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胸胁痛
17189100000002

第2章 心肌炎

(一)概述

心肌炎是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在体检中出现率约为5%。近年来风湿热或白喉等所致心肌炎逐渐减少。原因不明即所谓特发性心肌炎,其病因现多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以20~30岁最多,男性多见于女性,发病季节以夏秋季为高。病毒感染后30%~50%的人发病。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均可引起心肌炎,而以前三者最为重要。传染源为患者及无症状带菌者,通过粪及口途径传播。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认为是病毒对心脏的直接作用;也有人认为是抗原-抗体作用的结果。病理改变主要为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变性坏死和疤痕愈合等。其轻微者呈局灶性病变,对心脏血流动力学不产生明显影响,仅引起心电活动的异常或心肌的复极障碍或呈隐匿经过而无任何症状。重者心肌细胞水肿、溶解、坏死严重,病变广泛,可引起心脏扩大或(和)心脏泵功能衰竭,甚至猝死。

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常先有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体检可见到与发热程度不平行的心动过速,各种心律失常可听到第三心音或杂音。或有颈静脉怒张、肺部啰音、肝肿大等心力衰竭体征,重者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心电图可见ST-T改变,R波减低,病理性Q波和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房室传导阻滞,室性过早搏动等。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血清学检查血清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转氨酶增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等有助于诊断,血清病毒中和抗体、补体结合反应需反复测定。发病后3周间两次血清的抗体滴定度有4倍增高为病毒感染的阳性指标,心肌放射性核素显像法似更有助于判断心肌炎性反应和损伤,心肌穿刺或心肌活检可提供可靠依据。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温毒”、“心悸”、“怔忡”、“胸痹”、“猝死”等范畴。常因正气不足,温热疫病之邪侵入人体而形成。素体正虚是发病的关健,邪毒侵心是致病的条件,情志、疲劳、外感是常见诱因,治疗应针对该病所处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表现,考虑正邪两方面因素,采用清热解毒、益气温阳、养血滋阴、益气养阴、活血化淤等治疗方法。

(二)名家要方

1.陆芷青清心生脉饮

【方药】川黄连3g,潞党参15~30g,麦冬12~15g,丹参30g,北沙参15~30g,玄参9~12g,五味子3~5g,郁金12g,降香5~9g,薤白5~9g,苦参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益气养阴,豁痰化淤,清心定悸。

【案例】郑某,女,38岁。因胸闷,心悸,失眠,五心烦热3月余,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在某医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半月来诸症再发,心电图示II,III,avF,V5,T波低平,遂求中医诊治。舌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舌下淤紫,脉细。辨证属:心气阴两虚,痰火内壅,淤血阻滞。治宜益气养阴,豁痰化淤,清心定悸。以上方煎服7剂,胸闷心悸,五心烦热减轻,但仍失眠,苔黄腻。效不更方,原方继进,间或化裁,共服50余剂,诸症俱去,复查心电图正常。

【按语】清心生脉饮为陆芷青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验方,经十数年的临床使用,对气阴两虚兼夹痰淤者效果显着,有效率达93%以上。方取川黄连、苦参泻心火,清热毒而定悸;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北沙参、元参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与生脉饮同用,养阴之力增强,又制黄连之燥;丹参、降香、郁金同用,行气活血散淤,又清心经血分之热,栝楼通阳散结,豁痰下气。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阴,清心定悸,通阳豁痰,化淤行滞之功。本方寒而不峻,滋而不腻,清热而不伤阴,益阴而不恋邪,通心阳,振心气而无刚燥之弊,且化淤而不伤血,涤痰而不损阴,融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化淤涤痰于一炉。方中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强心及改善心肌营养的作用,川黄连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实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之妙方。在具体使用时,如咽痛咽红加金果榄、射干、板蓝根、金银花、木蝴蝶;低热不退加白薇、地骨皮;苔黄腻去北沙参、玄参,加竹茹、陈皮;舌红绛少津加生地、玉竹;舌有淤斑或舌下淤紫加益母草、桃仁、赤芍、丹皮;乏力、舌淡胖加黄芪;脉结代加茵陈、山楂。

2.李裕蕃养心饮

【方药】沙参6g,麦冬6g,五味子6g,玉竹20g,丹参6g,玄参6g,灯芯草1.5g,竹叶3g,三七粉1.5g(冲服),甘草10~30g(以上用量系6岁小儿剂量,可随年龄酌情增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益气滋阴,化淤复脉。

【案例】于某,女,6岁。患儿于两周前感冒发热,当时体温为39.5℃,经治疗1周后发热退。继而其母发现患儿不喜活动,上楼时气急,出汗,纳食不香。在某医院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早搏,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诊见: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质红,苔薄白,脉结代。辨证属时邪犯心,气阴两虚,治疗宜滋阴养心复脉。上方煎服,甘草由3g渐增至18g,共服药25剂,脉症复常,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按语】本方系李裕蕃主任医师经验方。李老根据病毒性心肌炎为温热时邪由卫入营,侵入心脉,热伤营阴而致气阴两虚的温热病兼血淤的特点,研究、摸索、总结而成。本方实由生脉散加味而成,易人参为沙参,以增强养阴生津之功。生脉散益气养阴,玉竹重用补益心气,起到营养心肌的作用;甘草甘平,《本经》谓:“主五脏六腑毒热邪气,倍力,解毒”有缓急止痛,定悸作用。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三七、丹参活血化淤而通利血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玄参滋阴散结,益心气;淡竹叶、灯芯草均入心经,清邪热,利小便,使邪从小便而出,并减少用大剂量甘草而导致的水钠潴留之弊。各药合用,药力相得益彰,具有养心祛邪之功。临证时,如发热者,加大青叶、板蓝根;咽喉肿痛者,加银花、牛蒡子、栝楼;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珍珠母;气虚明显,加党参、黄芪;心阳不足者,加桂枝、北五加皮、葶苈子、大枣。

