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掌控幸福: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16955900000006

第6章 生理与幸福的关系

一、遗传对幸福的影响

(一)遗传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遗传真的能影响幸福感么?英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乐观开朗的人格能够通过基因继承,因此幸福感可以遗传;美国最近的调查也显示,人是否感到幸福与遗传有关;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分析1500对双胞胎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管工人,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还是相似的。

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员蒂姆·贝茨等人选择近1000对同卵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的幸福感存在差异,一半原因在于基因不同。他们认为,这些同卵双胞胎的共同基因能赋予人某种人格特点,使人天生容易感到幸福。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同卵双胞胎是否感到幸福,一般取决于人际关系、健康和职业等因素,而另一半取决于本人人格。具有社交、活跃、情绪稳定、勤劳和尽责等人格特征,会使人更容易有幸福感。这项研究还表明,一个家庭中的同卵双胞胎在人格和幸福感上非常相似,相比之下,异卵双胞胎的人格和幸福感相似程度只有一半。

(二)遗传通过人的个性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在许多有关遗传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到了人格因素,也就是说人格是幸福的直接影响因素,而遗传是通过人格为中介对幸福感产生作用的。

前面也提到过人格是由遗传和后天社会环境共同影响的,所以遗传对人格的影响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后天条件,如环境、教养等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遗传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它是和其他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幸福感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爸爸或者妈妈幸福感强烈,孩子也幸福感强烈。

(三)遗传对情绪的影响

基因控制着人大脑中5羟色胺的水平。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对心情、情绪、睡眠和食欲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大脑中这种物质含量较高,人就比较容易快乐。研究发现,人体大脑中50%的5羟色胺来自于遗传,另外一半则受到后天的影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比较活泼,容易快乐,而另一些人则非常容易忧郁。美国健康营养检测中心对6000名男女志愿者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研究显示,一个人的典型情绪不会随时间而改变。换言之,相对比较快乐的人,10年后还是会比较快乐,悲观的人也会继续相对悲观。

在一般情况下,男孩要比女孩顽皮,这与男孩的遗传基因有关。由于男性性别X染色体是由母亲而来,故男孩子一般比女孩顽皮及无礼,是受母亲的遗传。换句话说,顽皮男孩的顽皮个性,来自母亲的染色体。

(四)遗传对幸福的启示

我们知道各种生物的不同习性、不同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染色体通过基因把物种的相关信息遗传给后代。中国有句古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充分地说明了遗传基因对于生物的影响。在精神疾病领域也有相关调查和研究表明,各种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有遗传的倾向,有家族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精神疾病。近亲结婚的子女出现智障和畸形的比例非常高,这些都说明了遗传对于人类的影响。但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基因随着时间在演变,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保留生命中积极的优良的品质,改变和去除消极不良的特点,让优秀的品质随着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后代也会遗传我们的幸福感,并把这种幸福继续遗传下去。

二、神经递质对幸福的影响

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简称递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性物质。这些脑内的神经递质被分为四类,即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其他类。其中与人的快乐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多巴胺和5羟色胺。

(一)多巴胺

1817年,一个叫做詹姆斯·帕金森的英国医生在他位于伦敦的诊所里接待了这样一位病人。他行动迟缓,肌肉僵直,手无法控制的抖动,步伐拖曳,明显的忧郁,以及轻度的痴呆。他从伦敦的大街上又找到了另外类似的5名病人,将他们的症状总结成了一篇论文,描述了这种运动退化疾病:震颤麻痹,后来被命名为帕金森症。

一百年之后,欧洲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流行性嗜眠性脑炎,生存下来的人中,约有500百万人最终患上了帕金森症。经过解剖帕金森症患者的脑部发现,在大脑的一个区域基底核部位,一种神经化学递质多巴胺的浓度有显著的降低。

