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后,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一步就是离开长山县,况且醴泉寺毕竟不是求学的理想之处。醴泉寺条件艰苦到是可以忍受,关键是缺少名人大师,整天和僧人们在一起,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于是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时年22岁的范仲淹不顾义父和母亲的阻拦,毅然洒泪辞别母亲和养父,离开长山,携琴背书独自前往南京求学,来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应天府书院)之一,共有校舍150间,藏书数千卷。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来到了应天府书院,范仲淹觉得这才是理想的求学之所。这里有纵贯古今的名师大儒,可以释疑解惑;这里有浩如烟海的经书子集,可以博览群书;这里有志同道合的志士益友,可以谈天论地。来到应天府书院,范仲淹宛如到了读书的天堂一样,忘记了旅途的劳累和心中的愤懑,全然不顾条件的艰苦与经济上的拮据,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奋苦读中。几年的求学生活,范仲淹竟然昼夜不分,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过觉,累了就小盹一会儿;饿了就画饼充饥,实在挺不住了就在日头落山时弄口粥喝;冬天靠冷水泼脸提神,夏天靠烧棉絮起烟雾驱蚊;别人看花赏月游山玩水,他则在书中探寻真理,真正做到了潜心苦读,废寝忘食。他的这种求学精神和古人苏秦“锥刺骨”、孙敬“头悬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遍读四书五经,博览天下群书,结交良师益友,尽情谈古论今。应天府书院的求学经历,使范仲淹大有春风拂面,茅塞顿开之感,觉得自己的苦没有白吃,汗不会白流,总有一天自己会得到回报的。范仲淹在应天府题诗《雎阳学舍抒怀》为证: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何人吹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通钟君恨即消。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当时范仲淹求学时的感受。他用古人作自比,虽然地位卑贱但也要有积极进取的姿态和精神,不计较物质上的贫困。在诗中,他比喻自己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生活虽然艰苦却自得其乐;把在应天府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学比喻为就像伯牙遇见钟子期,千里觅知音,内心的苦闷早已烟消云散;天道酬勤,只要是饱览群书、满腹经纶,将来必定有所作为;自己努力了,何必抱怨他人呢!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出,经过5年求学,范仲淹的文学造诣已达到一定境界,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出处贫困,布素寒姿”的范仲淹,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经过多年矢志不渝的勤学苦读,不仅泛读天下经典,增长了阅历,为其后期发展打下了终生受益的坚实基础,更磨练了意志品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些求学经历对范仲淹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形成,对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远大目标,对其“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信念更有深远的影响。应天府书院的学习生涯,为范仲淹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学上卓越建树,成为一代名家,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