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今块头最大的武器平台说起
倘若问小朋友,当今世界上最大个头的武器是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答道:航空母舰!
尽管也有一些同学会有另外的答案,诸如核武器(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一旦再次强调块头最大、吨位最大的武器装备时,肯定会异口同声:航空母舰!
的确,作为现今最大的武器已非航空母舰莫属。现今最大、最多数量的航空母舰都在美国,美国海军现拥有11艘共两级超大型航空母舰:一级为“尼米兹”级,共10艘;另一级现役仅一艘,即“福特”级。
10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中,前4艘:“尼米兹”号(CVN-68)、“艾森豪威尔”号(CVN-69)、“卡尔·文森”(CVN-70)和“罗斯福”号(CVN-71)的满载排水量(通俗地说,也可理解为它的最大吨位)均为9万多吨;而从第五艘开始,“林肯”号(CVN-72)、“华盛顿”号(CVN-73)、“斯坦尼斯”号(CVN-74)、“杜鲁门”号(CVN-75)、“里根”号(CVN-76)和“布什”号(CVN-77)的满载排水量统统超过10万吨,俨然就是一匹匹海上“超级巨兽”。至于最新的“福特”级“福特”号航空母舰更是大的邪乎,仅标准排水量就超过了10万吨,很有点天下战舰,舍我其谁的感觉!
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航空母舰归属于泰国,泰国海军装备的“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空母舰小归小,满载排水量也超过了1.1万吨。仅从块头和吨位来说,弹道导弹及一般的核潜艇,都不是航空母舰的个儿。由此可见,航空母舰是现今武器装备领域,吨位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块头里无可争议之霸!
航空母舰早期发展“千里马”及两位“伯乐”
不过,假如再追问你,航空母舰到底是哪年诞生的?最初它长得是啥模样?早期的航空母舰舰载机究竟都有哪些特点?大国海军的未来航空母舰将如何发展?新时代中国海军又将如何自主发展航空母舰?
对于这些问题,恐怕多数人未必能会回答上来。
提起航空母舰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及航空母舰早期发展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千里马”——尤金·伊利,以及他的两位“伯乐”:格伦·柯蒂斯和欧文·钱伯斯。
首先,说说格伦·柯蒂斯,他是美国第一位驾驶自制水上飞机,实现水面起飞并顺利安全降落的驾驶员,堪称美国“水上飞机之父”与航空先驱。准确地说,其实它的身份既是出色的飞行家,著名的飞机设计师,也是柯蒂斯飞机与发动机公司的创始人。
1878年5月21日这天,美国纽约州海蒙德斯港附近的一个普通家庭里,格伦·柯蒂斯呱呱坠地。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还很小就当上报童,每天放学之后就赶到附近社区,将一份份报纸送到各家。尽管收入微薄,因能给家里些许补贴,所以也就成了他的乐趣所在。
19世纪末,自行车的发明与使用日渐风靡,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自行车旅游热。为了适应这突如其来的旅游热,美国在极短时间内就涌现了400家自行车制造商。
对机械始终怀有浓厚兴趣且有着强烈进取精神的柯蒂斯,与当时极负盛名的莱特兄弟几乎一样,也开了一家规模可观的自行车店。出于极度喜爱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作为自行车和摩托车制造商的他,义无反顾地充当起店里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设计师”。业余时间,他经常驾驶着自己设计的摩托车在马路上“急驰狂奔”。由于驾驶技术娴熟及对摩托车性能的熟练掌握,他还创造过一项摩托车竞赛的世界纪录。
1906年,在电话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的鼎力帮助下,柯蒂斯借助改装摩托车发动机的经验,研制出了美国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次年,柯蒂斯和贝尔等航空爱好者创建了美国航空实验协会,并制造出了他们的第一架飞机“红翼”号,从而进一步推动美国的航空事业蓬勃发展。
1908年,柯蒂斯在一架双翼滑翔机上安装了一台40马力的发动机,制成了一架独特的推进式飞机,并为它取了一个颇为丑陋的名字:“六月甲虫”号。这年7月4日,在官方人员到场观看下,柯蒂斯驾驶这架飞机以每小时64千米的速度,飞行了1分42秒,约1810米。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一成绩似乎不够理想,但当时该成果却使柯蒂斯获得了美国航空俱乐部设立的1908年度“科学美国人奖”。