3.张子义通脉宁心汤

【方药】细木通10g,路路通10g,生地15g,全栝楼15g,丹参15g,川郁金10g,茯神10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效】降火通脉,活血宁心。

【案例】刘某,男,38岁。20天前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汗出乏力,烦躁不安,夜间尤甚,小便色黄。在某医院查心电图:II,III,avF,V2~V6导联ST及T波均有明显改变,诊断为“急性心肌缺血”。经服西药效果不着,遂来中医门诊。诊见:舌质红,脉沉涩。辨证属气火凝滞,血脉淤阻。治疗宜降火通脉,活血宁心,即予本方3剂。服后脉症大减,继原方加延胡索10g,川芎9g。20剂后再查心电图正常。唯时感胸闷,继服上方,旬日告愈。

【按语】张子义主任医师从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方寓补于泻,寓升于降,非通不能入其血脉,诚为经验之谈。对心火亢盛之心肌炎患者,既能调理阴阳,治以表里,又能体现辨证求因,整体观念的特点,可谓捷报之方。方中木通清降心火而使肺金不伤,源清流自洁,且又能宣通血脉,再合路路通,行气宽中,活血通窍,以其通利之性逐经脉之郁滞,二通相合,相得益彰。生地甘寒,长于滋阴清热,通血痹而祛淤,《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补养充足,自然流动洋溢,而痹者行矣”。故用之而无滋腻之虞。栝楼亦甘寒之品,开胸散结之功独擅。丹参、郁金解郁而清心,二者常相配伍,每每取效。茯神通血脉,安心神,止惊悸。《本草纲目》谓:“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炙甘草入十二经,益气复脉之力,可校“壮火食气”之弊,以其温中之用,可使甘寒之品缓其寒。综而观之,清降通补悉备。所以其清降而不伤正,导滞而不伤阴,活血而不留滞,看似平平淡淡,实乃独辟蹊径,为通脉宁心之良剂。临证时,心气虚者去郁金,加党参、黄芪;心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不寐者加枣仁、远志;胸痛者加川芎、延胡索。要注意的是:凡属心肾阳虚,长期腹泻、滑精者慎用。

4.查玉明清营解毒汤

【方药】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连10g,莲子心10g,丹参20g,元参15g,麦门冬25g,蒲公英25g,板蓝根20g,竹叶10g。

【用法】先把药用水浸泡30min,再放火上煎30min,每剂药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养阴。

【案例】孙某,男,25岁。1986年11月20日初诊。感冒发热后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夜寐不安,低热不解,已2月余。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化验“心肌酸、病毒抗体均有升高”,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诊见面色红而尚润,舌绛红少津,脉细数兼促、代。即给清营解毒汤,连服9剂,发热渐退,夜能入睡,舌亦转润,脉细数,促、代脉消失。唯齿鼻出血,仍用上方加旱莲草20g,牡丹皮10g,继服15剂,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心肌酶均恢复正常。

【按语】本方系从《温病条辨》的清营汤与清宫汤两方化裁而成。方以金银花、连翘、黄连、莲子心、蒲公英、板蓝根、竹叶等多味清热解毒药相伍,用重剂以求速去毒热之邪,防其伤正;又配生地、元参、麦冬养阴清营以护其心;取丹参活血而防其滞。临床治疗数十例病毒性心肌炎,均获较好的疗效。运用本方可随证加减,如心前区痛加川芎、白术;心律不齐者加葛根、五味子;齿鼻出血者加旱莲草、牡丹皮;咳嗽痰多者加鱼腥草、川贝母;失眠者加蝉蜕、五味子。

5.朱锡琪整脉饮

【方药】生地15~30g,桂枝6~12g,麦门冬15g,甘草6~10g,丹参15g,黄芪15g,大青叶15g,苦参12g,茶树根15g。

【用法】先把药用水浸泡30min,再放火上煎30min,每剂煎2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亦可制成糖浆。每日1剂,上、下午分服。如制成糖浆剂口服,每次25mL,每日3次。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通阳,宣痹。

【案例】周某,女,38岁。1982年5月3日初诊。半年前感冒后心悸不止,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大部分呈二联律”。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诊见:心悸难宁,胸闷气短,烦躁少寐,恶热咽痛,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而有歇止。即给服生脉饮口服液(本院自制的糖浆)。1周后症状逐渐改善,连服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本方系由炙甘草汤化裁而成,用大青叶、苦参、茶树根,解毒清热以除余邪;丹参活血,桂枝通阳,二药活血通阳,以宣痹阻;黄芪、甘草补气;生地、麦门冬以养阴,以复耗伤之阴气。全方既有清热解毒之功,又有益气养阴、活血通阳、宣痹之效。集诸医治疗心痹诸法于一方,颇合病毒性心肌炎之基本病机,因而每获良效。临床运用时,邪毒较重者去桂枝、黄芪,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气虚症状突出者加党参,桂枝用量可偏大;胸痛重加红花、王不留行;胸闷者加郁金、旋覆花梗;口腔溃疡者加野蔷薇根。还应注意休息,预防感冒。

