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周中兴
15872000000150

第150章 卷3-53章 师寰 ? 叁(下)

发现十日国军队出没之处,正是崂山地界。

在东夷人的传说中,崂山常年烟雾缭绕,有仙人居之,操长生不老之药,是为“神山”。

方兴展开行军地图,介绍道:“禀天子、太保,此处往东乃是古之险关琅琊,在其之东则是崂山。琅琊位于渤海之滨,和五莲山、崂山连为直线,居于正中,乃是通往崂山的必经之处。”

召公虎看着地图,不无担忧道:“从此处看,崂山、琅琊互为犄角,我周王师若离开五莲山往东行军至琅琊几近,不论驻扎于何处都将无险可守。若强攻琅琊,则必有崂山之敌来救,恐怕战损不低。”

师寰沉思片刻,主动请缨道:“太保,末将有一计,可一战平定崂山、琅琊,只是此计过于凶险,还需太保定夺。”

召公虎点点头,他知道师寰善用险计以置之死地而后生,故而让他试言之。

师寰道:“如今周王师出五莲山、夺十日国之都城,可以其为运屯粮草之中转,从淮夷故地、齐鲁等国调动粮秣,后方便可保障。而此地往东、地势开阔,兵车又有用武之地,依末将之见,可大军佯装强攻琅琊,末将则轻车奇袭崂山,待清理崂山之敌,再同周王师前后夹攻琅琊,必可一战克之!”

召公虎知此计虽好,但是颇具风险,略有犹豫:“依师将军之见,琅琊、崂山之敌军将如何部署防务?”

师寰道:“崂山险则险矣,但倘若大军围困各处路口,山上又无粮草水源,定不能久守。反观琅琊之地,虽不如五莲山、崂山般险峻,但其地开阔,恰恰适合用兵以守。”

“若师将军所部在崂山战敌不下,后路又被琅琊守军切断,又当如何?”召公虎最担忧的乃是此节。

“险计必有破绽,若行非常之事,也难顾这几许破绽也。”师寰却无良策,但却淡然笑对,一副视死如归状。

召公虎忖度此计太过冒进,再三踌躇,先决定休会。

就在此时,一封来自镐京的密报,让召公虎最终下定了决心。

密报来自于兮吉甫,他传来了西陲南仲处的紧急军情——传闻犬戎起三万大军,分两路出萧关、陇山口,进犯太原之地。此时西北战事紧急,大司马程伯休父正抱病出征,南仲则据守邽邑、太原两座新城,在前线奋力抵御。

召公虎担心太原防线有失,归心渐起,但表面上却安之若素,不敢在天子和诸侯面前显露任何惊慌之色。于是压下西北急报,唤来师寰,决定同意采纳他偷袭崂山之险计。

临行之前,再三嘱咐师寰道:“师将军此计虽非万全,但眼下并无良法,只得有劳将军前往崂山走一遭,但务必倍加小心!”

计议已定,召公虎派大军在琅琊佯攻,同时命师寰帅领全部兵车,起二师五千兵马,孤注一掷奇袭崂山。

兵贵神速,师寰领命,即率二百乘战车绕过琅琊城外线,直奔崂山山底而去。

崂山上的十日国守军显然没想到周王师竟敢如此涉险,更何况此时十日国大部队刚刚转移完毕,还未站稳阵脚,被师寰车兵一冲击损失惨重,只得躲回山上固守。

然而崂山上水源奇缺,师寰围而不攻,只是切断崂山之上水源。不出半日,见山上守军军心涣散,师寰再次发动攻势,从多路上山,将山上两千余十日国军队一网打尽。盘问过俘虏后,师寰早已得知十日国主力驻扎在琅琊要塞,而崂山上则为十日国屯粮之所,以防琅琊被占后另图别去。

师寰此役再次立下大功,不仅重创十日国军队、尽夺其粮草,还断了十日国后路,让琅琊成为孤城。召公虎挂念西线军情、不敢多耽,当晚下令原地安营扎寨,准备次日对琅琊发动总攻。

次日清晨,召公虎一声令下,周王师六师、卫军、齐军、纪军、莱军、徐军等各诸侯国军队,把琅琊城里三层、外三层围堵得严严实实,已经被切断粮草、断了所有后路的十日国,看起来并没有多少能力作进一步抵抗。

然而,琅琊自古是东夷文化核心发祥之地,传说中有少昊氏加持。因此,十日国的军民们困兽犹斗,固守琅琊,死战不降,以捍卫东夷最后的领地与尊严。

琅琊地势多山,既然是山地战,师寰打算故技重施,以前日强攻五莲山之战术继续攻取琅琊。不料,这次十日国守军面对浑身披着藤条防身的周王师士兵,不再使用弓箭,而是直接用烧得沸腾的滚油防守。

滚油从天而降,浇在藤条之上,藤条起火后竟和皮肤黏住,以至于皮肉溃烂而无法取下,强攻的士兵竟有百余人被活活烫死、伤者亦数百,惨不忍睹。

强攻受阻,围困琅琊又实在耗费时日,召公虎怕耽误了西线犬戎战事,一时心急如焚。

此时徐翎与舒参前来献计——琅琊所在距离齐国最近,可让齐国准备船只,从海上绕道琅琊山后方以登陆作战。召公虎许其计,于是招来齐侯无忌,商议从水路进军之事。

齐侯无忌倒是颇为踟蹰:“太保,齐国虽多船只,但平日里大多航行于河流之上,从未下海。而海上风浪极大、齐国战船亦非为海战而设,还望太保三思。”

