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以文化人手记
15710500000001

第1章 序

与“化人”相伴的“生命”与“在场”

通过某种特殊的关系,使我有机会读到了远在西安又未曾谋面的卢焱老师的新著《以文化人手记》。我一直认为,不曾相见并非一定会带来“陌生感”。在许多情况下,文字的交流会比相见更入木三分。看来,“见字如面”的老话,不只适合远方的朋友,也一样适合未曾谋面的朋友。

这本专著是陕西省特级教师卢焱同志三十年一线语文教学及教科研工作成果反思之结集,以“以文化人手记”命题,可谓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文”在这里的含义当是文字、文章、礼乐等教学资源;“化人”指人受教而变化,化有化生和养育之意。“三十年”也许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一瞬,但在个人生命的旅程中,却可以是人生最宝贵,且可几近全部的岁月。“手记”当然又记载了教育者的生命历程。真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哪三十年了,但卢焱老师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而探索不已。

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用深入的思考领悟真谛”。这可以认为是对她的语文教育的理性思考。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很少出现那种大型的体系建构。最集中的如《学记》《师说》,也不过是一两千字左右。更多的是只语片言、披沙拣金,或教育实践所得的片断结集,或学有所悟的真知灼见。但教育理论的紧张并不影响中国教育成就的辉煌。这是因为成功的教育来自实践,那些艰深的知识往往寓于师者的那些教育言行之中。卢焱的语文特别强调它的“在场”性。“在场”即致力于“显现”的“存在意义”或“存在意义”的“显现”,是即时即景的“现场”。说白了,在场的语文应当就是师生的“生命在场”“生活在场”“文化在场”。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全时空的运作,全方位的体验,成就了她的语文“化人”三十年的“手记”。值得一提的是,卢焱老师能自觉地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关注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生命”。这是基于语文教育实践的“学理”。一切理论都产生于实践,而且要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是任何学者专家、教师同仁都无法忽视更无法否定的。

第二章是“用笃定的课堂明晰主张”。教育之大和教学之细,主要的都会体现在课堂之中。有人说,传统的课堂是由三个“四十几”构成的。四十几平方米的一个空间,四十几号人,四十几分钟一节课的时间。然而,由此构成的课堂却关乎着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生命在这里成长,人才在这里起步,老师在这里铸就,国家精英在这里出发。真的,我们要说“天下课堂”“课比天大”,也不以为过。这就不难理解卢焱老师如此看重营造“笃定的课堂”之意义所在。她的语文教育“在场”理念,正是有赖于课堂才得以落实。由此看来,她的那些课堂设计、教学案例、教后反思,确实都是我们理解她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坚实材料。

走进新“课改”,我们不仅关注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更为关心这些改革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生存状态和专业生活。本书的第三章“用不懈的研究探寻规律”,正是著者本人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语的身体力行。著者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研究”对于教师来说,不但不是“高不可攀”,而且本在“情理之中”。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一种实践行为,有实践必有反思,无论反思是浅薄还是深刻,是瞬间还是长期,是片断还是系统,是念想还是笔录,都应属于研究的范畴。随着教师专业的成长,研究也总在往深层推进。于是,“生命”的价值也就在慢慢实现。显然,卢焱老师“不懈研究”的精神和“探寻规律”的成果,正是广大教师所企盼享用的专业食粮。

本专著的第四章“用教育的情怀阅悟生活”,是卢焱老师能够“生命在场”而又“不倦行进”、不断追求的精神力量。所以这个力量便是她的语文教育“情怀”,她的“征人自是无归梦,却枕兜鍪卧听潮”(纳兰性德诗)的沛然诗意。所不同的是,第四章重在抒写教学生活。教师生涯的丰富性在于她是一个“三耕族”:读书是“目耕”,上课是“舌耕”,教学写作是“笔耕”。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欣欣向荣的果树,那么,“舌耕”是它的“本”,“目耕”是它的“根”,而“笔耕”是它开出的“花”和结出的“果”。我自1950年从教始,至今已六十七年,却依然坚守祖国母语教育。尽管像我这样的老年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情感选择,曾经起起落落地游走在大时代的躁动和机遇之中,其风云际会是世俗的意象和简单的推理难以涵盖和界定的;然而,令我能一以贯之的守望,就不免会对卢焱老师的“以文化人手记”感到特别亲切。我想,能够不懈地践行祖国母语教育实践的语文界同仁,其实,他们的心中都有着“生命在场”的激励和嘉勉。

周一贯

原浙江省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资深教育专家

2017年3月于越中容腾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