6.张伯臾解毒养阴方

【方药】黄连4.5g,黄芩9g,板蓝根18g,生甘草6g,全栝楼12g,薤白头9g,广郁金9g,炒丹皮9g,鲜竹叶6g,通草4.5g,灵磁石30g(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养阴化浊,通利气机。

【案例】某某,男,37岁。患者于10天前感冒,现仍有低热,胸闷气短,心慌而悸,咽梗口干,头晕乏力,舌质红,苔薄,脉滑数。心电图示:II度房室传导阻滞。辨证属外感操劳,热伤心肌,治疗宜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养阴化浊,疏利气机。予上方14剂,低热退清,诸症始减。原方续进20余剂,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按语】对病毒性心肌炎,张老中医结合现代医学病因,认为初起皆因外感时邪,由表入里,热伤心肌。因此,在处方立法时,采用以清热解毒泻火为主,随症加减,同时顾及热毒伤阴,即便无明显伤阴的表现,也每于方中参入适当的滋阴养心之品。

7.郭士魁清解养心汤

【方药】丹参30g,板蓝根30g,太子参15g,玄参12g,麦冬10g,远志10g,五味子10g,桔梗10g,当归10g,柏子仁5g,陈皮10g,茯苓12g,连翘12g,竹茹10g,莱菔子10g,焦三仙各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养心。

【案例】郭某,女,23岁。患者4天前咽痛发热,继而觉心慌气短,活动后加重。查体:体温38.1℃,脉搏100次/min,咽部充血,扁桃体II度肿大,甲状腺无明显肿大,两肺部正常,心界不大,心律整,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化验血沉:23mm/h,心电图示:T波II、III、avF、V1~V5导联倒置。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辨证为毒热内侵,损及心阴,治疗宜清热解毒养心法。予上方15剂,精神好转,但活动后仍感到心悸心慌,舌、脉象同前。继以上方随症加减,共治2个月,自觉症状消失,心率70次/min,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按语】郭老治疗外感引致心肌炎,立法以清热解毒为主旨,养阴益心与健运中州并举,每收良效。方中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太子参、玄参、麦冬、五味子、当归、茯苓益气养阴,和血宁心;远志、柏子仁宁心定志;丹参活血通脉;陈皮、竹茹、莱菔子、焦三仙健脾和胃,以资生化之源,共成解毒养阴之功。本方之妙,在于祛邪、养阴之同时,尤重调理脾胃,从而调动机体本身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堪谓上策。

8.赵锡武补心解毒汤

【方药】生地9g,麦冬18g,沙参30g,甘草9g,茯苓12g,杏仁9g,蒲公英30g,银花9g,地丁12g,远志9g,枣仁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养阴补心,清热解毒。

【案例】姜某某,女,巧岁。患病毒性心肌炎住某医院,5周后出院。此后持续低热心悸,气短,身疲,脉细数。辨证属心阴耗损,余毒未尽。治疗应以养阴补心,清热解毒为主。以上方加减30余剂,诸症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继以原方化裁,间断服药,历时3个月而愈。

【按语】赵老对本病治疗,以养阴补心为主法,兼用清热解毒之剂清肃余毒,故方中用生地、麦冬、沙参、远志、枣仁以养阴补心定惊除热,佐以茯苓、杏仁一开一合,以助补心之功,蒲公英、银花、地丁清热解毒,透邪外达。

9.何世英补血复脉汤

【方药】火麻仁9g,大生地9g,白芍9g,佛手花4.5g,陈阿胶9g(烊化),大麦冬9g,炒麦芽9g,朱茯神9g,丹参9g,炙甘草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案例】张某某,女,6岁,患儿于2月前感冒发热3天,一直胸闷,纳食差,有时心跳,夜间失眠。在医院查心电图后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诊见:面色精神尚可,呼吸稍促,小便色稍深,大便秘结,舌质红,无苔,脉象细数,偶有间歇。辨证属心阴不足,血不养心。治用上方加减,共服药两月余,一般情况良好,无自觉不适,查心电图正常。

【按语】何世英老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主要以心气阴不足,进而导致血不养心,心脉不畅而立论。故方中用麻仁、生地、白芍、麦冬滋养心阴;陈阿胶补血;朱茯神安神宁心悸;丹参活血通脉;炙甘草复脉;佛手花、炒麦芽行气健脾胃以资气血生化,共成养血复脉之效。本方为治本良方,药证符,遣药精,组方严谨,虽简而验。

10.何世英加减归脾汤

【方药】白人参30g(另煎),远志4.7g,龙眼肉15g,炙甘草9g,茯苓12g,酒丹参12g,炙黄芪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补益心脾,扶气安神。

【案例】徐某,男,5岁。近1周来面色晦白,精神不振,夜不安睡,胸闷气短憋气,食欲不振,身困乏力。查体:心率60次/min,心浊音界扩大,肺部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脾肋下0.5cm。舌质淡润,脉细弱无力。心电图示:心肌缺血,符合心肌炎。辨证属心气虚,脾胃弱。治疗宜扶气安神,补益心脾法。用上方加减连服6周,症状基本消失,脉转和缓,脉搏85次/min,复查心电图正常。

【按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常由心气不足、脾阳不振所成。何老明于此,直选归脾汤加减补心益脾,方中人参、黄芪补气;龙眼养血;远志、茯神等宁心安神;酒丹参活血益心脉;炙甘草补中益气而助诸药达到心脾双补之目的。纵观全方,药味虽简,但功专力宏,颇具匠心。

