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药圣李时珍
17177200000003

第3章 杏林世家

李时珍(公元1518年—1593年),字东璧,别号濒湖山人,他是中国明代中后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和科学家。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比较繁荣稳定的时期。由于天下一统、四海升平,多年休养生息,国家日益富强,国力渐趋强大,以致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特派郑和七下西洋,以通惠诸国番邦,加强对外交流和贸易,显示中央集权和天朝大国的恩威。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离不开人口增长,离不开医药学的发展。中国明代药物学的成就,较医学为大。从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木肃起,揭开了明代医药学发展的序幕。

朱木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被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朱木肃自幼聪颖,好学能词,为了避免争夺皇位,兄弟阋于墙,他潜心于医药方书,广泛搜集古今方剂,编辑《普济方》,全书168卷,后编入清朝《四库全书》。《普剂方》包括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载有1960篇论文,总录药方61739个,并附有图谱239幅,可谓集明代以前医药方书之大成,是明朝规模最大的方剂巨编。

明朝医药学发达,人民安康,与国家倡导不无关系。这是李时珍大展鸿图的总背景。

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州(今属湖北省蕲春县)一位医生世家里。蕲州位于烟波浩淼的长江之滨,距离武汉不足200公里,向南行数百公里可入湘赣,西走百余公里即为皖西,北望豫北,交通水路比较便利。这里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是各种植物草木的重要聚生地。

李氏家族世代为医,普救众生。世代居住在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今属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的祖父是一位“铃医”,手摇铃铛,在农村走乡串镇,社会地位低下,朝夕不保,过着清苦自饴的日子。老人家虽收入菲薄,但医德高尚,崇尚文化,含辛茹苦地培养后代,以贻后人弘扬李氏济民于水火的家风。李时珍的父亲,名字叫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学精医,是当时鄂东地区的名医,曾为当时的王侯所器重,被聘为太医,任太医院吏目。李言闻见多识广,学问严深,著述颇丰,先后著有《月池人参传》、《四诊发明》、《痘诊证治》、《蕲艾传》等著作,对祖国的医学和药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李时珍母亲张氏,娴惠温恭,识书知礼,但体弱多病,几至卧床。

李时珍幼年时代,身体孱弱多病,后经中草药调治方得健康。自七八岁时起,李时珍就常和父亲在一起栽种一些药草。李家老屋的后边,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百草园”。在那里,差不多一年四季都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儿,像牡丹,国色天香;芍药,花团锦簇;水仙,冰肌玉骨,还有贝母、川穹、罂粟……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幼小孝顺的李时珍,总是搀扶着母亲,在百草园散步。他整天整日在园里嬉戏,梅标清骨,兰挺幽芳,茶呈雅韵,李谢浓妆,那一簇簇、一团团、一朵朵娇艳芬芳的鲜花琼草,常常令少年李时珍流连忘返。

他经常缠住母亲,指着这些花草问个没完,耐心博闻的母亲总是告诉他,这些是鲜花,那些是药草,有些花草本身就可以入药,附带着也讲给他一些药草知识。有时,父亲带领家里人到附近的山里采草,在李时珍软缠硬磨下,也带他一行,让他亲眼看看草木茂盛的景观。

家庭医药世代的熏陶,加上家乡环境丘陵起伏多生药草,湖中有水生动植物,湖上盛产水鸟野禽,所有这一切都为李时珍熟悉天然药物提供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封建社会,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学习孔孟儒学等道统方为大道,医、卜、星、相、堪、舆,皆为雕虫小技。穷人无钱医病,富人为富不仁,医生生活艰苦,其父虽曾贵为太医之职,却也饱尝天下行医的苦辣酸甜,所以不愿让自幼好读不倦的李时珍再学医药。

