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潞安
16566100000007

第7章 一次投产成功

1.运第一组整体支架

1980年3月,我们开始组织往井下运综采设备。

针对怎么运输,怎么安装等问题,队长郭法顺、书记陈反清召集我、郭正旺、王守政、杨仁顺、田志安、陈远宁等在一起开会,经过研究讨论,定了一个运输安装设备的初步方案。具体办法,一是先往井下运两组支架,建组装站;二是建组装站的地点选在工作面端头区域;三是前两组支架要整体运输;四是制定运输和安装的安全措施并实施。

会后,我们结合井下运输线路实际,研究编制了设备运输和工作面安装详细方案。根据方案,整体支架运到工作面端头时,要求支架顶梁的方向,必须朝着煤墙才能建组装站,但要把整体支架从西场地运到井下工作面,需要过十几个道岔,每过一个道岔,顶梁就变一次方向,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体支架装车前就把运输途中的道岔算好,把顶梁过道岔的方向变化算准,才能保证整体支架运到端头时,顶梁的方向朝着煤墙。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画了一张井下运输线路图,在图纸上模拟整体支架的运输过程,模拟从西场地到工作面端头,过每个道岔时,支架顶梁方向的朝向。经过反复模拟,反复测算,才定准了整体支架装车时顶梁的朝向。

运第一组整体支架的那天下午两点,机电科长王成学、综采一队队长郭法顺、书记陈反清,还有其他相关科队的负责人,都来到西场地。我们把支架装到专用车上,用钢丝绳捆绑固定好,经过安检部门和把钩人员的检查,确定没有安全问题,等到上四点班的职工都下了井,开始往井下运。我和综采技术员带着十几个人,负责跟车,另外,开拓队、机运二队和运搬队等,也都安排了人员跟车,负责解决运输途中出现的问题。

副斜井绞车启动了,支架专用车开始下井,可刚过了副斜井口变坡点阻车器时,支架“唰”地一闪,支架专用车向前一栽,车轮就翘了起来,支架失衡,下不去了。我们只好将支架拉出来,查找原因。经过查找分析,发现有三个原因:一个是整体支架头重脚轻不稳当;另一个是顶梁太长,在支架专用车上左右摇晃;再一个是整体支架运输配重不合适,到了斜坡段,就容易失衡。原先改造运输线路时,我们用支架专用车拉着模型支架下过一次井,但模型支架是木头做的,重量只有一吨左右,前后重量差不多,不容易失衡,而实物支架不但笨重,而且有的地方重,有的地方轻,重心高,斜井运输稳定性差,在支架专用车上很容易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后,支架专用车的车轮就会翘起,车轮一翘起,支架就被闪一下,一闪就容易掉道,支架专用车就下不去了。找到原因后,我们对支架专用车进行了合理配重,重新捆绑,重新下井。

支架好不容易下到斜井底了,又被闪了一下,支架专用车在“锅底”卡住动不了了。我们仔细查看,发现原因是“锅底”轨道的弯曲度大,支架专用车底盘太低,顶梁太长,所以就造成了支架专用车被卧住的现象。我们用千斤顶把支架摆正,把支架专用车扶到轨道上,调平找正,重新捆绑,慢慢把支架拉出了“锅底”。

在北翼大巷运输过程中,巷道是三心拱形,个别地方巷道高度受限,电车架空天线高度受限,有时,支架顶梁和巷道架空天线发生碰撞,“噼里啪啦”直冒火星,把电闸也顶了。我们就采取在支架顶梁上包裹皮带的办法,增加绝缘,避免了发生顶闸的问题。

