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与领导干部谈管理
16951600000003

第3章 树立科学管理观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教育、科技和管理看成是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但由于教育科技的发展是靠长期的投入且有一定的周期性,因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便是管理。日本50年代引进美国的技术装备,其引进效益并不高,成本、质量、利润、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仍落后美国。60年代引进美国的管理技术后,日本经济获得迅猛发展,进而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美国作为管理技术的发明国及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反而不耻下问,向日本取经,这充分说明,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巨大的直接的推动作用。美国称从事管理专职工作的企业家阶层为“企业之魂”、“美国英雄”,认为就是这些管理精英才创造了美国的经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管理将有更加广阔的舞台,党和政府对加强科学管理的高度重视、现代管理理论的普及及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一大批科学管理的先进企业和先进人物不断涌现、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正呼之欲出。这一切都清楚地兆表明:我国将迎来科学管理的新世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开创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实现的宏伟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管理思想是实施管理行为的根本世界观,是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否具有正确的管理思想,对管理过程以及相应而来的管理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已经被无数经验所证明。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树立科学管理观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肩负的神圣职责,在明确自身领导角色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管理观,创新管理理念,掌握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探寻和把握现代管理的基本规律,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

科学管理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从属概念,其内涵和基本原则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在科学管理观的体系中,推动发展是目标,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一、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1、正确处理管理与发展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深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逐步推行,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问题,管理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导致存在很多的管理漏洞,加强管理工作,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由于采用集权管理方式,决策程序不科学,容易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二是管理者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领导政治、业务素质不高,领导、决策能力不强,致使决策不果断,管理松弛,事业心不强,怕担责任。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有的管理者作风不民主,独断专行,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还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不团结,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严重影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三是由于旧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管理工作缺乏民主、监督机制和管理规则落实不到位。四是管理机构繁多且设置不合理不合理。由于我国的管理体制是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进行了改革,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旧深远。目前,我国管理机构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职能交叉,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费用。五是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科学与系统规划,存在人才流失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现象。六是管理工作缺乏科学考核机制、缺乏绩效评价机制,造成管理缺陷和管理。因此,要解决上述管理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管理工作的改进和调整,不断进行观念、战略、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进行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管理工作升级和管理进步。

2、正确处理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依据人性特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人性特征是多方面的,人不同于机器。人有辨别和接受思想的能力,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同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社会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有极强的潜在的创造和破坏的能量与作用。人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改变环境。正因为如此,众多管理者都认同:组织拥有的成员及成员拥有的知识技能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是组织的构成部分,是组织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利益的根本力量。如同微软的比尔盖茨所说,“我们主要的财产是我们的软件以及我们开发软件的技能,都是完全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东西。”管理者在管理决策中充分考虑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共同发展,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充分满足成员的物质、精神需求和全面发展,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成员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以满足组织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本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3、正确处理管理与协调性的关系

协调,是关于系统状态及运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整个系统之间在数量上和结构上的平衡。协调是保证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系统目标达到最优化的基础和前提。管理工作涉及很多管理要素,管理者就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达到管理最优化,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者好比是交响乐队的指挥,通过他的努力、想象和指挥,使单个乐队融合为一幕精彩的音乐表演。——德鲁克

4、正确处理管理与整体性的关系

随着世界复杂性的发现。在科学研究中兴起了建立复杂性科学的热潮。贝塔朗菲指出,现代技术和社会已变得十分复杂,传统的方法不再适用,“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普利高津断言,现代科学在一切方面,一切层次上都遇到复杂性,必须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这一传统信念,要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来处理,建立复杂性科学。系统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对管理的整体性原则而言,管理的对象是一个整体,其基础载体、管理行为、管理结果以及管理元素之间,是不可逆分的组合,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任何孤立的元素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元素,最终波及整体。反过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同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近年来,在公共管理中,由于信息化代表信息与通讯科技的发展所带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知识取代自然资源、劳动力及金融资本,成为创造价值的基础,对组织的运营而言,不论是政府或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决定了效率绩效表现,因此,出现了新的政府治理模式,那就是整体性治理模式。