父亲要李时珍苦读四书五经,背诵《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14岁那年,李时珍参加了明代嘉靖十年的黄州乡试,中了秀才,补了诸生(即官学子弟),颇有声誉。按照时风,除考取秀才,还要应试举人、状元等学衔。李时珍自幼喜欢大自然,热爱医药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尤其痛恨八股文,其后曾三次乘船去武昌应试,没有考中。

这时,李时珍的内心十分矛盾。想到父亲的热望,他有一种负疚之心。他回忆起苦读的9年,一天到晚,足不出户,埋头苦研,往往从深夜到黎明,手不释卷地勤读。他不怕那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辛劳,然而光阴似箭,年岁徒增,春温秋肃,自己一事无成……

23岁时,李时珍第三次应试不第,故决心打消“科举致仕宦游之路”的念头,毅然弃儒学医,子承父业,一心钻研医药。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十分开明,见儿子科举不成,遂专心教授他研习医药歧黄之术。李时珍随父学医,专心致志,神无旁骛,医名日盛。

“想做一名好医生,就不仅要认识药,而且还应该懂得药。”父亲的这一教诲,李时珍终生铭记着。他夜以继日地追求着医学技艺,恨不能骤然间成为妙手回春的杏林圣手。父亲告诉他,千锤百炼才能成钢,不经过七灾八难难求真经。李时珍感悟了,从此心定性安,一头钻入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中,一面发愤苦读,一面勇于实践,医疗各种病症。

李时珍有一个外甥名叫柳乔,平素贪恋酒色,终于积疾沉疴,下身胀痛,大小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达七八天,家人给他服用通利药,企图贯通大小便通道,帮助排泄,结果不见疗效。李时珍诊断和众人不同,他认为柳氏病在二阴之间,不在大肠膀胱上,父亲见他辨证施治颇为有理,同意他对症下药。李时珍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等诸药,入牵牛花加倍,水煎服。一副药下去,病情立即减弱,三副药之后,病好如初了。

家人惊诧他料病准确,纷纷问之。他腼腆地回答说,祖父医案上曾记载此病,自己不过照葫芦画瓢而已。父亲一查家书,果然如此。但李时珍创造性地增减药剂,表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言闻大悦,大声疾呼:“吾李家即有名医矣!”他看到儿子的进步,感到十二分的欣慰。

李时珍后来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以药学为主的著作,但又融会许多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他既用临床用药的经验充实本草,又善于将本草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两者结合,相互参核,故在辨证治疗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是与他承继家学,苦读不辍分不开的。

在中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药往往是不可分隔的。李时珍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

从小耳濡目染使得李时珍在背诵《三字经》的同时,一些草药的汤头歌他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每天,大家坐在一个餐桌上吃饭,大人们谈论的大多数话题就是治病救人,李时珍无形中就了解了许多医界杏林的历史。

李时珍的父亲一生十分敬慕元代名医朱丹溪,在他情绪好的时候,常断断续续地讲述这位医林圣手的故事,每次李时珍都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那些支离破碎的片段连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朱丹溪生于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的时代,他自幼出生于农家,儿时丧父,母子相依为命,饱尝人间辛酸,及长拜理学家许谦为师,很快成为家乡一代名儒,学问渊博,人们都以为他会去应举,以求得高官厚禄。

然而,时运不济。朱丹溪20多岁时痛失爱妻,孩子患了严重的内伤,伯父精神混乱,叔父鼻孔出血,弟弟腿痛,都一一死于庸医之手。30岁时,慈母患病,他多方求治,众多医者束手,他急中生智,苦钻《素问》等医书,3年似有所得,便开始临证,治愈了母亲的病症。从此决心向医,遂一发不可收拾,斩关夺隘,屡屡治好疑症、难症、怪症,终于成为金元四大医家中最晚的一位,亦世称“滋阴派”医学派别的代表人物。

李时珍自幼景仰丹溪大夫,后来苦心钻研他的“滋阴降火”理论,颇有心得。于是,更增加了他以医济世,以医立身的雄心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