11.赵心波补脾汤

【方药】党参6g,云茯苓6g,炒鸡内金6g,炒麦芽6g,法半夏3g,冬花6g,川贝3g,炒枣仁6g,炙桑皮10g,麦冬10g,栝楼10g,熟地10g,化风锭(每服1丸,日2次)。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补益脾肺,调和脾胃,佐以强心。

【案例】赵某,2岁。3月前额面及全身浮肿,喘息抬肩,大便不润,小便量少,纳食不佳,肝脾肿大。在某医院诊断为“心肌炎”,住院治疗3个月,症状无改善,反而加重,故来就诊。赵老认为患儿平素饮食伤脾,手太阴肺失清肃,因之肺气壅塞,肾不纳气,故喘息浮肿,不思纳食。治宜补脾泄肺,调中强心,以上方加减共进20剂,诸症大减,喘息已平,食欲大增,精神亦佳,活动如常。继以上方稍事化裁而调理善后。

【按语】赵老认为小儿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肺气壅塞,则使肾气不纳;三焦气化不利,则纳食不佳,喘促浮肿。针对病毒性心肌炎出现的这些症候,采用补脾泻肺、滋阴等法,伴服化风锭以清热定喘,故收效满意。赵老之补脾,不拘于补益,更重视运脾,故用党参、云苓、炒鸡内金、炒麦芽以补脾、运脾、泄肺、肃肺,使其气机畅达,不致上逆,故用法半夏、冬花、杏仁、川贝、炙桑皮以为佐使,麦冬、熟地、栝楼养阴化痰并举,加服化风锭以清热定喘,因而收效满意。

12.陈建国加味温胆汤

【方药】陈皮、半夏、枳实、竹茹、薤白各10g,茯苓、栝楼、苦参、丹参各20g,甘草6g,柴胡15g,黄芩8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热化痰,疏肝宽胸。

【案例】李某,男,30岁,患病毒性心肌炎2年余,胸闷胸痛时作,常自服“保心丸”。10天前因情志不遂而发心前区闷痛,伴心慌气短。在某医院作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诊见: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辨证属痰热内阻,肝气郁结,胸阳不展。治疗宜清热化痰,疏肝宽胸。给予上方3剂后,胸闷痛大减,继服7剂,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陈建国医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与痰热、气郁、淤血、阳痹有关。故取法以清热、化痰、疏肝行气解郁、化淤、通阳并行。陈皮、半夏、竹茹、栝楼、黄芩以清化痰热;柴胡、枳实以疏肝行气;丹参活血化淤;薤白以宣痹通阳;陈皮、半夏、竹茹、栝楼、黄芩以清化痰热;柴胡、枳实以疏肝行气;茯苓、甘草安中定志,合而用之,故收佳效。

13.张静乐益气养阴汤

【方药】太子参、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生地、苦参、鹿含草各10g,板蓝根30g,莲子心8g,丹参20g,炙甘草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某女,39岁,1个月前始发热,心慌,心悸,全身乏力,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在某医院心电图示:室性早搏。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查体:心率110次/min,心律不齐,舌质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数而有结代。辨证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治疗以益气养阴,宁心复脉。以上方4剂,心前区疼痛已缓解,但出汗仍多,故配合玉屏风散以治之。1周后出汗减少,早搏减少。继以原方加减用药3个月,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半年后恢复工作。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常发于热病发热之后,而耗气伤阴显见。因此,方中用太子参、炙甘草补益中气,使心气得充;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生地养阴宁心;苦参、板蓝根、莲子心清热解毒,利湿清心;丹参化淤通脉。共奏益气宁心,养阴复脉之功。

14.马骥养阴解毒方

【方药】麦冬20g,生地20g,金银花25g,连翘20g,地龙25g,板蓝根25g,栝楼20g,薤白10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热养阴,解毒通阳。

【案例】刘某,女,23岁,于流行性感冒1周后,自觉胸闷微痛,心率120次/min,频发期前收缩,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2个月余未效,诊时主诉:心悸,气短,潮热,舌质红,无苔,脉细数乏力。辨证属阴血亏损,阳气内扰所致。法以养阴清热,解毒通阳。上方5剂后,热渐退,脉亦较和缓,仍宗原方意加党参、丹参各15g,继服15剂。药毕微热已通,脉仍数而无力,舌淡,原方化裁。继服1个月余而愈。

【按语】马老认为,心肌炎除临床论治之常法外,若遇下列变证,除恒予养心、益气之品外,尚应随证治之。其一,突然出现半身麻痹不遂,应加生黄芪、桃仁、红花、当归、丹参、地龙、鸡血藤等益气活血通络之品;其二,胸部闷痛,或伴有绞痛性发作,应用丹参、赤芍、香附、延胡索、广木香、檀香等活血理气止痛之品;其三,突然晕厥者,乃毒邪侵心所致,应辨其证属寒热,辄用芳香开窍之品,以祛其毒邪,清解血热。热证予至宝丹、紫雪丹;寒证投苏合香丸。后则扶正为主,辅以祛邪,以固其根本,兼治其标。

15.万文谟化痰祛风方

【方药】太子参15g,玉竹15g,丹参15g,鱼腥草15g,贯众15g,连翘15g,首乌15g,菊花10g,青蒿10g,杏仁10g,麦冬10g,甘草10g,川贝10g,枣仁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化痰祛风,清热利湿,兼以益气养阴,调肝理脾。

