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当代中国攸关未来的“新关口”,机遇犹在,挑战重重,民意殷殷,改革紧迫。
集历史抉择与时代担当于一身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告诫自己:对于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必须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唯此,才能更好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第一节中国再次面对重大历史节点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在历史长河中,探求哪儿是带动我们前进的先锋,焦点就要对准历史的革新时期”。
审视中国,恰恰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处在“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相互冲撞的激烈交汇处。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意义正在于此。
在中国现实语境下,战略机遇期更多指的是一种发展的机遇。在这种战略机遇期下,中国具备推动发展的总体环境,更多指外部与内部综合环境为中国提供的发展条件。
宽阔的长安街车水马龙,华灯初放下的天安门城楼庄重而威仪。2012年的金色之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举世瞩目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肩负起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人民重托。定于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舆论普遍认为,事关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改革方案将系统推出。
中国,再一次站在历史新起点。
在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久久不散,美国“重返亚太”,周边关系局部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骤增,国内社会矛盾加大……战略机遇期究竟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抓住用好?改革越来越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如何冲破“阻力墙”,聚合正能量?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又该如何突破?这些重大命题的答案,只有走进火热的生活和丰富的实践中,才得以找寻。
当今世界,尽管我们所遇到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和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世界与中国的关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崛起,无不是通过牢牢抓住某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期,从而实现了自我民族与国家的兴盛与强大。
历史的经验教训昭示我们,一个民族的发展机遇,就那关键几步。抓住了,用好了,则国富民强,民族兴盛;反之,则国穷民弱,民族衰败。
改革开放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进行的一场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求索,带领人民抓住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重大机遇。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但始终不受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蛇口工业区今昔面貌对比。新华社稿。今天,无论是置身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还是徜徉在历经阵痛再获新生的老工业基地沈阳铁西区,无论是驻足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外滩,还是行走在辽阔的大庆油田,无论是仰望革命圣地的延安宝塔,还是穿梭于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两岸,都能真切地感知中国大地的历史性变迁。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剧烈的变化中升腾着昂扬向上的力量!
站在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蛇口工业区,昔日的印记只能在博物馆里去寻找。今天的蛇口一派繁荣,洋溢着浓浓的创新氛围。很难想象,这一现代化的新天堂,在刚刚起步时充满着何等的艰辛和曲折。
蛇口工业区总经理杨天平指着一张关于领导批示的历史照片,感慨万千。他介绍说,当年为运输超产奖每车从2分钱增加到4分钱,争论不休,直到惊动了中央领导,“大锅饭”的僵局才得以打破。他说:“共识的凝聚往往是艰难的,战略机遇期存在就是当前最重要的共识。”
一些创新探索和新鲜经验及典型案例让人难以忘怀。在行政体制改革样板广东顺德,一位基层采访对象笑话般聊起“电子商务一条街”:以前的工商登记要求必须有商业房产证,逼得本可以凭电脑在家工作的电子商务创业者花冤枉钱租房应付,但并不在里面办公。这一可笑的故事,不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要性的最好印证吗?