运输途中,电车与支架专用车用长连杆连接牵引,过道岔或弯道时,经常出现掉道,每掉一次道,我们就重新上道,把支架专用车扶到轨道上,调整好后,继续往前运。

巷道两侧局部有的墙壁鼓肚,支架顶梁擦着墙壁过不去。开拓队的跟车人员就负责扩帮,扩帮后,再慢慢把支架专用车拉过去。

第一组整体支架从头一天下午四点多往下运,到第二天早上九点多才运到1205工作面皮带巷靠端头处,整整干了10多个小时。

虽然时间漫长,但我觉得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我们拉着第一组整体支架,从西场地出发,又是过道岔,又是上坡,又是下坡,又是拐弯,终于把支架拉到了工作面端头。沿途运输中,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操,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遇到什么难题解决什么难题,没有一个人叫苦,也没有一个人喊累,人人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不管有多大的难度,也要把支架运到目的地。

2.建立组装站

第一组整体支架运到工作面端头后,按照要求,开始建组装站。为什么要建组装站呢?因为除两组整体支架外,其他综采设备都要在组装站进行卸车、组装。

把组装站建到端头位置主要考虑到,一是端头区域是切眼与皮带巷的交叉点,空间比较大,宽有4米多,长有7米多,有利于工人作业。二是在端头区域建组装站,方便设备组装、调向,并拖运到工作面切眼安装。

我们在端头顶板上打锚栓,安上滑轮,安上两部绞车,又在端头交叉点打上木垛加强支护,同时,往井下运了一些单体柱、滑轮、倒链等运输工具,供建组装站使用。

建组装站的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就利用顶板滑轮上的钢丝绳,吊住第一组支架的顶梁,再启动绞车,起吊支架。梁和绞车都吃了劲后,在支架两侧顶梁下边,打上单体柱辅助支撑,然后再接通液压管,送液,提起支架“腿”,支架与支架专用车分离后,将支架专用车拖出,给支架四个立柱穿好柱靴。随后再反向送液,使支架立柱落地吃劲,回单体柱,松钢丝绳,这样,支架就从支架专用车上安全卸了下来。

第一组支架卸下车后,我们替棚换柱,再更换绞车,用钢丝绳拉住支架尾部,向老塘方向拖,一边拖一边替棚换柱。把支架拖到端头靠巷道外帮位置就位,升起支架,撑紧顶板。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把第二组整体支架运到位后,以第一组支架为支点,拖运起吊第二组支架安装就位,然后升起支撑顶板,支撑高度约3.3米,并在两组支架中间留了一个300毫米的空当,计划在空当处往支架顶梁上安一根槽钢,槽钢上挂上吊装环,再安上变向滑轮,用于起吊支架、装卸设备。

我们把支架顶梁落下来,组织工人往支架顶梁上安槽钢和相关器具。为方便作业,并管理住顶板,落支架顶梁时,前柱落得多点,后柱落得少点,顶梁呈前倾斜状。又在两支架间的空当位置下,安放了一个两米多高的人字梯,我上了人字梯,面朝老塘,在工人的配合下,把拴有起吊链的1.5米长的槽钢预先安放在顶梁头上,再用双手把槽钢推到安装位置。正准备升支架顶梁时,泵突然停了,支架顶梁往前悠,放在顶梁上的槽钢顺势滑下来,卡住了我的前胸。我在人字梯上动弹不得,在周围干活的董贵宝、杨金虎、纪买法等人也都慌了神,站在梯子下面的李先庆反应快,赶紧喊:“快送电,赶快开泵!”在靠近端头临时供电、供液位置上的电工听到喊声,才回过神来,赶紧送上电开了泵,支架才升上去,侥幸避免了一场事故。

有惊无险,大家稍作冷静后,按照要求重新作业,把槽钢顺利安到了支架顶梁上,又在槽钢吊装环上,安上变向滑轮,再把绞车钢丝绳穿到滑轮上,一个靠绞车牵引,滑轮变向,既可以起吊、卸车,又可以组装、调向的工作面组装站就建了起来。最后,我们对起吊装置进行了试验,直到认为具备了下一个班安装支架的条件,才下了班。

3.工作面安装

组装站的建立,尽管为工作面安装设备创造了一个必备的条件。但工作面安装不比地面,地面空间宽敞,活动余地非常大,而井下工作面空间小,活动余地也小,下设备就得讲究先后顺序,也得结合工作面实际,统筹安排,合理组织。只有这样,各专业组的设备安装才能互相不受影响,避免返工现象。

