,回头你得帮我补补课,帮我看看那些题,我到底是哪里错了!”
吃完饭后,我便去小A的宿舍看了看她的习题册,不出所料,所有题目都是草草做完之后,草草对了遍答案,连批注笔记都没有。小A所指的考试题目不在这上面是指没有原题,可是数学这种东西讲究的是思维逻辑和做题方法,又不是让你单独背几个数字答案,当然不会有一模一样的题目呀!
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你把别人做一件事的时间用在做很多事上,自然不会有太大作为。就如同订书针一样,一次只能订几页纸,如果你抱着厚厚一摞纸,再怎么使劲也没办法一次性穿过。有些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做很多事,但却往往什么也没干成,有些人好像弱弱的,但却因为目标清晰、全神贯注、全力集中、全力以赴,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不久前,我遇见了一个儿时不太讨老师喜欢的男同学。当时每次都考最后一名的他,如今却成了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总监。私下揣测,他大概是我们那一届毕业生中目前年薪最高的同学了。
我向他请教起了成功的秘诀。“没有什么,唯熟耳。”他笑了笑,跟我说了一个故事:
“你知道网络上有个风水大师速成教程吗?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到成为一个可以忽悠生意的大师只需要三个月!怎么做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90天:先花三十天把网络上所有有关风水大师的各种视频、文字资料都找来或买来背一遍;再花三十天把有关风水大师的所有提问都整理出来,把答案都记住,然后再到贴吧上免费给人算命,找找感觉,说白了就是不要钱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应变能力;最后一个三十天,申请一个微博,不断更新各种百科和观点,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把自己推广出去。”
同学说,这个故事对他启发很大,他幡然醒悟,决定向“大师”学习,花了三个月在家里硬是把自己打磨成了营销大师,后来他去了现在的这家外贸公司,从最低级的销售员开始做起,把自己三个月的积累一一对照着实践,很快就变成了公司的销售大王,最后升职至现在的销售总监。
同学的天赋并非很高,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很显然,和他三个月的坚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三个月看起来不长,但能真的定下心专心好好学习一件事,并且坚持90天的人并不多见。然而,一旦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当你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了很久后,全世界开始围着你转了。
所以,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很努力,而是让自己真正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这样所有的大门都会向你敞开。
二十几岁就存款,不是一个好习惯
“姐,我想问下,××大学××专业研究生怎么样啊,我想辞职去考研。”曾经带过的一个实习生发微信如是问我。
“挺好的。去吧,加油!”记得这位姑娘刚来实习的时候,正好是大四的下学期,当时她刚刚考完了当年的研究生考试,应该是没有考上如意的学校,于是选择了先工作。想到读研究生毕竟是人家的一个梦想,既然她愿意重新起航,我自然是祝福和鼓励的。
“姐,我想问问你,××工作待遇怎么样啊?我看到他们在招人,想去试试。”然而,还没等一两天,这个姑娘又发来了一条这样的微信。
“你不是要考研吗?”我问她。结果她告诉我:“其实我也很纠结,家里刚刚买房子,经济有点紧张,父母也希望我先找个稳定的工作,现在我是在考研和进企业之间拿不定主意。”
“你家是已经到了需要你挣钱还房贷的地步吗?”我问道,“如果没有到非你不可的时候,这个因素可以暂时先放一边。你现在首先要弄明白自己读研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有个好文凭日后好找个待遇好的工作,那么算了吧,这张文凭可能会令你失望,因为现在这家招人的企业待遇就不错。但如果你读研是为了沉下心来学一些东西,或者给自己几年的时间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可能是你工作后很难带给你的。”
“我考研就是觉得自己肚子里面东西太少,想多学一些东西,而且想去外省看看,毕竟云南经济比较滞后。”其实姑娘说到这份上了,相信她自己也已经很清楚该如何做选择,我便没有继续说太多。
姑娘的纠结大概是很多即将毕业或者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选择难题:我是不是需要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我要不要开始积累储蓄?选择一份有前景的低薪工作还是一份收入高但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
因为这些也是我曾经的困惑和纠结,但今天我可以很明确地做出我的选择:在二十多岁的年纪里,不去考虑积累财富。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的话,假设你今年二十四岁,又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八十岁,那么你现在相当于早上七点十二分!是不是非常惊讶,原来你以为已经活了很多年的自己,人生才刚刚开始!你要在人生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放弃梦想,放弃未来的一些可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吗?