由于顺德进行了商事制度改革,新注册公司不再需要商业房产证,如今,虚设的“办公场所”早已空空荡荡。大家不禁感慨:政府必须勇于“削自己的权”,而行政体制改革堪称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只有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才能撬动改革涉过深水区。
在中国羊毛衫名镇东莞大朗镇,4万台数控织机正掀起一场产业升级的风暴,改变着纺织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形象。当东莞企业倒闭潮的传言依然让人信以为真之际,这个小镇半年新登记工商企业却达到上一年全年的数量;太原钢铁公司近年来坚持绿色生产,不断将污染排放降到国际水平,还带动了太原的绿色发展,一个本来是城市的“异体”企业,却成为与城市和谐共融的友好型企业……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图景中,有两个村庄格外熠熠夺目:小岗村和华西村。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洗礼,当初不知名的小村庄,变成了中外闻名的明星村。今天,这两个村庄的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中国社会的神经。比如小岗村2013年的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到全村1.9万亩土地的42%,从当初按红手印来分土地,到今天重新集中流转,这预示着什么?小岗村再次引发中国思考。
35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积累了如何领导改革的宝贵经验,增强了改革自信和改革驾驭能力;全国人民经受了改革锻炼,增强了改革意识和改革承受力。
时与势的变迁,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环境、动力等都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矛盾、困难和风险,如何准确把握国情、世情、党情、民情变化,总结成败得失,制定因应之策,实现改革开放再出发,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
第二节激动人心的伟大梦想
穿越时代的风雨,时光在90多年前的原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聚焦——
约18平方米的客厅里,7个共产主义小组的13名代表,表达了全国57名共产党员的意志,在这里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一大不仅选举了中国共产党全国领导机构,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从这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出发,为了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历尽艰辛,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向着理想的目标不屈不挠地奋进……
穿越时代的风雨,时光在60多年前的天安门广场聚焦——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新华社稿。
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碧波粼粼的金水河,见证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启动按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难探索,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勇迈进。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第二个10年时,中国人为拥有更加清晰的梦想兴奋不已。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凝聚亿万人民民族情感的豪迈话语,是时代的强音!
这是来自亿万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心声!
小康,多么殷实、多么温馨、多么诱人的字眼!
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对于千百年来为吃饱肚子奔波的中国人民,小康生活曾多少次走进人们的梦境!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的生活状态,是比先人理想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
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
有专家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小康社会一般是指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还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他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历史聚焦在党的十八大——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仅仅一字之差,内涵极为丰富、深刻,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它释放出的能量温暖着全体中国人的心,更勾起人们对这位世纪伟人的思念——
《苏州日报》2013年初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30年前,邓小平在苏州的所见所闻,深深地打动了他,感染了他,1983年2月6日的这次苏州之行,印证了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如今,苏州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苏州地委原书记戴心思回忆道:当时苏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接近800美元,人民吃穿用、住房、就业、教育、文化以及精神面貌六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让邓小平对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那个时候十二大刚刚闭幕,小平同志来江苏和苏州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实现翻两番。
据介绍,邓小平在这里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苏州的小康实践还是给了他不少思考和启发。他提出苏州有没有可能在20年内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当时苏州就给了他满意答复,准备提前5年完成任务,事实上苏州提前12年就完成了奋斗目标。
“宜居新苏州、创业新天堂、幸福新家园”
——30年后的今天,苏州正经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9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万元和2万元,实现了低保、养老、医疗三大保障城乡并轨。
新时期,苏州经验继续启迪中国。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中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这是共产党人的郑重承诺!