又过了50年,大脑中这种化学物质作为神经递质的存在被瑞典的科学家Arvid Carlsson证实,他发现多巴胺阻断剂会导致类似帕金森症的运动功能失调,而脑内注射多巴胺前体可以缓解部分症状。他还发现这种物质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有着很大的联系。他也因此获得了2000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这种化学物质就是我们要谈论的多巴胺。大脑中有个区域被称为多巴胺犒赏系统,人所有的快乐感受源自这个系统的神经囊包所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快乐神经递质,当高兴、愉悦或舒服时,这种神经递质会增加释放。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信息的传递者,平时寄居在大脑神经游走细胞中,一旦被释放,会与神经系统的快乐接受器结合,在快乐接受器的运载下到达神经细胞。然后,多巴胺逐个向神经细胞传达快乐的信息,产生从一般到极度快乐的感受。当我们精力充沛时,脑异常地活跃,不断地分泌这种物质,它是激发人热情干劲的激素。

同时,很多研究证明多巴胺与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精神障碍、躁狂症等都有一定的联系,说明多巴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

多巴胺是脑内兴奋剂,它使我们的精神更加振作。多巴胺分泌出来后,若是消耗过量,人就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此时若是分泌出足够的脑内吗啡,多巴胺就会发挥出相当于平时的10倍、20倍的功能作用,可见脑内吗啡具有增强能量的作用。

既然多巴胺能使我们快乐,那么我们就干脆多注射含多巴胺的药物好了,或者摄取其他能使人快乐的药物,那不是可以每时每刻处于快乐的顶峰。这样可以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举一个例子,比如吸毒,吸毒的人刚开始吸毒的时候感觉非常好,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忘记了人间的痛苦与悲伤。接下来吸毒者会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停止会非常难受,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感觉痛苦,有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一旦出现依赖后,即使经过脱毒治疗,在急性期戒断反应基本控制后,要完全康复原有生理机能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对毒品的依赖性难以消除。这是因为毒品对大脑中“快乐机制”的刺激远远比人类正常活动的刺激快速,强烈得多。长期使用毒品会使大脑的机能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

生理学家和医学家研究发现多巴胺如果分泌过多,会使人早逝,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癫痫病的症状;不分泌或少分泌,又会使人得帕金森氏综合症、痴呆症等。所以体内的多巴胺分泌过多或过少对我们的身体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地过多使用含多巴胺类的药物来增加快感,因为那种快乐是虚幻的不现实的,并且对身体是有害的。

(二)5羟色胺

5羟色胺(5HT)亦称血清素,最早是Rapport等人(1941)从血清中分离出来的,命名为血清素。5羟色胺作为人体的内源性活性物质,与人体很多生理病理活动密切相关,作为神经递质的5羟色胺,在脑内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的调节,如睡眠、摄食、体温、精神情感性疾病的调节。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又表明,5羟色胺在脑中含量的变化,可以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

5羟色胺与很多心理疾病密切相关,在临床上,5羟色胺可以用于抗抑郁、镇定剂。5羟色氨是脑部分泌的一种荷尔蒙,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睡眠和食欲,当脑中的血清素不平衡时,需要5羟色氨酸来维持身体处于正常状态。因此如果人体5羟色胺含量太低则容易忧郁、焦虑及睡眠失调。而5羟色氨酸可增加脑细胞的血清素制造量,进而提升5羟色氨的含量。血清素可以帮助睡眠,也可有效地控制疼痛,可以治疗忧郁症。

5羟色氨还能减缓压力和改善睡眠,5羟色氨酸也成功地被拿来治疗睡眠失调。由于血清素是褪黑激素(一种调节睡眠和清醒周期的天然荷尔蒙)的前身,因此当血清素的含量提高时,褪黑激素的含量也就增加,使得睡眠更为香甜。

(三)自然分泌神经递质使人保持快乐

1.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多巴胺和5羟色氨的正常分泌,从而使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如何能让我们身心处于良性状态呢?需要按时起床、吃饭、睡觉、运动,我们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劳逸结合,更要学会休息保健,忙工作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休息娱乐。

