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以文化人手记
15710500000002

第2章 自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自知见闻未广,也缺乏超凡的智慧,但还是冒着野人献曝之讥,将自己在基础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中做的一些探索呈现出来,供大家参考。

从我国教育的传统看,“做教育”与“做人”应该是统一的,为师的高下往往和他的境界的高低相联系。“做教育”首先得“真诚”。冯契先生言,真诚之人才可以作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教书说到底是为了育人,所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这里的“文”具体指文字、文章、礼乐等课程资源;而“化”是使学生变异气质,远过迁善等。“以文化人”即以一切课程等形式变化人的气质,达到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人的目的。问题是如何“化”?个人以为,唯有“真诚”才能解了这个困局。为此,我努力从“生命在场”“生活在场”“文化在场”“思想在场”四个维度实践我的“在场教育”。我理解的教育没有什么“外在目的”,教育更不是为达到这类外在目的的工具。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相互作用的精神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的交流,充盈着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如果说“化人”是教育目的和理论,那么“在场”便是教育方法和德性,沟通二者之桥则是“真诚”。

记得有一首禅诗:悟道以前是砍柴、挑水;悟道之后还是砍柴、挑水。开悟前后一样的砍柴、挑水。悟道前,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悟道后,砍柴是砍柴,挑水是挑水。

没有认识的行动是本能而不是实践,没有实践的认识不可能有理性的认识。

卢焱

2017年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