二、体现四个特色

科学管理观作为新时期推进管理提升的创新思想,其特点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当代环境变化,借鉴和吸取人类管理思想的精华,切实提高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1、科学管理观的时代特色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等时代潮流,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客观上就要求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科学应对时代的新变化,从而保持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需要。目前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促使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网上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互联网实现政务活动的国际化,信息化和无纸化,已成为各国政务发展一大趋势。综合来看,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是经济周期中少数几次具有深远的、全方位影响力的、能够产生持续增长动力的技术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组织等五大方面特征,是一个不断地“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产生这种强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那些具有根本性变革的力量才能推动这个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是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力量,它正在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方式,也促使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政府治理方式的革命,信息化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影响绝不亚于英国工业革命在当时的影响。工业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信息网络技术使得政府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政府需要创新管理,重塑自身形象,以适应速度、便利、效率、选择多样性、弹性、参与和人性化的新时代特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数字化世界与现实生活日趋融汇交互,虚拟社会应运而生,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如黄色低俗信息泛滥、网络违法犯罪高发,网上炒作的各种社会矛盾、热点敏感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等等。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和“映射”,虚拟社会已俨然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要建设和加强虚拟社会管理。

适应新社会组织的需要。提起加强和改善管理,人们一般会想到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奖惩机制等。其实,除了这些正式组织涉及的问题,社会领域还存在大量的非正式组织。近年来,非正式组织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在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非正式组织是指正式组织的成员在长期的工作接触、互动过程中,因社会需求而自发形成的一种与工作相关的非正式人际互动关系。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的,二者都是分析性概念,是组织生活的非正式一面和正式一面,实际上只有一个具体化的组织。非正式组织理论从情感角度揭示了工作情境中员工的非逻辑行为背后的动因,并以社会人假设深化了对人性的认识;强调正式组织的运行与变革需要非正式组织的协调配合。但是,因受我国传统“关系”文化的影响,学界和实际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产生了一些误解。当前,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将非正式组织视为组织生活中“拉山头”、“搞帮派”,完全否定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和存在的合理性,刻意压制或否定非正式组织;二是将非正式组织简单等同于一般性社会人际关系,导致非正式组织在范围界定上扩大化,使其陷入不可控、难以公开化的管理困境。还应认识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非正式组织理论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这就要求我们敢于突破西方非正式组织的情感诉求范畴,揭示我国非正式组织复杂的形成动因与多元的诉求表现。

