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诗书印画全入神品:国画大师齐白石
17171200000006

第6章 做雕花木匠奠定了学画的基础

1878年,齐白石16岁了,年纪大了一些,自己对人生的许多事能够想得更明白了,就把愿意去学小器作的意思,和家里说了。他祖母首先表示同意,父亲母亲也都说很好。不久,他父亲打听到离他们家不太远的周家洞,有个名叫周之美的雕花木匠,要领个徒弟,就赶紧托人去说,可喜成功了。齐白石辞别了齐长龄,到周之美那里去拜师学艺。周之美的雕花手艺,在白石铺一带是很出名的,用平刀法雕刻人物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绝技。

齐白石喜欢这门手艺,又佩服师傅的本领,他天资聪明,带着兴趣去学,当然学得又快又好,师傅也很喜欢他,肯耐心教他,师徒二人可谓十分投缘。当时,周之美已经38岁,膝下还没有一男半女,收了他这个徒弟,就当做亲生儿子看待,常说:“我这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一定是我们这一行的能手。我干了一辈子,将来面子上沾着些光彩,就靠在我的徒弟身上啦!”

1881年,齐白石19岁,学徒期满,家里挑了一个好日子,请了几桌客,把出师和“圆房”合在一起庆贺。出师和成亲,意味着齐白石走进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刚出师的齐白石,仍然跟着师傅一起做活。有钱人家办喜事,雕花家具总是少不了的。师徒俩手艺好,齐白石也渐渐有了些名气,人们见了他,都叫“芝木匠”。他们师徒俩常去的地方,主顾越拉越多,有时师傅忙不过来,就由他一人去了,生意倒是源源不绝。雕花得来的工资,全数交给母亲,贴补家用。但他家人口多,这点工资只能小补,家里还是经常闹饥荒。于是又利用闲暇,用牛角等材料雕刻一些既实用又好看的烟盒之类的小东西,托杂货铺代卖,以解柴米之困。《白石老人自传》谈到这段雕刻生涯时说:

“那时雕花匠所雕的花样,差不多都是千篇一律。祖师传下来的一种花篮形式,更是陈陈相因。雕的人物,也无非是些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一类东西。我认为这些老一辈的玩艺儿,雕来雕去,雕个没完,终究人要看得腻烦的。我就想法换个样子,在花篮上面,加些葡萄石榴桃梅李杏等果子,或牡丹芍药梅兰竹菊等花木。人物从绣像小说的插图里勾摹出来,都是些历史故事……我还用脑子里所想到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雕成之后,果然人都夸奖说好。我高兴极了,益发地大胆创造起来。”

20岁这年,齐白石偶然在一个主顾家里,见到一部乾隆年间彩色套印的《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又称《画传》,诞生于清代。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营造别墅“芥子园”,并支持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编绘画谱,故成书出版之时,即以此园名之。此画谱堪称中国的教科书。

齐白石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画的东西,多不合章法,都有点小毛病,故如获至宝,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画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从此,他以这个画谱为根据来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没有以前搭配不好的毛病了。渐渐地,他在雕花之余,也作起画来,主要是古装人物和神像,如八仙、美人、戏曲故事以及玉皇、老君、财神、火神、龙王、阎王等。这些画在乡间很受欢迎,画成一幅,可以得到一千来个钱。如今,他画的神像功能已难寻觅,但还能在他画的古装仕女人物中看到芥子园的影子。

齐白石21岁那年,妻子陈春君生了个女孩,这是他的长女,取名菊如。他从22岁到26岁这5年之间,仍以雕花活为生,有时忙里偷闲,做些烟盒等小件东西,找几个零用钱。乡里人知道他会画,常有人拿着纸,到他家去请他画。在雕花的主顾家里,做完了活,也有留着他画画的。请他画画,并不叫他白画,多少有点报酬,送钱、送礼物都有。他画画的名声,跟雕花的名声,同样地在白石铺一带传开了——芝木匠会画,芝木匠画得很不错,在乡里出了名。

1888年,齐白石26岁,经公甫和其叔齐铁珊介绍,拜在湘潭著名画师萧乡陔门下。萧乡陔名傅鑫,湘潭朱钿人,是个纸扎匠出身,自己发愤用功,四书五经读得烂熟,也会作诗,画像是湘潭第一名手,又会画山水人物,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萧乡陔很器重他,不仅把自己的拿手本领传授给他,还请另一画像名手文少可指点他。当时在各地流行的肖像画法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勾勒填色法,一种是融合了西方素描的擦炭法或水彩法。从留存的齐白石早年画像作品可知,他学了擦炭法,也学了传统工笔画法。自从认识了萧、文二位,齐白石的画像就算摸得着门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