从医学角度讲每晚10-11点睡觉,早上6-7点起对身体是最好的,但是现在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喜欢黑白颠倒,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这完全违反了人体的正常作息规律,这身体能健康么?心理能正常么?还有很多人起床晚来不及吃早饭就饿着肚子去上班,这种习惯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健康。所以一天三餐应该正常吃,按照老百姓的一句话说就是“早上吃的好,中午吃的饱,晚上吃的少”。但是现在人们正好弄颠倒了,早饭不吃或者是吃个面包,晚上大吃大喝,撑得大腹便便。其实早饭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早饭吃的好,一天都有精神,晚饭吃的少,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不会发胖,不会得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如今脑力劳动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体力劳动离我们越来越远,很多人都是在电脑前工作,既增加了辐射也减少了运动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开车上下班已经很普遍,这又减少了人们的运动量;有钱了,连家务活都要请家政来做,殊不知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丧失了锻炼身体的机会,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

这些不良习惯会潜移默化地腐蚀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恰恰因为这些不良的习惯在短期内不会对我们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大家没有意识到,也懒得改变。所以我们应该从今天开始建立正常的健康的生活习惯,现在还来得及。

2.使人快乐的食物

综合国际医学界的许多研究报告显示,有些食物会让人吃了快乐而健康,因为它们含有抗郁物质。

德国营养学家表示,吃巧克力可以使人感到心情愉快,这是由于巧克力在大脑中释放复合胺的缘故。复合胺由色氨酸形成,人体自身无法制造,只能依靠从外界摄入的食物。巧克力本身色氨酸含量并不高,但它含有大量的糖,可以引发胰岛素的生成。胰岛素确保糖分进入细胞中,留下来的色氨酸进入大脑,被合成为复合胺。当复合胺停留在脑神经键中就会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巧克力有助于体内产生两种使人心情愉快的荷尔蒙,当我们面临紧张有压力的工作时,可以适当吃些巧克力。

香蕉含有一种称为生物碱的物质,可以振奋精神和提高信心。而且香蕉是色胺酸和维他命B6的超级来源,这些都可以帮助大脑制造血清素,减少产生忧郁的情形。

研究显示,全世界住在海边的人都比较快乐和健康。不只是因为大海让人神清气爽,最主要是他们把鱼当做主食,无论是芬兰、英国、美国的研究都发现相同的结果。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鱼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常用的抗忧郁药如碳酸锂的类似作用,即能阻断神经传导路径,增加血清素的分泌量。

南瓜能制造好心情,是因为它们富含维他命B6和铁,这两种营养素都能帮助身体所储存的血糖,转变成葡萄糖,葡萄糖正是脑部唯一的燃料。

德国一项针对大蒜对胆固醇功效的研究,从病人回答的问卷发现,他们吃了大蒜丸之后,感觉不疲倦、不焦虑、不容易发怒。研究人员之前没想过,大蒜竟然有这种额外功效。

菠菜除含有大量铁质外,更有人体所需的叶酸。医学文献一致指出,缺乏叶酸会导致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和早发性疾呆等。研究也发现,那些无法摄取足够叶酸的人,在5个月后,都无法入睡,并产生健忘和焦虑等症状。

除了以上食物之外,樱桃、鸡肉、全麦面包、低脂牛奶等硒和钙含量较高的食物也能达到这一效果,这些食物的确能够改变人们的心理压力,影响睡眠,从而赶走沮丧情绪,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像这些食物我们可以适当多吃。同样,在生活中还有一些食物容易引起不良的情绪,被称为“高压食品”。比如咖啡,虽然咖啡有舒缓身心的作用,然而,喝太多的咖啡却容易导致失眠和胃痛,由此产生的头痛现象更是无法避免,因此,最好不要一天喝两杯以上的咖啡;多油脂的食物不容易消化,它们往往要在胃肠道里呆5~7小时,并将血液集中到胃肠道,这就很容易使人感觉疲乏和烦躁;容易产气的蔬菜,如甘蓝芽、花椰菜、菜豆、黄豆等。

