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常见的症状有头颈、肩背及臂部酸沉疼痛和麻木,颈部转侧不利,重者可有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眩晕仆倒等。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多由风寒侵袭,经络不通,气血凝滞所致。治宜蠲痹止痛,活血通络。
(二)名家要方(1)
1.崔应珉-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药】桃仁10g,红花9g,赤芍12g,川芎15g,当归尾12g,地龙9g,黄芪60g,葛根30g,炒牛蒡子30g,威灵仙30g,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
【功效】活血通经,补气养阴。
【案例】马某,男,60岁,2008年1月12日初诊。患者素有颈椎病史,多方求治无效。曾多次牵引、推拿、颈部放血治疗而效不佳。颈部僵硬、强直、麻木,眩晕如坐舟车,上肢麻、痛,时有失眠,神疲,恶心,舌质淡暗,边有瘀紫,苔薄白,脉细弦。门诊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证型,遂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处方:桃仁10g,红花9g,赤芍12g,川芎15g,当归尾12g,地龙9g,黄芪60g,葛根30g,炒牛蒡子30g,威灵仙30g,甘草10g,白芷12g,天麻12g,半夏9g。1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患者头晕、恶心症状改善,颈部仍觉僵硬、麻木,上方改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继服15剂。2008年2月21日再诊,患者头晕、麻木症状均有较大改善,效不更方,继服7剂。四诊,患者头晕、颈部僵硬等症状基本消失,遂给予上方7剂,以资巩固,并嘱其注意休息,防止复发。
【按语】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原本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但是现在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心脑血管等各系统疾病。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病有明显效果。中医认为“无虚不能作眩”。颈椎退行性病变之眩晕多发于老年人,其时肾气衰,脉道不畅,血液不能上奉于脑,致脑失濡养而成眩。故用补阳还五汤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加葛根养阴生津,以使气津互生;加威灵仙、牛蒡子活血通经,而收满意疗效。
2.沈冯君-颈病消晕饮
【方药】天麻12g,钩藤12g(后下),蔓荆子12g,当归9g,川芎9g,生白芍12g,首乌12g,丹参12g,白菊花12g,青葙子12g,生龙骨12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石决明20g(先煎),延胡索12g,姜黄12g,杜仲15g,桑寄生12g。
【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g,法半夏12g;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g,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g,茯苓12g。
【功效】和血,活血,潜阳,降逆。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煮沸15min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生白芍、当归、首乌、丹参、青葙子、延胡索、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min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煮沸3~5min,即可取其汤药服用。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min即可。每日服用3次。
【案例】尚某,女,44岁,家庭妇女。自诉1年来头昏头痛目眩,颈部疼痛不适。患者经常长时间打麻将,此后即出现头昏目眩,偶伴恶心呕吐,肩颈部酸痛不适。颈椎椎体侧方压迫试验阳性。X射线检查提示,第3~7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椎体横突孔变窄。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中医辨证:气血亏虚,肝阳上亢。处理:予上方加竹茹12g、琥珀1.5g,共服用12剂痊愈。嘱其平日加强功能锻炼,少打麻将。随诊3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杜仲、桑寄生补肾、壮水以制火;当归、川芎、生白芍、首乌补血、和血以养肝;白菊花、青葙子清肝明目;蔓荆子与白菊花配伍以疏散肝经风热,主治头昏目眩;生白芍柔肝熄风;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降逆;延胡索、姜黄活血化瘀;丹参活血化瘀,解血脉之痉。
3.宋贵杰-中药托敷剂
【方药】透骨草12g,五加皮15g,五味子15g,山楂15g,当归12g,红花10g,赤芍12g,生地12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炮附子6g,花椒30g。
【用法】上药装布袋内,扎紧袋口放煎药盆内,加水煎煮15min。稍晾温,热敷患处,每次30min,每日热敷2次,每剂药连用4次。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案例】徐某,女,34岁,机关干部。因“颈椎病”收治。自述颈肩疼痛,头痛头晕,视物不清,久坐或看电视过久症状加重伴身疲乏力,畏寒肢冷,不寐。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检查显示颈部僵硬,活动受限,第3~5颈椎棘突及棘旁左侧压痛明显,左侧颈神经根牵拉试验及压头试验阳性。红细胞沉降率4mm/h,抗“O”检查200u,类风湿因子阴性。颈椎正侧位X射线摄片示颈椎僵硬、变直,第4~6颈椎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处理:中药热敷颈项,每日2次。患者连用10d,患处疼痛缓解,已能坐下连续看2h电视,视力有所提高,但端坐过久或晚间睡眠姿势不当复又疼痛,症状较治疗前为轻。又治疗10d,诸症全消。
【按语】骨质增生又称骨刺、骨赘、增生性关节炎,以老年人为多见,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以颈、背、腰发病最多,证属三痹之痛痹、着痹及五体痹的范畴,病情顽固,缠绵难愈。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筋附于骨,中年以后肝肾渐衰,肾虚不能主骨,肝虚不能养筋,加之风寒湿邪侵袭或是外伤,致使气血失和,日久瘀血加重就会形成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是颈、背、腰部疼痛不舒,肢体麻木,活动障碍,久坐、久立及阴天下雨症状更为明显。用中药托敷剂治疗本病,方中透骨草、五加皮、五味子、山楂等味酸入肝经,有舒筋展筋功效,类似理疗中的渗透液,有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和减轻周围神经、血管紧张、刺激、压迫的作用;当归、红花、赤芍、生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羌活、独活、防风、炮附子祛风胜湿,温阳散寒;花椒麻醉止痛。上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风胜湿之功。
4.施杞-天柱通关汤
【方药】生黄芪15g,葛根30g,当归12g,生地15g,乳香6g,肉苁蓉15g,鸡血藤12g,白僵蚕6g,威灵仙12g,桂枝6g,牛膝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功效】益气化瘀,和营解肌,熄风通络。
【案例】甘某,男,55岁,干部。自诉常胸闷、心慌伴恶心、呕吐1年。经查,心电图正常,第4~6颈椎棘突压痛阳性。X射线提示第4~6颈椎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交感神经型。予天柱通关汤,配合牵引手法推拿,2个月痊愈。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语】本方采用中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僵硬,和解筋骨痉挛,消除疼痛,恢复其活动功能。方中重用葛根,主治颈项强直、头昏脑胀,解痉止痛,并能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黄酮有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有缓解痉挛、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当归养血和血、和营化瘀、通络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消除。桂枝温经通脉。威灵仙、牛膝祛风除湿止痛。
5.章煌铭-颈肩膏
【方药】当归、川芎、威灵仙、青风藤、葛根、制乳香、制没药、生川乌、生草乌、三棱、莪术、白芷、细辛、生附子、丁香、红花、肉桂、生南星、樟脑各15g。
