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格
中国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这里面的性格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格,那么什么是人格呢?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也称个性,是在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童年生活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人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说明人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人格是由气质和性格两部分组成的,气质是人格的先天成分,性格是后天成分。
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如一般把知觉的速度、情绪和动作反应的快慢归结为速度方面的特点,把情绪的强弱、意志的坚强程度归结为强度方面的特点,把注意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起伏变化等则归结为稳定性方面的特点,而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归结为指向性方面的特点。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即先天因素占主要地位。气质较多地受神经系统类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儿童生命最初几星期内,对刺激物的敏感度、对新事物的反应等就有明显的差异,这些气质上表现出的明显个性特征,显然不是由于后天生活条件所造成的,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造成的。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同样一个人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他的性格特点会不一样,性格是现实关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性格是在童年期开始形成的,到了成年期趋于稳定,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
二、人格是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之一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幸福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因此人格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心理学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人格特质分别构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外向型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
人格的一些特质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受。性格乐观的人,心态积极,幸福感强一些,而悲观的人,心态消极,幸福感相对较低。所以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够提升我们的主观幸福感,能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和享受幸福,而人格有缺陷的人或者有障碍的人则会经常体验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很难体验到幸福。
三、人格有障碍的人很难体验到幸福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不正常的人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其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种人由于不适应环境,可能内心会痛苦,也可能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轻度人格障碍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比例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不会耽误工作与学习,但是可能效率不高,人际关系会出现问题,情绪情感比较异常;重度人格障碍的人,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无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会造成困扰,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按照人格障碍的不同表现,心理学上划分出来三大类人格障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特异性人格障碍
特异性人格障碍的主要共同特点是不适当的情感或者情感迟滞、古怪的言谈和思维方式以及偏执。主要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以明显的猜疑或偏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这类人表现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感,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敏感多疑,往往把别人无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为表现,误解为怀有敌意或轻蔑,或者没有足够根据即猜疑别人伤害自己。
(2)有一种将周围事件解释为具有某种“阴谋”的不符合事实的先占观念。
(3)极端地自信、自负,自尊心很强。
(4)固执己见,常常认为只有自己是最正确的,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相信反面证据。
(5)记恨,对拒绝、侮辱、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并将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别人。
(6)个性很强,主观性强,工作能力强,好与人争辩,并固执地追求个人的利益或权利,不相信别人,很难以事实或说理来改变他们的想法。
(7)易于产生病理嫉妒信念,过分怀疑配偶或恋人对自己不忠,但不是妄想。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一般在童年早期开始长期存在,其主要表现为退缩,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交往;情绪缺乏和冷漠,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为,趋向白日梦和内省性隐蔽;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性兴趣;缺乏亲密和知心朋友。
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等,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能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呆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总之,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对人际关系的持续缺乏兴趣以及回避,对他人情绪冷淡。
3.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人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起自成年早期,前后过程多种多样。有学者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轻度表现。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牵连观念(未达关系妄想程度),总觉得偶然的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有关系。例如,刮风下雨这样的自然天气,他都会认为是跟自己的情绪有关。
(2)与其文化背景不相一致却影响其行为的古怪想法或魔幻思想(如迷信、特异功能、心灵传感或者第六感受,对于儿童或者青少年,表现为怪异的幻想或者整日沉湎的想法)。
(3)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4)古怪的言语,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5)猜疑或者偏执观念。
(6)感情不适合或者受限制,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古怪的行为或者表现,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8)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没有亲密的朋友。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害怕感。
(二)戏剧化人格障碍
戏剧化人格障碍的主要共同特点是在处理社会交往关系中喜欢支配别人、性情暴躁,对人漠不关心,倾向于表现出冲动,有时是暴力的行为,而几乎不考虑自身的安全或别人的安全以及需要。主要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多见于男性,此类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高度攻击性,如破坏公共财物,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等多种形式的犯罪,甚至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被社区或公安机构强制性教育或劳教,拘留或刑罚。
(2)无羞惭、内疚感,对自己所做的反社会行为没有内疚和悔恨之意。不能由经历中的失败或惩罚中吸取教训,而且易于责怪别人,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自我评价过高。