三、其他生理因素与幸福的关系

(一)越老越不幸福么

早期的幸福感研究者曾经假定,年龄可以作为预测幸福感的一种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幸福感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却并没有多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相当多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感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升高的趋势。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而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年龄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的一项针对英国和美国居民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研究表明,年龄与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后来很多国家的研究都证实了年龄与幸福感之间的这样的U型关系,只是不同的国家或者小范围内的群体与此有差异。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的年龄与幸福感的U型关系,是指人成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会有所下降,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后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这个U型曲线说明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个低谷,幸福感的最低值,这个最低值应该出现在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上有老,下有小)、身体健康压力等各种压力交织在一起的时期,这也正符合我们的生命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工作能力的提高,应对能力的上升、收入的增加等,这些压力会慢慢地降低,我们会调整自己的预期和目标,幸福指数也会慢慢地上升。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可怕的不是我们的幸福感会跌入低谷,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几乎所有的人会像我们一样要经历这一切,所以当我们预先知道了自己将会在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心情很沮丧的时候,我们会有心理准备,会做好应付一切的准备,即使压力很大的时候,或者有很糟糕的事情发生时,都要对自己说:我能应付得了,我有能力应对一切困难,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还不是最糟糕的。

(二)左脑幸福还是右脑幸福

左脑的主要功能是语言和逻辑分析、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的主要功能是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象力极强。不擅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左右脑两部分由3亿个活性神经细胞组成的胼胝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不断平稳着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信息连接起来。

美国一位叫克莱贝尔的心理学家几年前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现代都市人已很少投入精力去享受真正的幸福,而绝大多数人已习惯利用左脑去看待问题和思考生活,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仅如此,过度使用左脑而忽视右脑还是失眠、焦虑症、抑郁症等某些心理疾病的主因。

过度使用左脑为什么会使人越来越丧失感受幸福的能力呢?人的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是有严格分工的,左脑是“自身脑”,人要生存,就必须利用好左脑。左脑可以让人享受成功,却无法让人享受长久的幸福感。而右脑则是“祖先的大脑”,它可以产生美感和喜悦感。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和澳大利亚学者阿门达·格戈等一批学者发现,学会使用右脑可以使人体分泌更多的β内啡肽,这种神经生化物质已被证明是能够使人产生幸福感的脑内“黄金”,使用右脑的人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去冥想、散步、欣赏古典音乐,这些活动在习惯于使用左脑的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而过度使用左脑则必然会使人处在一种非放松状态,从而使人体内产生过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和活性氧,这两种物质大量和长时间存在,对人是非常有害的,能引起心身疾病。通过训练和使用右脑会使人的心智更加健全,生活更加幸福。

虽然使用右脑能让人增强幸福感,但遗憾的是,人一生只有1%~3%的时间使用右脑,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焦虑,比以前更加的幸福快乐,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经常和有意识地训练右脑。训练和使用右脑最直接的方法是散步、做健美操、回忆美好时光等,善于使用右脑会使人生变得更加完美。

人们可能会疑惑,年龄大了,还能开发右脑吗?