【用法】①用95%乙醇浸泡乳香、没药20d,取用上清液。②白芷、细辛、三棱、莪术、肉桂、丁香提取挥发油。③将提取过挥发油的药渣和当归、威灵仙、青风藤、葛根、生附子、红花加水煎3次,并浓缩药汁。④将川芎、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樟脑共研细粉。⑤取凡士林加热,另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及尼泊金乙酯放入另一容器中加热后与凡士林混匀成油相。⑥取适量蒸馏水与月桂醇硫酸钠、甘油共为水相。将③的药物煎出液加入水相,混匀加热至80℃。⑦在同一温度下将水相置入油相,搅拌成水油乳膏,然后置入乳香、没药的上清液搅匀,再加入挥发油,最后加入药粉拌匀即成颈肩膏。
【案例】赵某,男,50岁,干部。1996年1月出现右颈肩疼痛,酸困无力,外展困难。无外伤史,体质较弱。检查见颈部肌肉张力增加,颈部前屈、后伸、外展均不同程度受限,呈半强直状,有压痛。诊断为颈椎病。予颈肩膏稍热化后敷贴颈部,每3d换一次药贴。10贴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但功能仍轻度受限,嘱其注意功能锻炼。半年后随诊,功能恢复,未再出现疼痛等症状。
6.郭维淮-颈椎病方(1)
【方药】黄芪30g,当归10g,白芷10g,葛根12g,麻黄10g,桂枝6g,香附15g,威灵仙10g,僵蚕10g,川芎10g。
【加减】痛重者加制川乌10g,附子10g;酸困重者加蔓荆子10g,藁本10g,防风10g;麻木者加全蝎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
【功效】益气活血,通痹止痛。
【案例】常某,男,40岁,工人。自诉双侧颈肩臂部疼痛麻木,受寒及劳累后症状加重,麻木区以前臂尺侧及无名指、小指为主,痛觉减退,手掌握力下降,持物不稳。咳嗽时疼痛加剧,夜间加重。X射线摄片示第3~6颈椎唇形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消失。诊断为颈椎病痹痛型。予上药15剂,服用后症状基本消失。复诊加蚕蜕10g、葛根60g,又服10剂后痊愈。
【按语】痹痛型颈椎病病因病机是: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外邪侵袭而致病。故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宜。
7.郭维淮颈椎病方(2)
【方药】黄芪30g,当归10g,葛根12g,白芷10g,姜黄10g,白芍10g,桂枝6g,丹参20g,川芎6g,威灵仙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解痉止痛,益气活血。
【案例】罗某,35岁,自诉1年来常因落枕致肩颈部酸困疼痛不适。颈部活动有摩擦感,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偶伴头晕头痛。每次发作3~5d后可自行缓解。X射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骨质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落枕型。予上药15剂,服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落枕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症状较轻,患者常因落枕频发而来就诊。病机主要在于气血亏虚,外邪侵袭而发病,因此治疗上以补益气血为主,兼祛风寒湿外邪,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
8.郭维淮-颈椎病方(3)
【方药】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天麻10g,菊花10g,党参15g,枸杞子10g,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案例】王某,47岁。自诉眩晕,心悸,气短,四肢乏力。脉细,舌淡。查见第4~6颈椎棘突压痛,颈椎曲度变直。X射线摄片示第4~6颈椎椎体骨质增生,横突孔变窄。西医诊断为颈椎病椎动脉型,中医诊断为颈椎病眩晕型。予上药10剂,服后症状明显减轻。复诊加鸡血藤30g,服用1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年轻患者的数量有日见增多之势。祖国医学认为由肝肾精血不足,筋骨失养,复感外邪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方以补气活血、平肝潜阳药为主,临床实践疗效显著。
其他证型颈椎病可参考以下方药:
症见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者,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方药: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天麻10g,熟地20g,山药15g,茯苓10g,山萸肉12g,丹参12g,黄芪20g,甘草3g。
症见头重、眩晕伴心悸、舌体胖、苔厚腻、脉滑细者,治宜健脾化痰,疏肝解郁。方药: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0g,柴胡10g,天麻10g,菊花10g,陈皮10g,甘草3g。
痿症型,治宜益气活血,除风镇惊。方药:黄芪30g,当归10g,沙参15g,茯神12g,辛夷10g,琥珀6g,生首乌20g,益母草10g,丹参20g,桑寄生12g,丝瓜络10g,莪术6g,甘草3g,荷叶9g。
9.燕中桂枝加葛根汤合桃红四物汤
【方药】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桃红10g,桂枝15g,葛根12g,甘草15g,赤芍15g,白芍20g,丹参20g,陈皮30g。
【加减】疼痛甚者加威灵仙20g,头晕者加菖蒲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共500ml,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功效】解肌祛风,和营止痛。
【案例】陈某,女,53岁。颈僵直、右肩部及颈部疼痛3年,逐渐加重,伴右上肢疼痛,右手第一、二指麻木。近3个月来夜间疼痛剧烈,服用去痛片或肌内注射强痛定、哌替啶后方能入睡。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右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肱二头肌、肱桡肌肌力下降,肱二头肌腱反射消失,右手拇指、示指皮肤感觉减退,右手握力减弱。X射线摄片示钩突关节增生,颈椎生理弧度消失,呈反弓状,第5、6椎间隙明显变窄,第4~7颈椎椎体增生,曾服“颈复康”、“根痛平”和“骨刺消痛液”并做牵引治疗,无明显效果。按上方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白芍20g,丹参20g,威灵仙20g,陈皮12g,甘草20g。服5剂后疼痛全部缓解,右手拇指及示指仍有轻度麻木,按上方去威灵仙,白芍加至25g,服3剂后麻木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从祖国医学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僵直,颈、肩、背部疼痛与《伤寒论》“项背强几几”相似,是风寒之邪侵入足太阳之经脉,以致经气不舒,阻滞津液及血液的运行,经脉失去濡养,出现项背拘紧强直,俯仰不能自如,手臂疼痛、麻木症状。故用桂枝加葛根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液通经脉,从而缓解项背拘紧强直。用桃红四物汤活血止痛,重用芍药、甘草以养阴柔肝,用于治疗血不养筋所致的手足肌肉痉挛抽痛和麻木。
10.施维智-新温经养荣汤
【方药】桂枝3g,炒白芍9g,红花5g,炒生地9g,砂仁6g,拌熟地9g,肉苁蓉9g,真鹿筋5g(先煎),全当归9g,大川芎5g,防风9g,枸杞子9g,炮山甲9g(先煎),地鳖虫9g,刘寄奴9g,老鹳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肝肾,温通督脉。
【案例】蒋某,男,49岁,1992年12月27日初诊。自诉手指麻木、僵硬抽搐、屈伸不利伴感觉减退,继而出现下肢萎缩,步履蹒跚,腰部有束带感,病程4个月余。1992年10月27日曾做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提示第4~5颈椎间盘明显后突,压迫相应水平蛛网膜下隙和脊髓,颈椎管变细,第6~7颈椎椎间盘轻度后突。发病后相继服用通痹冲剂、中药汤剂等,并经推拿、牵引等方法治疗,病情仍未改善。现症见患者双手手指麻木、僵硬、屈伸不利,下肢萎软无力,步履蹒跚,腰部沉重,有束带感,舌苔薄白微腻,脉象弦滑。病因病机:颈椎劳损,肝肾不足,督脉空虚,又外感风湿之邪,以致筋脉阻滞,气血不得宣通。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督脉。予上药配合服用大活络丸,每日1丸,口服。服药1周后,手指抽搐次数减少,步履仍乏力,束带感明显减轻,前方去老鹳草,加续断肉9g,继服7剂。再诊,手指麻木明显减轻,抽搐进一步改善,手指屈伸仍不能自如,前方加党参9g,继服15剂。至1993年3月13日再诊,手指僵硬感完全消除,走路稍有力,时而步态仍显萎软,颈项酸楚,脉濡软,舌质淡白,仍宗前意,在原方基础上略作增减。如此调理至1993年8月21日,手指麻木、腰部束带感等症全部消失,步态恢复正常,患者自诉已恢复至正常状态。
【按语】鹿筋之用,以和筋治筋,另有“生地切片红花炒”、“熟地切片砂仁炒”及枸杞子、续断、桂枝、当归之用,均和缓、醇正,颇合慢性痿弱症之机宜。真鹿筋、肉苁蓉,乃温肾壮阳通督脉之要药,又具柔润之性;续断、枸杞子温养肝肾,强壮筋骨;桂枝炒白芍,桂枝温通疏风,白芍养肝血,相炒意使疏风直接作用于肝经;红花炒生地,红花活血,生地养阴,相炒后意在去生地之滋腻;砂仁拌熟地,以砂仁理气和胃,熟地养血补肝胃,相拌意在使熟地补肝肾而不呆胃;党参补气扶正;当归、川芎活血消肿。
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鸡血藤以补血行血,舒筋活络;参三七活血祛疲止痛;陈皮理气和中。腰部束带状感觉加川楝子、小茴香;肢体麻木不仁加炮山甲;颈项酸痛加羌活、威灵仙。