通过吸取这架飞机的经验与教训,柯蒂斯又接连研制了几种改进型,其中一些改型可以看出:他对水上飞机抱有相当浓厚的兴趣。1908年下半年,柯蒂斯把他自己的“六月甲虫”双翼机装上浮筒,并命名为“潜鸟”。不过,此后几次在水上进行起飞试验都没能成功,但柯蒂斯并不气馁,继续埋头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这些尝试“歪打正着”,为柯蒂斯成功设计性能优良的“金鸟”号飞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柯蒂斯在他的家乡海蒙德斯港、圣迭戈等地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学校,开始向那些受航空浪潮影响而热爱飞行的年轻人传授飞行技术。这年,柯蒂斯最成功的表现是,仅仅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便制造出了那架名为“金鸟”的双翼飞机。这架飞机的前后都装有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双机翼间还装有辅助小翼。8月22日至29日,在法国兰斯举行的第一届国际飞行竞赛大会上,柯蒂斯驾驶这架飞机,与法国著名的飞行家布莱里奥争夺高登·贝赖特奖。也许老天有所偏心!布莱里奥的飞机因油管破裂漏油引起火灾;人虽逃出,飞机却被大火烧毁。这样,柯蒂斯以每小时69.861千米的速度,获得了环绕固定坐标塔飞行的速度冠军,夺得了高登·贝赖特奖。
1910年3月28日,法国人查利·法布尔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他的水上飞机关键是在飞机的机身下方安装几个浮筒,以用于在水面上起飞和降落;因此,法布尔被世人称为“水上飞机之父”。其实,真正为水上飞机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使水上飞机逐步走向成熟的应该是美国人柯蒂斯。
由于在水上飞机设计与飞行领域,格伦·柯蒂斯不仅驾驶自制的水上飞机第一次实现世界上的水面起飞及安全降落,而且他还接连驾驶水上飞机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为此,他名声大噪,并为美国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柯蒂斯及美国同期众多航空事业的先驱者所创立的辉煌成就,使得曾一度落后于欧洲的美国航空工业后来居上,柯蒂斯也乘势而上,成为世界航空事业的领跑者。
有了伯乐,自然就会发现千里马!一次偶然的机会,柯蒂斯发现了这位身材瘦弱却极富冒险精神的尤金·伊利。他原本只是一个开汽车的好手。自从大学毕业后,便四处打工,随后便早早地结婚,娶了老家一位漂亮姑娘。
20世纪初,飞机尚属稀罕玩意,很多人甚至根本没见过飞机,因此柯蒂斯飞机公司经常会组织飞行队,四处去做科普巡演巡讲。鉴于他对机械的特殊情感,以及拥有一股从不服输的精神,柯蒂斯一眼就相中了他,并邀他加入自己的公司,成为飞行表演队的一员,开始到处巡演。
1910年9月,伊利认识了一位对飞行器兴趣浓厚的美国海军上校军官——钱伯斯,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战列舰舰长。鉴于他对舰载机的发展及美国海军航空兵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人们将其称为美国海军“航空兵之父”。
正是由于这份相识,以及钱伯斯对飞机上舰的浓烈兴趣,催生了2个月后划时代的世界首次着舰试验。作为试验舰的“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经由钱伯斯调拨,但试验经费全由伊利和柯蒂斯公司解决,海军一分钱也不肯出。
1910年11月14日,改装完工的“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由3艘驱逐舰护航,驶抵美国东海岸汉普顿锚地。当天天气极其糟糕,乌云压顶,大雨倾盆,雨中还夹着阵阵冰雹,能见度几乎为零。
然而伊利急不可耐,执意要求进行试飞,他生怕德国人抢在自己的前头。因为一旦天气好转,德国人了解到美国人的计划后,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飞行日期提前。可惜,德国人太急于求成了,没有准备好就仓促上马,抢先试飞,结果发生坠机事故而不得不告吹。
柯蒂斯建造的飞机被命名为“金鸟”号。其重量虽然很轻,但舰上可使用的跑道距离实在太短,只有17.37米,于是钱伯斯上校决定:飞机起飞时“伯明翰”号巡洋舰以20节(1节=1852千米/小时)航速逆风行驶,以助飞机起飞。
下午15点整,尽管天气依然糟糕透顶,但是伊利毫不犹豫地登上飞机,启动了飞机发动机,并发出了做好起飞准备的信号。随即巡洋舰开始起锚,但是还没等锚出水,仅过了16分钟,伊利便发出飞机即刻起飞的信号。“金鸟”号在下倾5°助飞跑道上开始加速。但是由于滑跑距离太短,它未能达到应有的起飞速度,越过舰首之后并没有完全飞起来,而是立即下降了11.3米。
伊利凭借着高超的技艺,机敏地利用飞机下降的空当,使飞机获得了一定的速度。即使这样,这架柯蒂斯式飞机也只能勉强在空中飞行,机上的螺旋桨、轮子和浮筒全都因接触到水面而被海水打坏。伊利浑身上下都被海水打湿,不过他还竭力控制住由于螺旋桨受损而抖动不已的飞机。