看看你的父母,你就知道,人一辈子中的绝大多数日子都是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而且越到后面也越难再有所突破,因为你有家庭,有孩子,有太多的责任,同时,你也很难再有年轻时期的拼搏精神——被岁月蹉跎过的人生,大多如此。所以,你将来有大把的时间去过这样的稳定生活,为什么不选择在自己还充满斗志的年纪里抓住青春的尾巴,再去够一够曾经的梦想呢?
再说说积累财富的问题。如今,畅销书架上最走红的大概就是理财类的书籍了,大学生们也多热衷于听学校的财富讲座,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在大学里赚得第一桶金,甚至有不少同学不惜翘课去做兼职,各种节假日也都扎堆在中介机构寻找发传单的机会,所以也有人将大学生比作廉价劳动力。
金钱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让人着魔,一旦银行卡、支付宝、财付通等储蓄平台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哪怕它很少,都会让人忘乎所以地沉迷其中,陷入这种立竿见影的财富积累当中,而忽略长期规划。因为这种财富积累方式稳定、可见,于是大家自然对那种高风险且充满不确定的长期规划投资产生了厌恶。
比如,还在念大学的你知道好好读书是当下应该做的事,但寒窗苦读并不能给你的未来一个确定的美好,于是你渐渐地对这种努力丧失了信心;反之,你尝试了兼职打工,你发现只要你出去干一天活,就能立竿见影地看到一笔确定的小收入,慢慢地,你便迷上了这种快速来钱的渠道,你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兼职上,图书馆去得越来越少了,书也看得越来越少了,你唯一的要求就是不挂科。最后,你终于把四年的大学给混完了,你的存款可能有了小几万,但这小几万却让你迷失了方向,在最好的光阴里,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机会。
电视剧《克拉恋人》捧红了女二——高雯,她敢爱敢恨的性格让很多人都拍手叫好,而我最喜欢的是她在剧中说过的一句台词:“我没有什么存款,我的钱都拿去投资我自己了!”我想,也正是因为高雯在年轻的时候,毫不吝啬地投资自己,才使得她最终有了成为巨星的资本!
姿态如何,未来如何
实习真的什么都学不到吗?实习生就只能打杂吗?实习对未来找工作有什么帮助?总有不少同学在网络上问我这样的问题。
说句万能的废话: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不过,这也是我的心里话。
寒暑假期间,单位总会有一大批学生来实习,迎来送往,来来去去,留下印象的并不多,而小张和小华是例外。
她俩是同时来实习的,都由我带。小张人长得漂亮,文笔也更好,并且大学期间已经在不少媒体实习过,算是半入门了,而小华则显得相对愚笨一些,试写的一些新闻稿几乎都没能抓住新闻亮点,就是中规中矩、按部就班地把新闻要素堆砌了一遍。毫无疑问,我更喜欢小张,也更愿意把采访稿交给小张来写。
一次博览会的采访,小张和小华都去了。回来时,我让她俩分别写份稿子交给我。
意料之中,小张写稿的速度还是远远超过了小华,语言流畅、词藻华丽。“未来,她真有可能是个小作家!”我如是想,心中也是愈发地欣赏她。
当然,她的问题还是要指出的——虽然她的文辞十分优美,但放在这篇新闻稿中却并不合适,毕竟新闻不同于文学作品,修饰太多,技巧太多,主题可能就不是那么清晰明了了。
“小张,你这篇稿子可能还得改改。比如,你这开头就有问题,你引经据典太多,更像是你的个人见闻,而不像新闻。写新闻只要把该说明白的事实说清楚就行了……”我本想继续顺着稿子,一一指出她的问题,好让她做修改。
“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我以前在××杂志的时候,也采访过这样的新闻,人家也没说不合适。”还没等我说完,小张便嘟起了嘴,“你要感觉不合适,你改了之后,我看看就是了。”我抬头看了看她,一脸的傲娇之气,让我没有办法继续跟她沟通。
“那行,你先回去吧,我来改。”此时此刻,我竟说不出第二句话。
小张的稿子是不能用了,还得自己写。于是,我把小华喊了过来,准备向她详细了解当天采访的内容。
“我们第一个采访了……他是一个房地产中介,他说了……”小华对着她的采访本,一字一字地念着。