(3)行为无计划性,具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4)社会适应不良,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严重违反社会规范而引人注意,这种人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
(5)缺乏责任心、义务感,不承担责任和义务,如经常旷工,长久待业或多次无计划地变换职业,对妻儿不予照顾或抚养,对家庭漠不关心。
(6)对挫折耐受性低,易激惹,轻微刺激即可引起暴力或攻击行为,行为具有某种冲动性,遇有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
这类人在儿童少年期常有某种情节轻微的反社会行为,如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违反校纪,反复说谎,偷窃,对抗长者,攻击人,参与或挑起斗殴等,或曾受学校惩罚或开除等。成年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在人群中出现的比率较其他人格障碍要多,他们往往违犯社会法纪而被监禁或投入劳教,有时他们被迫来做心理咨询,大多表现紧张,抑郁,认为周围人歧视他,厌恶他,这种认识和情绪状态可迁延下去,甚至到成年后期。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
2.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并且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常显得不成熟、情绪不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表现欲。他们富含敏感而夸张的情感,追求感官刺激,喜欢成为被关注的中心。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对现实有许多歪曲的体验,因此很难用正常方式与他们沟通,他们极度重视他人的赞同和保证,却又善于玩弄、威胁别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好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说唱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称他们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他们常好幻想,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3)情感易变化。这类人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他们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的印象。
(4)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这类人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不遗余力。此外,此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3.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为高度冲动性,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和不稳定,身份识别障碍,自伤行为,持久空虚感和厌倦感,容易引起一过性精神病发作。边缘型人格障碍除表现情绪不稳定外,自我形象、目的和内心偏好往往是模糊不清或扭曲的,空虚感是常有的,经常卷入强烈和极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连续的情感危机,竭力避免被人遗弃,有自杀未遂行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紊乱自我身份认同。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不一致且互相矛盾。
(2)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在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3)显著的分离焦虑。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4)冲突的亲密关系。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
(5)冲动性。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6)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分裂,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
4.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同情。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困扰,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但这种工作上的成功也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空虚心理,他们并不能从工作以及成功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他们作了一点成绩后总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
(2)沉迷在无穷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的爱情幻想中。
(3)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认为自己有高贵的血统,认为自己的这些独一无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地位高的人才能理解。
(4)对赞美成瘾,听不进反面的话。
(5)有特权者的感觉。他们无缘故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他们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只要我快乐”,是人际关系的冒险者。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会敌视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这是几乎所有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共性。他们看起来有些时候挺理解人,但他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平等的互动关系。他们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实际的表现就是“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对自己是自由主义”。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行为或态度。
网络红人凤姐就是非常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她在网上发布的征婚启事这样写道:
本人找伴侣。一不求帅。二不求富。但求同甘苦,共患难。本人对伴侣要求如下:
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
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
第四,身高176~183左右。长得帅的比较好一些。
第五,无生育史。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
第六,东部沿海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北京、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户籍,西南地区即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湖南、湖北等地籍贯者不予考虑。
第七,年龄25~28岁左右。即06级,07级,08级,09级毕业生。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06级毕业生需年龄在28岁左右,09级毕业生则需聪明过人。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者不愿考虑。但就职于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顶尖型企业或银行者又比较喜欢。现自主创业者要商榷一番了。
本人85年旧历8月初9日生。新历生日为9月23日。身高146。平时穿高跟鞋153。体重40kg,先就读于綦江师范学校获中师文凭。
后连读重庆教育学院获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懂诗画,唱歌,弹琴,刺绣等。最擅长诗歌与散文,并精通古汉语,博览群书,较为狂妄。无堕胎史,无生育史。交过几个不了了之的男朋友,具体进展却无。主要要求男方身家清白,聪慧过人。
凤姐认为自己的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面对过去男友,她没有丝毫同情,幻想能够找到符合条件的白马王子不能自拔;面对大众的质疑、嘲笑,表现得高傲自大。从凤姐要找的男友的条件和其自身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在各种媒体节目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她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虽然在大众面前表现得高傲、狂妄,但是实际内心是非常自卑的,可以想象那梦中的白马王子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在以后的生活中,凤姐肯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与失败,因为她的预期实在是太高了,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及,这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幸福将离她越来越远!
