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17178300000003

第3章 少年苦读 划粥断齑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一个婴儿伴着阵阵啼哭声来到了人世。这个孩子虽然生长的年代风雨飘摇,成长历程也是波折不断,但却造就了范氏家族的又一光宗耀祖之人,他就是后来被称作“宋朝第一人”的范仲淹。

孩子的出生,给范家带来了无尽的欢喜。时任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的范墉(范仲淹之父)和其母谢氏视其为掌上明珠,精心抚养,盼其将来超越祖上,达官显贵,为国效力,能为范氏家族光宗耀祖。“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历史真的按照古贤人的话重演了。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其父范墉不幸病逝。这一巨大的变故给本来十分幸福和谐的范家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范仲淹母子二人很快就陷入了经济拮据、度日艰难的境地,生活异常艰辛。谢氏为了孩子不受苦,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来到了山东淄州长山县一个朱姓富户人家,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随即改名朱说,和朱家的兄弟一起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因为朱家在当地很富裕,所以范仲淹的童年也是衣食无忧,过得很开心快乐,并且在继父的照顾下开始了学习生活,接受了比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少年时的范仲淹就十分懂事,他暗自立下大志,努力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景德初年(1004年),朱文翰任淄州长史,范仲淹随同继父在淄州上学。范仲淹读书十分刻苦,志向超群, 15岁即被举为学究,并受到告老还乡在本县颐养天年的右谏议大夫姜遵的赏识和关爱,称其“他日中不惟显官,当立盛名于世”。范仲淹20岁那年,母亲看到家里人口多,收入少,想让他学些商贾技艺,但他心无旁骛,只想读书。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范仲淹由山东长山远赴长安(今西安)游学半年,寻师访友,增广见识。范仲淹游学关中回到山东后,为了排除干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来到长山县醴泉寺,拜寺中高僧为师。于是便开始了在醴泉寺寄宿读书的经历。那段时间,范仲淹早晚吃住在寺中,整日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每天挑灯苦读,抓紧每一刻时间,读经诵典,直至东方欲晓。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时十分节俭,生活很艰苦,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范仲淹为了不给家里增添经济负担,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山上采摘的韭菜,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与追求,因为他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只有发奋读书将来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范仲淹能够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是多么难得的一份意志和毅力呀!

朱家在当地是一个富户人家,朱家的几个子弟生活奢侈,平时不节俭,挥霍家财,无所事事,靠游玩取乐打发时光。而范仲淹却在母亲的教诲下简朴刻苦,表现了与众不同的个性。范仲淹非常看不惯朱家子弟的行为。一次,他对朱家的几个兄弟说:“我们不应该天天这样碌碌无为,挥霍浪费,而应该多替父亲分担些家务,节俭度日,苦读诗书。”这几句话非但没有得到朱家兄弟的认同,他们反而非常不耐烦地对范仲淹说:“我们花的是我们朱家的钱,管你范家什么事!”范仲淹觉得话里有话,便问朱家兄弟,朱家兄弟觉得有些走嘴,没有再说什么。范仲淹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件事,也曾问过母亲,母亲并没有告诉范仲淹实情,只是告诫他只管读好自己的书就行了。有一天,范仲淹问村里的一位长者,长者说出了他的身世。范仲淹知道了自己不是朱家的孩子,自己乃姑苏范氏之子,是母亲由于生活所迫才改嫁到朱家的。这在范仲淹心里产生了非常大的触动和影响。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环境,离开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