【案例】尹某某,男,29岁。1年前曾在某医院住院1月余,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HBsAg阴性。同年秋,又住该院8个月。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期,HBsAg阳性,病毒性心肌炎。两次均以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出院。但出院月余,又见肝功能异常。自诉近2~3年来易于感冒,现又病发3日,症见头痛鼻塞,咳嗽流涕,身热恶风,汗出少许,胁肋隐隐作痛,脘腹胀气不适,动则心悸气短胸闷不畅,口苦微干,纳食不振,小便色黄,大便成形。查其舌苔薄黄,脉数而结代。体温37.8℃,肝肋下可触及1cm,稍硬。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00U/L以上(赖氏法)。乙型肝炎三项:HBsAg,抗HBc阳性。心率96次/min,心尖区可闻及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中医诊断:胁痛、积聚、心悸。辨证属上焦风热未清,中焦湿热羁留,进而痰阻、气滞、血淤为患,以致气阴两伤,心血不畅,肝血淤阻,脾失健运。法拟清热祛风利湿,化痰理气以除邪;益气养阴,调肝理脾,肃肺宁心以扶正。上方连服12剂,寒热渐退,诸症减轻,苔薄黄,脉细数(90次/min)结代减少。前方化裁并随证出入,连服30剂,心悸好转,肝区稍有不适。再按原方略为增减,数月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乙型肝炎五项(-)。观察5年未见复发。

【按语】万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与乙型肝炎同时存在者,应运用祖国医学的脏腑、气血、阴阳等变化机理相似之处,进行“异病同治”,每收良效。上方集清热、祛风、利湿、化痰理气、益气养阳、调肝理脾、肃肺宁心于一方,既除邪,又扶正,对证入扣,切合病机。

16.曹永康生脉龙骨牡蛎汤

【方药】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青龙齿10g,牡蛎2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地10g,百合10g,丹参10g,川芎5g,蒲公英10g,淮小麦12g,红枣5枚。

【用法】用水1000mL,先把龙齿、牡蛎用文火煎30min,入余药再煎20min,约煎至200mL,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午后及晚睡前分2次温服。

【功效】益气养心,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潜镇安神。

【案例】吴某,男,47岁。1977年9月8日初诊,2年前因感冒和劳累引起心悸胸闷,自觉心脏停跳感,严重时曾晕倒。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近年来上症加重,胸闷气短,早搏频数,夜间尤多,时呈二联律,影响睡眠,诊见舌苔微黄,舌质红,脉细弦结代,即予本方治疗,服药2个月余,诸症悉除,心电图恢复正常。

【按语】本方由《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和《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以太子参、淮小麦、红枣、炙甘草益气养心;生地、百合、麦冬、五味子养阴安神;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川芎活血;白芍、青龙齿、牡蛎潜镇安神。全方具有益气养心,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潜镇安神作用。病毒性心肌炎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毒感染所致,由于心肌和间质的损害,可出现心脏增大、心率改变、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多属中医温热病后期气阴两伤,余邪不尽范畴。本方益气养心,兼清余邪,恰合病机。用本方制成注射剂,经动物实验证实,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且方中丹参、川芎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养心肌供血,对心肌损伤有保护和促进恢复作用,故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

17.沈道修复方生脉散

【方药】党参12g,麦冬9g,五味子6g,丹参、青龙齿(或白龙齿先煎)各15g,琥珀粉1.5g(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益气养阴,化淤宁心。

【案例】王某某,男,29岁。因胸闷、心悸而发现早搏,病前无明显感冒及关节疼痛史,有慢性结肠炎史。近日劳累后周身酸痛乏力。早搏,呈三联律,曾用心得安、心可定、苯妥英钠、溴苄胺等药物,无明显疗效。在某医院作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呈三联律。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曾化验IgA偏高。诊见:胸闷,气短,心悸,早搏呈二、三联律。年余从未间断,且头晕,乏力,胃肠不舒,腹胀气,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弦滑结代。治疗宜益气养阴,化淤定心,佐以健脾利湿法。方用复方生脉散,加黄芪、白术、白芍、枳壳、陈皮、木香各9g,怀山药12g,炒枣仁30g,14剂后早搏基本消失,24小时中偶有1~2次。来门诊时心律起卧运动20次后亦无早搏,胃肠症状减轻,仍守原方加减治疗2月余,自觉症状消失,心电图和IgA均恢复正常。1年半后随访,病情稳定。

【按语】本方为沈道修老中医多年经验方。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丹参活血化淤;青龙齿、琥珀粉安神宁心而化淤,共成益心复脉之效。沈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若呈顽固性二联律、三联律和早搏,用本方治疗后变为频发早搏(10~20次/min),则是可喜的苗头,可望渐好转,乃至治愈。方中的青龙齿时常难觅,虽可能用白龙齿代之,但效果则逊于青者,故尽可能用青龙齿为宜。

18.朱锡祺养心解毒方

【方药】丹参12g,麦冬9g,五味子6g,太子参12g,郁金9g,香附9g,降香6g,银花9g,大青叶15g,蒲公英15g,龙齿15g,淮小麦30g,炙甘草6g,红枣7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养心益气,清热解毒。