按照预先确定的设备运输和工作面安装方案,我们组织全队职工开始了工作面的安装工作。

工作面安装第一步是先安大溜的中间部分。为什么要在安支架前必须安好溜子的中间部分呢?因为安支架的时候,得拉架、摆架,替棚换柱,还得把支架拖到端尾调向安装就位,这样一折腾,煤墙就会片帮,顶板也会漏碎石头,煤和碎石头落在底板上再去安溜子,就增加了重复劳动的工序。为此,我们对安溜子的底板进行了清理,从机尾开始铺上大溜底链,然后安溜槽、铲煤板和电缆槽等。除大溜机头机尾外,中间部分先安好。

工作面安装的第二步是安支架,安支架的工作量最大,也是工作面安装的重头戏。支架的顶梁和立柱部分分别装车,从西场地拉到工作面组装站后,我们按程序在组装站把支架组装好,用绞车拉着支架尾部,从工作面端头向端尾拖运安装。

组装好的支架,从端头拖到端尾有150多米远,拖运中,支架摇摇晃晃,走不成直线,经常碰到两边的柱子。一旦碰倒柱子,就得停下来修复,还得绞顶、摆架,清理片帮和漏下来的煤矸。走走停停,足足用了一个圆班,才把第一组支架拖运到工作面端尾。支架到了端尾位置,我们又更换绞车,边拖架,边替棚支护顶板,边摆架调向,逐渐使支架就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第一组支架安好。

拖运完第一组支架,大家积累了点经验,但一个圆班怎么也安不了一组支架。我们就找窍门、找规律,提高速度,一个小班才勉强能安一组。拖运了几组支架后,工作面的底煤被拖得越来越松软了,支架的柱靴就像犁地的犁一样,拱住底煤,直往底板下面钻。拖着拖着,支架前面涌起了煤堆,只听见绞车电机“哼哼”,支架就是不动。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想,照这样干下去,猴年马月才能完成安装任务啊。上井后,我把这个情况向郭法顺队长和陈反清书记做了汇报,郭法顺说:“能不能用钢板做一个像‘船’一样的东西,把支架放在上面,用绞车拉。”

陈反清说:“这倒也是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说干就干!我们在综采车间用钢板做了一个前后都翘起来一点的“船”,运到井下组装站后,把支架放在上面,用绞车拖到机尾。用了这个办法后,拖运支架的阻力减轻了,在拖运过程中柱靴拱进底煤和掉靴的事情很少发生。

刚开始安装的十几组支架,有的班安装得快一些,但有的就慢一些。为了提高安装速度,我们进一步找原因。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一是操作不熟练;另一个是在向端尾拖支架时,有的班是前梁先进,有的班是尾梁先进。先进前梁的,在端尾调向时,尾梁摆动的幅度大,替棚工作量也大,安支架的速度就慢一些。为了推广经验,统一思想和行动,队长郭法顺召集大家在工作面开了一个会,给跟班队干和班组长提要求、压担子、定时间,并且要求每个班在拖运支架时先进尾梁。

思想统一了,干法明确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我们在班组之间开展了劳动竞赛,大家暗暗较劲,你们安两组,我们就争取安三组,速度很快就提上来了,最多的时候,一个班就安了五组。

在安支架的过程中,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随着工作面的支架越安越多,拖运距离也越来越短,安装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干起来越来越顺手了。经过20多个圆班的紧张奋战,100多组支架标准整齐地安装到1205工作面。

支架安装结束后,工作面的安装就全面铺开了。在工作面超前段,“三机”组在杜双孝的带领下,先把大溜机头拖进去,再把转载机机尾和落地段以及破碎机按程序拖进皮带巷超前支护段安装好,然后打木垛,安装起桥身部分。安装转载机机头时,他们先把皮带机尾安装好,再把转载机机头安装上,让转载机骑在皮带机机尾上。同时,组织人员安皮带机头、中间架,铺皮带做接头,完成皮带安装。