(三)焦虑恐惧人格障碍
焦虑恐惧人格障碍的主要共同特点是过分担忧被其他人批评或者被抛弃,导致一系列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1.回避型人格障碍
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后者主要是对人际交往不感兴趣。
佛教中有出世与入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入世则指普渡众生。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些遁迹荒野、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们则很可能属于回避型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中,隐居者已很难找到一块清静的乐土,于是,他们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作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值得注意的是,渴望一种有意义的孤独并暂时回避人世的人是积极的享受孤独,体验内心的存在与意义,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却恰恰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2.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别人对他的温情就心满意足了。依赖型人格的这种处世方式使得他越来越懒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由于处处委曲求全,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阻止着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爱好。这些患者不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独自作决定,需要被人反复指导和做保证;有时他们甚至听任别人为他们选择职业、住所、朋友或作出重大决定。这种过分依赖导致他们难以独自开始做一件事;他们竭力避免独处,如不得已独处时会感到不舒服、孤独和无助。他们一心害怕被别人抛弃,当亲密关系终结时,感到异乎寻常的绝望。由于将自己依附于他人,这类患者也容易遭到因受批评和不理会所带来的伤害。有时他们明知道别人是错误的,也要迎合别人的意思;为讨别人的喜欢,他们情愿做不令人愉快或降低自己身份的事情。这种情形导致他们的社会关系局限于他们依赖的少数人,如果从事高度独立性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就非常困难。原因是多因素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因素有重要意义,有人认为在儿童早期,其独立做某种事情时常受双亲的斥责或惩罚,或受到过多的限制,以致儿童某种自主性的行为模式可能从未建立。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宁愿让别人为其生活中的大事作决定。
(2)与亏待他的人保持关系,因为怕孤独,有时候甚至忍受虐待。
(3)即使认为对方的意见不正确,口头上也表示赞同,害怕影响关系。
(4)独自难以制定计划或采取行动。
(5)为了取悦他人,自愿去做令人不愉快或降低身份的事情。
(6)独处时感到无助和不愉快,竭力避免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结束时,感到极其沮丧。
(8)经常害怕被人遗弃。
(9)遭到批评或反对时情感容易受伤害。
(10)经常寻求保证、同意或称赞。
3.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这类人在平时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缺乏灵活性。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他们的情感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满意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易招怨恨。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3)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4)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疏忽和差错。
(5)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程序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6)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7)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有关。父母管教过份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绝不准自行其是,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做任何事都思虑甚多,优柔寡断,并慢慢形成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一些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医生家庭,由于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另外,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一般来说,强迫型人格障碍受强烈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压力,容易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了解了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后,我们会发现,虽然不同的人格障碍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但是所有人格障碍的共同之处就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良的人格特征会经常使人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长期的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必然会影响我们对幸福的体验。
四、塑造完美人格
在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从童年期开始,一直到老年都在发展,虽然短期内是稳定的,但是就长期而言是在不断变化中,这就提示我们,人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完善的。因为良好的人格特征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受。
(一)完美人格的特点
中国心理学史学家燕国材先生将《周易》中对完美人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得到18项特点。
(1)天人合一的主客理念。
(2)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
(3)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
(5)谦虚逊让的美好品行。
(6)诚信不欺的美好德行。
(7)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8)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
(9)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
(10)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
(11)与人和同的待人态度。
(12)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
(13)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14)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
(15)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态度。
(16)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
(17)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