“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没有必要把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挑主要内容、重要的内容说就可以了。”我有些不耐烦,这个胖胖的女生,说话慢吞吞的,最让人没有办法接受的就是,她把采访对象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了,而有些话根本就是别人的口头语,比如,“呵呵”等。
她脸也唰地红了下来,窘迫慌张的神情显而易见。“嗯,不好意思,老师。我们接着采访了……他说……”小华小心翼翼地说着,看得出她正极尽全力按照我的要求表述,不过,依旧啰嗦。
“好了,既然你记录得这么详细,我直接看就好了,不清楚的地方再问你。”我对小华说道,并示意她搬个凳子坐在我旁边。
小华的采访笔记果然详细,面面俱到,字迹也很工整。说心里话,单从采访笔记的认真程度与书写的工整度来看,小华远胜于我,也远胜于我所认识的所有同行。
“你怎么可以记录得那么详细?”我问她。
“我是用手机把她说的话都录下来了,回来之后整理的。”小华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嗯,不错,很认真。”我一时竟接不上话来。在那一瞬间,我对小华的好感油然而生,“你稿子写得怎么样了?”
“写得不好。”小华低着头。
“拿来看看?”
小华的神情有些诧异,对于我要看她稿子这件事,她有些措手不及。毕竟,在此之前,我几乎都是直接改小张的稿子,成稿后发给小华看,示意她自己对照着学习。
我对自己过往的行为感到很抱歉。此时,说话声音降了两个度的人由小华变成了我。我对着电脑,拿着小华的采访本,开始写着这篇稿子,并逐字逐句地跟小华解释,为何要这样处理……
此事之后,小华的积极性更高了。不仅每次采访后都主动向我请教,稿件该如何写、如何改,还时不时自己主动报新闻选题。两个月以后,小华的进步,让我们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一般的稿件处理上,小华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
小张和小华的实习期结束后,我与小张便没了联系,而小华则加了我的微信,并不断继续提着她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今,她俩都已经毕业了。据说,小张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恰好那家公司的老板是我曾经的学长。我相信以她的基础和灵气,做这份工作并不会太吃力,不过据学长说,她依旧是那样傲娇,而作品却也并不尽如人意。而小华毕业后则进了一家报社,现在我也经常能在那家报纸的头版新闻上,看见她的名字。
你不是懒,而是患了拖延症
在弟弟家总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弟弟他妈:“叫你去看书,不是这里摸一下,就是那里走一下,看个书有怎么难吗?你马上就要考试了,这样下去肯定又考不好!我说,你怎么就这么懒? ”
弟弟:“你看嘛,桌子这么乱,我先收拾一下不行吗?这么乱的环境,我肯定复习不下去!”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这样类似的情景:你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案要完成,决定着你的升职加薪,你希望能够一次就做得十分完美,亮瞎所有人的眼。可是,当你走到书桌前,你又发现好像还有什么没有准备好——你需要一杯咖啡。当你把咖啡放到自己手边准备打开参考书看时,又发现桌子是不是有点乱,还是先收拾桌子好了……你发现了很多自己平时都不爱干的琐事,这个时候你都愿意去做,就是迟迟没有开始做你那个想要亮瞎所有人眼睛的方案。你开始对自己很失望,你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懒了,你很焦虑,你觉得这样下去,你肯定要完蛋!
如果你的确也常常有这样的焦虑,那么这篇文章,应该会对你有些帮助。我来说说我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也是个一干起正经事就拖沓得不行的人。比如写稿子时,我总是想着要一次性就写完,而且要写得多好多好,于是总是在开头就纠结不断:到底是哪个素材放在前面,开头是倒叙还是插叙,标题的名字太普通了,怎么才能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标题?
