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周中兴
15872000000002

第2章 楔子 国人暴动(下)

“逆子住手!”人群中,老陶季拼出老命相拦,气喘吁吁道,“他是芮良夫,好官,你杀不得!”

“杀不得?”仲丁强捺兽性,不耐烦道,“管他良夫、劣夫?统统该死!”

“你糊涂!满朝公卿即便烂透膏肓,也还有三贤堪称忠心为国——太师周公、太保召公,以及眼前这位,大司徒芮伯良夫。”

“肉食者都是狗官,哪有好人?”

“你懂个屁!天子‘专利’也好,‘弭谤’也罢,这三贤皆苦口劝过,反被天子疏离。此大周栋梁之臣也,不可妄杀!”老陶季气得发颤,几乎吐血。

国人们素闻芮良夫贤名,知其德高望重,只是未曾认得,今见他现身阻拦,多有不忍,场面反陷入僵持。

见局势稍有回旋,芮良夫长作一揖,劝众人道:“唉,俱往矣,都请回罢!”

“回?回哪去?回去等着卫巫来灭族吗?”仲丁推开老父,一声狂吼,接着又飞起一脚,把芮良夫重重踹开。可怜芮良夫耄耋老臣,口吐鲜血,瘫倒在侧。

从乱者一拥而上,对着皋门一阵刀砍斧剁,很快,宫门就被凿出豁口。

仲丁刚要往宫里闯,突然一枝大戈斜刺插来,横亘在他身前。仲丁双手去擎,费了九牛之劲,才得以挣脱,不由大怒:“何人猖狂,敢拦阻于我?”

来人正是旅帅南偃,他也不答言,一边持戟护住老司徒芮良夫,一边聚拢虎贲残兵,横眉冷对,准备死守皋门,作困兽之斗。定神间,瞅见乱民中有个九尺身影颇为面熟,正抽身离去。

“师寰!”南偃认出对方,怒从心头起,“亏你还是虎贲旅帅,竟也造反么?”

师寰尴尬,以盔掩面,披发垂头,不敢正视。

“虎贲训辞?”南偃长戟一挺,利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生作虎贲,死为周魂……”

“还有呢?”

“百战不退,九死……九死不惜……”

师寰与南偃军阶相等,此时却如同初入虎贲的新兵,满面羞红,受着对方的训斥,大气不敢出一声。

“接枪!”南偃从一位暴民手中夺过长枪,掷在师寰跟前,“虎贲,死战不退!死战!”

“死战!死战!”一阵呼吼罢,护卫宫门的虎贲卫士们重抖精神,纷纷提起兵刃,浴血奋战,与暴民杀得血肉横飞。

“岐山崩,大周亡!”仲丁也不甘示弱,仗着人多势众,数次发起冲锋,皆是未果。

混乱中,有宵小认出南偃妻儿,对仲丁耳语几句。仲丁面露狞笑,当即派亲信冲出人群,竟将南偃妻女、连同三岁小儿南仲一道,挟持在皋门前,想要逼迫南偃就范。

“卑鄙小人!”南偃力战数人,已是精疲力竭,哪脱得开身去救亲眷?

“先剁碎汝子,再污你妻女,如何?”仲丁恣意洋洋,举起小儿南仲,便要朝宫门外的肺石上摔去。

南偃长啸一声,无名火起,也就这一分心的功夫,暴民们长枪齐刺,在他身上又戳了数创,血流不止,眼看命不将久。

“孽畜住手!”话音未落,只听“哎哟”一声,仲丁右臂已被齐刷刷斩断。电光火石间,有个黑影闪出,夺过小孩南仲,抱在怀中,并用枪尖抵住仲丁咽喉,逼退众暴徒。南偃大呼侥幸,强摄心神,才认出救子者正是师寰。

仲丁恼羞成怒:“小贼!你竟然反水?”

师寰唾道:“吾生作虎贲,死为周魂,本就耻与你这犬豕同类!”接着又叱左右道,“放了南将军妻女,否则一个不留!”

众暴民毕竟胆怯,又慑于师寰威名,不敢用强,悻悻放开南妻母女。

“闪开!”师寰大吼一声,将一杆长枪舞得水银泻地,罩住南偃妻小,扭头要杀出重围。

南偃见状,声嘶力竭道:“师将军,莫管我妻儿,快进宫护驾!”话刚出口,却怎奈伤势已重,站立不稳,差点跌倒。

“天子无道,不救也罢!”师寰噙着泪,东冲西突,枪尖所到之处非死即伤,“南叔,你放心去罢,师寰拼死也要给你留后!”

“好……好!大恩不谢,南偃万死难报!”