与此同时,机组组在王进京、张富有、王胖的带领下,通过风巷,把采煤机机组滚筒、摇臂、底托架、截割部和牵引部等按顺序拉到工作面机尾,在机尾错刀位置安装好。机组安装好后,及时把大溜机头机尾安好,连接好大溜链,再将牵引链挂在大溜机头机尾架牵引链装置上,工作面割煤系统和运煤系统形成。

电气组在李玉清的带领下,把移动变电站、开关泵站、液箱等组装成电气移动列车。把电气移动列车运进皮带巷后,铺电缆、接电缆,具备通电条件。这样,工作面正常供电、供液系统形成,设备安装工作也全部完成。

工作面安装工作工序繁多,但我们组织得井然有序,能同时进行的,我们尽量组织平行作业,不能平行进行的,就集中力量重点攻克。从1980年3月综采设备开始下井安装,到5月中旬安装结束,我们在没有井下运输和工作面安装经验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仅用了50多天时间,顺利完成了1205工作面的安装任务。

4.工作面试生产

工作面安装完后,郭法顺队长和陈反清书记组织召开队委扩大会,总结工作面安装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下一步的试生产工作、劳动组织、贯彻工作面生产规程、整理工作面、建立制度和新工人培训等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

根据队委会的安排,我们组织大家对工作面进行了整理,一是整理支架,包括整理支架油管,清理支架浮煤,紧固支架弹簧钢板螺丝,检查支架靴链;二是整理大溜、转载机和皮带,包括轴承注油,联轴节加油,电缆槽、铲煤板紧固螺丝,整理机组拖移履带电缆;三是整理两巷电缆水管,清理巷道杂物;四是固定拉转载机机尾将军柱拖拉装置;五是整理皮带架,调试皮带,清理浮煤;六是整理电气列车;七是设备试转清煤;八是往支架上顶网。

为适应试生产的需要,矿劳资科从4月份开始,陆续为综采一队调来70多个工人,全队职工增加到153人。我们把这153人分成5个班,其中两个生产班、一个检修班、一个打杂班,还有一个地面车间检修班。同时,结合试生产实际,研究制定了培训制度、考勤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等,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工作面整理好了,生产组织框架形成了,制度也初步建立了起来,就等试产出煤了。1980年5月25日,我们对综采工作面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开始试产运行。可一个班下来,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出不了多少煤。

采煤机开机割煤,由于设备新,机组司机操作也不熟练,缺少经验,所以割起煤来,采煤机不是“漂刀”就是“啃底”。采煤机一“漂刀”,“漂刀”段大溜就上凸起来;采煤机一“啃底”,“啃底”段大溜就下凹下去。这样一来,大溜上下就出现了凹凸不平,这种情况我们叫工作面出了“菠萝盖”。工作面底板割不平,大溜就不好顶,不好顶就会产生弯曲,这种情况我们叫大溜出了“肚”。工作面大溜水平弯曲不直,上下波浪不平,七扭八歪,影响正常割煤,干干停停,顶不过大溜,就必须停机,吊起大溜,安排人员到煤墙拉底清煤落溜。

当工作面推进到10多米时,出现了一个大的“菠萝盖”。记得有一次,我跟的是四点班,按照班长韩书琴的安排,一部分职工在煤墙拉底,落“菠萝盖”,另一部分职工在端尾架棚。当时,我正在机尾看顶板管理情况,听见工作面“轰”的一声响,一股煤尘迎面扑来,我想,这是里面出事了,赶紧往里面跑,边跑边喊:“人都出来了没有?”

