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百题问答
16958300000002

第2章 汇率并轨

1.汇率并轨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双重汇率制,即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为了适应人民币币值的变化,促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经济和关贸点协定的需要,因此,把双重汇率并轨成单一的,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2.双重汇率是如何演变到单一汇率的?

答:1987年,中国出口1美元的商品,全国平均换汇成本为2.53元人民币,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1.5元人民币,汇率高估造成出口亏损,进口盈利的局面。为了改革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当时中国的实际,从1981年1月1日开始,中国对贸易和非贸易实行不同的汇率,制定了一个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将1美元折合1.5元人民币下调到2.8元人民币,使人民币贬值45%。1981年至198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没有变动,对非贸易仍继续使用官方公布的汇率,并根据国际市场的汇率的变动进行调整。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市场美元汇率持续上浮,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步下调,至1984年起,已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等。从1985年1月1日中国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实行1美元折合3.2元人民币。1986年7月5日,由1美元合3.2元人民币调至3.27元人民币,人民币贬值13.6%;1989年12月16日,由3.27元人民币调到4.27元人民币,人民币贬值21.2%;1990年11月17日。由4.27元人民币调到5.22元人民币。人民币贬值9.57%;从1991年2月起,对汇率进行经常性的机动调整,到1993年9月10日,已由1美元合5.22元人民币调到1美元合5.78元人民币,人民币贬值10%;1994年1月1日,由1美元合5.8元人民币调整到8.7元人民币,人民币贬值50%。

人民币汇率下调的主要原因是:

(1)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格体系的改革,中国放开了农副产品和大部分原材料及工业产品的价格,物价上涨。在1985年、1988年、1987年这三年中,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货币超经济发行,出现通货膨胀,币值下跌。为了使人民币汇率与币值的变换相适应,汇率要做相应的调整。

(2)1985年至1989年,中国的贸易收支连续五年逆差,外汇储备下降。1993年进口高速增长,出口增长缓慢,贸易又出现逆差,储备减少。为了促进出口,平衡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十多年来,通过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和调整,纠正了汇率高估的现象,使之趋向合理,使其同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相适应,起到了宏观调节的作用。

3.外汇调剂市场对汇率并轨有什么影响?

答:以上仅从人民币变化讲汇率并轨的需要,下面我再从外汇调剂市场的变化来谈汇率并轨的需要。

中国在1979年实行外汇留成的办法,是为了调剂企业间的外汇余缺,鼓励企业创汇的积极性。1980年10月,中国开始办理外汇调剂业务,允许国营、集体单位通过外汇管理局或其分局买卖留成外汇;1986年10月,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1989年,允许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的外汇参加外汇调剂;1991年11月,允许境内居民按照外汇调剂市场价格并按有关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1981年,外汇调剂成交量只有5亿美元,1986年,上升到14.5亿美元。1988年实行外贸承包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相互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促使外汇调剂量逐年增加,到1992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量达251亿美元。

1988年之前,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由国家规定,自1988年3月起,放开价格,汇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议定。价格对双方都有利时,买卖即可成交;外汇调剂中心在规定的期限内为双方办理交割和结算手续。

1992年4月初,市场汇率是1美元合5.95元人民币;1992年8月初,下跌到7.16元人民币,以后虽有回升,但10月以后,市场汇率急剧下降,到1993年跌到8.6元人民币,而这时的官方汇率只有1美元合5.78元人民币。官方汇率受到了市场汇率的强大横势。

这种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同时并存,这一现象我们叫双重汇率。现在把双重汇率不同的汇率合并成一个汇率,我们叫汇率并轨。汇率并轨有利于中国外贸的出口,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于中国外汇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4.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有哪些基本因素?

答:资金投放的松与紧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之一。它包括对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大小,货币发行的多少,信贷规模的松紧。宏观调控手段是否得当,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之二。这一般是指国家对金融、税收、财政、外贸等领域,其政策的调整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对人民币汇率施行有管理的浮动,而不是自由的、盲目的浮动,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之三。这是指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其汇率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即强调了单一,强调了市场,同时还强调了管理,而不是自由的、盲目的浮动。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使市场的经济规律逐渐在外汇市场上发生作用,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之四。这是指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对外汇或是人民币的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外汇供应量的大小的变化都会影响汇率。利率的变动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之五。这是指,利用利率杠杆的作用,来调整人民币利率和外汇(主要指美元)率;利率差异的大小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汇率。物价稳定与否以及进出口成本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之六。这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化以及进出口成本(一般指出口换汇成本)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换汇成本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除上述六个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例如,中央银行干预能力的大小,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少,都影响汇率的变化。由于因素较多,这里仅介绍了其中比较主要的部分。

5.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趋势怎样?

答: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出现了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的现象,而且所升的幅度是历年所没有的,这与人民币银根紧缩,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等因素有关。1995年上半年仍保持这个水平,但今后可能会出现稳中缓慢贬值的现象。这是因为:

(1)1995年国家进出口计划仍较大,国家适当放宽机电产品的进口,放宽企业设备改造进口的限制,再加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口量和速度都会较大,较快,也就是进口需求,进口用汇仍会保持一个旺的水平。

(2)企业原有的外汇额度截止到1994年年底已基本没有了,留成现汇也在逐渐减少,在企业自有外汇没有了或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必然要到银行买汇,无形中将加大外汇市场的需求。

(3)企业改革是1995年的重点,企业通过改革将会提高资金使用率;同时,适当增加货币的投放量、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益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购汇所需人民币资金紧张的状况。

(4)由于进口成本的增加造成换汇成本的增加;为了促进出口,汇率可适当贬值。

(5)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币值发生变化,因此人民币汇率要与币值的变化相适应。

汇率能正确反映中国经济状况时就可相对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动是绝对的。在通货膨胀被抑制后,经济稳定发展,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协调,人民币币值上升,人民币汇率将会适当上调。

6.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全国18家外汇调剂中心的加权均价,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这个中间价是如何计算出来的?1994年4月1日以后,市场汇率是如何形成的?

答: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所以必须从现实出发,公布一个比较合理的市场汇率。中国当时选择的18个外汇调剂中心是全国成交量较大的中心,约占中国外汇调剂量的70%以上,而且这18个外汇调剂中心实行公开竞价交易,透明度高,所形成的价格基本上就是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汇价。所谓加权平均价是分别用18家调剂中心的成交量作为权数,计算出18家调剂中心的平均市场汇价。这个平均价就作为第二天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确定了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1994年4月1日以后,中国逐步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市场。在统一的银行间市场未建成之前,仍需要计算全国一些主要外汇交易市场的加权平均值,作为第二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统一的银行间市场形成后,将以前一日市场的收盘价来作为第二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各外汇指定银行可在规定的幅度内确定外汇买卖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