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脘腹痛
17188400000006

第6章 胃黏膜脱垂症

(一)概述

胃黏膜脱垂症是由于胃黏膜异常松弛,逆行突出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临床以后者多见。本病形成主要与胃窦部炎症有关,常合并有胃及十二指肠炎及溃疡,故其症状常为溃疡症状所掩盖。临床表现为上腹不规则间歇疼痛,部位、性质与球部溃疡相似,但常无节律性,进食或碱性药物亦不能缓解疼痛,有时进食后反可加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常应做胃肠钡剂检查确定诊断。也有很多病例可不出现症状。本病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若严重及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伴有剧烈的上腹部疼痛,持续性呕吐、经治疗无效者也应考虑进行手术。

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心腹痛”、“呕吐”、“腹胀”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饮食、情志及脾胃虚弱有关。中医辨证以虚证为多见,病程久延亦见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审因治疗可根据症候类型,参考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有关治疗内容。

(二)名家要方

1.蒲辅周香砂保和丸加减

【方药】法半夏30g,茯苓30g,陈皮30g,枳实15g,炙甘草15g,鸡内金(炮)30g,草蔻仁15g,香椽皮15g,制香附15g,山楂15g,炒麦芽30g。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饭后服2.1g,白开水送下。

【功效】化湿消滞,调和肠胃。

【案例】刘某,男,49岁。1960年9月1初诊。经常胃脘痛,食纳欠佳,无嗳气及吐酸,大便偏燥,2~3天1次。手心常出汗,睡眠不宁。曾检查为胃窦部黏膜脱垂。脉弦缓有力,舌淡苔秽腻,属肠胃失调,治宜调和肠胃。投以上方,每次饭后服2.1g,白开水送下。临睡前再服桑椹膏1小匙,温开水冲服。服用上方后,胃脘胀痛减,饮食增加,睡眠见安,大便正常,手汗减,脉弦略减,秽苔未净,原方加茵陈30g,服法同前。继服30剂,胃部胀痛基本消失,停药后又感腹胀但不痛,食纳、二便、睡眠均正常。原方续服,诸证消失。

【按语】本例患者胃痛,纳差,大便偏燥,诊为胃窦部黏膜脱垂,用香砂保和丸加减,共研细末,开水冲服,取其缓图。患者年近半百,睡眠不宁,合用桑椹膏益阴安神,调理数月而获愈。

2.夏度衡肝胃百合汤加味

【方药】百合18g,柴胡、郁金、川楝子、乌药、黄芩、丹皮各10g,蒲公英、生牡蛎各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疏肝理气止痛。

【案例】刘某,男,45岁,工人,1984年10月3日初诊。反复胃脘痛15年,近年来频发。6月16日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曾服西咪替丁2个月,疼痛不解,故求中医药治疗。初诊见:胃脘隐痛,连及两胁,呃气,得食得温痛减,纳差,餐后腹胀,泛吐清水,口苦口臭,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略数。10月13日胃镜检查:幽门黏膜充血,胃窦角伴大小弯黏膜均充血水肿,红白相间,胃窦部前壁及后壁各有一粗隆黏膜伸入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前壁见约0.7cm×0.4cm之凹陷性溃疡,白苔分泌覆盖。印象:①胃溃疡;②慢性浅表性胃炎;③胃黏膜脱垂。辨证属寒热相杂,治以疏肝和胃,寒温并进。服上方3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口臭消失,原方去蒲公英,加明党参10g,守方服2个月半,诸症消失。1985年5月2日胃镜复查:胃溃疡与胃黏膜脱垂已愈合痊愈,浅表性胃炎好转。8月20日随访胃痛未复。

【按语】肝胃百合汤是夏度衡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方,夏老临证时,治脾胃常佐以治肝,治肝胆常辅以治脾胃,相得益彰。本患者系寒热错杂之证,故于肝胃百合汤中加蒲公英以清热,良姜以温中,牡蛎、甘草收敛生肌,修复胃黏膜,诸药相伍,共奏疏肝和胃,寒热并调之效。

3.姜春华活血祛淤止痛方Ⅰ

【方药】丹参9g,当归9g,桃仁9g,三棱9g,莪术9g,九香虫9g,刺猬皮9g,五灵脂9g,生大黄9g,红花6g,乳香4.5g,没药4.5g,全栝楼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口服。

【功效】行气活血,祛淤止痛。

【案例】邹某,46岁,教师。胃痛持续年余,中西药物治疗罔效,经胃肠钡餐检查发现有胃溃疡及胃黏膜脱垂症。半月来胃脘部剧痛,如锥刺刀割,发作有节律性,食后更甚,痛有定处,胃部坚硬拒按,泛恶,大便硬而黑,隐血(□)。舌质紫暗,边有淤斑,苔薄,脉弦涩。药后大便日行3次,胃部坚硬顿消,5剂后胃痛已止,大便隐血转阴。原方去大黄,续服7剂而愈。

