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怀旧感今
15997100000018

第18章 高尚的精神财富

通信连炊事班,主要是为连队干部战士准备膳食(包括早、中、晚餐,夜餐,野餐,节假日餐,病号餐,特殊用餐,等等)的一个班级集体,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全连指战员,包括伤病员,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

当年的炊事班八人,包括炊事班长、给养员,还有司务长在内。在全连中,尽管炊事班是后勤人员,但是,其战斗力在全连是被列在强班级别的。他们政治学习是特别认真,紧急集合是从不拉后,野炊安排是妥妥当当,卫生评比是次次第一。

他们在细粮短少,菜品单调的情况下,总是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换品味。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各种配菜,是炊事班长大动脑筋的事儿。

作为班长,他就得为战友们饮食作想,为保障战友们身心健康而考虑。他把炊事班日常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为调节大家口味,不断翻新花样。主食尽可能减少夹生饭和窜烟饭,菜品每周制定菜谱并征求大家意见,褚如酸菜抄粉条、白菜炖粉条,土豆丝炒干椒、炒土豆片,炖土豆块,糖溜拉丝土豆块,海带片炖肉、海带丝炒白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等,也在不断轮换交替,基本做到每周有葷星。他对给养员购进的主副食,肉、禽、蛋、菜、调味品等,总是十分挑剔,铁面无私的严把质量关。有一次,我亲眼目睹他坚持让给养员,退掉有点霉变的花椒和异味的酱油。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踏踏实实的餐饮服务,用锅碗瓢盆奏响了日常如歌的军人生活,用油盐酱醋烹制了酸甜苦辣的舌尖美味,让众口难调的全连干部战士基本满意。

炊事班的场地、存煤、锅灶、炊具、碗筷、案板、盆钵、菜缸、酱缸等;炊事人员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指甲及个人卫生等;仓储的粮油、肉蛋、菜品、调味品等,都是各得其所,摆放适中;天花板、墙壁、窗户、灶台、地面、以及灯泡等,都是清洁无尘。戴着白手套摸摸玻璃和灯泡是一尘不染的。让人看了舒服。

他在安全卫生上的铁律是,每天的餐具必须做到:一洗、二冲、三煮沸,包括盆子的消毒,对工作案板做到随用随清,对厨房卫生,坚持每天一次小清洁,每周一次大清扫,每月一次“大洗澡”。

炊事班的内务整齐划一,被子有棱有角,被单平整干净,房间卫生清洁无异味,各样物品摆放有序,让人看了养眼。可以这样说:当年炊事班从食堂、仓库到炊事班宿舍,看不到一丁点的脏、乱、差现象。

我以为,整洁卫生看似容易,做起来却难,特别在炊事班更难;看似无用,却能影响人的心情,乃至影响人的一生。

这就是我们通信连的炊事班,领头班长是常汝明。他率领和管理的炊事班,是通信连炊事班中最好的炊事班。他也是历任炊事班长中最好的班长之一。

他非常讲究仪容仪表,军装整洁得被洗白了,他做事干净利索,麻利溜溜的,他的心灵和思想更是干净无暇,容不得任何私心杂念。

他管理炊事班的名言是:炊事班所有东西一定要卫生干净,包括人的头面、衣裳、双手。吃下肚子的所有食物一定要保证新鲜、洁净、营养。

当兵之前,我是不会包饺子的,真正让我学会包饺子,是他手把手教的,他是我师傅。他曾经传授我面和馅的配比数量,饺子馅的调味佐料及配比方法,饺皮扞制技巧和厚度控制,煮饺子水量和火候掌握等知识,让我受用到日后的几十年。

有一次冬季清晨,我起来早一点,我将通往炊事班的道路积雪扫光后,又去坡下河边为连部和炊事班水缸挑了几担水。手冻僵了,鞋面湿了,他看到后硬是拉我到他屋内,先用冷水帮我润手并擦干后,不由分说的硬是把我双手,放在他怀中暖了十多分钟,我感动得泪眼婆娑的抽也抽不出来。

此种战友情愫,金钱能买到吗?它是比山还要重的,我是没齿难忘的。

还有一次我发高烧,他亲自做了碗鸡蛋面条端在我面前,直到监督我全部吃完,他才离开。这就是战友间的纯真无私感情,它默默嵌入在我生命里。

他退役时留给我的印象,更是令人震憾,无法忘怀。

记得那天吃完早饭后,就是他和一些战友离队回家的日子。那天我也起的很早,看到他满头汗水的,已把通信连几栋房子的前前后后、包括所有房屋相连通道,全部清扫干净。他还把炊事班战友换洗的赃衣服和赃鞋袜,全部洗净,掠晒在掠衣铁丝上。他还为炊事班每个战友牙刷挤上牙膏,满好漱口水。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一宿未眠?他是什么时候起来做好这些事的呢?

这就是一个老兵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一颗质朴无华的良苦用心,一番感人肺腑的善良行动,一个永不褪色的光荣传统,一种潜移默化的无私付出……

以后的接班班长们也都在传承他的整洁传统,把炊事班卫生搞得很干净。

待到我当班长时,我在同样效仿着他的所作所为,传承着他的站完“最后一班岗”的高风亮节……

常汝明,山东省褚城人,一九六六年从吉林蛟河入伍,一九七○年退伍。他一米七五的个头,身材墩实,皮肤白净,山东腔调很浓,说话总是笑眯眯的,给人一种亲和感。他信仰执著,默默做事;为人厚重,待人真挚;不善言词,满腔热忱;谦虚实诚,让人信赖。

他是我在泉阳入党时的第二介绍人。

他退伍后,回到山东禇城老家。我曾和他有过两次书信来往,记得在一九七一年春天,我还随信附上二百斤全国粮票,以聊补他孩子多,粮食紧张的压力。可是,最让我想不到的是他坚决不收,悉数退了回来。

之后,我们失去联系四十七年。

微信诞生后,我着手通过战友开始寻找,经过多方查找,仍是毫无音讯。因为,他也与战友失去了联系。

后来,通过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吉林扶余战友黄仁选协助,用我过去与他通信的模糊地址,在全国公安联网户籍上,竟然发现并找到了他。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我邀请在山东省褚城市热电公司退休的常汝明一家人,到我家中互诉衷情。为了弘扬浓浓战友情份,我还将认识常汝明的江苏金湖战友邹正友夫妇、陈庭选夫妇请来欢聚一堂。以回味以往,畅想未来,传承友谊,共续友情。

相聚相欢的那番亲亲兄弟情,相想相忆的那些密密战友事,相契相承的那种臻臻夕阳红……让人永远印在脑海里,难以忘记,无法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