所以常常一篇稿子,我总是半天不能开始动笔。坐在书桌旁发呆,越发呆心里越焦虑,越焦虑越写不出好东西,后来干脆去床上躺会儿,可是躺着心里的焦虑也不会减少半分,看看时间越来越少,又爬起来继续坐在书桌旁苦思冥想。结果往往是要等到编辑催稿了,自己才草草书写,应付了事。
有人说,我的情况就是患了拖延症。拖延症的病因不是懒而是完美主义。因为懒是压根不想做,而我是很想做,甚至很想把它做好,但是却迟迟不敢动手开始做。
朋友建议我不妨尝试一下,一开始就写一个很烂的稿子,然后想到什么再慢慢修改。我照着他的建议尝试去做了,结果让自己大吃一惊的的,这方子果然奏效,稿子受到了编辑的好评。
后来想想这大概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吧,你想最初就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很难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反复修改和实践中得到提升的,这叫产品的迭代,烂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这个时代,我们往往会被各种信息干扰,朋友的一条微信,淘宝的优惠推送,微博的热点新闻……但凡我们所要完成的那件事不是那么有趣,比较无聊,或者比较费脑,我们就容易被外界所干扰。
后来,我把朋友给我的药方介绍给了弟弟。弟弟比较聪明,但却总在背单词上面十分费力。弟弟他妈说:“就是静不下心来,一背单词就坐不住,不是这里动一下,就是那里动一下。”
我说,别急,主要就是因为背单词这件事情比较费脑,也比较枯燥。在他实在静不下心时,不如索性就不要他背了,直接让他抄写单词。
“对啊!反正我们听写单词不过关,老师也会让我们罚抄,不如现在就抄掉,也免得日后麻烦!”这个主意让弟弟感到兴奋,马上就执行了起来。
当然,罚抄的这些单词没有派上用场,事实证明,弟弟第二天的听写顺利过关!因为在他抄写单词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是记住了一些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很多我们拖延着的事情往往具有这么几个特点:要么无聊,要么十分烧脑,要么不是做了就能立竿见影看到答案,面对这类必须做却无法专心做的事情时,不妨把它拆解成很容易完成的“体力活”,比如你看不进一本专业书,你就把这本书读出声来,比如你写不出一份提案,就抄几份范文……慢慢地,你会发现这些看似无用的体力活都会为你的灵感加分,会助你圆满完成你的任务。
说白了,对付拖延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切变简单,那么一切就尽在掌握之中了。
你有多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
感谢你,能捧起这本书。感谢你,读到了这一页。在这个时代,还能好好读一本书的人,真的不多了。
很多人也许订阅了上百个微信公众号,很多人甚至也有定期购书的习惯,但看完一本书的人,太少太少。读一本书,需要你足够静下来。
读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逻辑和大局观。这是单篇文章无法做到的。一本书的成型需要作者的全局思考和编辑的精心整理。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逻辑的梳理,没有人愿意买一本逻辑混乱的书籍。看完一本书,就是一次锻炼大脑的机会。每一次精心的训练,都会让自己的大脑形成一种逻辑,进而渐渐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而在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时,这些逻辑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其中。
很多人喜欢去读干货,我曾经也想这样节约时间,却发现得不偿失。
也许你现在很想好好读完一本书,但却因为很久没有读书,已然不知该下手。比如,一本书太长,怎样制定读书计划?去了书店,也有了kindle,却不知道该如何选书?选了一大堆书,不知道从何读起?读书速度慢,常常半天领悟不了要义?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因为大四忙着找工作找实习,工作了忙着适应新环境,没有好好读书,等到后面有闲了,想好好看一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手。
于是,我就去想曾经为什么会喜欢看书,自己最初是如何爱上看书的。时间回到小学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妈妈便给我定了两本杂志,一本是《儿童文学》,另一本是《小哥白尼》,虽然很多同龄人更喜欢看小哥白尼,可是我偏偏就是不爱看,反而《儿童文学》更加让我爱不释手。
