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20几岁要应用的经济学智慧
158300000086

第86章

第11章第2节幸福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李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政府工作。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社会背景,所以工作格外卖力。

两年后,县长下乡,看中了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李刚被调任为县长的秘书。

可还没来得及兴奋,李刚就发现,政界竞争激烈,明里暗里都有,他的压力比在乡下时更大了,工作也越加踏实努力。

两年后,县长荣升到市里任职。李刚的努力县长也看在眼里,县长把他安排到市政府一个机关。

从县到市是一次质的跨越,李刚很是激动。刚到市里,住房紧张,连单身宿舍都没有,李刚只能住在办公楼拐角的一个仓库中。住房简陋李刚倒不在乎,只是妻子还在县城,他每周搭长途汽车往返,渐渐地,精力上和经济上他都觉得异常辛苦。

经过一番努力,领导答应给他解决住房问题。李刚又四处奔走,终于把妻子调到市里一个对口单位,在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李刚觉得这下终于可以轻松下来,好好地享受人生了。

可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升迁成为正科、副处,李刚又不得不为得到这些行政级别而饱受煎熬。科员当久了还得不到升迁,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为了升迁,他不得不再次努力……

在过去物质短缺的年代,整个社会都把经济的发展作为幸福的归宿。但是这些年的幸福感理论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据两位瑞士学者研究报告,从1946年到1991年,美国人均收入从11 000美元增加到27 000美元(以1996年美元价值为准)。然而,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却伴随着平均幸福水平的降低。如果以3分为满分,那么,1946年的幸福水平为2.4,1991年反而降到了2.2。

萧伯纳说:“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那么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把幸福也当做一种可以消费的物品,幸福仍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当我们在尽情享受好不容易得来的一种幸福时,其实这种幸福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当这种幸福感逐渐消失时,我们就会追求另外一种人生目标或人生状态,然后获得新的幸福。

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幸福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 = 效用 / 欲望。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当欲望既定时,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大,越痛苦。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为我们指出了获得幸福的途径: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或降低欲望。还是经济学那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增加效用需要增加收入。但是,经济学又告诉我们,凡事都有边际,边际效用时时存在,在增加收入的过程中,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如果我们过度追求财富而失去了闲暇时间,有可能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因此,相比增加效用,通过控制欲望获得幸福更为简单。在经济学家眼里,幸福生活的人必定不是欲望的奴隶。

智慧小品:远郊的幸福指数高于市内

2006年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监测报告。报告显示,10个远郊区、县市民的幸福感超过城市中心区市民。专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在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中,市中心的经济发展比郊县快,经济发展对市中心居民带来幸福的边际效用已经递减了,而郊县居民却才刚刚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