喃喃言毕,南偃流完最后的血泪。这位虎贲旅帅忠心护驾,终撒手人寰。

南妻见丈夫殉难,也不愿苟活,趁师寰不注意,以头触向肺石而死。肺石本色绯红,为百姓鸣冤所设,此时得人血沃溉,如游龙般绽放,炫丽,悲壮。

“贤伉俪安息,南氏血脉,便托付于我罢!”

师寰强忍悲愤,愈战愈勇,暴民哪敢近前,只得目送其冲出包围,奔西城而去。

待至城门处,师寰匆匆回眸,王宫皋门已然失守,虎贲同袍横尸遍地。他长叹一声,朝南偃夫妇尸身方向拜了三拜,便带着他们的一双儿女,归隐终南山而去。

【四、王后】

未正。

急报似六月柳絮,纷纷飞入王寝。

“报!荣公被戕!”

“报!太傅遁逃!”

“报!皋门失守!”

“报!贼破外朝,已至应门矣!”

王宫里已乱成一团,宫人们大难临头,早如洪泛下的蝼蚁,十去七八,各自奔散。

内朝,周王披挂戎装重铠,手中紧攥祖传宝剑,垂着头,一言不发。

他曾御驾亲征四方,伐淮夷、灭噩国,陈兵江汉,篡逆已久的楚王熊渠也惧而称臣,放弃王号。天子从未害怕,只是没想通,专利之策自懿王时便有之,那时国力中衰,不见得有人反对,如今大周刚有中兴之象,却反倒惹了众怒,倒逼国人造反?这其中定有个极大阴谋。

虎贲卫士节节败退,已退守应门,那是最后一道防线,勇士们至死都未倒戈,呜呼壮哉。

“外面嚷的什么?”周王淡淡道。

“岐山崩,大周亡……”王后戎姜花容失色,“咳咳……陛下再不走,将悔之晚矣!”此时戎姜刚分娩数日,又遭逢此骚乱,竟咳出血来。

她有西戎血统,美艳脱俗、国色天香。当初周王执意娶此异族女子入宫为后,可谓冒周礼之大不韪,为此不惜与朝中世卿元老闹僵。后来天子执意推行“专利”,亦是不齿那些贵族们明里满口仁德、暗中假公肥私之行径。

“逆臣煽动国人暴动,余死社稷便是,又何处可去?”周王轻抚爱妻发髻,长叹一声。

“陛下勿说丧气之言……咳咳……今日出奔只是暂避风头,尚能召集诸侯出兵勤王……”王后是勇士之女,此刻方寸不乱,眼神疲惫,却透着坚定。

周王略一沉吟:“也罢,余一人这就带你杀出重围!”

“陛下,妾身孱弱如此,难经奔波,”戎姜给周王戴上兜鍪,佯嗔道,“休以贱妾为念,料暴徒不会为难弱女子……”言罢,戎姜搂过一旁的太子静,他年仅三岁,吓得瑟瑟发抖。“妾为陛下孕此二子,咳咳……今别无它望,只求陛下早归,保全他们性命。”

周王咬牙应允,不住劝慰。

戎姜又抱起襁褓之中的初生婴孩:“这小王子眉宇颇类其父,尚未起名,请陛下赐名,归来时好再相认。”

周王小心翼翼抱起那婴儿,用粗壮的手指摩挲它的小手,长叹罢方道:“此儿手心有异纹,乃是‘友’字,今后必有大贵,就以‘友’为名罢!”

“妾身替友儿谢过父王……咳咳……”生离之际,戎姜梨花带雨,悲恸之下,又咳血不止。

周王心若滴血,对门外连喊三声:“太师、太保何在?速速召见!”

太师周公御说年近五旬,暴动前正在明堂轮值,见天子相召,忙道:“臣在,太保亦顷刻便至。”

大周设三公九卿以统御百官,三公之中,除了临阵脱逃的太傅虢公外,太师周公御说、太保召公虎乃开国贤臣周公旦、召公奭之后,世袭罔替。只因周王亲信荣公“专利”,这几年来对周、召二公多有疏远。今日事危,阿谀钻营者只顾自保,反倒是素来直言犯颜的周、召二公,竟不避箭矢前来护驾,周王感慨不已。

正说话间,门外马蹄急促,两乘车驾破门而入。

“谁?竟敢驾车入宫?”周王宝剑出鞘,准备迎敌。

“陛下,召虎救驾来迟!”来人三旬左右年纪,鼻直口正,英气逼人,正是太保召公虎。他从府邸火速赶来,早已难顾礼法,驾着马车径直闯进王宫。

看清来人,周王感慨万千:“太师、太保,岁寒方知松柏之苍劲,悔当初不听二位苦口良言……”

“天子切莫自责,突围紧迫!”召公虎连忙打断天子,“宫中四门已被暴民攻破,仅剩北侧路门尚未失守,请天子速速上车,即刻出城!”