生活中也许有这样的人,当他突然听到“右脑革命”这个概念时,感到像学电脑和英语那样有一种压力。首先,他认为自己三四十岁了,大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退,现在开始缎炼已经来不及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开发右脑潜力,不应囿于年龄,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锻炼。的确,有许多人发现,从40岁前后开始记忆力逐渐衰退,有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悲观地认为这是人大脑衰退的表现,其实,这只是单纯的脑细胞数量的减少,而脑的机能特别是右脑机能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如果我们把人脑比作电脑,脑细胞组织是硬件,而使用方法是软件。人上了年纪,脑细胞减退,是指包括左右脑在内的硬件逐渐衰退的情况,而大脑的软件部分还大有潜力,丝毫也没有衰退的问题。现代人由于接受了从小学开始的一套正规的左脑教育,所以左脑软件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其中有不少人被填鸭式教育撑得够呛。可是,右脑软件的开发还很不够,即使到了40岁,还都大有开发的潜力。

1.男人更幸福还是女人更幸福

2010年8月,中国人大财经委下属的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联合社科院、清华大学、国家统计局等多所单位和专家,进行了一次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调查发现,男人和女人的幸福感有一定差异,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而回答“说不清”“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也均低于男性。美国很多学者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具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足感。

为什么女人普遍比男人更幸福?这是因为在面对生活烦恼时,女人更愿意找人倾诉,而男人更容易自我压抑;面对生活成就时,女人更愿意与人分享,而男人更容易自我释放;面对工作压力时,女人更愿意主动求助,男人更容易自我加压;面对生活困惑时,女人更愿意找人解惑,男人更容易自我内化。

2.女性比男性更善情绪表达

女性多善于情绪表达与交流,而男性则很少强调情绪表达。这样,女性比男性容易释放出情绪,也更容易被社会认可。负性情绪的积累是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在情感垃圾的处理方面,女性比男人更自觉,也更主动,这也导致了女性比男性更具主观幸福感。女性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能力要远远高于男性。面对生活中的不开心,女性往往采取一哭、二诉、三购物的方法来加以缓解,这一切男性都做不到,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有泪不轻弹”“逢难自己担”的思想,而购物对大多数男性来讲,是越简单越好。如此不哭、不说、不购物,男性剩下的只有饮酒了,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社会支持系统

男性喜欢构筑等级,更倾向于竞争,通过这种方式确定自己在“金字塔”中的位置;而女性则偏重于编织“网络”,将身边形形色色的人通过家庭各种关系编织成一个大的社会网络。与男人相比,女性更多地关注于人际关系中“和”与“同”的一面。另外,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在一个单位中,女性往往更喜欢与同事聊天儿、结伴午餐、分享八卦,甚至倾诉生活中的点滴烦恼。别小看这些略显“婆妈”的习惯,很多时候,正是它们将刻板的工作环境改造成了一个温情的人际空间。这样一个空间,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心理减压舱”。现代社会,女性需要承受家庭与工作两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善于将“高压锅”变成“减压舱”,那她们的心理状况将着实堪忧。

4.女性善哭,这是有效的心理排毒

美国心理学家克皮尔调查了137人,并将他们分为健康组和患病组。患病组是溃疡病和结肠炎的患者,这是两种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疾病。结果发现,健康组哭的次数比患病组较多,而且哭后自我感觉较之哭前好了许多。人们因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哭泣时,这些有害的化学成分便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浓度,缓解了紧张情绪。有研究表明,人在哭泣时,其情绪强度一般会降低40%。这解释了为什么哭后感觉比哭前要好了许多。所以哭泣,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人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对缓解情绪压力非常有益。

科学家们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让一组人看感人的电影,并收集他们因感动而流下的眼泪;而让另一组人切洋葱,收集他们因辣眼而流下的泪水。结果发现,因感动而流下的“情感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成分,“反射眼泪”中则没有。科学家们指出,儿茶酚胺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如果在体内积聚太多,就容易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有害健康。他的调查发现,长期不哭的人,患病率比哭的人高一倍。

所以,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哭泣是情感的宣泄方式和渠道,情感变化引起的哭是机体自然反应的过程,不必克制。作为男人要卸下伪装,当心情郁闷、烦躁、痛苦、悲伤的时候,请你痛快地哭出来吧,放松一下紧张的身体,宣泄一下积压的情绪,适当地排排毒,对身体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适当的“哭泣”会让你更健康、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