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美术的传播历史及其理论的新思考
一、美术的传播历史
(一)美术传播历史的探讨
要用传播学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美术,就有必要先弄清楚“传播”这一概念。按《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传播(communication)是指人们通过普通的符号系统交换彼此的意图。把美术视为人们交换彼此意图的信息载体是不成问题的,有争议的是,美术所采用的“符号”似乎不属于“普通的符号系统”。苏姗·朗格、卡西尔、伽答默尔等人在运用符号学理论解释艺术现象时也遇到这个问题。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因为它与一般语言一样,承担着“表现”的作用。但他也强调了艺术符号的特殊性,他说:“一种在激发美感的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的或概念的表现的”。苏姗·朗格也认为,“按符号的一般定义,一件艺术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伽答默尔承认绘画是一种“表现”,但他认为“绘画并不是符号”,他说“符号无非只是其功能所要求的东西”,除去其功能(指示和指代)它就什么也不是,而绘画的“表现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指示,也不是一种纯粹的替代。正是这种与绘画相适应的中间位置使绘画提升到一个完全属其自身的存在等级上”。[15]
美术的这种有着“自身实在性”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反符号”或“超符号”的,这就意味着美术很可能难以被纳入人类的传播系统。因为按通常的理解,传播之所以为传播,就在于它是一种借助于符号来进行的信息交流,传播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符号应用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否定了美术的符号属性岂不是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它的传播属性。
美术究竟能不能被纳入传播系统之内呢?我们不妨对人类传播史作一简短的回顾:人类的传播行为最初是不分化不发达的,原始人同时重用所有5种感觉——嗅、触、听、视、味觉,这是一种传播的“自在方式”,跟动物差不多。接下来,在“距今四万到九万年前,现代人类获得了说话的身体能力”。口头语言固然是“人类传播体系的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但“在穿越时空时却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仍然未能突破人体的限制。再往后,人类逐渐学会了利用人体以外的物质材料来传播信息,这就有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播工具”。这种“传播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传播行为从“自在方式”转向“异在方式”,从而实现了书面语言即第二次媒介形态大变化。早期绘画、雕塑正是这一转向的重要开端。从目前已获得的考古发现来看,图画的发生肯定早于文字,如果说文字是文明的基础,那么,图画就是文字的基础。一切古老的文字在其始创阶段跟绘画一样总是不同程度地模拟着“自然本身”,以后文字与图画分离,文字成为与口语相连专司概念表达的纯粹符号,而图画则与视觉意象结合朝形象化方向演进,成为一种能激发美感、且具有“自身实在性”的“表现性形式”(为避免与一般符号相混,苏姗朗格认为可以用“表现性形式”来替换“艺术符号”)。这样,就有了人类传播的两种基本方式: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语言传播,运用绘画、雕塑之类“表现性形式”的非语言传播。[16]
美术作为非语言传播从一开始就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传播现象之一。我们知道,美术的起源起码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当时的美术遗存(洞穴壁画、小型雕像之类)来看,原始美术可以说全都是一种“特殊媒介”——沟通人与神或具备巫术交感作用的媒介。即便是在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美术仍继续扮演这种“特殊媒介”的角色,绘画、雕塑和建筑一直是当时的“传播载体”中最神圣也最具精神感召力的部分,这一点在所有文明古国的美术遗产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张光直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时这样说:“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就是巫师的法器”,“据有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人就握有了沟通天地的手段,也就是掌握了古代政权的工具”。[17]
不仅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可以说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美术都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在西方历史上,中世纪的基督教美术是“文盲的圣经”,“是向人们的意识灌输宗教的最强有力的、也许是唯一的有效方法,是信徒和神的直接心理联系的手段”。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同文学相类似,“画家也和作家一样描绘基督……对于教堂他们所创造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只是福音书的编著者用词语来讲述(描写),”而画家则用形象来表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油画因其“能够更细腻和生动地表现出被描绘的事物,更鲜明、逼真地揭示出其所有的性质,所以,它超越了其他那些样式,因而更常用于教堂之中”。列昂纳多·达·芬奇因之而自豪地宣称“绘画既全面优越于诗歌,也全面优越于音乐”。[18]
在中国历史上,绘画、雕塑之类也一直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这在若干古代文献里边说得明白,如“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丘明《左传》);“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谢赫《古画品录》);“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赞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从传播史的角度看,非语言传播早于语言传播,借助于普通符号系统的信息交流并非传播的唯一方式,广义的传播包括人类一切信息传播现象和活动;二是美术传播现象自古就有,且贯穿整个人类历史。