【案例】徐某,女,32岁。患者于1年前高热后出现胸闷,气短,脉来间歇,经某医院作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损害。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疗月余未见明显好转。刻诊:胸闷,气短,早搏频繁,精神不振,脉沉细结代,舌苔黄。治宜养心益气,清热解毒。上方服7剂后,精神好转,胸闷已轻。原方加减,连服月余,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胸闷气短已平,精神亦振。复查心电图:明显改善。建议参加体育锻炼,动静结合,巩固疗效。

【按语】朱老认为:心肌炎多为热后发病,可能与其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有关。结合辨证多为心气、心阴不足,故用本方以养心益气,清热解毒法治疗。本方实际采用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而成。方中不用党参,以防补气太过,有助火之弊;丹参活血、养血、祛淤;龙齿、牡蛎以重镇安神;五味子敛心阴,诸药配合,收效满意。

19.张静乐宁心复脉汤

【方药】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0g,生地15g,沙参15g,五味子10g,丹参15g,板蓝根30g,苦参10g,鹿含草15g,莲子心6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宁心复脉,养阴清热。

【案例】某女,25岁,因发热,心慌,气短就诊。刻下:低热,心慌,心悸,气短,胸部疼痛,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结代。查体:心率120次/min,心律不齐。化验血沉及抗“O”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示II,III,avF,T波低平和倒置,并有室性早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辨证为阴虚型。治疗宜宁心复脉,养阴清热。予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后,低热消失,胸痛已不明显,心率90次/min,早搏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于半年后随访,已恢复正常工作。

【按语】张老中医认为,心肌炎而伴有低热者,结合其他见症及舌脉表现,多为阴虚型。鉴于心肌炎与病毒感染相关,在阴虚致热的同时,必须考虑毒热的一面,故本方在宁心复脉,养阴清热的同时,加用苦参、板蓝根、鹿含草、莲子心清热解毒;配合玄参、麦冬、天冬、生地、沙参、五味子养阴除热;丹参活血化淤;炙草益气复脉,共成宁心之效。

20.陆剑尘养阴解毒汤

【方药】朝鲜参30g,连翘15g,银花18g,白茅根18g,板蓝根18g,生地18g,麦冬15g,北沙参24g,另服六神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早晚2次服,加以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气强心,养阴解毒。

【案例】袁某某,男,12岁,患者感染白喉,经传染病医院治疗,喉头白膜已脱落,但精神萎靡,心跳缓慢,心律不齐。诊断为“白喉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建议中医药治疗,故请陆老会诊。诊查患儿面色灰色,呼吸气短。心悸胸闷,神疲乏力,自汗不止,睡眠不安,口咽干燥,胃纳呆滞。舌质红,少苔,脉细弱结代。辨证属时邪疫毒,损伤心气,耗损心阴,治疗宜益气强心,养阴解毒为主。予上方6剂,面色微有红润,胸闷减轻,心前区隐痛,心动悸不安,自汗仍多,咽干减轻,食纳渐增,舌红减,仍少苔,脉细弱仍见结代。拟改益气养阴,通阳化淤,上方去银花、连翘,加入白头翁、石菖蒲、郁金等,并随症加减,又服10余剂,自觉无明显不适,听诊偶有早搏,嘱服天王补心丹1个月,药后诸症消失。病愈后随访一直体健。

【按语】陆老对西医诊为白喉并发中毒性心肌炎,心功能衰退者,认为外感疫毒入里,耗损心气心阴,故出现神萎气短,胸闷心悸,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弱,并见结代等症。治疗时以大剂量益气强心、养阴解毒之品,使邪毒得除,正气得顾,方中以朝鲜参、六神丸益气强心;生地、麦冬、北沙参养阴生津;银花、连翘、板蓝根及六神丸清热解毒;伍以白茅根利尿以分解余毒之邪。

21.孟百三益气温阳汤

【方药】炙甘草9g,生地9g,麦冬9g,孩儿参9g,桂枝5g,川黄连6g,当归9g,川芎5g,丹参9g,茯神9g,大枣4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益气温阳,养血宁心。

【案例】孙某某,女,27岁。有心悸,早搏病史已14年。近2月来心悸较甚,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胃纳一般,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结代。查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发病前曾有发热史,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辨证乃邪热久留,内舍于心,心阳受损,心阴亏耗,以致心失血养,心神不宁之候。治疗宜益气温阳,养血宁心。上方加陈皮3g,红花9g。7剂服后心悸略减,余症同前,夜寐欠安,大便燥,舌苔薄白,脉细略弦,仍以前方意加减,共服月余,心悸、脉结代等症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按语】本方是孟老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结性早搏、房颤等的经验方。方中孩儿参、炙甘草、桂枝、大枣益气通阳,以宣血中之痹;生地、丹参、麦冬、当归、川芎滋阴养血,以资脉络之荣;黄连、茯苓清心经余热,安心神,合而用之,使阴阳得以相济,脉运通畅,心神得安。临证时,若病程不久,舌红,脉数,可加莲子心6g,大青叶15g;夜寐欠佳,加磁石15g,鸡血藤20g;胃脘不适,舌苔腻,加制半夏10g,陈皮10g;胸痛者,加桃仁10g,红花6g。

22.江克明加味黄芪建中汤

【方药】桂枝6g,炒白芍9g,炙甘草3g,黄芪9g,当归9g,丹参9g,黄精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分早晚服。