这是一幅描绘2020年中国的美好蓝图——
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
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2013年,中国步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举目神州,一幅幅砥砺前行、共建小康的生动画面正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奋发有为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目标,既有经济指标,也有民主、民生、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等内容,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目标,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只有从单一追求经济现代化到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才能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也更具中国特色的新阶段。”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锐意改革的坚定决心。
十八大后,广大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旨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紧紧抓住“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既着眼开局,更为今后更高水平发展打下伏笔;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突出强调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国务院批转收入分配改革意见,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出制度安排;循环经济、能源发展、污染防治等规划相继出台,助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于去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后,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上日程。2013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在宁夏,新一届自治区政府承诺,要把民生计划落得更实、办得更好,使吃水难、脱贫难、就业难不再成为全面奔小康的“短板”。
在贵州,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下延伸,为扶贫开发增添动力,为改善民生夯实基础……
与此同时,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浮出水面: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推进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些将进一步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纵观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条件依然存在,但发展环境不再相对宽松,正呈现出国内外复杂局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中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和廉洁型政府。
“两个一百年”目标,清晰可见,催人奋进,而行走在历史进程关键节点上的当下中国,必须立足重大关键领域寻求新突破,激发新的前行动力。
第三节机遇时常藏在挑战背后
机遇总与挑战相生相伴;
机遇时常深藏挑战背后。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善抓机遇,善化危机,善谋发展,故机遇格外垂青中国。
新的条件下,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新变化,蕴含新机遇,已不再是简单的加快出口、加快引资、加快增长的战略机遇,而是加快转变、加快调整、加快改革的战略机遇。
2005年,世界著名绝缘子专家、法国人克洛特·托瑞博士来到南通市神马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访问,回国后不久,他在全球著名绝缘子杂志上发表的专栏文章中写道:2000年,当我第一次从中国绝缘子厂家参观回来之后,我认为西方供应商需要担心他们未来在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力的能力了。而此次,参观神马公司之后,我不得不修正我的看法,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担心了,一切已经太迟了。
让托瑞博士为西方企业感到如此悲观的竞争对手,就是这家1996年创立的民营企业——南通神马电力。从电力绝缘子这个行业落后的追赶者到全球的领跑者,神马只用了10年时间。
神马电力实现迅速超越,走的是一条迥异于同行企业的发展之路。它从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科技创新,觅得发展商机。
电站设备老化渗油,迟迟无法解决,神马电力选择了业内同行普遍认为不可能采用的、耐油性不好、价格又高的乙烯酸脂橡胶作为替代材料,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占领了全国80%的市场。
神马电力董事长马斌发现,我国特高压输电设备空心绝缘子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于是,神马公司想方设法召集各路顶尖专家,潜心研制复合空心绝缘子。两年后,全球首例特高压正负800千伏复合支柱绝缘子在神马诞生。这项技术不仅支撑了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也奠定了神马在全球外绝缘行业的“首席”地位。2012年,神马电力订单额突破5亿元。
马斌说,十几年来,凡是神马需要的行业专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参与到了神马的科技研发。一位在国际同行业顶尖的瑞典专家主动要求到神马电力参与研发,他给出的理由是,到这里来从事研发工作,就是站到绝缘子技术的顶峰。
神马电力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善用众智,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马斌认为,产业升级到最高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在这个过程里,如何构建让科技人员大显身手的舞台,真正将行业顶尖专家为我所用,将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危中寻机,危中有机,企业如此,国家同样如此。
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及周边形势虽有变数,麻烦不断,挑战严峻,但整体上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逆转,我国在经济领域和安全环境上的总体战略机遇依然存在。虽然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增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作为政府的主要任务。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但我国工业化还处在中期,服务业发展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既可释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投资空间,又能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国城镇化率目前刚刚超过52%,如果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70%,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还可以有约20年发展空间。
有专家指出,我国已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宏观调控政策选项丰富、空间较大,可以减轻全球经济动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为对冲产业转型带来的阵痛提供坚实基础。如果将这些综合因素运用好,即便是在国际环境不是很好的时候,也有望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小气候”。
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启示我们,对危机的处理以及抓住并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而言,我们对于战略选择、政策制定和策略的运用是关键,而非由外部和客观条件单方面决定。如果我们在战略选择、政策制定和策略运用这三个方面做得好,将为我们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关键一跃决定未来
机遇在哪里?机遇的内生动力何在?
