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本
【释名】藁茇(《纲目》)、鬼卿(《本经》)、地新(《本经》)、微茎(《别录》)。李时珍说:古人香料用之,呼为藁本香。
【集解】李时珍说: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
【气味】(根)辛,温,无毒。元素曰:足太阳本经药。
【主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本经》)
【发明】元素曰: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颠顶痛非此不能除。
【附方】大实心痛,已用利药,用此彻其毒:藁本半两,苍术一两,作二服。(《活法机要》)
白芷
【释名】白(音止,又昌海切)、芳香(《本经》)、泽芬(《别录》)、苻蓠(《别录》)、(许骄切)、莞(音官)、叶名(音力)麻、药(音约)。李时珍说:徐锴云:初生根干为芷,则白芷之义取乎此也。
【集解】《别录》记载:白芷生河东川谷下泽,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根
【修治】李时珍说:今人采根洗刮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本经》)
【发明】李杲说: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附方】偏正头风:百药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两五钱,川芎炒、甘草炒、川乌头半生半熟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细茶、薄荷汤调下。(《谈野翁试效方》)
芍药
【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余容(《别录》)、(《别录》)。白者名芍药(《图经》)、赤者名木芍药。李时珍说:芍芍,犹约也。约,美好貌。此草花容约,故以为名。罗愿《尔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勺,故得药名,亦通。
【修治】李时珍说: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
【发明】李时珍说: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土。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补气,白治血,欠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
【附方】腹中虚痛: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洁古用药法象》)
牡丹
【释名】鼠姑(《本经》)、鹿韭(《本经》)、百两金(《唐本》)、木芍药(《纲目》)、花王。
【集解】《别录》记载:牡丹生巴郡山谷及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根皮
【修治】雷说:凡采得根日干,以铜刀劈破去骨,锉如大豆许,用清酒拌蒸,从巳至未,日干用。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寒热,中风瘛,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本经》)
【发明】李杲说: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
【附方】伤损瘀血:牡丹皮二两,虻虫二十一枚,熬过同捣末。每旦温酒服方寸匕,血当化为水下。(贞元《广利方》)
【附录】鼠姑。《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咳逆上气,寒热鼠瘘,恶疮邪气。一名,生丹水。
山柰
【释名】山辣(《纲目》)、三柰。
【集解】李时珍说: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
根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风虫牙痛。入合诸香用。(时珍)
【附方】一切牙痛:三柰子一钱,面包煨熟,入麝香二字,为末。随左右一字入鼻内,口含温水漱去,神效。名海上一字散。(《普济方》);面上雀斑:三柰子、鹰粪、密陀僧、蓖麻子等分,研匀,以乳汁调之,夜涂旦洗去。
山姜
【释名】美草。李时珍说:与杜若之山姜,名同物异也。
【集解】李时珍说: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根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腹中冷痛,煮服甚效。作丸散服,辟谷止饥。(弘景)去恶气,温中,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藏器)
花、子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调中下气,破冷气作痛,止霍乱,消食,杀酒毒。(大明)
益智子
【释名】时珍曰: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与龙眼名益智义同。
【集解】藏器曰:益智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
仁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志)
【发明】刘完素曰:益智辛热,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
【附方】小便频数:脬气不足也。雷州益智子盐炒,去盐,天台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名缩泉丸。(朱氏《集验方》)
肉豆蔻
【释名】肉果(《纲目》)、迦拘勒。李时珍说: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故名。
【集解】李时珍说:肉豆蔻花及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暖脾胃,固大肠。(时珍)
【发明】李时珍说: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
【附方】冷痢腹痛不能食者:肉豆蔻一两去皮,醋和面裹煨,捣末。每服一钱,粥饮调下。(《圣惠方》)
姜黄
【集解】、宝鼎香(《纲目》)。李时珍说: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色。(即蓬莪术)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气味】(根)辛,苦,大寒,无毒。陈藏器说:辛少苦多,性热不冷。云大寒,误矣。
【主治】心腹结积忤,下气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唐本》)
【发明】李时珍说:姜黄、郁金、药(蓬莪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姜黄兼入脾,兼治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
【附方】心痛难忍:姜黄一两,桂三两,为末,醋汤服一钱。(《经验后方》)
茉莉
【释名】柰花。杨慎《丹铅录》记载:晋书都人簪柰花,即今茉莉花也。
【集解】李时珍说:茉莉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其性畏寒,不宜中土。
花
【气味】辛,热,无毒。
【主治】蒸油取液,作面脂头泽,长发润燥香肌,亦入茗汤。(时珍)
根
【气味】热,有毒。
【主治】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节脱臼接骨者用此,则不知痛也。(汪机)
【附录】素馨。李时珍说:素馨亦自西域移来,谓之耶悉茗花,即《酉阳杂俎》所载野悉蜜花也。枝干袅娜,叶似茉莉而小。其花细瘦四瓣,有黄、白二色。采花压油泽头,甚香滑也。
郁金香
【释名】郁香(《御览》)、红蓝花(《纲目》)、紫述香(《纲目》)、草麝香、茶矩摩(佛书)。时珍曰:汉郁林郡,即今广西、贵州、浔、柳、邕、宾诸州之地。《一统志》惟载柳州罗城县出郁金香,即此也。《金光明经》谓之茶矩摩香。此乃郁金花香,与今时所用郁金根,名同物异。
【集解】陈藏器说:郁金香生大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气味】苦,温,无毒。陈藏器说:性平。
【主治】蛊野诸毒,心腹间恶气鬼,鸦鹘等一切臭。入诸香药用。(藏器)
藿香
【释名】兜娄婆香。
【集解】掌禹锡说:按南州《异物志》记载: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叶似水苏,可着衣服中。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出交、九真、武平、兴古诸地,吏民自种之,榛生,五六月采,日干乃芬香。
枝、叶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止霍乱心腹痛。(《别录》)
【发明】李杲说:芳香之气助脾胃,故藿香能止呕逆,进饮食。
【附方】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
叶
【修治】见泽兰下。
【气味】辛,平,无毒。李杲说:甘,寒。
【主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本经》)
【发明】李时珍说:按《素问》记载: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附方】食牛马毒杀人者。省头草连根叶煎水服,即消。(唐瑶《经验方》)
马兰
【释名】紫菊。李时珍说:其叶似兰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称物之大者为马也。
【集解】陈藏器说:马兰生泽旁,如泽兰而气臭,楚词以恶草喻恶人,北人见其花呼为紫菊,以其似单瓣菊花而紫也。又月山兰,生山侧,似刘寄奴,叶无桠,不对生,花心微黄赤,亦大破血,皆可用。
根、叶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主诸疟及腹中急痛,痔疮。(时珍)
【发明】《医学集成》记载:治痔用马兰根,捣傅片时,看肉平即去之。稍迟,恐肉反出也。
【附方】绞肠沙痛:马兰根叶,细嚼咽汁,立安。(《寿域神方》)
【附录】麻伯。天雄草又曰:味甘,温,无毒。主益气阴痿。生山泽中,状如兰,实如大豆,赤色。
薄荷
【集解】菝、蕃荷菜、吴菝(《食性》)、南薄荷(《衍义》)、金钱薄荷。李时珍说:薄荷,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入药以苏产为胜。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
【气味】(茎叶)辛,温,无毒。元素曰:辛、凉。
【主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大解劳乏,亦堪生食。(《唐本》)
【发明】时珍曰:薄荷入手太明、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附方】风气瘙痒:用大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