施氏根据脊髓受压后产生反应性充血水肿的病理特征和退行性病变的特点,将本病机理定为肝肾不足、督脉空虚,并提倡以补益肝肾、温通督脉为主的遣方用药原则,收效颇佳。其偏于温通补益的治法用药较之传统以“虎潜丸”等滋阴清热、补益肝肾之法又辟新径,为脊髓型颈椎病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施氏用药,一般单味药量均不超过9g,旨在顾护胃气。
11.王文斌-颈椎病方
【方药】川芎15g,黄芪30g,桂枝10g,羌活15g,当归20g,白芍15g,姜黄15g,桑枝10g,丹参15g,细辛5g,鸡血藤15g,红花15g,茯苓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案例】顾某,男,40岁,工程师。主诉右上肢及手指麻木3个月,每低头时手指即麻。经查体牵拉试验阳性,右侧第5~6颈椎根部挤压时放射至右臂、手指,头低时放射至右手指,麻木明显,无肌肉萎缩。X射线摄片示第5~7颈椎钩状突增生,椎间孔间隙变小。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按上方服3剂后复诊,右上肢仍麻木。牵拉试验、挤压根部均阳性,继服上方。再次复诊,主诉右上肢手麻稍轻,颈项时有酸痛不适感,按前方加葛根、知母。第三次复诊,右上肢及手指麻木明显减轻,手指略麻,按上方取4剂续服。第四次复诊,按前方取3剂服之,右上肢手麻症状基本治愈。
【按语】颈椎病常见多发,主要病理变化为局部软组织痉挛、充血、水肿、粘连,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或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等。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是:在肝肾亏虚基础上,又出现血瘀气滞,经脉不畅,风寒湿外邪乘虚入侵所致。故治疗上以温阳益气、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
12.郭福成葛根汤加味
【方药】葛根30g,川芎15g,丹参30g,红花15g,桂枝10g,白芷15g,威灵仙15g,香附15g,元胡15g。
【加减】疼痛较重者,加三七3g(冲服);头晕、头痛,加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珍珠母15g;肢体麻木者,加全虫15g,蜈蚣3条,乌蛇15g;失眠、多梦者,加炒柏仁15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心悸、胸闷者,加瓜蒌15g,薤白15g,青陈皮各12g,广木香15g;气虚、四肢无力者,加生黄芪30g,党参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
【案例】张某,女,50岁,会计。1992年6月15日初诊。主诉颈项酸痛,左上肢麻木月余。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第4~7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肌电图检查提示第5~7颈椎神经根病损。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处方:葛根30g,川芎15g,丹参30g,红花15g,鸡血藤30g,川木瓜15g,桂枝10g,白芷15g,威灵仙15g,香附15g,元胡15g,全虫10g,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颈椎牵引和按摩治疗,10d后患者颈部疼痛消失,右上肢麻木减轻。继续治疗半个月,上述症状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颈椎病的病理变化为局部软组织痉挛、充血、水肿、粘连,颈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颈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等。单纯采用一种治疗方法,由于治疗范围局限,效果不佳。若将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起来,内外兼治,则会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其中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之功效;颈椎牵引可以增大椎间隙与椎间孔,促使突出的颈椎间盘回纳,使受压的神经根受压得以缓解,于按摩治疗前进行牵引,又可增强手法治疗的效果;手法按摩治疗可以解除颈项部肌肉的痉挛,松解软组织、神经根的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软组织的充血水肿,增加神经根与椎间盘的营养,从而缓解和消除颈椎病的症状。3种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互相协同弥补,标本兼顾,往往收效甚捷。为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在治疗期间和治愈后,嘱其行颈项部功能锻炼,避免颈项部过度劳累和受凉。
13.邢瑞琳-定眩汤
【方药】明天麻、桃仁、赤芍、法半夏各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川芎6g,葛根9g。
【加减】风火上扰者,加用钩藤、白蒺藜各10g;偏于痰湿中阻者,加用泽泻12g,生南星10g;偏于气血亏虚者,加用黄芪20g,当归10g;呕吐严重者,加用竹茹10g,代赭石2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5d为1个疗程。
【功效】除痰熄风,定惊止眩。
【案例】徐某,女,19岁。1996年5月24日,因头昏伴呕吐1d就诊。既往有类似发作史8年余,今经脑彩超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有缺血表现,头部CT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舌紫暗,苔薄黄,脉涩。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证属肝风内动、痰瘀互结。拟以熄风化痰、活血行瘀为治则,方取定眩汤:明天麻、桃仁、赤芍、竹茹、法半夏各10g,生龙骨、代赭石、生牡蛎各20g,川芎6g,葛根12g,每日1剂,水煎服。初服1剂,眩晕、呕吐即减轻;经服5剂,眩晕定,呕吐止,上方去代赭石、竹茹,加泽泻10g,继服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眩晕的发生,前人认为多与风、痰密切相关。由于痰性重着黏腻,既可影响气机通畅,又阻碍气血通行,日久可导致血瘀、痰瘀互结,滞脉道,清阳不升而脑腑失养,则眩晕加重。如《医灯续焰·眩晕》:“诸阳上行于头,诸脉上注于目,血死,则脉凝泣,凝泣则上注之力蒲薄矣,薄则上虚而眩晕焉。”针对此病机,我们在传统熄风化痰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祛风药物。方中天麻、半夏熄风化痰,川芎、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葛根升举清阳,龙骨、牡蛎潜阳安神。诸药合用,风平痰除,气血畅行,清阳得升,浊阴自降,眩晕乃定。
14.徐明-标旋复代赭汤加减
【方药】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15g,法半夏10g,党参12g,桑枝10g,地龙10g,生姜3g,炙甘草5g,大枣(擘开)4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化痰降浊,平肝熄风。
【案例】陈某,女,53岁。1992年10月12日初诊。半年前因颈、肩背部酸痛不适,两上肢麻木,时有头眩,经市某医院X射线摄片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综合征”。曾服壮骨关节丸、骨刺片、萘普生等药,症状未见好转而来院诊治。现症见颈部僵硬,活动不利,肩背部酸痛,两上肢麻木疼痛,劳则为甚,伴神惫乏力,失眠多梦,眩晕耳鸣。查体:第3~6颈椎相当于夹脊穴位置均有不同程度压痛,压项试验阳性。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颈椎生理曲线变直,第4~5颈椎椎间隙变窄,第3~6颈椎各椎体均有不同程度唇样骨质增生。舌质淡红,苔薄白,边有瘀斑,脉弦细。经服用上方10剂,诸症减轻。复诊:服药后精神转佳,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原方4剂。三诊:诸症消失,予上药以善其后。随访2个月未发。
【按语】本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为项强肢麻、眩晕呕吐、脘胀、头重耳鸣等。按祖国医学辨证,属痰浊化风证,可称之为“眩晕”、“痉”病。若究其原因,常为素嗜瓜果凉物,生冷戕脾,脾阳被困,运化无权,痰浊瘀阻,升降乖戾,而致清气不能上奉、浊阴不能下走的“阴阳反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则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烦,目为之眩。”故见晕、胀、吐、泻、耳鸣等症。“更兼中州痰浊壅盛”,则制己所盛(《华佗·中藏经》),肝脏失其条达畅茂之性,苦急而化风,即丹溪所指“痰湿化风”之理。既然“痰湿化风”,痰得风助,风煽痰涌,更肆虐无度,风痰横窜经络,经络不能“行血气而营阴阳”,则营卫失和,故有项强肢麻之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即是此意。至于论治,当以健脾化浊、熄风通络为其要。该方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化痰降浊以达熄风平肝之效(通阳明泻厥阴),且代赭石尚具平亢熄风之效,张锡纯之方“镇肝熄风汤”用赭石之意便豁然明了;参、草、枣坐镇中州(培土),任督战之帅,又恐其通络之功未逮,特加入桑枝、地龙。药已中机,故病可痊矣!