徐翎微笑道:“不妨,徐国船只亦有百余艘,加上齐侯只需出同等数量战船,趁明夜东南风起,便可顺流而上而不用担心被风浪吹散。”

听了徐翎此言,召公虎便不再顾虑,连夜让齐侯无忌派人回国调遣船只,顺沂水而下与徐国船队汇合,然后再经陆路,把船舶运到东海之滨。整整耗费五日时间,三百余艘战船集结完毕,准备绕海登陆作战。

召公虎命师寰、方兴各带二师登船,连夜趁东南风顺流到达琅琊岸边登陆。上岸以后,二将奋力杀敌,成功将十日国之岸防部队彻底消灭,潜入琅琊城池附近。

次日清晨,诸侯国联军再次在正面对琅琊城发动强攻,就在十日国殊死抵抗之时,身后师寰、方兴率万余周王师精锐掩杀过来。琅琊本非坚城,又腹背受此大敌,如何抵挡得住,瞬间阵脚大乱。

十日国主见城池已破、战事紧急,反而战意大起,率领剩余数千名十日国勇士,躲入城中展开巷战,与周王师展开最后的殊死搏斗。

召公虎担心如此硬碰硬,周王师必将损失惨重,本着“围城必阙”之原则,命令围城军队故意于西北角留下一缺口,等待日达突围。

十日国主远远瞅准漏洞,派全军从此缺口杀出,扬长而去。此时琅琊城内群龙无首、一片狼藉,周王师俘获甚众,正在安抚城内军民。

城外诸侯守军见十日国主率部突围,赶忙派兵堵截。几番交战后,十日国主眼看军队越打越少,只得乞求休战,对围堵他的师寰吼道:“请出大周太保前来,本主有话同他一叙!”

师寰知其已是插翅难逃,料其有要事,不敢耽搁,一面派人前去向召公虎汇报,一面指挥大军将十日国残部团团围住。

未几,召公虎率军前来,十日国主瞧见,高声喊道:“召虎,你逼人太甚!”

召公虎摇了摇头,脸一沉,道:“汝东夷自我武王开国以来,从未曾诚心归服,如今穷途末路,还有何话可说?”

十日国主笑道:“太保用兵如神,本主倒是佩服。只可怜我有穷氏乃太昊之后,祖上基业在我手中折损殆尽,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也?”

召公虎道:“天下归心于大周久已,天命尚在,尔东夷蕞尔小邦岂可逆势而为?你若就此投降,亦可留得族人血脉存于世上。倘若再负隅顽抗,只怕有穷氏一枝就要断送在汝之手也!”

“也罢,也罢!”十日国主又回看一眼身后所剩不多的残部,叹道,“本主愿以项上人头,换身边及城内有穷氏胞性命,愿太保成全!”

召公虎微微点头,算是应允。

十日国主欣慰一笑,正要拔剑自刎,忽正色道:“两百余年来,大周对我东夷赶尽杀绝。如今残存之四大部族,前番已灭其二,今日有穷氏也难免此噩,还剩青丘空桑一部,难不成,太保决意要赶尽杀绝乎?”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孤从天子讨逆,仅此而已。”召公虎不打算再跟对方多废话。

十日国主还不死心,咬牙切齿道:“青丘气数未尽,太昊后人血脉不绝,太保不可勉强。若执意斩草除根,只怕大周国祚就此不兴也!”

召公虎摇头道:“此汝身后事也,天子自有分寸。”

“天亡我也!”十日国主仰天长啸,抽出长剑念念有词,正准备往脖中抹去。

“国主不可!”身边亲兵纷纷跪下,不敢抬头直视。

就在这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黑烟中仿佛有万兽奔腾,吓得周王师阵脚大乱。

召公虎正六神无主之际,耳畔听得舒参尖细的声音喊道:“太保莫慌,此幻术而已!”

只见舒参不紧不慢,让军士们取牛羊之血往黑烟处泼去。很快风烟散尽,天空中那些猛兽悉皆掉落于地,不过是些折纸猛兽而已。

师寰及周王师将士这才知道,原来东夷幻术并非无稽之谈,确实有一些邪门之法。

见破了幻术,众人赶忙看向十日国主,只见他早已横剑自刎、伏尸倒地,身边的亲兵跪地不起、嚎啕大哭。召公虎感念其为一世枭雄,便下令将其殓葬于故土。

俘虏了十日国的残兵败将,召公虎率领大军进入琅琊城内,清点战斗情况,交于天子定夺。

周王静大喜,尽取其地,将十日国军民罚没为奴,平分于纪国、莱国、齐国为民,三位国君感恩戴德,作礼而退。

注:师寰东征诸夷是大周有史记载的一件重大事件。今上海博物馆馆藏“西周师寰簋”,便详细记载此次东征的前因后果。

其铭文大意是:师寰,淮夷首领反叛,策反工吏,造成东国混乱。余(周王静)命你率领虎臣之师,和齐、纪、莱等联军征夷,消灭冉、翼、铃、达四首领,胜利班师。此役,师寰不遂肆夜,恤厥墙事,特赐此簋(盛食器),并赐汝牛、羊等,使尔万年子子孙孙用享。

本作周王师伐夷之事,便受此青铜器启发,进一步演义与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