我依然记得,那个时候,妈妈常常会骂我拖沓,因为写作业前我总要读两篇《儿童文学》上的小说,每个周末,明明已经醒来了的我,就是迟迟不愿起床,要赖在床上读几页《儿童文学》,每期新的杂志到了,我总是会迫不及待地翻阅上期还没有完结的小说;每本杂志的每一页上都会留下我的各种笔记,每篇文章我都会读了再读。
慢慢地,我竟然发现自己不读书就不痛快了,慢慢地,我也能一大串一大串地叫出很多作家的名字。于是,我便顺藤摸瓜地去寻找这些大咖们写的其他的书目。往往,会写校园生活的作家,也写科幻题材的小说,慢慢地,我便对科学也产生了兴趣,继而又反过来翻阅《小哥白尼》之类的杂志以及书目。
其实,这也就是让自己养成读书习惯的好方法。很多人总想着,我现在要读书了,那我就一定要读最经典的那一本,哪怕你对它并不感兴趣。于是,书也买来了,但是你却读不下去了,哪怕人人都喊好的书在你眼里也变得索然无味。即便是《红楼梦》这样的名著,你也翻不到第二章。你的读书计划还没几天就夭折了。
读书还是要从兴趣入手。经典并非不应该读,只是若你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那就且先放一放,任何习惯、任何能力都是需要循序渐进养成的。你读不来这些经典名著,可能是你的高度还不够,也可能是你的社会阅历还不够,正如你要一个小学生去读大学课本,这样非但对他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不利于继续坚持。
工作后的我,因为喜欢看罗振宇的脱口秀,于是我就找来罗胖推荐的书目一一来读,因为我认同罗胖,所以想必他推荐的书目也一定符合我的胃口,果然,很快我又形成了一周两本书的习惯。这一习惯,至今雷打不动。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我们一起好好读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准备是能给人带来脱胎换骨的效果的。
高中毕业后,趁着一个没有作业负担的假期去新东方报了个班。新东方老师的厉害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从来没有参加过他们培训班的小姑娘来说,简直是大开眼界:每个老师都学识渊博、幽默风趣、能说会道,他们有故事、有起伏,还有金玉良言,不能更爱了,有木有?
后来一个朋友告诉我,新东方老师之所以这么牛,都是练出来:每一位老师在备课时都要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上过新东方课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新东方老师说话时的语速本身就高于普通人的正常语速,也就是说,我们正常人一分钟240字左右,而新东方老师一般要说到300字一分钟。假设一位老师坚持上一个上午的课,也就是4小时,那么他要准备的字数就是300×60×4,也就是72000个字,即这本书厚度的三分之二!这还仅仅是第一步,写完还得继续修改,如此往复N遍!
难怪每一个老师都能妙语生花!这个故事让我很受教。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害怕面对公众讲话的人,每次公开发言,我都会紧张到语无伦次,结结巴巴,最后硬生生地拖到“谢谢大家”,然后落荒而逃。
但很不凑巧,不善言辞的我,偏偏喜欢媒体这个行当,偏偏选择了一个要常常当众说话的职业。
记得我刚刚考取我们台的时候,要做口播新闻,即便是录播(就是提前录制好的那种),我都会做得相当糟糕,因为只要是对着话筒,只要我想到将会有很多人听到我的声音,我就会莫名地紧张,虽然我知道这毫无必要,因为假设我做得不好,重新录一遍就好了,可是知道是一码事,紧张是另外一码事。
直到朋友把新东方老师备课的方法告诉我之后,我也如是尝试,我总是会在录音前先把稿子念个十遍二十遍,哪里该停顿,该停顿多久,我都会刻意地标注出来。
我的声音从小到大都被朋友、同学指出有“娃娃音”,但我却全当人家是夸我“萌萌哒”,还暗自开心。直到工作后,有个前辈对我说:“你的声音太孩子气了,不适合说新闻。”我才突然感到着急。事实上,在我没有接触话筒前,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声音好听得不得了,其实全是自己的想象罢了。(PS:人其实是很难听到自己真实发出的声音的,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声音的模板,但这并不真实。如果你希望练就一副好声音,不妨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听一听,找到问题,然后解决。)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会刻意地去模仿自己喜欢的人的声音,自己希望发出的那种声音。其实,也没用多长时间,我做口播新闻的进步就令人刮目相看了。有一个叫婷婷的同事就在私聊时,明确地对我说:“说实话,你以前做的口播真的是听不下去,现在好多了!”