抓住机遇必然离不开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的最大机遇。这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关键一跃。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就文明形态兴衰动因提出了“挑战-应战”机制。这项理论一度饱受争议,却解释了中华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人类奇迹。
现在,21世纪“挑战-应战”机制最新的验证者和解读者仍然是中国——
一个13亿多人口的巨型规模的多民族国家,摆脱了近现代以来因贫困落后、文盲充斥、一盘散沙、饱受欺凌而几近“亡国灭种”的局面,经过60多年艰苦卓绝的建设,尤其是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跨越,摆脱了百年前跌入历史深谷的阴影,以焕然一新的雄姿,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历史不会给予更多时间,动摇不得,犹豫不得,徘徊不得。
按照既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10年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30多年时间。在历史进程的重大节点上,唯有善于战略把控,勇于砥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迎来决定未来的关键一跃。
在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看来,2012年12月中旬,习近平同志以党的总书记身份第一次到广东考察工作,释放出特有的政治意义,即改革开放的旗帜将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下去。“在中国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新的领路人担负起历史使命后,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改革开放的始发地、领头羊,意义和影响十分巨大,其间蕴含和宣示的是党、国家的政治坐标与价值取向。”
未来5至10年能否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能否抓住用好改革开放新的“窗口期”,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当前,抓住发展机遇,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来统一认识,破解难题。排除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社会各界人士认为,既要看到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更要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突变性,对可能打断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种种因素沉着应对,早做预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迎接挑战、危中寻机。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探索完善科学考核体系和机制,深刻理解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变化的丰富内涵。
对中国而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仅仅意味着规模,更要体现在与第二大经济体相适应的开放战略上,实现国际经济秩序中角色转换,改变在国际经济竞争和规则制定中的被动者和跟随者形象。
在中原大省河南调研,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国内现实的尴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粮食大县,财政穷县”“生态大县,经济小县”的困窘迟迟从体制上得不到改变,有些农业大县、生态大县不得不偏离自己的“主业”。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区,但是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太低,甚至“粮食产量越高,财政负担越重”,一些产粮大县从地方经济角度考虑发展工业。全省粮食产量在10亿斤以上的52个县市,其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把功能区建设落在实处,最关键的是建立资源有限使用、生态环境补偿、节能减排约束、财政转移支付为重点的保障机制。
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对如何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了深入思考。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必须贯彻改革创新精神,以更大的胆识和智慧加速推进。”在张少军看来,近些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临沂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探索,2012年市委还下发文件,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这一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的重大举措。
张少军分析说,目前农民进城务工的看起来不少,实际他们还不愿意离开土地,主要是农民进城门槛还是太高,住房、教育、医疗等都是制约因素。
张少军认为,应该有计划地试点,研究建立补偿机制,让农民从土地中得到合理补偿。他们拿这笔钱进入小城镇,既可以创业,也可以购房解决居住问题。只要有序推进,这一多年困扰农民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城镇化就会得到有效推进。
中速增长营造改革开放契机。7.5%左右的中速增长,应该是未来5到10年内的经济主流表现——谈及未来中国经济的前景,商界人士及专家们给出了这样的预测。
“即使真的如此,这样的速度也同样令人羡慕。”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程美玮表示,如今,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分量已大不相同,更何况当下的发展还需考虑环境承受、资源约束、民生诉求等诸多因素。可以说,中国经济已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质量的追求应该大于对速度的追求。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10年翻一番。这意味着,在这1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左右即可。这不仅仅是由于受到内外发展环境的约束,更主要是体现了中国主动调整经济运行的意识。设定这样的发展目标,是向外界传递出中国经济主动减速的信号。其目的就是为发展方式的转变预留空间。这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转弯时必然要提前减速一样。
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了1.5倍,达到47万亿元。然而,由于是依靠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让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过去30多年,正是渐进的制度改革,使中国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制度基础。但是从目前看,一些现有体制机制仍带有过渡的、转轨的特征。只有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制度与机制,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有可能变成现实。就经济领域而言,将会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等。问题错综复杂,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尽快下决心。
“如果真能利用这一时期来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等回过头来,我们可能会发现,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下降只是阶段性的。”社会各界人士认为,一旦等到内功修炼完毕,经济完成转型,曾经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许多体制性障碍都将被打破,中国经济必将步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合理的新征程。
苏格拉底说:“许多赛跑者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几步。”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充分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无论困难有多大,只要执政党有决心、有办法,群众就会有信心、有预期。
经历了35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人民,有理由相信,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