15.涂文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方药】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2g,生姜3片,大枣4枚,细辛3g,制川乌5g,制草乌5g,止痉散1.5g(另包)。
【用法】上药除止痉散另吞服外,其余诸药加水煎,每日1剂。
【功效】益气通络,散寒止痛。主治颈肩臂痛诸病。
【案例】靳某,男,40岁,干部。自诉颈肩部酸困疼痛不适半年,加重1周。患者颈部酸困疼痛,活动不便。查体见颈椎呈反弓状,双侧项韧带紧张,第4~6颈椎旁压痛,肩胛骨内上角压痛,压痛沿肩胛脊柱缘呈条索状。X射线摄片示颈椎变直,第4~5颈椎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如上方,服12剂症状消失。
【按语】颈肩臂痛是临床多发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见。肝肾渐衰,筋骨、筋膜等组织渐退为其内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为其诱因。外邪客于经脉、筋骨、筋膜之间,留而不去,成为本病病理产物,造成肌肉、筋膜、软骨等组织紧张、僵硬、变性、增生或萎缩等病理改变。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本组诸痛,在临床上效果佳。方中所用药物既散表之邪,又缓解诸痛。白芍苦平,益阴和里而养血;生姜味辛,佐桂枝则辛温化阳,合大枣则养胃气而发汗,肌肉、筋膜之邪从汗而解矣;更有黄芪调治营卫气血不足;倍加细辛以祛除里寒;制草乌温经止痛,止风痹肢体麻木;止痉散粉解痉挛而通络。在临床上,颈肩腰腿诸痛的患者,运用此方加减屡试不爽。
16.郭焕章-颈椎病系列方
(1)痹证轻型发病急骤,行动不利,太阳俞机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治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
6颈椎病1号方7葛根30g,麻黄6g,桂枝10g,白芍30g,大枣5枚,黄芪30g,羌活10g,甘草10g。
(2)痹证重型病久不愈,项强硬转侧不利,反复加重掣引肩背手指疼痛,麻木不舒,遇寒冷加重,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沉细无力。治宜祛风散寒,解痉活络止痛。
6颈椎病2号方7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川芎10g,归尾15g,威灵仙10g,葛根30g,细辛6g,秦艽10g,海风藤10g,木瓜30g,藁本10g,炙甘草10g,蔓荆子10g,白芷6g。水煎,饭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3)风湿偏盛型湿阻筋脉,湿盛化热,自觉热酸胀盛,病程缠绵,舌质红,苔微黄兼腻,脉浮滑。治宜祛风燥湿,活络止痛。
6颈椎病3号方7羌活、独活各10g,黄柏9g,防风10g,细辛6g,川芎10g,生地10g,葛根30g,甘草10g。水煎,饭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肝阳上亢型证见头眩目花,头痛脑胀,颈项强硬,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治宜镇肝熄风,活血通络,解痉止痛。
6颈椎病4号方7天麻10g,钩藤15g,赤芍10g,白芍24g,归尾10g,丹参30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0g,党参24g,细辛6g,蔓荆子10g,石决明24g,甘草10g,琥珀3g(冲服)。
(5)晕厥型证见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下降,心悸,恶心,面色苍白,晕厥冷汗,腰酸腿软,舌暗,脉细涩。辨证属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治宜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定眩晕。
6颈椎病5号方7天麻12g,清半夏10g,全虫9g,白芍30g,夜交藤24g,钩藤20g,云苓20g,丹参30g,葛根30g,木瓜30g。水煎,宜饭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6)痿痹型证见颈部筋惕肉瞤,颈肩背臂刺痛,肢重膝痛,酸困乏力,尿频便难,步态不稳,下肢痉挛,舌质淡紫,兼有瘀斑,苔黄,脉细弱。辨证属肝脾气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治宜滋补肝肾,健脾化湿,祛瘀通络。
6颈椎病6号方7清半夏10g,化橘红10g,云苓10g,乌梅12g,干姜6g,党参10g,熟地10g,归尾15g,白芍30g,木瓜30g,黄芪10g,地龙10g,红花60g,桃仁10g,川牛膝15g。
6外用药7①二乌膏:制川乌、草乌各等份,蜜调敷患处,3~4d更换1次。②二消膏:炒大黄、木耳炭、无名异、儿茶、紫荆皮加二乌膏组成,蜜调敷患处,3~4d更换1次。
(三)名家要方(2)
17.李大宽-固本宣痹汤
【方药】黄芪、白芍各30g,枸杞子、仙灵脾、川芎、葛根各15g,五加皮10g。
【用法】水煎,早、晚饭后分服,每日1剂,6剂为1个疗程。不愈则休息3d,再进行第2个疗程。
【功效】补益肝肾,宣痹通络止痛。
【案例】王某,男,65岁。以头痛、眩晕、视觉减退1年,加重1周为主诉,早晨起床后,转动头部时头痛加重伴眩晕,眼前有闪光和暗点。查体见颈部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X射线摄片示第5颈椎水平的钩椎关节右侧方有骨刺增生。此属椎动脉型颈椎病,即祖国医学的“骨痹”,肝肾两虚型。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健骨。选用固肾宣痹汤:黄芪、白芍各60g,枸杞子、仙灵脾、川芎、葛根各30g,五加皮20g。水煎,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连服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按语】本方用大剂量黄芪温补元气,枸杞子滋补肝肾以助生气之源,仙灵脾、五加皮补肝肾、健筋骨兼除痹痛,川芎、白芍补血活络利于病损之修复,葛根善疗项背之强痛。若用该汤药进行穴位注射,不但起到针灸的调理作用,又加入对症的药物,药证合拍,疗效显著。
18.乐石旺-仙骨散
【方药】威灵仙20份,透骨草5份,川芎2份,洋金花2份,马钱子1份。
【用法】共为末用。每晚用仙骨散30g,与适量醋调敷颈椎痛点及颈椎骨质改变处,再用纱布固定6~8h,加温外敷疗效更好。10次为1个疗程,休息5d再行下一个疗程。3个疗程愈者,休息10d,再巩固治疗1个疗程,无效者改用他方治疗。
【功效】祛风湿,行气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
【案例】陈某,女,68岁。以双腿麻木、发冷、疼痛和走路不稳,乏力3个月余为主诉,走路过多、紧张后症状明显,猛然仰头时全身麻木,双腿软弱无力,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查体见温觉减退,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等病理反射阳性,X射线摄片示第5~6颈椎椎体后缘唇样骨赘及椎管前后位缩小。此脊髓型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的骨痹之风寒湿型。治宜祛风湿,行气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选用仙骨散外敷。连用3个疗程,症状改善,休息10d后又续用1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
【按语】改善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解除痉挛,恢复其内在动力平衡,对治疗本病起着重要作用。患处外敷仙骨散,药力可直接透内,直达病所,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炎症吸收,解除神经纤维组织压迫,恢复其颈椎活动的正常功能,故能达到治疗目的。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行气血、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之功。
19.丁卫国-温经方
【方药】当归、川芎、肉桂、全蝎、吴茱萸各10g,白芍、鸡血藤各15g,葛根、伸筋草、续断各12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功效】活血通络止痛,尤其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案例】赵某,男,60岁。10d来湿疹反复发作,今日忽觉颈部呈钻顶性疼痛,尤以下颈部明显,由颈根部向右臂放射,咳嗽、打喷嚏或上肢伸展、头颈部过伸等活动后加剧。查体见颈部强直,生理性前凸减小,下颈部棘突压痛,颈椎棘突右侧有放射性疼痛,压颈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颈椎生理性前凸减小,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缩小。诊断为颈椎病寒湿凝滞型。以活血通络止痛为治则。温经方共15剂,经观察病情明显好转,后改服骨刺片、三七伤药片,连服30d,效果显著。
【按语】本方中当归、川芎、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肉桂、全蝎、白芍、葛根等温阳通络养血柔筋,伸筋草、续断等舒筋活络,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止痛功效。
20.丁卫国-活血方