言罢,也不等周王迟疑,召公虎便把天子推上马车,指着御者道:“此人乃召虎家宰,身手非凡,忠心可鉴,定能保天子平安出京。至于两位王子,臣和太师定舍命保其周全!”

周王喟然点头,他深知天子尚可出奔,太子却不能离京,否则宗法崩塌,大周便与改朝换代无异。无奈,天子匆匆取来几箧簿册典籍,藏身其中,待周公用幂布遮蔽妥当,召府家宰便快马一鞭,驾车带天子经路门出京城。

见天子顺利突围,召公虎松了口气,可眼下还要保护王后和两位王子安全,不经又一筹莫展。

“妾女流愚见,若将二子藏于太师、太保府中,可保无恙!”

旁观者清,王后戎姜一番话,周、召二公恍然大悟,连连称善。

戎姜强打精神,用被褥包裹好二子,依次吻别,交到周、召二公手上:“快走!拜托二公也!悔不能长伴其父子于人寰……”

“王后,你……”

话音未落,只见王后戎姜口吐黑血,瘫倒在地。召公虎赶紧一探鼻息,早已气绝。原来,戎姜担心拖累二公突围,不知何时服下毒丸,已香消玉殒。

二公不敢久留,匆匆藏匿王后尸身于榻下,含泪叩首,便去寻出宫路径。

【五、召公虎】

申初。

“太师最长,王子友最幼,二位只可驾车便走,我负太子步行。”

不顾周公御说谦让,召公虎抱起太子静便走,所幸宫中素有排污暗道,故在暴民屠戮王宫之前,堪堪躲过一劫。

出了王宫,便是西市,召公虎不敢走逵道大路,只在巷弄穿梭。可惜他朝服在身,十分扎眼,很快就被沿途砸抢商贾的暴民发现,不多时,便报于仲丁知晓。

“岐山崩,大周亡!”

暴民们方才寻不见天子,正没处出气,此时听闻太子行踪,如何不蜂拥而至。

“孤命休矣!”召公虎大惊,忙夺路而逃。

待行至一处巷口,张惶之间,召公虎不曾注意脚下,突然被异物绊倒,一个趔趄,栽倒在地,几乎将腿跌断。眼看追兵渐近,召公虎绝望不已,仰天长叹:“天丧大周也!”

正恍惚间,只见一小童站在自己跟前,约摸十岁年纪,衣虽褴褛,却绣着金乌纹理。召公虎几日前招待过蜀国使臣,认得小童所穿乃蜀中服饰,只不知他在此作甚?

小童也不说话,指了指地上的几方破席。

召公虎转头一瞥,暗叹“晦气”,原来那草席里收殓着蜀童父亲的尸身,恶臭扑鼻,自己方才正是被这死尸绊倒。

“得罪!”召公虎起了恻隐之心,“待孤逃得性命,定厚葬乃父!”言罢,召公虎不顾疼痛,抱紧太子,便起身要走。

不料小童却伸手拉住其衣袂,再次指了指地上的遗体。召公虎强压怒火,这孩童当真胡闹,生死攸关,还要孤叩首道歉不成?不禁动了杀心。

暴民喊杀声渐近,那小童稚声稚气说了一声:“躲进去……”

召公虎恍然大悟,虽尸臭难闻,却也顾不得体面,闪身携太子钻进草席,倒于死尸之侧,面壁藏好。

也就瞬息的功夫,暴民已然杀到近前,为首者正是魁首仲丁。他被师寰斩断手臂便罢,老父陶季又在混乱中被践踏而死,更兼杀入王宫却寻不到天子下落,此时火冒三丈,正愁无处撒气。

“呔,”仲丁喝那小童,“南蛮娃子,可曾看见狗官?”

“官?死了……”

“死哪去了?”仲丁很不耐烦,“啪”地给了小童一个耳光。

“哇……死在草席里!”那小童啼哭得更凶。

召公虎卧在地上,听得这话不由魂魄出窍,紧紧捂住太子,暗骂道,“苦也!这冤孽屈打成招,竟要供出自己。”

仲丁将信将疑,挥刀劈开了草席,露出一男子尸首,刀口处沾满腐肉,涌出黑血。

一阵腥臭袭来,仲丁吃了暗亏,掩袖骂道:“娘的,我问狗官,不是死鬼!”

那小童啜泣起来:“你何苦砍我亡父?靠墙的是亡叔,都在蜀国做官,出使这鬼地方,结果害瘟疫死了……呜呜,你找的不是他们?”

“瘟疫?呸,倒了血霉!接着追,跑不远!”仲丁朝尸首啐了一口,将小童踹飞在地,转身继续率众追击。

过了许久,草席被小童掀开,召公虎重见天日,恍如隔世。

小童略施小计,竟救了太子和自己,召公虎已不知如何致谢,便摸出随身玉玦,一分为二,交到他手上:“大恩不言谢,来日若有幸再会,便以此玦为凭!”