【按语】本方适用于胃溃疡及胃黏膜脱垂症,气滞血淤之胃痛,方以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丹参、五灵脂以及乳香、没药、生大黄等大队行气活血、破血逐淤之品为主,方证颇为契合。

4.李寿山健中调胃汤

【方药】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姜半夏10g,公丁香7.5g,降香15g,炙甘草10g。

【用法】姜枣引,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气、温中降逆。

【案例】丁某,女,24岁,1978年1月18日初诊。既往有胃痛史4年,钡透诊断为: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胃黏膜脱垂症。1977年4月曾有呕血,血止后经常胃脘隐痛、嘈杂吐酸、嗳气不舒、痞满胀闷、偶有泛恶欲吐、但食纳尚佳,便结。近因饮食不节,前症加重,因来就诊。诊脉弦细,舌红无苔。证属脾胃虚弱,夹饮夹淤之胃脘痛证。给以上方,服药1剂,痛减。3剂后胃痛减半,恶心泛吐清水已止,噫气嘈杂大减,唯大便尚不通畅,证属脾约不为胃行其津液之故。原方再服4剂,一切症状消失,遂停药观察,注意饮食调养,精神愉快,数日后完全康复。1979年追访,一切良好,偶因受寒或生气而胃痛小作,照方服二三剂即愈。

【按语】本案证属脾胃虚弱,夹饮夹淤之证,故用六君子汤健脾和胃佐以化饮。方中伍公丁香温中降逆,配降香化淤止痛,由于药证相符,故能收到良好之效。唯药后大便秘而不畅,此种便秘,非热结阳明之燥秘,乃脾约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之秘,故不用通里泻下之药,仍治以健脾和胃,不通便而便自畅。

5.张德超升阳益胃汤

【方药】党参10g,蜜炙黄芪15g,炒白术10g,川黄连3g,法半夏6g,陈皮8g,茯苓10g,炙草3g,泽泻6g,防风、羌活,春柴胡各3g,白芍药10g,生姜3片,红枣7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升阳益胃,燥湿泄浊。

【案例】管某,男,21岁,建筑工人,病脘痞作胀两年余。近1个月来,痞胀加重发作,食后嗳气,饥则作痛,嘈杂,舌苔薄黄,舌质红,脉缓滑。胃镜检查见:胃底黏液糊,多量胃液潴留,胃窦水肿,皱襞增粗,突入球部,幽门松弛。胃镜检查示:胃黏膜脱垂;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切片:示慢性中度浅表性炎症。证属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湿浊中阻。予升阳益胃汤5剂后,痞满较宽,嘈杂亦减,脘痛已止。继以原方,随证进退,调治2月,康复,参加劳动。

【按语】本方适用于胃黏膜脱垂症。方以参、芪、术、草,合以柴胡、羌活、防风,升阳益胃以治本;茯苓、陈皮、半夏燥湿邪,和胃降逆;黄连清余热,并厚肠胃,以治标;泽泻助苓、夏以祛湿;白芍制肝以安胃;姜枣调营卫,以建中州。诸药合用,共奏升阳益胃,燥湿泄浊之效。

(三)述评

胃黏膜脱垂症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同时存在,故易为其他胃病引起的症状所掩盖。只有靠X射线钡剂造影来确诊。本病也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脾胃虚弱、病邪犯胃、肝气郁结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阻滞,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上述诸方中多以调理气机,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法,再根据不同的兼证或佐以消食导滞,或活血化淤,或疏肝理气,或升阳益气等法。根据上述案例,胃黏膜脱垂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实证和虚实夹杂证。

1.实证:治疗应针对不同的病邪,以祛邪为主。若湿浊中阻,气机不畅,肠胃失调者,蒲辅周先生采用化湿消滞、调和气机之香砂保和丸加减;若淤血内停、阻碍气机者,姜春华教授采用活血祛淤之法,投以活血祛淤止痛方,若肝胃不和、寒热相杂者,夏度衡教授采用疏肝和胃、寒温并进之肝胃百合汤。

2.虚实挟杂证:本病主要病机是脾胃气机阻滞,气血生化不足,血虚无以自养则黏膜松弛,气虚无以升提则黏膜滑脱,而呈现本虚标实之证,治宜扶正祛邪为法。若因饮食劳倦、内伤脾胃湿浊中阻者,张德超采用升阳益胃、燥湿泄浊之升阳益胃汤;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气血生化无源、水湿内停,而成夹饮夹淤之证,李寿山先生用健中调胃汤健脾益气,温中降逆。

总之,胃黏膜脱垂症的治疗,首先当辨别虚实,属实证者,首当祛邪,然属虚证者很少是单纯虚证,往往是虚中挟实,故当以扶正祛邪为法。另外,本病常伴有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在治疗时应注意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