除此之外,由于我每一次做口播都会预先练习很多遍,因此后来再做现场口播报道时,我也能提前和导播说好我需要的时间。因为我能够掌握自己的语速,也因为我在连线前已经把稿子提前准备好,读了很多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知道我会在大众面前说话怯场,那我就提前练好N遍,练到自己想吐,练到就算我死也忘不掉那些我要说的话。我知道我说话缺乏幽默感,我就天天看各种脱口秀,背各种段子,即便学到了三招两式,也够我耍上个半天。我知道我的肢体表情比较僵硬,我就天天对着镜子练习自己说话时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即便做梦想到这些情景也能条件反射一般做出肢体行为。
我记得有一回我们台做内部的学习分享,我是分享人,分享主题是关于投资理财方面的内容。天啊,我简直紧张到了骨头里,且不说我并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单单是要让我面对一群主持咖,面对一群前辈、领导说话,我就已经慌了神。
但是,演讲的结果是,很多同事都跑来问我接下来该如何投资,该买哪只股票——大家把我当成了股神!其实,我自己几斤几两,心里再清楚不过了,只不过是我提前做了太多的准备,这二十分钟的演讲内容,我整整准备了一沓资料,看了十多本相关书籍,我只是站在专家的肩膀上,沾了光罢了。
观众散去,我一个人停留在原地狂喜。这种把大家都“唬住”的感觉真好!我也是在这个时候突然明白了小时候的那个未解之谜——为什么那些学霸们总是说自己没复习,最后却考出那么惊艳的成绩——因为人家根本就是假装没复习,指不定在家里熬了几个通宵呢,人家就是享受这种“唬住”大伙儿的优越感,以显示他们很聪明!
正如戏曲中任何一次“包袱”都是设计好的一样,没有任何一次精彩的演出是即兴表演,也没有任何一段惊艳众人的词句是神来之笔,你只有花上十二分的准备才能得到十分的表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农村的哥哥为什么富不起来?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不太愿意回到农村里的那个老家。不是因为瞧不上老家,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忘本,只是因为回到老家几乎找不到一个人聊天,大家的关注点好像都不在一个频率上,没有共同语言。
小时候,我还会和哥哥们一起玩耍。我依然记得,我们夏天在田野斗蛐蛐;我依然记得下雪了,哥哥们会陪我一起打雪仗;我依然记得,哥哥们总会说家门口的那个池塘里有水鬼,编各种鬼故事来吓唬我……我依然怀念这一切,记忆中,童年的那些画面依然很美好。
可长大后再回到老家,那些曾经的温暖却都找不到了。每每亲戚见了我也最多就是说一句:“我们家的大学生回来了!”哥哥们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不愿和我多聊。
特别是刚工作回老家的那一年,感触特别深。我曾经最要好的大哥,蓬头垢面,抱着孩子蹲在家门口晒太阳。我想上前找他说话,却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
“哥,要不咱们开个网店吧,我来做推广,你负责提供农产品,咱们老家这些土特产都很好的,拿出去卖肯定会受欢迎,很有市场的。”我对哥哥说。
我依然记得哥哥曾经在全家人面前,信心满满地说起他要如何大展宏图时的样子。那一年,哥哥由于没有考上高中而放弃读书,直接参加了工作。刚工作不久的哥哥说,等他未来打工挣了钱,就回老家来创业,他要开一家农产品供应店,把老家的产品都推广出去!