班长韩书琴说:“煤尘太大看不清。”

我说:“赶紧清点人。”

结果一清点人数,少了一个叫陈过荣的工人。我赶紧让人到机头,往队部值班室打电话汇报情况,并通知矿医院派医生下井急救。原来,煤墙片帮时,陈过荣正在煤墙侧拉底清煤,煤墙片帮煤下来后,把他盖到了下面。我跑过去一看,煤墙片帮了七八米长,我一边喊“赶快找人”,一边蹲下听,听见炭堆下面有呻吟声,在场的人赶紧拿大锤敲炭、清煤,然后用手扒煤。由于陈过荣被煤挤压,扒出来时,他的整个身体呈弯曲状,脸色发白,鼻孔流血,他挣扎着,憋着一股劲,想直起身来。

我和韩书琴赶忙压住他的肩膀,我说:“不行,得慢慢来,你在下面压了二十多分钟了,起身太快的话,容易出问题。”

我们扶住他,一点一点慢慢把他的身体伸开,他才缓过气来。这时,担架到了,医生也到了,他肯定了我们现场施救的措施,并指导大家把陈过荣抬出了工作面。

这件事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严控煤墙作业,决定从“三直一平”管理入手,下大力气抓工作面工程质量。规定:一、工作面煤墙不直,大溜不直,支架不直,不能生产,下一个班不能接班;二、采高每10架测量点控制,偏差必须在50毫米内;三、大溜、支架50米必须拉线验收,偏差不得超50毫米,班班验收,通报考核。这个制度执行后,大家的责任心加强了,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了,工作面试生产才逐步好转起来。

工作面机组割煤,顶溜不顺手,错完机头机尾,移机头机尾和转载机也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柯玛格”支架是节式迈步自移支架,结构和功能上有欠缺,所以移架还好说,顶机头机尾就需要在巷道超前段打设将军柱,安上千斤顶,用大链连着拖移机头、机尾和转载机才行。但有时候不是将军柱不合适,就是链不合适,还有就是拉不动,工序复杂不说,还耗时费劲。

随着工作面试生产的推进,又出现了大溜机头延长和缩短的问题,采着采着煤,大溜机头长了,煤就卸在了转载机外帮;反之,大溜机头短了,煤就卸不进转载机里,机组就割不透三角煤,带回煤现象严重,长短变化不容易察觉,而且变化很快,一旦发现了就很难控制。当时没有一个好办法来调节控制,严重影响出煤。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延长或缩短机头的办法,各做了一个1米长和0.5米长的特殊溜槽。大溜机头长了,要缩短机头时,就在机头位置用1米溜槽换下1.5米溜槽;大溜机头短了,要延长机头时,就在机头位置增加0.5米溜槽。延长或缩短机头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延长或者缩短一次,都要占用一个多班的时间。采用延长或缩短机头的办法后,既保证了大溜的正常运转,又保证了机头的正常卸煤。

试生产过程中,铺网和联网说起来简单,但从扛网、展网、挂网、联网、吊网,再到清理支架底座前的煤,整个工序下来,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还不安全。干活时,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因为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经常发生煤墙片帮,牵引链弹跳等安全隐患,所以许多职工都不愿意干联网工。针对这个情况,我们除严格考核执行操作规程外,同时提高大家的安全防护意识,并从人员组织到分配制度都向联网工倾斜。

总的来讲,试生产过程十分艰难。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既有设备配套本身的先天不足,也有操作上的不熟练,还有一些规章管理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但我们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带领全队职工,克服重重困难,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仗。

6月份,综采一队试产实现开门红,一个月产了3万吨煤,王庄矿被煤炭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文明生产矿井”。《潞安矿报》的记者知道这个消息后,专门到矿上和队里采访,7月5日就将这个消息登了出来,光标题就占了两行,第一行是:王庄矿综采一队六月份生产原煤3万吨,第二行是:“柯玛格”综采机组试运行成功。

一个队月产量3万吨,在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王庄矿投产以来,一个队月产量的最高纪录,这也为潞安后来的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柯玛格”综采设备终于在王庄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了。

5.投产成功

一个多月的试生产结束后,我们开了个总结会,大家一致认为:综采调试生产,已经达到了正式组织生产的标准要求。会后,我们打了报告,申请矿上组织验收,因为不验收,就不能正式组织生产。