(二)美术传播的理论新思考
1.美术传播与网络
网络技术兴起于20世纪末期,它比传统传播媒介效率更高。它的工作原理是把电信设施作为传输的渠道,并且以各种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的工具,通过网络技术将两者连接起来。网络技术这种新兴媒介给人类的传播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人们通过这个新平台,不仅可以向其他大众进行开放式的普遍传播,而且可以对特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因此,它既是一种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快捷、高效的特定人群传播媒介、人际关系传播媒介。当前,网络技术媒介已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新天地,可以说它是与真实世界相对而用于人们精神交流的第二世界。
网络具有很多特点,其中交互性特点最为突出。网络传播和传统纸质印刷传播的区别在于,其接收和发出信息的双方存在较大的交互性,在特定环境下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有效、多次地交替互换,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成为接收者,接收者也往往可以成为传播者。当美术作品被发布在网上后,就意味着作品在亿万个电脑屏幕上得以展现,这种传播是强大的。网络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人们可以自由点击作品欣赏,观看次数不受限制,还能随意选择观看的顺序,也可以将好的作品推荐给他人观看,并向别人传送信息和观点。
网络具有多种传播方式并存的特点。互联网络可以说是计算机、电视、电话、游戏机、扫描仪、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等机器的综合,抑或说是各种传播、联系媒介的“大杂烩”,它把各种传统独立的传播方式综合到一起,全面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在美术传播中,互联网可以将文字、解说、配乐、作品图像等传播形式综合到一起,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美术作品的多媒体传播,给观者以全新的视觉、听觉冲击,并且还可以根据观者所需而转换形式。
2.美术传播与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将传统与科技多种方式综合的现代艺术,其语言和构成元素要比单纯的文学、绘画、摄像、音乐等艺术类型复杂。虽然影视艺术基本构成元素是图像和声音,但是它的图像却是不停运动的画面,声音则是伴随影像的同步声音。运动中的画面和声音本身就是由很多元素融会组合的复杂系统构成的。所以,在影视艺术语汇中需要重点分析的是画面与声音的意思、组成、分类、拍摄手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等,以及它们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影视艺术是开启美术传播、鉴赏大门的钥匙。
美术传播要打破传统思维,可以通过制作美术影视栏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各种形式的美术专题片、普及片,制作精美,信息量大,也是美术传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素描专题”“教你学国画”“美术资讯”“儿童趣味速写”“风景入画”“艺术收藏”等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中关于著名画家的专题介绍、技法介绍、书画基本知识讲解、美术作品收藏介绍等,把美术的基本信息传达给观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而且直观地再现了创作过程,这是传统的传播媒介做不到的。在美术馆、画廊里展览的都是提前完成的成熟作品,而电视媒体采用动态传播手法,可以完整地将美术创作过程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更人性化地让受众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增强了传播效果。
影视艺术欣赏和鉴别的过程,其实可以说是鉴赏者全面观赏完作品之后产生的心理感受、理解,即审美感受和评判的过程。受众通过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实现了与创作者之间的审美对话。通常,影视作品的鉴赏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审美直观感受、深入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几个阶段。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鉴赏者需要调动想象、情感、理解、对比等心里感觉因素,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所以说,影视艺术作品鉴赏的研究过程,实质就是探讨鉴赏者的审美心理的过程。而且,当前的美术市场和人们的美术文化需求是不相匹配的,美术市场明显滞后,影视鉴赏节目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知识的讲解,推动美术知识普及。利用美术的影视传播媒介,可达到推动美术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第二节 美术传播的媒介及影响力
美术的传播主要依靠传播媒介,在美术信息传播中,美术展览馆、美术博物馆馆、美术出版社、新闻媒介、美术院校、美术市场,都属于最常见传播媒介。
一、美术展览馆
美术展览馆是“美术世界”中介体制之一,是美术传播和接受的重要机构和场所,它对美本家来说是他的作品走向社会接受过程的第一步;从大众接受角度看,美术展览馆是他们了解、感受当代美术作品的最初环节,了解感受当代美术界发展趋势和潮流的重要中介,这一特点,正是美术展览馆区别于美术博物馆的地方。由于这一区别,美术展览馆在接受和传播美术作品方面,其覆盖面是最大的,选择的标准也是最宽容的。这是因为美术展览馆所接受的并不是已经成为大师的美术家,成为经典性的美术作品,而是那些有可能成为美术史中大师的美术家和经典性的美术作品。这种可能性要求美术展览馆尽可能选择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并为美术上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美术作品提供传播机会,以便使广大的美术接受者能真正地在“百花齐放”的美术作品面前发挥自己接受的主动性,也就是说,美术展览馆必须把对作品优劣的裁决权交给广大的接受者。
二、美术博物馆