“折腾那个干啥,你看我现在房子也盖了,媳妇儿也娶了,儿子也有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还创什么业嘛!”哥哥逗着孩子,显然没有太听我说话,我也便知趣地打住了。
再后来,我们遇见,他也只会跟我聊一些今天天气怎么样,明天去谁家打麻将,谁家又盖新房了,年末要杀几头猪这类的话题,曾经那些关于理想和事业的抱负不再提起。
我有些遗憾我们的关系变得如此之淡,我们从亲密无间的兄妹变成了如今四目相对却找不到共同话题的路人。看着年纪还不到三十的哥哥如今一副毫无理想、懒洋洋的状态,我有些痛心。我明白,哥哥的斗志就是被农村的这种安逸的生活和封闭的思想所磨灭的。因为老家的人都认为,能有哥哥这样的生活就够了。
人们总说“人穷就穷在思想”,我觉得也可以说“穷就穷在环境”,一个封闭的没有太多刺激的环境,必定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必定也会变得思想保守,而保守的思维显然不会主动去寻求突破,如此循环往复。大概农村的年轻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他们过早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向往,享受现下的安逸与从容。
前些天,听爸爸提起乡下小弟的情况,和哥哥当年的情况差不多,高中没考上,爸爸问我:“你觉得应该让他复读,还是就在老家做个小生意?”我想也没想,赶紧说,当然是选择继续读书,哪怕要做生意也去大城市里面做!不为了挣钱,不为了别的,就为了开阔一下眼界,充实一下思想,改变一下精气神,以便更好地理解现在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状态。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在网上团了两张电影票。我和朋友决定先去商场五楼吃些东西,再去四楼的电影院看电影。可恰巧碰上堵车,我们到得晚了,五楼的各种饮食店都门庭若市。没办法,我们不得不又去三楼逛了逛,那一层卖的是女装。
我看中了一件衣服,但是没有合适的尺码,商家说可以购买定制版,但要先交一部分定金,于是我便交了这部分定金,愉快地走出了店门,准备去电影院看电影。
电影并不似预告片那般好看,至少不是我和朋友的菜。我说走吧,朋友说,来都来了,你现在看了十分钟就走,不是浪费了两张电影票吗?
我有些无奈,和朋友硬撑了90分钟。电影终于结束了,我们丝毫没有看完大片后的畅快淋漓,带着沮丧的心情回家。“哎,真是浪费了两个小时。”朋友说道。
“还不是你要看的,听我的,早点出来就好了嘛!”我有些埋怨她的坚持。
看天色还早,我们继续在商业街上逛了逛。女人可能天生就有购物病,我又看上了一件衣服,比预定的那件还要喜欢,可是价格不菲,心里舍不得,于是便作罢。
“买吧,买吧,这件真的适合你!”朋友在一旁怂恿我。
“可是,我刚刚不是已经定过一件了嘛?买两件太费钱了!”我有些犹豫。
“那你就买这件啊,那件就不要了,那不就是200块押金嘛!”朋友对我说。
然而,即便是朋友如此极力推荐,我依旧舍不得放弃那200块钱,只好忍痛放弃了眼前这件爱得不能再爱的大衣。
一个月后,预定的衣服到了。收到货后的我,并没有以往收到新衣服后的兴奋,因为心里总有个疙瘩,觉得这件衣服没有那件没买的衣服好。
朋友见我这种情绪,奚落我说:“谁让你不舍得那200块,你看,现在你还不是后悔了?”