2、科学管理观的实践特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在实践中不懈探索,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践问题,通过实践创造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通过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曾一度陷入了将经济增长,将“GDP”作为唯一发展目标的误区。这使我们的社会发展滞后,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所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念。诸如,“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应运而生,并且顺理成章地写入了党的重要文献。所谓“创新”,就是社会管理要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所谓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当前社会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比较滞后。当下仍然有人只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管理;重权利拥有,轻民生保障;重刚性控制,轻柔性服务。二是法治不够完备。不仅管理法规存在诸多空白、漏洞,而且个别已有法规也严重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甚至成为部门利益的象征。在法规的执行方面也存在某些偏差。三是范式稚嫩。在个别地区或层级,党委、政府在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方面存在“缺位”现象,而在许多具体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则存在“越位”和“错位”现象;同时,社会组织的发育和人民群众参与度也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还存在运行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与失误。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课题,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研究和谐社会与改革、发展、稳定、竞争的关系,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研究和谐社会与民主法治的关系,研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重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研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及变动趋势,研究和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量化指标,研究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如何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研究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等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正在于开辟了一条能够不断有效地化解矛盾、冲突和对抗并推动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新路。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创新实践。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生产、管理和服务方式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化典型应用的智慧城市,越来越成为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未来改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依托智慧城市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管理、计算模式整合起来,为社会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现在有人提出了新摩尔定律,提出新摩尔定律使信息技术产品越来越小型化、智能化、移动化,价格越来越便宜,处理能力越来越高,存量越来越大,处理速度越来越快。比如一部手机、一部iPad就可以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电脑,而且性能更高。这是一个基本趋势,这个趋势为智慧城市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外,云计算的发展又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举例说,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里很重要的内容,它取决于道路基础设施、采集设备等。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摄像设备、电子指示牌、手持设备终端、GPS等。如果真正是一个交通云,它就不单体现交通部门的信息,人口、道路情况,甚至是小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分布情况都会集中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云平台提供的是一个更高效、更廉价、更有利于分享的平台。可见,信息化展示了有以下特征的一个美好前景:泛在性,无所不在;虚拟化,是一种云计算的模式;智能化;交互性。这些特征将显著改变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和模式。正因为有了信息技术层面的发展,未来会进入一个智慧时代。而智慧时代既是一次发展浪潮,也是一种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智慧的理念、工具、平台使用好,融入到政府管理中,改进政府管理服务,处理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智慧城市带来精准管理。IBM提出的智慧城市有三个特征: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按照IBM的观点,所谓智慧城市,就是把城市功能的六大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利用技术集成起来。智慧城市应用非常广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技术都在不断渗透、不断延伸。比如,房产信息登记。我们构建个人房产系统,更多是从政府管理角度,甚至是从反腐角度出发的。其实房产登记非常简单,因为房子从开发建设到居民购买,政府都有非常严格的管理手段和程序。在此基础上搞信息化,比社会信息化容易多了,但目前我们没有这些基础信息。像现在的社保系统,数人头都数不准。这些技术应用,能给政府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性和精准性。

智慧城市助力政府善治。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工具,日益与管理活动相结合,在某种层面上改变了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模式也越来越朝着一种善治的模式发展。善治的模式是什么?联合国概括了政府善治的八个特征:参与、法治、透明、回应式治理、共识、公平和包容、有效和效率、问责。这八个特征也贯穿于我国的政府改革目标中。

创新管理变管制为服务。智慧城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从原来的管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在强调社会管理创新时,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加强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稳。通过社区摄像头、各种信息采集,对人财物进行登记管理,就是为了掌握情况遇到问题好处理、好应对。第二种是,社会管理创新是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管理方式、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的改进,业务的整合,让百姓花更少的时间得到更便利更好的服务。在现实中,这两个方面需要并存。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社会管理创新有几个特点。第一,强调平等性。第二,强调非实体性,即所谓虚拟化的。第三,强调集成化。业务通过信息技术集成,利用网站或其他平台,提供非应急服务,通过上网或打电话,各种问题都能在社区里解决。

3、科学管理观的理论特色

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现代管理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什么是科学管理、为什么需要科学管理、怎样推进科学管理,推进科学管理的基本条件、管理理论集成、人员素质要求等重大问题,要不断形成是被我国改革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正确理论,不断科学管理丰富理论特色,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自信,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社会管理及其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国内专家学者所分析指出的那样,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新老矛盾叠加交织。我们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也让西方国家百年来不同阶段产生的矛盾在我国短期内集中呈现。另一方面,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政府统管一切的政府职能定位以及与之相应采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这也是大量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总结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职能不清;第二,社会管理体制不顺;第三,社会管理机制不畅;第四,社会管理手段落后;第五,配套制度建设滞后;第六,现有改革措施脱节。因此,如何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达到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课题。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日趋多元化,这种多元化本身是一种很好的现象,但它使得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他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发生了具体利益的分化,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的差异、矛盾以至冲突。

