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界里面,国外有两名经济学家,他们对中国的通胀以及它的经济增长,做了一个研究,这篇论文在2000年的时候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多伦多大学的教授,一位是外国人,一位是中国人,一个是Ron Bryant,一个是朱晓东。这两位经济学家,他们发表的论文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解释1995年前的事情,它并没有解释1995年或者2000年来发生的事。这篇论文很有趣,我的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很多人都读过这篇论文。这个论文讲的故事也很简单,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一个现象,经由这个现象的观察,把一些实证数据衍生出来解释这个现象。它认为由于20世纪80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始,实际上叫做放权——Decentralization,或者市场化,但是如果讲成放权也比较符合常理,先是集权——Centralization,后来就是放权。放权就是给老百姓和地方政府多一点选择的机会,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由中央政府决定。Decentralization之下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市场里面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或者那个时候说的非国有企业的出现。而一般来讲,在1980年以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地方政府所支持的企业,乡、镇、村搞的企业都属于民营企业,所以这里面的民营不见得就是真的老百姓,有的时候也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它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而这种民营企业,一般来讲它的这个生产力很高。1980年以后,分权的结果就是,国有企业这一块的生产力比较低,而民营企业的生产力比较高。所以民营企业就会增长,而国有企业因为生产力不高可能没有太多的发展机会。在这个时候有一件事情同时发生。银行是一个金融中介,股份制银行1980年以后还没有设立,最快的股份制银行也大概是1989年、1990年以后才开始成立的。所以在1980年以后银行体制没有太多的变化,由于银行本身受到分权—改革开放的影响,银行里的人都是所谓的政府的官员或者称为政府的职员,银行本身也有获利的动机。大家都知道银行做什么事情,银行只做两件事情,把老百姓一般的存款收进来,然后银行再把这个钱贷出去。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银行把老百姓的钱收进来了,然后再把那些钱不是贷出去而是发出去。比如这个国企要多少钱,银行就把钱给它,没有经过我们现在所谓的借贷这个概念。商业银行现在贷款给一般的企业都是要经过风险评估的。你会不会还钱?你有没有能力还钱?还要经过计算,万一你不还钱的话,银行就要变成坏账,吃倒账。可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这个概念,钱借给民营、国有企业基本上是上面的命令。钱借给民营企业可以赚钱,所以对于银行家也就是银行的从业者而言,也是有诱因、要赚钱的,不要认为他就是在银行里面吃皇粮的,就不想赚钱了。以前他是没赚钱的机会,把钱直接借给国有企业,国营企业到时候也不还钱,银行很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银行说:以前我只有把钱借给国有企业,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可是现在我可以把钱借给民营企业(这里的民营不一定就是老百姓经营的,地方政府所经营的企业也可以是民营企业),所以银行家就可以有这个incentive,用存款追求最高利益,借给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的生产力比较高,就可以还钱,把钱还来以后再还利息,银行实际上的收入就会增加。所以在1980年以后的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间我们发现,民营企业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资金从银行得到,而且是就市场的价格得到的。对于金融家和银行家来讲不会吃亏,把钱借给民营企业,能够还回来,银行家也很高兴。
唯一不高兴的是国企。原来老百姓的存款(saving)都放在银行里了,在计划经济下如果没有民企钱就会给国企。但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家有了这些钱可以发给国企或者借给民企,而民企更加有利可图,银行家当然愿意把钱借给民企,因为可以赚钱。改革开放以后,减少给国企的资金对国企有什么影响呢?国企资金少,生产就会跟不上,就会结束生产,到最后没有效率的国企就只有准备停产了。当然在倒闭以前领导会先把员工召集起来说,感谢大家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但是现在我们实在没办法支持下去了,于是每个人发些补助金,走人吧。就这样20世纪80年代以后无效率的国企慢慢被淘汰。但是这个淘汰的过程说起来很轻松,实际从来不是,每一个国企的员工被下岗的时候都是血泪的故事,而这个事情就造成了国家、中央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放权,以前全部都要管的,这个钱到这边去,这个钱到那边去,现在不管了。可只是偶尔不管,很多碰到紧急状况还是要管。尤其是当国企被迫要关门的时候,如果很多员工要下岗的话,中央政府很痛苦。国企就像是他自己的儿子,他也知道效率很低,可是现在民企兴起,它又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原来银行都是听中央政府的指挥的,现在由于钱的原因这些银行家不听指挥了。于是,中央政府看到这个事情就先命令这些银行家把借给民企的钱收回来,然后转到国企的这边来。这个要经过一个时间差,但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间中央政府控制的银行——中央银行人民银行,由于国企需要资金来运作,银行的钱又来不及过去,就通过印钞票直接把钱运过去,以前在计划经济的时候,这种事情是常有的事。但在经济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就只有国企在危难得快要倒闭的时候才会从中央这边得到“输血”。银行先把钱印好,国企给了底据,银行再把钱发出去。所以当你看到经济增长率也就是蓝色的线在爬升的时候,红色的线会滞后一段时间,要比蓝线晚半年左右。蓝色的线在爬升的时候,就相当于银行把钱借给民企,民企有资金运转,经济增长就会变得比较好。为什么民企经济增长又会下来呢?因为中央政府想到不能全部都借给民企,因为把钱借给民企,国企就没钱了,就要关闭工厂,国企员工就要下岗。银行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把资金从民企转给国企,同时政府再开始印钞票救国企,于是就出现了通胀。这个故事在论文里其实是有数字的验证的,国企从政府里面拿了多少钱全部都列了下来。通胀为什么会爬高?因为国企需要钱,而钱又不能像计划经济的时候从银行里面直接搬过来。由于民企的竞争,民企把资金借过去又来不及还,所以中央政府就多印了钞票。因此通胀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多印钞票,用一般的货币供给跟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就会增加。多印钞票是在这个故事里面的key point,在1980年以后分权的过程中间,中央政府的心态其实是在分权后又想把权收回来。以前银行很听话,但是现在分权下去,银行家就拿着资金去赚钱了。他借给民企以后国企就惨了,而中央政府非常关心国企的员工工作机会,所以当国企活不下去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命令银行印钞票给没有效率的国企。如果国企很有效率的话,就不需要中央银行给予支持了。所以凡是要印钞票给国企,这些国企一般来讲都不是有竞争力的。
我们都知道,在1996年1997年以后,中央政府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国企改革。国企改革最重要的事情是抓大放小。抓大放小就是,大的国企还是要留下来的,大国企如果一旦倒下去几十万员工这个生活有问题,社会就可能会出乱子。放小是一般的国企,如果只有三五百个员工就让它关门。当时这种国企的数量很多,大概有十多万家。不过“抓大放小”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在2002年,国企的改革可以说是到了某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大的留下来、小的都慢慢改制,有效率的国企就留下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的国企,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石油等等,而这些大的国企是用垄断的方式存活在市场上,也就是用法律的方式保障。譬如说,这个行业不准民企进来,生产提炼或者卖石油,只有国家能够做。这个也叫做战略性产业,可是手机不能算是一种战略,很多国外的手机运营商完全是民企,对我们国家来讲还有很多产业是掌握在国家的手里面。2000年以后,大的国企留下来了,至于它是不是很有效率我不敢讲,至少由于垄断和法律的保障使得竞争没有办法进来,于是这些国企可以获利,因为垄断使得只要价格到了某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可以获利。虽然我们看到,一般国企经营效率确实不高,但是由于垄断还是可以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