美术博物馆曾被喻为“美术作品的陵墓”。“在这个陵墓中,美术作品过着一种抽象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它们已经与产生它们的生活、与它们曾在这种生活中完成的实际任务隔断了联系。”自杜威以来,西方思想界和美术界,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着一股反美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的潮流。杜威认为,美术博物馆和美术展览馆割断了观众与他们实际生活经验的连续性。现代和后现代美术如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环境艺术等都突破了美术展览馆和博物馆那堵墙的限制而直接与人类当下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强调接受者直接参与美术作品的创造过程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使接受者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感受之间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于接受者来说,美术博物馆并不是陵墓,而是人类美术史、文化史和美术传统的保存者。因为博物馆中的美术作品能永远与不同历史中的接受者对话、交流,使美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成为可能。通过美术博物馆,接受者就能在空间上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术作品,“世界美术”的概念只有通过美术博物馆等传播中介和接受场所才能形成。从时间方面看,接受者不仅能在美术博物馆中欣赏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而且还能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之间的联系中来理解、体验每一幅美术作品。
三、美术出版社
如果说美术展览是美术作品在传播方面大众化的第一步的话,那么美术出版社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复制发行,则可以说是美术接受大众化的完成。图像复制对于接受来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印刷机器等因素的参与,原作中许多精彩的东西就会丧失一些,从而影响美术接受的质量,但它的传播和接受范围都可以扩大。美术出版社对美术接受另一方面的影响表现在它可以把美术理论家、批评家、美术史家对美术世界的思考,对美术史及美术作品的阐释、理解所写成的著作出版发行、给广大接受者以指导: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术出版社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美术接受活动。
四、新闻媒介
在美术传播的环节与中介中,新闻媒介显然并不是“美术世界”中的一部分(专业性杂志除外),但它却是美术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中介。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与电台。形式有广告、报道、介绍和评论等。新闻媒介对于接受的影响主要在于它的新闻性,即它可以准确、及时地向接受者报道及介绍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举办哪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展览。有些报道还可以与评论相结合,对展览和美术作品从各个角度进行新闻性的批评。新闻媒介的传播和评论对于当时有条件的接受者来说,其主要作用在于激发他们去欣赏展览中原作的兴趣和热情;对于没有条件的接受者来说,它的价值则主要是扩大展览和作品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当然,对于美术史家来说他们中有一部分还会有历史文献价值。新闻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是非审美的,但它对大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则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它在作品的基础上,与制造明星效应和美术家的神话相结合时,就更是如此了。
五、美术院校
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位为社会提供物质或精神产品的人,都首先是以一个学习者、接受者的身份开始的。美术院校和美术教育在美术接受活动中极具重要意义。这首先表现在中小学及师范院校的普及性美术教育方面,它能提高整个社会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接受能力。其次是通过培养专业美术创作人才来影响美术接受的趋势与结构。美术家的推陈出新,必然影响到美术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方式的变化。
美术院校作为美术知识、美术作品传播的中介环节,其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系统性。它能使接受者在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第二是强制性。对接受者来说,是否去美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观赏美术作品,完全取决于内在的需要和对美术的兴趣程度。但学校的美术教育则不一样,它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有相应的强制性纪律促使接受者学习相应的知识。第三是基础性。学校中美术教育是从人类已有的美术传统中精选其精华的部分传授给美术接受者的,这样,接受者在学校中学到的往往是那些有关美术和美术作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它的作用在于为接受者将来接触大量复杂的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提供一些必备的条件。
六、美术市场
美术作品就其本质而言是审美对象,是精神产品。但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又能成为美术市场中交换的对象,具有商品属性。在短时间内,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往往会发生矛盾,但从长远的历史过程看,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还是能统一的。