【功效】补气养血,调和营卫。

【案例】张某某,女,25岁。自幼身体疲弱,前年8月起头晕、恶心、心悸,脉有间歇,在某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炎,心律紊乱,室性早搏。3年来,心悸,胸闷不已,曾出现一过短性三联律。胃纳不佳,每餐只一两左右,时常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结代。辨证属脾胃心肾阳虚,营卫气血不和。根据《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的原则,以本方补气养血,调和营卫。上方加苍术9g,白术9g,菟丝子9g,桑寄生9g,陈皮6g,香附9g。上方7剂后,胃纳随即增加,胸闷即已,心悸渐减。遂按原方连服1周,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到某医院检查,心律好转,偶尔有早搏现象。药证相符,可以原方继服1个月,再查心电图早搏已无,心律正常。近1个月来,经常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象软缓,显示脾肾阳虚,以温补脾肾法进一步调理善后,1周以后,患者来信云:药后矢气甚多,腹痛消失,大便亦转正常。

【按语】本方为江老治疗气血不足,营卫不和的心肌炎后遗症室性早搏的经验方剂,从黄芪建中汤加减而成。方用桂枝、甘草温振心阳;当归、芍药、丹参和营活血;黄芪合甘草补元气;芍药配桂枝和营卫;黄精代饴糖以补精髓而益元气。合而为方,使气血旺营卫和,心阳振足,早搏自除。临证之际,若脾胃虚弱者,加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6g,干姜10g;胸腹痛者,加香附10g,青皮10g,茴香10g。

23.董廷瑶桂枝加龙牡汤

【方药】桂枝3g,赤芍、白芍各6g,炙甘草3g,生姜2片,红枣3枚,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调和营卫,通阳复脉。

【案例】赵某某,男,11岁。7岁时曾患病毒性心肌炎,有早搏、窦性心律不齐征象;近来心悸神倦,盗汗食少,睡眠欠安,舌淡苔薄,脉软弱有结代,每分钟早搏6~7次。辨证属心阳久虚,营卫不和。予桂枝加龙牡汤,上方去赤芍,加麦冬9g,五味子3g,茯神12g。服药7剂,悸平汗减,纳食稍增,但眠少,舌苔薄润,脉仍结代,每分钟4~5次。上方去五味子、白芍,加阿胶9g(烊冲),远志6g,再服7剂,心悸已平,脉偶歇止,但觉精神倦怠,改以益气养心善后,又复1周而愈。

【按语】本方为董廷瑶老中医治疗小儿心肌炎属阳虚营少证经验方。本方源自《金匮要略》,功在安心调脉。董老认为是取其调和营卫,养心复脉之功。桂芍同用,调和营卫,通阳复脉;龙牡相合,敛汗滋阴,镇心安神;炙甘草益气养心,生姜、大枣扶表和中。临证时如汗出淋漓,加浮小麦9g,糯稻根9g,麻黄根9g;睡梦惊扰,加龙齿15g(先煎),远志6g,茯神木9g,麻黄根9g,麦冬9g;胸闷不适者,加郁金、香附各9g;纳食不香者,加陈皮3g,佛手6g;阴血虚者,加熟地9g,黄芪6g,五味子3g;唇面青晦而脉见结代者,加丹参9g,当归6g,川芎4.5g,红花4.5g;面色不华,舌淡胖者,加附子1.5~4.5g。

24.王海洲心炎康方

【方药】北沙参20g,麦冬15g,黄芩12g,板蓝根、金银花各20g,全栝楼15g,丹皮、郁金各10g,黄连、竹叶、生甘草各6g,通草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滋阴。

【案例】李某某,男,16岁。10天前感冒,经治而愈,近3天再次感冒,体温38.5℃。在某院注射“安热静”汗出热退,久又复热。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刻下:患者恶寒发热,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短气,心前区隐痛,惊悸易烦,腹胀纳差,大便色黄,舌质红,苔薄,脉滑数。查体温38.7℃。心电图示II度房室传导阻滞。X射线显示心脏增大。辨证属外感热毒,扰动于心。治疗宜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方以心炎康加减。5剂后体温降,纳食增,胸闷隐痛减轻,舌质淡红,脉滑微数。效不更方,加减服1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及X射线复查结果大致正常。更进15剂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王海洲医师认为心肌炎主要为外感时邪,由表入里,热毒壅滞,灼伤心肌而致。故拟心炎康方以清热解毒,益气滋阴为治。临证时,四肢不温,口唇青紫者,去北沙参、黄芩、黄连,加党参20g,黄芪30g,熟附子10g;心悸、怔忡失眠者,加玄参20g,柏子仁、酸枣仁各20g。

25.姜春华泄热宁脉汤

【方药】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15g,生地30g,赤芍12g,丹皮9g,豆豉9g,山楂9g,苦参12g,白茅根3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泄卫透营,清心宁脉。

【案例】任某某,女,36岁。1个月前发现“上呼吸道感染”,继则胸闷、心悸,心烦,低热。心电图示:左右心室高电压,ST段及T波改变,心率98次/min,有早搏。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而收入院。入院先给予葡萄糖、氯化钾静脉滴注,脱氧核苷酸肌内注射,强的松口服等治疗10天,未见明显好转,而转求于中医治疗。刻诊:胸闷,心悸,心烦,咽痛,口干,面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边有淤点,脉短促,脉率94次/min,早搏10次/min。辨证系风温化热,逆犯心脉,淤热互结。治宜清热解毒化淤,清心宁脉。上方加川黄连3g,丹参15g,桃仁9g,大黄6g,上方7剂。药后大便得通,心烦咽痛好转,心悸仍有。原方去大黄加麦冬9g,再服7剂,心悸心烦均平,诸恙逐渐消失。复查心电图T波恢复正常,心律齐,脉率70次/min,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姜老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时有温热毒邪外袭的特点,可从温病论治。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初起,可见温邪干肺卫之证,继则邪热炽盛;热毒犯于心,心脉扰乱,鼓动营血急迫而行,与“逆传心包”的病机有相似之处。故治疗时清热解毒,泄卫透营,清心宁脉为主。如淤热内结而舌有淤点,加丹参15g,桃仁9g,以凉血化淤;津液内伤而舌红口干加麦冬9g,石斛9g,以养阴增液;气阴两伤而气短神疲加太子参15g,五味子15g,柏子仁9g,以益气养心。