雨仍下个不停,能见度继续下降,飞机上没有任何指示仪表,伊利依然顽强地驾驶着“金鸟”号在离海面仅几米高度上盲目地飞行。好在最后时刻,上帝眷顾了他!他总算看到了斯皮特海滩,小心翼翼地把受损的飞机降落在这里。伊利胜利地完成了41千米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
柯蒂斯的壮举,为航空母舰诞生及舰载机的问世奠定了里程碑的基础。
飞机能够从军舰上起飞!这一壮举在美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于是钱伯斯上校决定一鼓作气,完成飞机在军舰上降落这一更为困难的试验任务。这次钱伯斯并没有费更多的口舌,美国海军当局就同意进行飞机着舰试验。
被选中进行着舰试验的军舰是“宾夕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舰的后甲板上铺设了长36.58米、宽9.75米的木质降落平台。降落平台四周也加装了木质护板,以防止飞机滑到舰外。为了防止飞机冲出降落平台也不会撞到上层建筑上,还在滑行坡道末端加装了帆布拦阻网。
降落试验选用的飞机仍然是“金鸟”号。不过,为了确保降落的成功,柯蒂斯公司人员对它进行了全面改装,不仅增大了翼展,而且在上下机翼之间增加了翼张间,目的是减轻机翼的载荷,使飞机能够慢慢降落,且在机翼下面安装了两个像鱼雷一样的浮筒,防止飞机一旦在海上迫降时也不至于下沉。这种改进型的飞机就是柯蒂斯D型军用机。
这次降落试验,毫无疑问钱伯斯上校和柯蒂斯都不约而同又想到要选择尤金·伊利作为试飞员。尤金·伊利果然也很痛快,一口答应承担这项试验任务。
第一步,还是要对军舰进行改装:在旧金山马雷岛海军船厂,“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开始铺设降落平台。在一旁观看的伊利见铺设的降落跑道太短,开始担心。如果降落后没有制动器阻滞重达454千克的柯蒂斯式飞机,飞机很可能会冲出跑道,发生事故。
“怎么办?”
怎样在最短的距离之内,把“金鸟”的速度降下来?各种建议不断提出,最后确定了一种最妥善的解决办法,即在飞机的轮架上装两个挂钩,在降落平台上横向装上22根用马尼拉麻制成的绳索作为拦阻索;拦阻索架高30厘米,拦阻索两端分别系着一个22.6千克的沙袋,将拦阻索拉紧。飞机降落时,机身下面的钩子只要钩住拦阻索中的任意一根,飞机就能稳稳地停下来。
这种简单而出色的拦阻装置,成了后来航空母舰拦阻装置的标准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如今是用比较复杂的液压制动器代替原来的沙袋。当然,也有很多人提出:究竟是谁首先提出使用横向拦阻装置,多数人认为:有可能是伊利提出的这种想法,因为他早先曾用类似的方法制动全速奔跑的赛车。
1911年1月的第二周,即伊利从“伯明翰”号巡洋舰起飞仅两个月后,飞机着舰的准备工作也完全就绪。但是此时加利福尼亚州的天气,也和去年11月美国东海岸的气候差不多,一连几天不停地下雨。到了18日,天气略微放晴,伊利决定进行试验。他决定上午从坦福兰机场起飞,并于当地时间11点降落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
机场上,伊利已急不可耐地在自己的胸部上缠了两条自行车内胎,以替代海军救生背心。它的脑袋上还戴了一顶外形颇像足球的皮制飞行帽。
这时,传来一则不好的消息:旧金山湾的风逆着涨潮方向,即“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舰尾迎着风,也就是说,他驾驶飞机在舰上降落时,降落速度将变得很快。
“不能再耽搁了!不能再耽搁了!”在舰上焦急等待的伊利,再也顾不得这些了,他高声嚷嚷道。
话音未落,伊利便急忙爬上没有座舱的柯蒂斯式飞机,随即一名机械师转动了飞机螺旋桨,起动了飞机发动机。10点45分,飞机滑跑腾空,朝着停泊在旧金山湾的“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飞去,整个飞行距离约19千米。
天空中的能见度依然很差,伊利十分艰难地识别降落标志。这回老天爷再次眷顾了他!他在空中飞着飞着,天气却突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伊利看到海面上有许多小船,船上挤满了观众,其中还有几艘由“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派出的瞭望艇,他们的任务是,万一伊利在海上迫降坠落,必须保障他的安全。
离巡洋舰越来越近,伊利把飞机的飞行高度降到约30米。当从这艘巡洋舰上空飞过时,他惊奇地看清了每一根桅杆、桅桁和挤满水兵的甲板,水兵们都在凝神地望着他。
醒目的22根拦阻索整齐地排列在降落平台上。伊利驾驶着柯蒂斯式飞机转到舰尾这头,对正甲板,减小油门,准备降落。他迅速修正航向,使飞机对着风向,并在离平台外伸板大约15米时,他关闭了油门。由于关闭了发动机,飞机在舰上降落时很安静。
伊利稳稳当当地把柯蒂斯式飞机降落在巡洋舰上,22根拦阻索有一半甩在飞机后面,飞机轮子触到了甲板,轮架上的挂钩先是钩住一根拦阻索,然后又钩住了另一根,沉重的沙袋很快使飞机停滞下来。飞机最后停稳时,距离降落平台的前端只有15米,比预计时间提前了1分钟。
舰上的人们为伊利惊险而高超的动作,长吁了一口气!