和谐社会描述的是一种社会中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结果,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需要经济的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靠经济因素单兵突进显然是不行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国际化的大环境,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于转型社会时期,这种转型社会就是风险社会,政府是构建—个适应风险社会的社会基础。首先,可以通过积极的公共政策来消减那些容易使社会成员陷入困境的因素,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出发点的政策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收入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然后,政府提供的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保证人们当前的日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还可以使他们对未来的收入有稳定的预期,从而避免或减低各种社会风险的发生。再次,政府通过发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作用,还会对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国家的经济能力的发挥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政府的公共治理和善治是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在中央的提倡下,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学术界的讨论也很热烈。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过程中,许多原有问题仍待于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有些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公共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函数,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我国已进入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并将在经过20年左右的发展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步人中上收入国家行列,我国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将出现总量上升、质量提高、需求多元的特点,要求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显然,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存在严重不足。

第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不高。成本高而效率低是政府供给机制难以适应公共需求变化的一个突出问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在当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教育、卫生、供水等部分行业追求部门利益,忘记了公共服务的本意,服务质量较低,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工程建设项目缺乏严格科学的论证和管理,“政绩工程”、“献礼工程”、“豆腐渣工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官僚作风、形式主义等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公共服务质量。那么,在目前这种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下,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来源单一,财力缺口较大,加上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仅靠政府投入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从现实情况看,有限的公共服务分配不均衡,许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政府服务未能及时跟上,如老龄人口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农村公共服务、就业服务、贫困群体服务、信用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而另一方面,盲目扩建公共服务项目。有的一味扩大政府直接投入,超出政府财力所及,造成骑虎难下的局面;有的为了快出政绩,大举兴建超出本地财政能力的政绩工程,资金不够就想方设法集资摊派,征收税费,借贷挪用,四处举债,“寅吃卯粮”。研究和澄清这些关键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对于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促进这一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把这一建设与其他方面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走弯路,具有重要意义。

4、科学管理观的民族特色

在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的差异,管理工作必然会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蕴藏着宝贵的财富,历久弥新的优秀管理文化和管理思想始终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继续推进管理创新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管理传统,不断丰富民族特色,对外民族的优秀管理成果要吸收借鉴,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照抄别人。

从中国国情出发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政府管理是一种宏观活动,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政府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何,政策操作的技巧、水平怎样,不仅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和安全,还关系到整个国家利益及繁荣兴衰,创新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各种创新的实践探索,如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等。这些创新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我国的政府管理创新体系。其中,处于政府管理创新体系第一个层次涉及的是方式手段创新,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第二个层次涉及的是运行机制,包括管理体制,主要涉及的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政府职能问题。政府管理创新涉及的第三个层次是管理理念,即反映体制建立之核心价值观与信念基础的观念和理念。再政府管理三个层次的创新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创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行政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批评,当代西方的公共行政理念与治道变迁肇始于此。这一变迁过程至今仍在行进之中,与此相伴的则是波及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浪潮。现实的变革要有理论的引导,当代新公共管理(NPM)理论中出现了一股思潮,那就是:以企业精神改革政府或称“政府仿企业化”。政府仿企业化是一种崭新的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对于解决行政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不乏新的思路。政府仿企业化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传统的官僚组织体制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适合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并在当时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以这种官僚制为基础的行政体制有六大特征,即法制化、层级制、公私分开、专业化、职业化和规律性;具有这些特征的传统行政体制基本上适合于传统的工业技术基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原来与工业时代相适应的政府体制与这个新的环境之间的关联内容及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行政理念及范式面临变革或转换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阶段,重新思考政府仿企业化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从中国国情出发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当电子政务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对政府管理创新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时,我国政府对电子政务工作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即保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使之成为听取人民对政策意见和建议的新的沟通渠道,同时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管和督导,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实施电子政务,能够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加强政府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政府行为、增强政府服务功能。电子政务的构建与技术有关,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借助技术来实现政府的再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可以成为技术创新与政府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为政府管理带来深刻的变革。目前,实施电子政务、改进政府组织、重构公共管理系统、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不仅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也是我国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