那小童嘴角还淌着血,也不答话,微笑地点了点头。

召公虎不敢逗留,索性与太子换上那蜀国父子装束,择路奔回太保府,栓上门闩。

可气没喘匀,府外却再次喊杀震天,暴民们竟把太保府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岐山崩,大周亡!”

“岐山崩,大周亡!”

仲丁阴魂不散,在门外高喊:“太保,出门答话!”

召公虎呆立在庭院内,只恨自己奉公勤俭,既不募私兵,也未养门客,只有家宰武艺过人,又已遣去送周王出奔。如今身边只有老弱仆役,怎是暴民对手?

“生死凭天罢!”召公虎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出门周旋。

门刚开一缝隙,暴民很快一拥而上,仲丁提刀蹿至跟前:“太保,都说你是好官,只交出太子,便饶你全家性命!”

“太子?”召公虎强作镇静,“太子不在王宫,如何会屈驾来我太保府?”

众暴民道:“狡辩,我等亲眼所见!”

仲丁狰狞道:“昏君无道,许是已鼠窜逃了,算他便宜!可国人们辛苦造反一趟,终归要讨个说法,交出太子,代父受刑,除此方休!”

换往日,召公虎哪听得这等混账言语,可当下万事从权,只得委蛇苦思对策。“若交出太子,当如何?”

仲丁哂笑道:“太保若晓事,便饶过你满门老小!”

召公虎摇头道:“还须饶过镐京城内公卿、平民,尔等亦罢兵归田,如何?”

“少废话!暴乱早已失控,我奈之何?”仲丁说的是实话,暴乱一起,镐京城内便已成人间地狱,暴徒们杀完公卿杀大夫,以至于趁机烧杀抢掠,国人械斗、寻仇而相残者,更不计其数。

“也罢!”召公虎仰天长叹道,“容孤入府,与夫人一商。”

“太保莫非惧内乎?”暴民们纷纷嘲笑。

仲丁插刀直入于地,道:“我信太保乃是君子,便与你一刻钟,否则休怪此刀无情!”

召公虎也不搭话,把门一掩,转身入府,来到内室。

太子静年仅三岁,似已觉察到大难临头,躲在召公夫人怀中,啼哭失声。夫人亦惊慌失措,茫然地望着夫君,一旁,召公虎的独子与太子年纪相仿,却一副天真无邪,对门外的一切置若罔闻。

召公虎搂过太子静,哀伤难已。

许久,方对太子道:“先前,孤屡次劝谏天子不可与民争利,果真酿成今日之祸。门外暴民冲你父王而来,孤若不交你出府,决不能平暴民之愤;若将你交出,孤将如何面对出奔在外的周王?孤乃侍奉汝父子之臣,逢此险地,既不能怨怼天子之过错,更不能迁罪于太子你!唉,这世上,还有孤立锥之地么?”

“我要父王!我要母后!”太子哪听得懂这些大道理,只吓得浑身筛糠。

“罢!罢!罢!都是为了社稷!”召公虎长叹三声,终是下定决心。

门外,暴民们眼看约定时刻已到,摩拳擦掌,只等仲丁下令。

这时,“吱呀”一声,太保府门大开,只见召公虎牵着一童,来到阶前。

众暴徒一阵欢呼,蜂拥而上。

“且慢!”召公虎伸手一栏,冷漠道,“孤有三个条件,再交太子不迟。”

“快说。”仲丁迫不及待。

“其一,太子贵体,不可加以刀剑。”

“好说,将其摔死便罢。”

“其二,太子不可草草而葬。”

“此亦无不可。”

“其三,尔等需替孤保全声名,太子非召虎交出,实乃尔等所迫!”

“吁,迂腐!太保要当忠臣,我等成全便是!”

二话不说,仲丁大手一挥,暴民一拥而上,拳脚所及处,瞬间将那三岁的性命吞没。

府门关上,召公虎倚栏掩泣。

“列祖列宗,召虎无能,便背负这累世骂名罢!”

言罢,晕厥再三。

【终焉】

三日后,国人暴动加剧,王畿之内,流血漂杵,户户带孝,国人三亡其一。

五日后,卫伯和率卫国兵马勤王,与暴民激战数日,损失惨重,终平其乱。

十日后,卫伯和邀太师周公御说、太保召公虎主持朝政,诛杀首恶仲丁,流放贼党三千余人。又派出各路使节,遍访诸侯国,皆不见周天子下落。

天子出奔,太子死于非命,仅余王子友尚在襁褓。依周礼,旧王生死未卜,新王不可骤立。

次年,春正月,卫伯和上奏,请周、召二公效伊尹、周公先例,暂代国政,直至天子归朝。

《史记》云:“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至此有了明确纪年,步入“信史时代”。

然大周国势,却如大厦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