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敏
王培静是一位长期坚守在文学阵地的军旅小小说作家。早在1992年,我们认识于《解放军文艺》总后创作室和百花园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潼关笔会”上,因为工作关系,我一直关注着他的写作状态,并目睹了一个作家的进步与成长。
王培静的作品气质是光明和向上的。在对小说中“人的主题”的开掘,他的着眼点虽然是普通人或小人物,但他着力抒写的却是普通人的高尚和小人物的英雄情结。王培静的小小说集是完全可以给孩子们读的,他告诉读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那么多的优秀品质,可以勇敢、仁爱、体恤和坚实,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生命的火花而成为令人景仰的英雄。《天使的翅膀》直接写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语文教师张米亚正在给学生们布置作文,作文题目是《假若我有一双飞翔的翅膀》,这等于是让孩子们抒发心中的梦想啊,飞到北京,飞到大海……突然大地震爆发,张老师紧急组织学生疏散,全力施救后仍然不幸牺牲——他展开的双臂下仍然护着两个活着的学生,这就是那个让无数人泪飞如雨的感动中华的英雄教师——张米亚的真实故事。而王培静饱蘸着感情之笔续写了这个故事的结尾:后来孩子们都写了张老师布置的那篇作文,不过内容不是他们在课堂上叙述的,而是这样写:假若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天堂去看你——张老师,还想听你给我们讲课,一起打篮球……有了这个结尾,作品前后呼应,师生情和人间大爱跃然纸上。这篇作品的成功告诉我们,小说的真实是重要的,然而在真实之外,必要的审美浸润和情节的艺术化组合也不可或缺,因为这才是作为小小说艺术的基本品质。
《意志》是王培静小小说的英雄主义情结的另一篇代表作。里面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情节: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我军屡立战功的神鹰一号战斗机失去了联系,正当大家担忧的时候,飞机摇摇晃晃地飞了回来,轰鸣声简直能把整个世界震醒——这哪里是飞机,简直就是一团废铁。而飞行员刘飞身上全是弹孔,双手紧握方向盘,掰都掰不开,他是在死亡的过程中把飞机开回来的,这简直是超自然的力量!
在我们的常识里,小人物承担个人的命运,英雄承担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王培静小小说中的许多小人物,承担的责任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畴。《拾荒人的梦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破烂王”的人生轨迹:出生在贫穷山区的民办教师家庭,长大后接过了父亲的教鞭还是当民办教师,后来入伍,当了几年兵又回到大山里,被村主任家退了婚,又失去了民办教师的岗位,只好进城以收废品为生。就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拾荒人,竟然怀揣着一个梦想:攒够了钱,回乡办一所希望小学,自己当校长!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居然靠拾荒积攒了15万元。看来好梦成真的日子不远了。也许是作者太喜爱自己笔下的人物,还让他收获了城市姑娘的爱情。在王培静的小小说里,“理想”和“精神维度”是两个关键词。他孜孜以求的,是人类正面精神价值的建构和阐发。在他的小小说《一碗泉》中,描写了罗布泊艰苦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年只刮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茫茫荒漠上,居然有一个叫“一碗泉”的地名。这个地名是现在的营长,当年的南方小战士起的,他曾经差点当了逃兵,渴昏时梦见了一眼碗口大的清泉,还是战友们把他从沙漠深处救了回来。沙漠里并不诗意,而一碗泉这个地名富于诗意,后来那个南方小战士在那儿待了16年——那是战士们精神守望的地方。
《退伍军人亚强》是一篇极具批判意味的作品。它是一个沉甸甸的、发人深思的悲剧故事,可是结尾却闪烁了光明。年轻的退伍军人亚强回乡以后,除了种地,常年坚持做两件事——扫大街和为五保户担水。日复一日,亚强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为村里做好事,却遭到了村人的嘲笑。蒙昧而自私的人们说,这小子当了六年兵当傻了,天天扫大街。甚至外村也有人来看稀罕。对象找不着,亚强妹妹想给哥换个媳妇,他死活不同意。于是,大家认定他脑子受了刺激,竟然连哄带骗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面对着愚昧而强大的世俗压力,亚强的苦闷与谁诉说呢?他偷跑出去找到了在部队时的战友——老班长郁国安,俩人一见面就抱头痛哭,原来老班长也曾被送进过精神病院!亚强的悲剧命运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极为沉重的命题——究竟是谁有病?恩格斯说:“我理解的悲剧冲突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的之间的冲突,这就是悲剧性。”亚强在部队六年,和老班长一样具备了高尚的人格和无私奉献的可贵素质。他俩都是雷锋班出来的战士。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他们的人格犹如泰山青松,天天做好事做贡献,却招到非议和嘲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难道是一种正常健康的现象吗?难道不是民族性格的极大缺陷吗?这篇小小说所呈现的批判力度是非常少见的,这种批判精神应该是支撑小小说创作的时代精神。也许是出于对退伍战友的深挚感情,作者最后给这篇小小说安上了光明的尾巴:亚强和老班长一起到山东寿光学会了大棚种菜,挣了钱娶上了媳妇,并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这个结尾从感情上说再好不过,从理智上说减弱了作品的深刻性。
长期以来,由于军人的流动性强,专门从事军旅小小说创作的队伍一直不太稳定,王培静坚持立足火热军营生活,为塑造当代军人形象作出了可贵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