7月20日,由煤炭部机械司、山西省煤管局和潞安矿务局组成的综采设备检查验收团60多人来到王庄矿,到1205综采工作面进行了验收,验收内容有三项:一是验收综采工作面安装的设备是否符合煤炭部颁布的标准;二是验收综采队伍配备得是否符合煤炭部的要求;三是验收综采规章制度。经过认真仔细地验收,我们的工作完全符合煤炭部要求的投产标准,允许正式投产。

当月,王庄矿综采一队再创纪录,生产原煤5.16万吨。

1980年8月20日,“柯玛格”综采设备正式投入生产。潞安矿务局党委书记李旺所,局长范怀华,副局长赵维新、单国丰、范成卯、王根来,宣传部长郝炎云和局机关有关处室的领导出席了投产大会。李旺所书记、范怀华局长向综采一队授了旗,赵维新和范成卯副局长给综采一队颁发了试机合格证,分管全局生产工作的副局长单国丰在投产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希望综采一队当年投产,当年产量完成30万吨。

从这一天起,一场综采夺高产、创水平的劳动竞赛在综采一队班与班之间展开。由于时间紧,生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重新划分了职责,郭法顺队长和陈反清书记管全面工作,我和其他队干每人包一个班,和工人同开班前会、班后会,同时下井,同时上井,跟班抓生产、抓质量、抓安全、抓关键环节、抓协调、抓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同时,针对新工人没有经过综采知识培训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开展传帮带生产大练兵活动,以班组为单位,师傅和徒弟结对子,以老带新;二是结合试生产情况,补充完善了开会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填写运行检修记录制度、验收制度、记分管理办法、交接班制度和队干值班制度等。

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后,全队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为了完成30万吨的产量任务,个个铆足了劲,拼尽了力,特别是队里的干部,时时处处冲在前面、做表率。设备有了故障,亲自下井处理;煤溜脱节了,他们冒着顶板下落的危险,把脱节的溜子接好;巷道的淋头水、采煤机喷出来的水洒在身上,再加上一身身的汗,一个班下来,他们的工作服湿得能拧出水来;听到电机声音不对,他们立即和机电班一起抢修;发现端头支架有问题,他们马上“动手术”。液压支架下移架套筒被煤粉填住了,影响了支架的升降,检修班长孙树清就用手掏挖干净,但不一会儿,移架套筒又被煤粉填住了,为彻底解决问题,孙树清等人想办法,出主意,在套筒底部用电钻打了几个吐煤孔,利用支架的液压升降和推移运动功能,巧妙地将煤粉推了出去……对综采设备的适应性改造,连我们自己也记不清进行了多少次,终于使不服水土的洋设备,变成了适合创高产的“本土货”。

有一天下午4点班,我上井洗了澡,刚到队部值班室,井下就打来电话说机组不转了。我叫上杜双孝、李玉清,换上工作服,又回到工作面,和检修班的贾建文、闫有根等,仔细检查综采机的每个部位。当我摸到牵引部位时,觉得烫手,听听声音,也不正常,就断定问题就出在这里,打开大盖一看,果然是液压马达漏油。于是,我们重新换了一台新马达,当拧好马达大盖螺丝时,已经是第二天早晨8点多了,这时,我们几人又饿又累,但还是不放心,直到送上电,机器正常运转了,才上了井。

生产中大溜不是上串就是下滑,严重影响出煤。采取延长或缩短机头的办法,虽然能保证大溜正常运转,机头正常卸煤,但工作量非常大,不但耗时长,对设备也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反复推敲琢磨,测量两巷推进点,发现机头机尾推进度不平衡,是导致大溜上串下滑的原因。我们对症下药,用甩机头和甩机尾的办法调节平衡。机头长了,就甩个机尾;机头短了,就甩个机头,头尾控制在二三米的偏差内。大家给这个做法起了个名字叫“甩刀调斜”。同时,两巷10米打点,刀刀量进度,班班由验收员测量记录,超出了偏差,就向队里汇报,讨论安排甩刀。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大溜正常运转,机头正常卸煤,又避免了延长缩短机头和更换溜槽占用时间长,影响安全的弊病。