【方药】当归、川芎、红花、地龙、姜黄、穿山甲、丹参、桑枝、葛根、全蝎各10g,刘寄奴、赤芍各15g,鸡血藤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每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尤其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案例】万某,男,50岁。半个月前跌伤颈部闪挫,今感右侧颈部疼痛加重,呈刀割样,由颈根部向肩、臂部放射,咳嗽时加重,常呈提肩、收臂和屈肘动作。右侧上肢沉重无力,麻木感。体检右颈部青紫瘀斑,略强直,压痛点在右颈椎棘突部,压头试验、压颈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均为阳性。诊断为颈椎病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治则。以活血方加减,当归、川芎、元胡、穿山甲、丹参、全蝎各10g,刘寄奴、赤芍各15g,鸡血藤3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个月而愈。
【按语】诊治本病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脉象加以辨证分型,不仅要着眼于颈肩背等局部,而且应将脏腑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丁卫国在临床治疗中用丹参、川芎、当归等药来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和减轻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刺激和压迫,增加椎动脉血流量,有明显疗效。
21.李奇今-透骨止痛膏
【方药】全蝎100g,白花蛇100g,威灵仙60g,川乌60g,草乌60g,乳香30g,没药30g,五加皮30g,三棱60g,莪术60g,川芎60g,赤芍30g,红花12g,当归40g,麻黄20g,桂枝20g,续断30g,地龙20g,大黄20g,生地30g,熟地30g,栀子20g,狗脊20g,羌活20g,黄丹720g,麻油1500g。
【用法】将上药放入铁锅内,兑入麻油浸泡3d。用武火煎至药呈灰黑色,将药渣捞出不用,用纱布过滤药液,再将药油放锅内文火煎至滴水成珠,除去火源后徐徐下入广丹,这时应不停搅拌,待药油的温度降到60℃、无烟气时已成,摊于已备好的布或牛皮纸上,厚度0.1~0.2cm,直径4~8cm大小备用。颈部疼痛为主者贴阿是穴、大椎穴,颈部疼痛伴上肢疼痛麻木者贴大椎穴、肩井穴、肩髃穴,腰椎不适者贴腰部疼痛明显处。每次贴用4~5d更换1次,10d为1个疗程。
【功效】通经活络,活血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冯某,女,48岁。以颈痛、左上臂疼痛及麻木1个月为主诉,左臂疼痛、麻木,遇风寒及劳累症状加重,上胸、背部、肩部、前臂桡侧及拇指和示指麻木,患处皮肤痛温觉减退,手部肌力减弱,持物不稳。时而臂和手部电击样疼痛,头部向左侧倾斜,咳嗽时有震动样痛,夜间症状加重,影响睡眠。诊断为颈椎病痹证型。治以活血通络止痛。用上药10贴而愈。
【按语】该膏具有活血祛瘀、驱风散寒、软坚散结、通络止痛作用。将药膏直接贴在病变部位及相应穴位,通过局部毛孔渗透吸收,使药直达病所,使局部血中浓度升高,进而促进局部及全身的经络疏通、气血调和,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使骨质增生引起的症状得到较快的恢复。
22.袁三-衡导入液
【方药】川乌25g,草乌25g。
【用法】上药粉碎后浸泡在50%乙醇溶液500ml中,15d后过滤去渣,取药液用,或依此比例用渗滤法配成。治疗时取作用极60cm2,将川乌、草乌液均匀洒在衬垫上,药液面置颈椎患部连阳极;辅极100cm2于患肢前臂伸侧(指端麻木者可戴湿润棉线手套,再将衬垫厚层面覆盖在掌侧)接阴极。电流0.05~0.1mA/cm2,整流后脉冲电流则大于直接电量1~3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最佳。如属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则以额-枕法平稳直流导入疗法为佳。
【功效】温经散寒,蠲痹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马某,女,49岁。以右侧颈肩疼痛麻木1个月为主诉,右侧颈肩疼痛麻木,遇风寒及劳累均可加重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手部肌力3级,持物不稳,有时手出现电击样疼痛,第5~6颈椎棘间隙及棘突旁压痛。诊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用上药,2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因机体退变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或保护性生理反应。它的类型多,病变复杂,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疗法能使骨质增生逆转及抑制其继续发展。现在的治疗仅仅是对其周围组织如肌肉、关节囊、韧带、神经根等的反应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粘连、钙化、骨化的改善或消除。
23.贺毓民-离子导入剂
【方药】①肢体病用方:草乌30g,川乌30g,苍术30g,红花15g,防己30g,牛膝30g,杜仲20g,丹参30g,木瓜30g,没药15g,秦艽30g,透骨草30g,桑枝20g。②颈椎病用方:前方去草乌、木瓜、桑枝,加羌活30g、桂枝15g、葛根30g。
【用法】加入清水没过药面2~4cm,浸泡1h。武火烧沸后,再改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至药液剩400ml,用纱网过滤取液。然后将药渣再加水400ml左右,按前法熬至剩300ml左右为止,用纱网过滤取液,将2次煎液倒在一起即可。根据骨质增生部位大小选择不同的电极。用湿水浸透布垫,双手轻轻挤去多余水分,将两电极插入布垫中。以颈部为例,将比患部稍大的4层纱布蘸满药液,置于正极铅板的布垫下放于颈部增生处,另一电极(负极)布垫放于腰部附近相应的穴位上或部位上,布垫厚的一面贴皮肤,药垫贴紧后用纱布或绷带固定好。开启电源,强度以病人能忍受为度,输出值越大治疗效果越好。一般每次治疗20~30min,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d。
【功效】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案例】杜某,女,55岁。以颈部疼痛、转动不利2个月为主诉,自觉颈椎僵硬、困重、转侧不利,并有日渐加重趋势。查体见第5~6颈椎椎体明显压痛但无放射,余椎体有广泛轻微压痛,颈前屈度消失,运动幅度减小,压头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第4~7颈椎椎体前后缘密度增高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川乌30g,苍术30g,红花15g,防己30g,牛膝30g,杜仲20g,丹参30g,没药15g,秦艽30g,透骨草30g,羌活30g,桂枝15g,葛根30g。如上所述制成正极导入剂,每次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疼痛症状大为改善。
【按语】用Ⅰ型骨质增生药物电泳治疗仪较好。根据药液的离子性导入治疗骨质增生,利用中低频与人体匹配脉冲电流,减少极化反应,降低体表阻抗,能更集中、更快、更有效地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24.宋保欣-天王消骨液
【方药】大黄、王不留行、乳香、当归、细辛、没药、五灵脂、川芎各20g。
【用法】上药经酒制、醋制后,高压煎煮过滤,装瓶备用。雾化治疗仪为宋保欣自行研制的医用器械,输出电压36V,有与治疗颈部相吻合的密封垫和产生热能及使药物雾化装置。
把浸有药液的药垫置于颈部,药垫上放置雾化治疗仪,接通电源即可。每日1次,每次治疗30min,12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8~12d。
【功效】活血通络,舒筋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王某,男,52岁。以颈项部疼痛2个月余为主诉,自诉颈部持续性胀痛,活动时加剧。查体见颈部出现前凸消失,活动僵硬,第5~6颈椎棘突有压痛,压头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椎体前缘广泛骨质增生,椎体前后缘骨密度增高。诊断为颈椎病。用天王消骨液雾化治疗,每日1次,颈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有较大改善。
【按语】现代病理、生理研究表明,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因颈椎间盘突出或骨刺挤压不同部位的组织血管,而造成不同的临床症状。颈、背部肌肉缺血性痉挛,表现为颈型颈椎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血流量下降,则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脊髓型与延髓型颈椎病是因椎管内动脉、静脉血液循环不良致脊髓缺血,从而出现脊髓损害症状。天王消骨液主要由活血化瘀药物组成,具有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改善病损处代谢障碍的作用。雾化治疗仪不仅能在体表形成相对密封的药物浓度区,而且所产生的热能一方面提高了药物分子的动能,同时也是一种温热刺激。通过药物和热能的双重作用消除病损处的瘀血和水肿,改善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病损组织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5.王莲荣-颈椎病方