从美术传播的角度看,美术市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中介性环节。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美术市场使成千上万的美术原作进入大众的家庭中,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第二,在美术市场中,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为了经济方面的利益,会与美术评论家、新闻媒介、出版部门配合来调节、引导美术创作的趋势和走向,影响美术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对美术品的购买趋向。当这种调节、引导和影响与美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符合时,它就具有积极作用;反之,它则只会败坏大众的审美趣味,也给美术创作带来不良的后果。第三,美术市场像其他中介体制一样,既联结也隔离美术家与接受者的关系。这使美术创作者能较自由地创作和处置自己的作品,能摆脱昔日美术资助人、长期雇佣者、直接合同者和美术活动支持者对他们创作的控制。同时也使美术家与接受者之间更为平等的交换关系成为可能。美术市场的负面价值则存在于消费者的保守性和审美趣味的传统性,这就限制了许多美术家的创造性,也扼杀了他们的美术探索精神,这无疑也会给美术的接受活动带来不良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媒体对美术传播与发展的影响
美术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美术作品和美术信息的传播,而美术的传播与发展,亦受到大众传媒的作用与影响。由于现代传媒的作用,使得美术传播与发展快捷、便利,使人们便于鉴赏、交流,有利于美术作品的生动、逼真,同时也利于美术的创造和引导人们的需求,但美术媒介传播也存在使美术创造的屈从现象。在当前美术媒介传媒中,现代传媒应当恪守艺术追求的本位。[19]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对当今社会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美术发展中,大众传媒同样对其传播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大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对审美的追求,对美术的追求日趋强烈。而在当前时期,重视借助大众传媒的作用,推进美术传播与发展的重视与研究,对于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术的发展离不开美术的传播,美术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
美术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美术作品和美术信息的传播,而美术的传播与发展,亦受到大众传媒的作用与影响。
(一)美术的发展离不开美术的传播
美术的传播是美术作品、美术相关信息等通过某种介质有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向另一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进行传递的过程。在美术发展过程中,首先离不开美术信息的传播。因为,美术的传播是美术文化、美术知识得以传承、普及和延续的基础,是美术发展的保证,也只有通过美术的传播,人们才能得以认识美术、欣赏美术的艺术魅力,因此,美术传播的过程,也是人们提高对美术认知,增强美术素养,推进美术文化创新与发展,促进美术文化价值实现的过程。
(二)美术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
美术的媒介传播是传媒机构按照特定的传播目标,以一定的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美术信息表达方式,来向人们传递美术信息的过程。美术的传播离不开美术的媒介传播,而美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美术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
美术的传播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作用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美术的传播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场所、空间来向人们展示,从而才能传递美术文化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美术作品进行自我展示的范围、场所是被局限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圈子内,而只有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作用,美术文化信息才有可能广泛传播,尤其在当代网络媒体、数字媒体、电视媒体的作用下,美术传播得以图文并茂地展示给人们,并可以辅以文字说明、语言解说,可以说,因为有了大众媒体,美术的传播效能将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美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影响到美术发展。而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使得新的美术作品、美术信息可以得到较快速度、较高效率地传播,尤其是有了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新兴媒体的作用,使得美术真品的复制、重现和传播能够迅速展开,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展示传递,这无疑提高了美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20]
2.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大众媒介的作用
美术的发展首先依赖于美术的传播,另外,在美术发展中,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美术观念的更新和审美价值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使美术作品的再现、复制更加容易,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展示美术作品的效果更加逼真,这使得人们对美术的认知增强,对美术价值的观念将发生变化,作为美术艺术工作者,其通过大众传媒的视角认知美术、创作美术、宣传美术的思维将发生变化,这些都有利于美术艺术的提高与创新发展。
二、现代传媒的应用,对美术传播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在传统的信息条件下,美术的传播与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表现为传播方式的单一,传播渠道的狭窄和不畅,体现为传播效果的不佳,最终导致美术传播与发展的缓慢。而在当今传媒技术条件下,美术传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在美术传播与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21]
(一)现代传媒使得美术信息的传递变得便捷、畅通
通过现代传媒的渠道,很多美术作品得以向世人展示,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们可以通过现代传媒便捷地将相关信息传递给人们,使广大的美术爱好者欣赏、消费,从而推进他们的美术作品的价值的实现。
