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药圣李时珍
17177200000004

第4章 苦读不为考

在古代,读书多为做官耀祖,李时珍却“三上公车不第”,苦读再不为考。

与李时珍祖父所做“铃医”,或称“走方医”相对的称“坐堂医”。铃医社会地位低下,常手摇铃串,游走于乡野村屯之间卖药治病。尽管身怀医术,但免不了受人冷落,自怨自艾。李家世居蕲州,四代行医,尚仅养家糊口而已。李家与当地一望族郝家往来密切,但富庶显赫均不及郝家。在明代,学医学不如学儒学。用今天的话说,学习医疗技术不如参政。祖父逝世前,曾望着幼小的李时珍,嘱咐儿子李言闻,一定让李家的后代弃医从儒,出人头地。

李言闻生有二男,长子名果珍,生平无可考。李时珍居次,自幼酷嗜读书。一日,他浏览父亲的图书,读到药王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

李时珍读此文字,如获偈语一般,顿然醒悟。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宛如西洋医圣希波克拉底誓言,点化了英姿青年李时珍的精神境界。李时珍想,儒家之学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从医者亦救人于水火,两者不是相通吗?饱读诗书的李时珍又想起宋朝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在不得志时曾经说过:“不得为良相,愿为良医。”李时珍少时就钦佩范仲淹那种如果不能当朝廷大臣施展才能宁愿当名医,为百姓解除病痛的高风亮节。从此,李时珍多次向父亲表明心志,要弃儒从医。为此,还曾赋诗铭志: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看见儿子学医的志向如此坚定,便答应他一边学医,一边研习四书五经等进一步科举。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基础,李时珍投师当时著名理学家顾日岩兄弟二人。顾氏二兄弟弱冠举于乡,壮年成进士,两人皆为科甲冠顶,博学鸿儒,一代名流。二顾皆淡泊于权势,而乐于儒学,退隐故里后,讲学于蕲州阳明书院和崇正书院。顾老先生严于律己,不苟言笑,治学认真,宽厚仁慈。使李时珍打下了坚实的哲学、文学、博物学等诸学科的基础。

经过“读书十年,足不出户庭”的苦学钻研,李时珍达到了“博学无所弗窥”的地步。他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发愤读书,无心于功名利禄。他重视医药学,这方面的书读得特别多,博闻强记,每每能不拘于旧说,凡事切实研究。这些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一直保持终身。仅《本草纲目》一书,引证医家之书361部(篇),其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著作591部篇。

明天在召唤。现在正是蓄集力量的时候,李时珍深深知道这一点。他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拚命地吸吮着知识。编修本草是他少年的“凌云志”,不能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后来,据李时珍儿子李建元在给明朝皇帝的“进本草纲目疏”中回忆,李时珍“耽嗜典籍,若啖蔗饴”,他对经典著作,诸如《内经》、《伤寒》、《金匮》等能够倒背如流。

要想编修新本草,还必须弄懂古籍中的医药问题。中国古籍汗牛充栋,其数量极其浩繁,这是量的方面的问题,另外,还有明代人要读懂前秦甚至更早的古文的训诂问题。许多古籍文献,多年沿习,以讹传讹,必须梳理清楚。好多药书里讲的药物,用途并不完全可靠。比如,齐梁时代的名医陶弘景认为,巴豆是一种泻药,而李时珍的行医和研究表明,巴豆用量大,固然会引起腹泻,但用量小时却能止泻。有一位医生给病人开有“防葵”的药方,一副吃下去,病人就死了。另一个医生给病人开了一种叫黄精的补药,结果也吃死人了。原来,古籍本草中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等同起来,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毒药,误用怎么会不死人呢?

李时珍深知“本草一书,份量颇重”,人命攸关,安危所系。后来,他在编撰《本草纲目》时,不仅论及经典著作,还旁及其他各类丛书。举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尽力评点,均为求真求实,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李时珍遇到一点疑点,就茶饭无思,必得之确切答案才能释然。

李时珍苦读10年,史文中记载“十年不出户庭”,可谓孜孜不倦,堪称矻矻终日。所有这一切皆为了“决意继承父业,光大医学”。

我们需感谢武昌乡试不第李时珍,否则中国只会增加一吏,至多乃清官佳吏,而中国岂不少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传世吗!

李时珍举业败绩,彻悟之后,愤懑忧郁,立志奋发,积近40年心血,编修成伟大的药典。那情形正像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李时珍亦如此矣。李时珍经常拿丹溪故事激励自己。朱丹溪认为一个人能精通一门技艺,有益于人民,即使没有当官,也如同当官一样,造福济民于天下。

朱丹溪的恩师、大理学家许谦,是朱熹四传弟子,虽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一病缠身,“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他的四肢关节疼长达十几年之久,然而,得福于弟子朱丹溪的新疗法,几副妙药下去,不久即治愈。

李时珍反复思考,人生的目的到底何在?什么技艺能比医世救人更高尚?什么东西能比人的生命弥足珍贵?什么技艺能妙手回春给予人们以健康和快乐?答案是,医学。

李时珍就这样激励自己苦读,再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