【方药】黄芪20g,白芍、当归、川芎、丹参各15g,熟地30g,郁金20g,葛根30g,枸杞30g,沙苑子20g,甘草10g。
【加减】恶心呕吐者,去熟地,加法半夏;失眠者加枣仁;肩背痛者加桂枝;头痛者加白芷;手指麻木者加丝瓜络。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王某,女,60岁,因颈及右臂麻木、功能受限半个月就诊。自诉头颈部过屈、过伸均可诱发右臂疼痛麻木,不能持物,并觉沉困无力。查体见颈部生理前凸已消失,颈部僵直,活动受限,第6~7颈椎棘突压痛并有右臂放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骨质增生。诊断为颈椎病。用上方治疗1个月余,症状明显减轻。
【按语】方中黄芪益气通络,白芍、当归、川芎、丹参等养血活血,熟地、枸杞、沙苑子补益肝肾、强壮筋骨,郁金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26.李恒敏-增生汤
【方药】三棱10g,莪术10g,皂刺15g,血竭(溶化)1g,土鳖虫10g,炙山甲10g,鸡血藤30g,威灵仙12g,虎杖20g,徐长卿10g,苍耳子10g。
【加减】①颈椎增生:颈肩痛、肢麻者,加羌活10g,片姜黄10g,木瓜30g;伴眩晕或晕厥者,加葛根12g,天麻10g,半夏10g。②腰椎增生:单纯腰痛者加狗脊15g,自然铜(醋淬)10g,菟丝子15g;腰痛牵引下肢痛麻者加白芍30g,炙甘草10g,木瓜30g,生薏苡仁30g。③膝关节增生:膝痛明显者,加鹿衔草15g,独活10g,生牡蛎30g;合并滑膜炎者,加僵蚕10g,露蜂房15g,炒黄柏6g。④踝关节增生:单纯踝关节痛者,加蜈蚣2条,全蝎6g;踝关节肿痛者,加槟榔10g,制乳香、制没药各6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药渣加醋外敷。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各部位骨质增生。
【案例】曹某,女,51岁,因双上肢麻木1周来诊。主要症状为缓慢进行性双上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时有踩棉花感,开始呈间歇性发作,近二日呈持续性并加重。查体见第5~6颈椎棘突压痛,压颈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第5~7颈椎椎体后缘骨刺形成。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用上方治疗1个月,疼痛麻木消失而愈。
【按语】颈椎骨质增生发病比较缓慢,一般初期自觉颈部僵硬,活动不灵活,伴有疼痛、麻木,多采用中医药保守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才采用手术治疗。用中药内服加外敷治疗本病,即中药内服、药渣加食醋外敷,简单易行,对于解除中老年患者的疼痛有意义。增生汤有活血化瘀、软坚镇痛及消炎作用,药渣再加食醋之酸以加强软坚渗透功效,酸入肝入血分,通过血液循环而酸化软骨,使原骨刺变软或抑制再生小骨,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27.沈达莱-活血消炎膏
【方药】血竭10g,乳香10g,没药10g,白芷10g,荜茇10g,大黄10g,黄连10g,肉桂10g,冰片5g。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成30%软膏,备用。根据患部面积涂敷适量活血消炎膏,并加适量超声耦合剂,将PW-2型多功能超声治疗仪开启,功率定在1.2~1.8W,根据患病部位选用A型或B型治疗插头。将超声治疗仪插头紧密接触患部,并缓慢移动,每次治疗15min,5次为1个疗程。
【功效】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案例】陆某,女,47岁,以颈部及左上肢疼痛、活动受限1年为主诉。自诉颈部疼痛伴左上肢放射性疼痛,晨起、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压头试验阳性,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属于颈椎病气血瘀滞型,治宜活血通络、行气止痛,选用活血消炎膏治疗。经治10d后,颈部及左上肢疼痛缓解,3个月后疼痛症状消失,活动功能恢复。
【按语】在选用药物方面采用活血行气通络之品,如血竭、乳香、没药活血止痛;白芷、荜茇辛香走窜,行气止痛;大黄、黄连、肉桂三者合用,寒热兼治;冰片既通络止痛,又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为使以上药物易于透过皮肤屏障,提高疗效,采用PW-2型多功能超声治疗仪协同作用。超声波可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同时,高频超声波可穿透深部组织,声能转化为热能,产生温热效应,超声的机械振荡作用又对患部起到微细的机械按摩作用。中药加超声透入,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改善微循环,促使炎症消退,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因而对各种急慢性炎症、疼痛性疾患有明显的疗效。
28.丁卫国-颈麻方
【方药】当归、川芎、桂枝、炙川乌、木瓜、地龙各10g,丹参、黄芪、白芍、熟地各15g,鹿衔草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5~30d后改服骨刺片和六味地黄丸。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主治颈椎病手指麻木甚者。
【案例】刘某,女,61岁,在车祸中头突然后仰,当时活动受限,手指麻木较甚。查体见颈椎钩椎关节骨刺伸入椎间孔内,压颈试验阳性。经上述方治疗,连服1个月症状减轻,再服1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方用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黄芪、白芍、熟地益气养血,桂枝、川乌、木瓜、地龙、鹿衔草等温经散寒、通络止麻,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功效。
29.丁卫国-颈痿方
【方药】炙黄芪、鸡血藤各30g,鹿角片、骨碎补、牛膝、鹿衔草、木瓜各12g,龟板、生地、熟地、仙灵脾、枸杞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症状好转后改服骨刺片。阳虚者合金匮肾气丸同服,阴虚者合知柏地黄丸同服。
【功效】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主治肝肾亏虚型颈椎病(即脊髓型颈椎病)。
【案例】梁某,男,42岁。1个月前不慎摔伤,致使颈椎活动受限,缓慢进行性双下肢麻木、发冷、疼痛,走路无力,CT示第5~7颈椎部位脊髓受压。服用上药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又服半月症状大部分消失,再服半月症状完全消失,后未复发。
【按语】方中黄芪补气;生地、熟地等补血;鹿角片、龟板、仙灵脾滋补肝肾之阴,温壮肾阳;木瓜、鸡血藤等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之效。
30.梁兆松-通经除痹汤
【方药】黄芪30g,葛根20g,桂枝10g,川芎12g,桑枝20g,鸡血藤20g,羌活12g,威灵仙15g,姜黄12g,路路通20g,地龙15g,炙甘草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
【功效】宣痹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李某,男,59岁,工人。右肩部疼痛,呈针刺样窜痛。有时伴头晕耳鸣,手指和前臂酸软无力、麻木,有持物坠落现象。颈部活动明显受限,第6~7颈椎棘突及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前臂及手指感觉减退,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现象。舌质淡,苔厚腻,脉弦。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用上方,连服3个月,前臂及手指麻木消失,颈肩疼痛减轻,肌力恢复。继服1个月,牵拉试验阴性,压头试验阴性,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方中黄芪为益气之要药,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葛根祛风寒之邪,近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对改善脑血流量和扩张脑血管有一定作用,具有活血与治疗颈项强痛的功效;桂枝能祛风寒湿,通血脉,利关节,走经络而止痛,为治痹痛要药;川芎辛温香窜,能上行至巅顶,下达血海,旁通四肢,外至皮毛,为治血行气良药;桑枝善于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对风湿痹痛、四肢麻木拘挛皆有良好效果;鸡血藤补血行血,活血之力较强,舒筋通络功效尤著;羌活长于散肌凑寒湿,通利关节,头身尽痛之风寒湿痹、肢体顽麻不遂非此不能除;威灵仙既可祛在表之风,又可化在里之湿,通经达络,可导可宣,对筋骨酸痛、肌肉麻痹皆有一定作用;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有活血通经、行气止痛、祛风疗痹之效,以其辛散横行,对上肢之疼痛尤为专长;路路通既能行气又能通经;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畅通血气,引药入经;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消瘀通络、搜风祛寒、除湿疗痹之功,则风、寒、湿、疲邪均得以蠲除,经络得通,气血流畅,疾病乃愈。