(二)现代传媒使美术作品变成数字供人们鉴赏、交流
美术作品往往是以纸质的形态凸显,这种“原画”信息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的技术手段,变成传媒数字信息,以图片、文章、语音说明的形式展现给人们,或通过传统大众传媒介质如报纸、报刊、橱窗传递,或通过现代传播如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传递,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可以实现广范围、长距离的全球范围的、不同语境下的美术信息传播。
(三)现代传媒让美术作品的信息传递表现为立体化、动态化
在传统信息环境下,美术作品多以静态、单一的视角来展示,而在现代传媒环境下,通过传媒技术对美术作品的信息加工,使得美术作品不但可以实现了多视角的品位、鉴赏和展示,给人以立体化的视野,同时,也可以配以声音渲染,动态形式的展示来体现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可以说,通过现代传媒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信息传递更为逼真,使人们的理解更为深刻,对美术作品的体验更为丰富。
(四)现代传媒为美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现代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加工的工具,它功能实质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创造,因此它对美术作品进行信息信息加工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艺术再造的过程,通过现代传媒这个工具,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可能更加凸显,艺术视角将趋向广泛。因此,记住现代传媒进行美术传播的过程,也是美术创作的过程,它成为美术作品艺术提升的重要平台,在当今美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现代传媒导致大众对美术文化需求的变化
美术的媒介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媒介机构的传播行为,它代表了传媒机构的目标,体现了传媒机构的美术传播理念,因此,大众传媒在美术传播中常常具有自身的烙印。在美术传播中,媒体往往对美术信息作品进行选择、采集、加工,然后才是传播,因此,传媒机构具有美术作品传播的选择权,它不影响美术艺术工作者创造什么,但它决定传播怎样的美术作品,从而直接导致了传媒结构决定受众能够看到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影响到大众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内容、消费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传媒决定着人们对美术信息的获取,它对人们的美术欣赏、美术信息获取发挥着引导和制约作用。
(六)现代传媒导致现代美术作品的创造存在屈从现象
在当代传媒市场和美术作品消费市场中,由于受到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美术作品存在迎合传媒需求、迎合市场需求的现象。尤其是当今很多美术作品,存在着刻意追求传媒品味、传媒意志的行为,他们以迎合“传媒规制”作为美术创造的出发点,导致应用的艺术价值或多或少地丧失,导致一些平庸作品借助媒体的力量而成为“名作”。
三、现代传媒在推进美术传播与发展中,应当恪守艺术追求的本位
作为现代传媒来说,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利益是其重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媒体的本位在于担当社会责任。而其中传播大众文化,推进社会的文明发展,应当是其始终坚持的基本传媒准则。因此,在当前美术媒介传媒中,现代传媒不应当将市场利益放到首位,应当将美术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作为重要的传播本位。它需要在美术传播与发展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美术媒介传播中应坚持原汁原味地阐释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美术艺术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美学理念创造的文化产品,要保持美术作品的真实价值,必须采取科学的传媒技术和手段,再现美术作品的真实信息,不能在信息传播中破坏其原貌。因此,现代传媒在美术信息传播中,要重视传播手法、传播方式的选择,要以恰当的传媒语言信息,来表达美术作品的特征,要以羡慕的信息表达方式,使受众体验到美术作品的特质、内涵,使美术作品通过媒介真正反映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多元的美术作品,应当利用多种传媒媒介来进行传播和展现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工作者,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氛围,造就了不同的美术创作背景,这使得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美术艺术作品呈现出多元化。但是,这些多元的文化产品,由于具有各自的特征,需要用适合其传播和信息展示的传媒形式来进行传播,同时,及时同一作品,由于其有不同的艺术内涵和多种艺术价值,也需要利用不同的传媒介质,通过不同的传媒手段来从多视角、多侧面来进行信息表达。因此,在美术作品的传播中,利用不同的传媒媒介进行美术的传播,是实现美术作品传播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应当形成多种媒介并存与兼容的状态
美术的媒介传播在于传递美术的不同信息,而不同媒介在美术传播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其发挥的作用不同,具有的优势也不同。比如,作为美术报刊,其作用就是直观的展现美术作品,具有美术传播上原貌性和权威性;而作为广播来说,其由于只能作为音频传播,因此,其传播侧重于美术新闻报道和美术事件的信息传递;而对于电视来说,它在美术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全面的展示美术作品的全貌,并可以以文字、声音进行全面的说明或阐释,因此能够深刻的反映美术作品;而作为现代网络媒体来说,它具有信息整合功能,可以对各种媒体传播的美术信息进行全面的展现,且具有美术传播中交互功能,可供人们在美术鉴赏中交流互动。因此,从上述各种传媒形式来看,他们在美术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点,没有必要舍弃哪个,突出哪个,应当坚持在美术传播中媒介并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