(18)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能提出如此全面的理想人格特征,实在难能可贵。但是现实生活中这只能是一种理想,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标,其实没有几人能够完全符合。
在西方特质论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也曾提出了健康人格的六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
(1)自我广延的能力。能广泛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有许多的兴趣爱好,有许多的朋友,并且积极参加政治、社会或宗教活动。
(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私心,一切替别人着想,能够同情别人,爱戴别人,悦纳自己和别人,能够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可。自我意识完善,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对自己具有积极的意象,即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对自己乐观的态度,能接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
(4)具有现实性知觉。能客观地理解周围的人与事,不主观臆造,不一意孤行,能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一切复杂关系,是明白人,而不是糊涂人。
(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现实状况,能够准确地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知道如何缩短这个距离,既不过分自恋,也不过分自卑。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目的明确,知道生活的意义和方向,不会被金钱所诱惑,不会为权利所屈服,这种定向在性质上不一定是宗教性质的,意识形态、哲学、信仰、生活的预感或前景都能对人的一切行动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二)如何塑造完美人格
完美的人格不仅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充分发展所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们虽然不能满足《周易》里的十八项标准和奥尔波特的六大特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完善自己的人格,为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1.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自己对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充满自信,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平衡。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常常自我冲突、自我矛盾,或者自视清高、妄自尊大,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或者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甘愿放弃一切可以努力的机遇。正确的自我意识有利于人对自身行为进行适宜的调控,有利于完善人格,走向全面发展与成功。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人类从古到今一个永恒的话题,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对自我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找准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我,要从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三个方面来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为此,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信息来源,提高文化水平和修养;多与人交流思想,多征询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适当的参照系来了解自己。这对理想自我的构建、自我的发展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大有裨益。
其次,要建立自信,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客观评价自我。一方面,既要进行纵向比较,将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作比较,看到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要将现实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作对照,看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横向比较,与超过自己的、与自己相似的、比自己稍差的人作比较。要将上述各个方面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以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在评价自我时,避免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暗示,要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同时还要避免以一时、一事作为衡量评价自我的尺度,要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概括的评价。
再次,要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发展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是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既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自欺欺人,更不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
最后,要有效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人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地控制自我是健全自我意识、完善自我的根本途径。缺乏自我控制意识的人将是一个情绪化的、缺乏承受力的、一事无成的人。对自我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离不开意志的力量。只有意志健全的个体才会做到对自我的有效控制,从而最终实现理想的自我。因此,每个人都应从培养健全的意志品质做起,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提高自控能力,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使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统一。
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健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付出,它是每个追求卓越、追求自我实现、追求幸福人生的人的终生课题。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全的程度,人格健全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与人相处时,尊敬、信任等积极态度多于嫉妒、怀疑等消极的态度。健全的人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人格健全水平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一个人的交往顺利融洽,便能心情舒畅,身心健康,而一个人的交往受挫闭塞,便会感到心情郁闷,妨碍身心健康。在与人相处的时候,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待别人。每个人内心都非常渴望得到朋友,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去和他人交流。所以我们应该勇敢一点,大方地主动给别人打招呼,一定能很快地赢得一大群朋友。