31.杨笃权-舒颈汤
【方药】黄芪30g,当归30g,桂枝9g,川乌、草乌各9g,乌梅20g,续断、乌蛇、狗脊、葛根各12g,夜交藤24g。
【用法】每剂煎500ml,药液分2~3次1d内服完。
【功效】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案例】吴某,男,40岁,干部,因颈肩疼痛影响穿衣服和工作3个月余来诊。检查见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右肩关节外展70°,第4~5颈椎横突右侧压痛,压头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第4~6颈椎椎体肥大样改变。CT检查示第4~5颈椎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予上方连服1个月,颈肩疼痛症状完全缓解,右肩关节上举180°。
【按语】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即颈型颈椎病,也就是通常说的“落枕”,在病因上与风寒湿有密切关系。由于年高则肝肾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袭,故项强、肩背痛,患肢手指麻木抽搐疼痛。治宜补肝肾、益气血、祛风寒、通络止痛。舒颈汤是在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化裁而来的。方中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夜交藤、续断、狗脊补肝肾、壮筋骨以固其本,葛根、桂枝、川乌、乌蛇、乌梅以祛风寒、通经络、舒挛急、止痹痛,共奏补肝肾、壮筋骨、舒颈止痛之效。另外,对颈椎病的治疗,恢复其生理形态是治疗前提,因而对于颈椎曲度改变甚至变直或有反曲的患者除内服中药外,还可加颈枕来辅助治疗,以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弯曲弧度。
32.蔡庆权-蠲痹汤
【方药】羌活20g,独活30g,桂枝20g,秦艽30g,当归20g,川芎15g,甘草15g,海风藤30g,桑枝20g,乳香、木香各30g。
【加减】游走不定者,中医谓风气盛,为行痹,治疗中加大驱风药物用量;以筋挛痛为主者,中医称寒气盛所致,为痛痹,治疗时加大活血舒筋药物用量,如草乌、附子一类;关节浮肿重坠者称着痹,为湿气盛,治疗时应加用驱风湿药物,如防己、薏苡仁一类;久病多虚者,治疗过程中宜加用除湿痹之圣药白术以益气除湿,配伍益气实卫之黄芪以提高疗效;对久治不愈者加入搜风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虫及活血药如桃仁、红花之类。另可外用骨科熏洗方,方由海风藤、入地金牛、青皮、毛麝香、桂枝、豆豉、荆芥各20g组成。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蠲痹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杜某,女性,70岁,离休干部,颈肩疼痛2年余。时见指端发麻,肩关节不能上举,影响穿衣、梳头,伴有头昏、耳鸣,于1995年3月开始诊治。血压165/90mmHg,颈部活动受限,左侧肩关节外展60°,第4~5颈椎横突左侧压痛,压头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X射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前曲消失,第3~7颈椎增生肥大改变,第4~5颈椎椎间隙狭窄。CT检查见第4~7颈椎椎间盘突出,诊断为颈椎病混合型。服用蠲痹汤加减,并外用骨科熏洗方,经用上述治疗,患者感疼痛减轻,颈部活动轻松,耳鸣症状缓解,左臂可上举160°,穿衣、梳头自如。
【按语】颈椎病病因比较复杂,常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寒热交错等,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血气痹者以散风为主、除寒祛湿为辅,大抵参以补血,取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痛痹者以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为辅,大抵参以补火,取用热则通、寒则凝塞、痛则不通之意;着痹者以燥湿为主、祛风散寒为辅,大抵参以补脾,盖土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以上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配合用颈椎前外侧封闭,可以消除颈源性疼痛。由于患病时间长,肩部肌肉韧带常发生粘连、挛缩,可配合按摩以松解粘连,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恢复活动。
33.丁卫国-舒经方
【方药】桂枝、羌活、白芷、当归、防风、姜黄、威灵仙、伸筋草、木瓜各10g,白芍、鸡血藤各15g,葛根12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主治经枢不利型颈椎病(颈型)。
【案例】刘某,女,35岁。以颈部疼痛、不能活动1周为主诉,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常在清晨睡醒后出现,活动时加剧,颈部僵硬,舌质淡,苔薄白,脉数。X射线摄片示中度颈椎改变。诊为颈椎病颈型。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为治则。服用舒经方1个月,病渐好转,疼痛消失。
【按语】方中桂枝温经通络,羌活、白芷、防风、威灵仙等祛风湿、止疼痛,当归、鸡血藤、白芍、木瓜等活血舒经,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34.龚显琳-电熨药
【方药】甲组:桂枝3g,赤芍3g,川芎1g,乳香1g,草乌3g,羌活3g,独活3g,干姜5g。乙组:赤芍4g,川芎1g,三棱3g,莪术3g,乳香1g,草乌2g,当归4g,丹参4g,威灵仙4g,木瓜3g,透骨草3g。
【用法】上药按组分别粉碎,分别装入布袋,每包药重量为200~250g。取蒸透的热布药袋2个,晾至约50℃置于患部,在药袋上依次放上电极板、塑料布,纱布固定,作用极选为阴极。接通电源,缓慢调节输出电量,以有蚁走样感觉且能忍受为宜,每次治疗时间20~25min,每周4~6次为1个疗程,休息10d左右开始第2个疗程,甲组、乙组药每用5d交替1次。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功效】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治颈椎病。
【案例】李某,女,37岁。以颈部疼痛半个月余为主诉,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伴头痛、心慌、闷气、眩晕、视力减弱等。舌质红,苔薄黄,脉微数,X射线摄片示中度颈椎病变。诊为颈椎病。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按上法治疗,2个疗程而愈。
【按语】方中桂枝、赤芍、羌活、独活等散风寒、活血通络,乳香活血化瘀,草乌、干姜等温阳散寒。上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35.张禄堂-外洗方
【方药】闹羊花、红花、川椒、当归、透骨草、伸筋草、艾叶、海桐皮各20g。
【用法】水煎外洗,每次洗半小时,每日2次,连续洗2周为1个疗程。
【功效】祛风散寒,通络除痹,活血化瘀。主治颈椎病局部肌肉痉挛明显、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者。
【案例】李某,55岁。以颈部僵硬、活动受限1个月为主诉,颈部肌肉痉挛,颈部僵硬,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肩背部,不能仰俯、旋转,偏头痛反复发作,每次发作3~4d自行缓解。此属颈椎病。以祛风散寒、通络除痹、活血化瘀为治则。用上方外洗1个月,痉挛减轻,僵硬消失,活动范围扩大。
【按语】方中当归、红花活血化瘀;闹羊花、川椒、伸筋草、透骨草、艾叶、海桐皮等祛风散寒,通络除痹,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反复洗浴局部可收效。
36.戴自明-颈椎病方
【方药】风寒湿痹型:生麻黄、川芎、细辛各6g,桂枝9g,炒白芍、当归、羌活、僵蚕、姜黄各12g,刘寄奴15g,炒葛根24g。
痰瘀痹阻型:桃仁、威灵仙各12g,红花、川芎、当归、胆南星、白芥子、钩藤、地龙各9g,地鳖虫6g,路路通30g,全虫(研末吞服)3g。
肝肾虚损型:菟丝子、熟地黄、补骨脂、当归身、制狗脊、炒白芍各12g,山萸肉、白僵蚕、片姜黄、川芎各9g,炙黄芪、鸡血藤各30g。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化瘀散结,通经活络,补益肝肾。
【案例】钟某,女,45岁。以左颈肩臂疼痛、麻木、肌肉萎缩半年余为主诉,左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松弛,无酸痛、酸麻感觉,肌力1级,丧失劳动能力。此属颈椎病。治以祛风散寒除痹,化痰散结,通经活络,补益肝肾。方药:菟丝子12g,熟地黄12g,补骨脂12g,当归身12g,制狗脊12g,炒白芍12g,山萸肉9g,白僵蚕9g,片姜黄9g,川芎9g,炙黄芪3g,鸡血藤30g。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2个月,肌力达4级,已能进行轻微活动。