我说:“你还不是一样!舍不得两张电影票,浪费了一个半小时!”说着说着,我自己也突然想明白了,这种“舍不得”的心理其实我们都有,我们都舍不得自己已经付出的东西。在经济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沉没成本”,即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沉没成本本身已经沉没,你却为了这个损失不断追加成本。你明明不喜欢这场电影,却因为已经付过款,怎么也要看下去;你明明不喜欢这件衣服,却因为已经预定了,不得不继续付款把它买了下来;你最初撒了一个小谎,却因为害怕谎言被戳穿,不得不继续撒谎,最后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我们总是过于在意损失的东西,而忽略了机会成本,即你放弃这样东西,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往往意味着更多获得。也许,你不看这场电影,却邂逅一场精彩的街头艺人表演;也许舍弃了这200块钱,能够换得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向前看和向后看的心态。乐观主义者会盯着未来,即他们眼中多看到的是机会成本,而消极主义者则是抱着过去,看到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那些事。不用多说,哪种心态能够更好地拥抱未来,我们心里都很清楚。
你只需负责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很喜欢台湾的文案教母李欣频,至今为止,她一直是我人生前进的坐标。
最初知道李欣频的时候,是因为一篇写她如何利用诗歌般的文字将诚品书店打造成为台北市文化地标的文章。我想任何一个喜爱文字的姑娘,都会期待自己也能亲手打造一家这样的书店,我被这个充满创意的女性深深吸引。
李欣频1970年出生在中国台湾,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告系,后来又在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攻读博士,并担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师。如今的李欣频被誉为华语世界的“文案天后”,至今出版了27本畅销书,且多数都常年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我读过她几乎所有的书。在书中,我发现了她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原因:她常年保持每天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的习惯。她说,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就能与别人有36本书的差距。一个已经颇具知名度的大咖,居然在四十多岁的年纪依旧保持这样向上的精神追求,也难怪她能够人到中年时,脑中依旧还能涌现这么多的创意文字。
当然,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很多,会给自己制定计划的人也有很多,但难就难在不少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耐心,放弃了坚持。
我有一个朋友,她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叫Lucky,她说这样的名字叫多了,就自然会给她带来好运气。Lucky是一个很积极向上的女孩子。毕业两年的她依然保持着在大学时每天晨跑的习惯,她说她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Lucky的本科不是名校,学的也不是新闻专业,但她一直想成为一名新闻人,毕业后去了一家小媒体做编辑。虽然工资不高,平台不大,但Lucky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她说,好在她还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行业,她说,现在的我是很弱,但是没关系,总有一天我会变强的。
对工作不满意的Lucky意识到一定是自己能力还有所欠缺,为了让自己一直都有进步,她在大学附近租了房子,没事就去学校里面旁听蹭课。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她制订了一年必须去两个地方的旅行计划。为了让自己的文笔变得更加通顺,她保持着坚持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可是,最近她却对自己所有的付出有了些质疑,她说:“我不知道我这么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感觉都是自己在瞎忙,人家有关系的、背景硬的,早就升职加薪了,只有我还在原地徘徊。”
这些话从Lucky口中听到,实在有些令人意外。一直以来,在我心中,Lucky都是那种积极向上的女孩,我也一直以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骄傲,因为在这个年代,有如此旺盛的进取心的人实在太少了。
为了给Lucky打气,让Lucky坚持下去,我跟她说起了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一位经历非常励志的老师,他就是《都市时报》的社长周智琛——全国最年轻的报社社长。
其实,去查阅周智琛的简历,你会发现,他的起点并非特别高:2003年7月,23岁的周智琛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通过招聘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6年3月,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时报》出任社长、总编辑,这一年他31岁。
在云南媒体圈里,周老师的口碑特别好,反正到目前为止,我也没听到有人说他什么坏话,反而是都在口口相传,他有多么努力:
据说,周智琛平时除了睡觉几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是工作。
据说,在周智琛的办公室里,你会淘到很多好书,因为他特别喜欢看书,也喜欢收藏书。
据说,他晚上很少回家,一般都是睡在办公室里,所以有的时候同事见到的都是有些不修篇幅的周智琛。
据说,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时间工作,周智琛总是把时间算得很满,就连坐飞机都要等到飞机快起飞了才到达机场。
……
一个人每日每夜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自己,从不给自己松懈的机会,难怪他能够在三十出头,就获得如此的荣誉和地位。
周智琛没有名校光环,也没有任何身家背景,就是靠着夜以继日的重复坚持,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你说,他会在看某本书的时候,想到这本书对他未来的哪篇稿子有用吗?你说,他会在努力工作之时,就料到他会成为最年轻的报社社长吗?
很显然,不会,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的确是在储蓄能量。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也许,坚持读书的你,读着读着在某一天就开悟了;也许,喜欢旅行的你,走着走着就有人请你写旅游专栏了;也许,坚持写作的你,写着写着就变成知名大咖了……
你要相信,只要努力就好,剩下的时间自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