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孕育和丰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素有“地球之肾”、“生命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之美誉。
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能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使得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
为了保护湿地,十多个国家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重要的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这个公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全球各国政府间的共同合作,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它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框架。目前,有158个缔约方,共有1754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61亿公顷。
1996年10月湿地公约第19次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利用这一天,政府机构、组织和公民可以采取大大小小的行动来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
如今全球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有限的水土资源,使湿地保护还面临着严峻的长期挑战。认识不足,湿地保护机构不健全,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力度薄弱,侵占、破坏湿地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比比皆是;非法猎杀、捕捞、采挖屡禁不止;大地的肾脏被人类粗暴地割开一道道伤口。在我们日益关注自己的肾脏、想方设法“补肾”的时候,莫忘了保护“地球之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