然后要积极为他人做些事情,在别人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积极地为他人做些事情,这样能够增加他人对你的好感,从而与别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如果你经常去帮助别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和支持你。
其次,要发扬合作的精神。现在很多人都能认识到我们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努力在各方面完善自己,并时刻做好了竞争的准备,这很好。但同时,我们也处于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团结起来,发扬每个人的优势,形成共同发展的和谐的团体。
再次,我们要经常真诚地称赞别人。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感受这份美好,然后真诚地给予别人赞美。这样,每个人都会乐意与你交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者,他并不懂得每个国家的所有语言,但每到一个国家,他都会提前学会用那个国家的语言说一些礼貌和赞赏别人的话,这样,他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家,都能交到很多朋友,度过愉快的时光。
最后,我们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做事风格和生活习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去强迫别人,凡事多从他人的立场考虑,多替别人着想,那么,反过来你也会遇到同样的礼遇的。
一位老太太曾经这样说:我活了这么多年,就没有碰上一个不好相处的人!是这位老太太运气好吗?显然不是,原因是她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方法,只要尽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幸福地生活。
3.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调控能力标志着人格健全的程度,人格健全的人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
生活中,我们的行为经常受情绪的影响,良好的情绪能够为我们的行为增加动力,不良的和负面的情绪则会阻碍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因此,如何让积极地良好的情绪持续下去,消极不良的情绪尽快消散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
首先,要经常回忆最快乐的时光,我们非常喜欢做的事情能够让我们处于一种快乐喜悦的情绪中,因此,我们应该好好记住那些让我们快乐、幸福、美好的事情,当我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好的事情,那么好心情也就会一直伴随我们左右了。比如可以经常翻看自己喜欢的照片,或者与家人、朋友的照片;把快乐幸福的事情写到日记里;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等,这些小事都能扩大和延续我们的好情绪。
其次,当不良情绪来临时,要学会管理。如果生活中有了挫折与失败,这些不好的事情令我们很沮丧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地发泄,发泄并不是大喊大叫,骂人打人,那样做只能进一步激化与别人的矛盾,使自己的心情更糟糕。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进行管理,比如听一听舒缓的能使人平静的音乐;参加登山、打球、跑步、健美操等体育运动;找人倾诉;唱歌;跳舞;等等。
最后,心胸要开阔,做人要宽容、大度。当我们对一切都看开了,对别人的过错都能够包容和原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生气、愤怒、痛苦、悲伤等不良情绪了,像对待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那样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的过错而生气,那就是拿别人的错误伤害自己,是最傻的人。传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一名非常好的情绪管理者,有一次他在办公室工作,突然闯进来一位不速之客人,破口大骂,说的全是攻击洛克菲勒的语言,还用拳头在洛克菲勒的办公桌上使劲的捶击,谩骂持续了10分钟,洛克菲勒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这位不速之客。后来这个人越骂越没意思,没趣地走开了,洛克菲勒低下头继续自己的工作,洛克菲勒的好脾气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中国有一首《不气歌》写得非常好,堪称经典,我们应该经常拿来读一读:
人活一世不容易,难得就是不生气。
万事怎能都如意,做到不气要牢记。
为点小事常动气,回头一想又何必。
他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小人算计别动气,你要一气中他计。
闷在心里是毒剂,倘若气死谁得意。
富贵荣华莫攀比,健康胜过名和利。
难得糊涂做调理,知足常乐是真谛。
不斗气,不憋气,不赌气,不叹气。
不怄气,不泄气,不火气,不怨气。
烦心琐事由他去,良药一剂好脾气。
顺其自然不生气,和谐和美是福气。
4.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能使人看到生活中的阳光,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事业抱有深厚的兴趣,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我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意思是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延长寿命。其实经常笑和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美国科学家通过15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大卫·斯诺登是肯塔基大学的一位神经学教授,他从1986年开始就对圣母修女学院的678位修女进行跟踪研究,这些修女每年定期体检,而且同意死后将她们的大脑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年轻时比较乐观的修女,到年老后不容易患早老性痴呆症。越乐观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对自身造成的压力就越小。相反,经常焦虑、动怒的人岁数大后更容易中风和患心脏病。
坚持微笑待人,利用镜子技巧,使你脸上露出一个很开心的笑脸来,挺起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唱一小段歌,记住自己快乐的表情,让快乐的笑容成为自己的常态。世界上最美的人就是面露微笑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时候我们主动变化自己的面部表情,比如微笑,会调动我们体内的激素,从而使自己真的感觉到了快乐。
学习运用幽默。幽默是能在生活中发现快乐的特殊方法,可以从容应付许多令人不快、烦恼,甚至痛苦、悲哀的事情。传说马克吐温收到一封信,这是一位青年人写来的,他想向马克·吐温请教成为大作家的诀窍,信中说:“听说鱼含大量的磷质,而磷是有利于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鱼吧?但不知道你究竟吃的什么鱼,又吃了多少呢?”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行。”
培养广泛兴趣,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既充实生活,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作为化解紧张情绪的手段。培养活泼进取、开朗、积极参与的生活态度,在平凡稳定的生活中创造追求的源泉,谱写快乐的人生。
总之,人格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和回报永远是成正比的。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你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或正要为人父为人母,那么请你从孩子零岁的时候就注意培养他良好的个性,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努力使自己走向幸福的同时,也别忘了带上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