整个试验场先是万籁俱寂,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爆发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这些欢呼声不仅来自“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而且来自周边所有舰艇上,以及岸上的观众。许多舰艇也都拉长鸣汽笛来助威。
这次成功的降落也和起飞一样,依然没有给伊利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他曾写过求职信给他的第二位伯乐——钱伯斯上校,希望继续研究海军飞行,但后者虽然努力了,却没能实现他的愿望,因为当时的美国海军对飞机并没有特别的兴趣。
万般无奈之下,伊利只好返回头,再去干他的飞行表演。一年后,一次飞行表演中,伊利驾驶的飞机俯冲失控,虽然成功跳出飞机,但由于颈部重伤,几分钟后去世,时年25岁。这位天才飞行先驱的飞行生涯,只持续了18个月。
尤金·伊利的英年早逝,丝毫也不降低这匹“千里马”为早期航空母舰发展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两位“伯乐”为培育那匹“千里马”及舰载机上舰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
中国最早“航空母舰”——“镇海”号
对即将进入21世纪20年代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而言,提起那位80余年前曾叱咤风云的张学良将军恐怕也不陌生!这位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于1936年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张学良的父亲正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大概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位张作霖居然和中国最早的“航空母舰”有着不解之缘。1923年,张作霖麾下的东北海军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一艘2708吨的商船“祥利”号,该船原为德国海军的运输船,最大航速为12节,在当时世界上的海军运输船中算是佼佼者。东北海军最先是把这艘改装后的战舰作为练习舰使用。
“咱们是否也来一个航空母舰,让它能搭载几架飞机到战场上试试!”大字不识多少的张作霖尽管对舰船不懂行,更对航空母舰及水上飞机一窍不通,但他大胆的想法的确使世人乃至东北海军为之一惊!
在他的鼎力支持下,“镇海”号舰再次被拖上船台,经大卸八块般的改造后,“摇身”成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
1924年12月,张作霖又向法国订购了一批“施莱克”FBA-19型水上飞机;这种飞机是“施莱克”FBA-17型的改进型,全长12.87米,翼展8.94米;主机由原来的180马力向后推进式改为300马力伊斯帕诺-斯维萨向前拉进式发动机,时速则由原来的158千米提高到了180千米。该种飞机曾多次打破水上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世界纪录。尽管该型飞机一共只生产了9架,可张作霖一次就订购了其中8架。
1926年3月,东北海军在现今河北秦皇岛成立在当时也十分前卫的“水面飞机队”,其主力就是这8架法制“施莱克”FBA-19型水上飞机。
有了大型可搭载飞机的战舰,又有了水上飞机,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就等试验了。
虽然奉系海军起步比闽系海军晚,且规模也小得多,但却率先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海军航空兵部队,而且建制一直保持在东北海军作战序列之内。由此,“镇海”舰也便顺理成章成了中国海军史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舰上通常可搭载一或两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随行。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该舰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也没有装设弹射装置,而且飞机起飞前需要用起重机将飞机吊入水面然后滑跑起飞升空,待完成作战任务后,再返回到战舰附近海域,用起重机将飞机吊回舰上,可谓既费时又费工。
1927年7月22日,“镇海”“威海”这两艘水上飞机母舰销声匿迹般驶向现今的连云港附近海域。当两艘战舰行驶到雷峰一带时,“镇海”号停车下锚,将所载的一架“施来克”吊放入海中,飞机加速滑行一段距离后,便迅疾腾出水面升空,接连对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标投下了数枚炸弹,虽然没造成什么损伤,却使当地军民相当恐慌。当闽系舰队闻讯后快速驰往迎击,但是这两艘军舰却早已失去了影踪,闽系战舰只得悻悻而归。
刚完成空袭撤退中的“镇海”号,正为未获战果有点扫兴时,却在途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猎物”。原来不知情况的北伐军运兵船“三江”号正航行于连云港外。两舰毫不犹豫,一起对它开炮拦截,“三江”号毫无招架之力,只得被迫停船。“镇海”号官兵上船后一搜查,竟然发现船上除了17名船员外,还装有各类书刊数万册,军衣8000套、雨衣1000件、水壶20箱,以及马枪5支。这些“猎物”结果全被东北海军俘获。此仗算是中国“航空母舰”初出茅庐的第一仗,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