【按语】不论本病临床症状如何繁杂,其主要病机不外乎经络郁闭,气血不和,营卫运行不畅,上下不通。治当以通为要,或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或活血化瘀。若配合刺络拔罐,针药并用,则内外得通,筋脉通利,营卫调和,气血畅顺,则痹痛可蠲。
37.金合-四虫药酒
【方药】地龙45g,乌蛇45g,土元45g,蜈蚣30条,桂枝45g,葛根45g,续断10g,生杜仲45g,冰糖250g,普通白酒1000ml。
【用法】前9味共为细末,浸泡于白酒内密封,7d后打开,滤去药渣即可饮用。每日服2次,每次25~50ml,10d为1个疗程。
【功效】通经活络,散瘀止痛,强筋壮骨。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案例】郭某,女,55岁。以右肩臂和上胸背部麻木1年为主诉。患处麻木、酸困,夜间加重,查体见局部皮肤痛觉、温度觉减退,右上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击顶试验阳性。X射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弯曲变直,第4~6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此证属神经根型颈椎病。治宜通经活络,散瘀止痛,强筋壮骨。选用四虫药酒,服用20d,患者自诉症状明显减轻,继服1个月后麻木、酸困完全消失。
【按语】神经根型颈椎病按中医辨证属痹痛型,病因为肝肾不足、劳伤筋骨或风寒湿邪侵袭,以致经脉瘀阻、营卫不和、气血失调。治当通经络、逐风寒、补肝肾、荣筋骨。方中诸药合用使经脉通、气血和、津液布,则经筋得以濡养,风寒湿瘀得以祛除,故颈项僵急可缓,颈臂疼痛、麻木等症可除。
38.王学荣颈椎病酒剂
【方药】全当归30g,生地60g,仙灵脾30g,沙苑子30g,枸杞子30g,狗脊30g,肉苁蓉30g,桂圆肉30g,远志20g,母丁香30g。
【用法】将上述诸药以白酒1500ml封口浸泡72h后放入锅内,以文火蒸半小时后滤出酒,置瓶中封口备用。
服药方法:每次30ml,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通经络,祛风寒。主治颈椎病。
【案例】李某,女,32岁。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右上肢放射性疼痛2个月余为主诉。右颈部疼痛,颈部向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劳累后加重,疼痛时而沿上肢放射到手部,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为肝肾亏虚型颈椎病。治宜活血通络,补益肝肾。服用上药酒1个月而愈。
【按语】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肝肾两虚、风寒外袭、经络瘀阻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方中以生地补肾益精而生髓,当归养肝血柔筋脉。《神农本草经》有生地“逐血痹”,且地黄得酒证者良的说法。当归善活血通络,两药相伍,补肝肾而化瘀通络,共为主药,辅以枸杞子、桂圆肉、肉苁蓉、沙苑子补精血、益元阳,使阳生阴长,阴阳双补,仙灵脾、狗脊、白酒补肝肾,壮筋骨,温行血脉,祛风寒湿之邪。因本病常引起心肾不交或胃气上逆而致失眠、呃逆、呕吐,故佐远志以交通心肾、安神明,丁香和胃降逆。诸药合用共达补肝肾、壮筋骨、通经脉,祛风寒之功。如此则骨壮、筋柔、瘀化、邪散而病解。
(四)述评
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又称颈椎综合征。该病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人到中年气血渐亏,阳气渐衰,督脉空虚,阳气不用,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首犯足太阳膀胱经,壅滞风府,致足太阳经枢不利,营卫不和;或因跌倒损伤,经络受损,瘀血内停,或因积劳成疾,肝肾亏损,督阳不运,痰凝血瘀,皆成颈椎病。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正虚是本,邪犯为标。现以内外因分述之。
1.颈椎病的病因
(1)内因
1)先天畸形颈椎管狭窄等
各种先天畸形出生时即已存在,一般40岁以后发病,说明先天畸形引起颈椎病症状与年龄、劳损、风寒等各种因素有关。如先天性的椎管狭窄,青年时并无症状,中年以后由于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常诱发或加重颈椎管狭窄的症状。
2)肝肾亏虚、筋骨衰退
此为本病的重要原因。肾藏精、主骨,《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男子五八肾气衰……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身体重,行步不正”,概括地叙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脏气衰退,筋骨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症状,颈部的筋骨也有同样的演变规律。
(2)外因
1)急性颈椎外伤
包括颈椎的外伤性轻度骨折、轻微移位及颈部的重要挫伤,可伴有颈椎间盘的损害及颈神经根的症状。
2)慢性劳损
这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有关,例如缝纫、书写、打字等职业长期低头工作,可引起颈部关节囊、韧带松弛乏力,从而加速颈椎的退行性变化而逐步发生症状。
3)风寒湿邪
中老年人由于体虚、腠理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易于侵袭从而邪气痹阻经络、气滞血瘀引起酸痛不仁等症状。
4)邻近部位的疮肿
如咽部的乳蛾、喉痛,颈后部的对口疮、偏对口疮等急性疮肿,热毒壅滞、红肿化脓,可波及邻近的颈椎,引起韧带松弛等变化。疼痛使部分肌肉痉挛收缩,引起颈部疼痛、强直、斜颈,X射线摄片示颈椎半脱位。
2.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证型很多,目前比较通行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颈型)、痹证型(神经根型,即颈臂综合征)、痿证型(脊髓型)、眩晕昏厥型(椎动脉型)、五官型(交感神经型)。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常见。
(1)落枕型颈椎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其盛,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放射至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伴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3~5d后可有一段时间的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
颈椎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两臂痛者,按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麻木和萎缩三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疼痛、酸胀,肌力减退,肌张力也有减弱,大多是一侧肢体发病,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倾斜,以减轻不适。咳嗽可伴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强迫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或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影响劳动,造成残废,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亏虚,筋骨萎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萎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萎细或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肢体萎废,步履蹒跚,跌倒,最后无力行走,形成瘫痪重症,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昏厥型颈椎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或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易恶心,或皮肤多汗、少汗,血压忽高忽低,心跳加速等。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为积劳伤颈加之外感于邪、内损肝肾所致。肝肾不足为本虚,挛急麻痹、肝阳上亢为标实。治法以补为主,以通为辅。补则益气养血,培补肝肾,筋骨得以濡养。通法有二:风寒湿邪沉伏经络者以舒风通络为主,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者以滋阴潜阳为主,是以降为通的原则体现。临证处治既要针对病因,又要针对病位,还要全面考虑应用内服、外敷中药,再配合牵引、手法按摩、颈托支撑固定、自我练功、纠正睡眠姿势等综合措施,一般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代医学也认识到颈椎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学者主张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