生产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柯玛格”支架操作难度大,尤其是移端头端尾四组支架时,既得“抬腿”,还得走架,一旦操作不好,就会影响出煤。为了提高支架工的操作水平,我们在工作面组织支架工开展了技术比武活动。经过比武,支架工索海芳取得了第一名。在他的带动下,队里的支架工以他为榜样,苦练操作技术,使支架操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针对端头端尾支架不好移的问题,我把索海芳安排到端头端尾,专门负责操作这四组支架,同时,考虑到端头端尾支架操作难度大的实际,我们开会研究,一是给索海芳提高了工分系数;二是上报劳资科,给他涨了一级工资。

为了提高大家的责任心,避免设备事故,我们定了一个奖励制度:谁在处理事故中不来回折腾,不影响生产,就重奖谁。有了这个制度后,大家对工作更负责了,设备发生故障的次数也减少了许多。

煤炭部得知我们投产当年要生产30万吨的事后,为树立典型,管好用好这套综采设备,确保我们实现这个目标,让矿上和有使用“柯玛格”支架经验的鹤岗矿务局结成帮扶对子,互帮互学,当时叫“一帮一,一对红”。由于我们在试生产和正式生产过程中,总是遇到问题自行解决,又考虑到鹤岗矿务局离王庄矿远,来一次不容易,所以就没有请他们来指导,而是打算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请他们来。可是,我们这种务实的想法,让煤炭部机械化司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王庄矿骄傲自满,看不起经验丰富的鹤岗矿务局。为了解除这个误会,矿上专门派人从鹤岗矿务局请来了四位综采师傅。

综采师傅们跟着我们到工作面一看,发现原设备中的许多地方都进行了重大改造。一个师傅摇着头说:“天啊,进口设备你们也敢动,太胆大了!”

另一个师傅也惊讶地说:“工作面转载机改成桥式的了,改得太好了。这种转载机太笨也太长,不改不好用,不改出不了煤,我们咋没想到,这个问题在你们这里彻底解决了!”

四位师傅临走时,我们诚恳地请求他们提一些意见和建议,他们却摆着手说:“没有,没有,你们用得比我们好,想不到这一趟忙没帮上,反倒学了好多东西。回去后,我们也得照着你们的改!”

1980年,王庄矿综采一队不仅一次投产成功,而且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生产原煤323030吨。当时煤炭部将年产50万吨的综采队划为甲级队;年产40万吨的划为乙级队;年产30万吨的划为丙级队。王庄矿综采一队当年安装,当年生产,6个多月就达到了煤炭部丙级队水平。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是局里的领导和矿上的领导没有想到的。记得我们刚在1205工作面安装完“柯玛格”,准备试运转时,煤炭部在大同矿务局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综采现场会,有人得知潞安用的是波兰“柯玛格”支架时,摇着头说:“那种支架,工人们叫它是破烂货(波兰货),根本不能用,废铁一堆,早晚得上井。”

这话讲得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全国所有使用这种支架的矿务局,都没有很好地出煤,还有的矿务局因为出不了煤,只好又将设备拉到井上。但在王庄矿,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这套设备不仅出了煤,还让我们达到了煤炭部的综合机械化采煤丙级队的水平。

波兰康派克公司的高层得到这个消息后,不远万里来到王庄矿,在1205工作面机头,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OK,OK!这下子可好了,我们的设备在中国一直都没个好印象,在潞安王庄却翻了身,你们实在了不起!”

我们的成功也为“柯玛格”支架正了名,当其他矿务局责怪这套设备时,煤炭部的领导就理直气壮地拿王庄矿说事:“也不能全怪我们的设备不好,为什么同样的设备,人家潞安王庄矿就能出煤,就能创高产,你们就不能?”

王庄矿综采一队,从组建队伍,到外地培训,再到设备验收、设备改造、工作面安装、试生产,最后正式生产,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了实现综采高产高效生产的第一步,掀开了潞安走综合机械化采煤道路的崭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