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158300000085

第85章

第11章二十几岁,幸福生活从了解经济学开始

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那么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把幸福也当做一种可以消费的物品,幸福仍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当我们在尽情享受好不容易得来的一种幸福时,其实这种幸福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当这种幸福感逐渐消失时,我们就会追求另外一种人生目标或人生状态,然后获得新的幸福。

第1节幸福是个经济学命题

理查?莱亚德是英国当今顶尖的经济学家之一,曾经是首相布莱尔的顾问团成员,自2000年起还担任了英国上议院议员。理查?莱亚德一直倡导“幸福治疗国家”,被誉为英国的“首席幸福经济学家”。他在2005年出版的英文版《不幸福的经济学》中对“经济学对幸福的漠视”提出了严厉批评。他坚持认为,幸福无疑是社会唯一值得努力的目标,我们必须考虑现代文明如何让我们不幸福、即使有钱为什么还不幸福、要GDP还是要幸福等一系列问题。

2006年,我国引入瑞士经济学家布伦诺?S?弗雷的《幸福与经济学》一书受到了经济学家和普通公众的热捧。这本书在经济学与幸福之间、幸福与民主之间建立起实证性联系,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领域的发现以及独到的见解融入经济学研究,在书中论证了以收入、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形式体现的微观及宏观经济环境对幸福的影响。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曾经一度放弃对幸福概念的关注。其中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幸福”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非科学性的概念,因其主观性过大而几乎无法测量和讨论;二是“幸福”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不是本学科的内容,而是需要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哲学等平台上进行综合讨论与研究,是一个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定论的大命题。

幸运的是,还是有一些有见识的经济学家站出来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摇旗呐喊。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教授及合作者塔夫斯基的研究成果从很多方面证实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存在的错误,他们的新经济学涉及财富和广义的幸福。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关心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本身,因为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应该说,卡尼曼纠正了我们一贯存在的错误认识——很多人曾经把财富看做是幸福的代名词。卡尼曼帮助我们回归到追求本源,他认为我们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更小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幸福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决定的。

痛苦,或者幸福,本来就是一种感觉。放在经济学研究平台上,经济学家只好把幸福或者痛苦的感觉与可以量化的财富放在一起。研究发现,当人们收入水平较低时,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幸福程度增加;但是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幸福感再也不随收入进一步增加而同步增加,而是幸福随收入呈边际递减。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是幸福边际效用递减。

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本身应当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很多心理学家更愿意把它称为“幸福感”。但幸福感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将经济学的视角引入对幸福的研究中,可以对幸福进行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统计和数量分析。经济学家认为,幸福研究大有可为,尤其是其在经济学中可以将单纯的数字关注拉回到关注人本身,重新回到“人类行为的经济学”上来。正如微积分是因为工程师觉得好用而最终被坚持传承下来,并且得到了证明一样,对幸福影响因素的经验研究,也将会很有价值。这可能会为经济学创造一个更灿烂的前景。

智慧小品:幸福的五个定律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暂时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递减性。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人们再次获得这个或这类幸福时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次数时,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幸福第三定律——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渴求度与幸福感成正比。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幸福第四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觉的。幸福是需要有感觉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实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当你没有感觉或感觉不到渴求被满足的时候,你仍然是不会有幸福的感觉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感的获得是需要有愉悦的心情。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么此时的渴求被满足的感觉仍然是难以获得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