26.尤松鑫化裁炙甘草汤

【方药】炙甘草10g,潞党参15g,炙桂枝10g,当归15g,麦冬15g,火麻仁10g,阿胶10g(烊化),枣仁15g,大枣5枚,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滋阴补阳,调畅心脉。

【案例】樊某,男,21岁。胸闷心悸时发,已3月余,面色萎黄,怯寒,夜寐多梦,纳谷尚可,脉细软,时见结代,苔薄白,舌质偏红。患者平素易于感冒,在某院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拟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辨证为阴阳两虚,心脉失充。以上方5剂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尤老认为,桂有桂枝、肉桂之分,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多选桂枝而少用肉桂,因心居阳位,桂枝宣通上行,且长于温阳化饮,调畅心脉,而肉桂则沉稳下趋,功在温肾助阳,益火消阴,两者同体而生,却各有精专。专之用仲景组方,凡治悸者,尽皆投用桂枝,亦足资佐。故尤老用桂枝配以大剂滋阴养血之品,达到调理阴阳,调畅心脉,治疗心肌炎收效良佳。

27.刘弼臣化痰清热方

【方药】山栀子3g,淡豆豉10g,黄芩10g,紫丹参15g,苦参15g,蚤休15g,万年青15g,焦三仙各10g,莱菔子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化痰清热,宁心安神。

【案例】何某,女,4岁半,病已2个半月,初则发呕吐,咳嗽有痰,心率146次/min,心律不齐,3~4次/min早搏。化验白细胞1.06×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18,嗜酸粒细胞0.03。胸透两肺清,心脏外形未明显增大。谷草转氨酶24U/L。心电图P-R间期0.08s,Q-T间期0.25s,窦性心动过速,窦房结性干扰,房前期前收缩,ST,I、II、III、avF、V5导联下降。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经用青霉素、维生素C及中药治疗后,心率减慢,100次/min,心律不齐,偶见早搏,心电图对比P-R间期0.08s,Q-T间期0.32s,未见室性早搏,窦房结性干扰,V导联T波由倒置转为双向,avL导联T波由低平转为直立,ST略低,可见心律不齐。血沉3mm/h,谷草转氨酶正常。刻下:体温正常,心悸不已,面色微黄,口周泛青,舌苔黄腻质红,脉象缓滑。证属温邪痰热未尽,扰动心神,心为神舍,舍空而痰热乘之,拟清肃余邪,宁心安神。上方服15剂后,心率96次/min,心律不齐,偶见早搏,心偏移。证为气阴两虚,以气阴双补法调理。

【按语】刘老对痰热内蕴,扰动心神的心肌炎,用桅子豉汤加味以祛邪扶正,宁心安神。必须注意的是,邪去之后,心率虽然转慢,症状有所好转,而报道气阴往往亦已两伤,要注意及时益气养阴。一般可用生脉散加味治之。

28.刘弼臣清解湿热方

【方药】当归10g,生黄芪10g,生地10g,熟地10g,马尾连6g,黄芩10g,黄柏10g,紫丹参15g,五味子10g,炙甘草3g,生姜2片,大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热利湿,气血并调。

【案例】王某,女,13岁,1月前开始发热,体温39℃以上,伴以头晕,身倦,经某医院治疗,诊为感冒。经用庆大霉素和柴黄片后,身热已解,唯自觉体怠胸闷,气短,汗出,心慌不已。心电图检查示:P-R间期大于0.18s,诊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血沉26mm/h,抗“O”1:800,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33.8U/L,CRK328U/L,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特来求诊。查体血压100/70mmHg,心率95次/min,律齐,未见早搏。超声心动图检查:各房室腔未见扩大,心率快,A峰消失,主动脉舒张,内部结构未见异常,舌苔薄白,脉象濡数。辨证属湿热久羁,扰气则体倦气短,入血则胸闷心慌,逼蒸不已则汗出。治以上方,10剂后汗出大减,有时心慌胸闷,食欲不振。唯心率较快,100次/min,活动时明显,心律正常,未见早搏,舌苔薄白,脉象细数。证为气阴两虚,以炙甘草汤加减善后。

【按语】刘老治疗湿热蕴结于内之心肌炎,用本方清解湿热,气血并调,每收良效。方中黄芩、黄柏、苦参、马尾连清利湿热以祛邪;当归、生姜、大枣、甘草以补气扶正调和诸药,共收解毒、养心之功,而其方意实从当归六黄汤化裁而来。

29.刘弼臣加减血府逐淤汤

【方药】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炙甘草3g,柴胡10g,川芎6g,枳壳5g,生山楂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活血化淤,佐以调中。

【案例】陈某某,男,9岁。1年前患急性传染性肝炎,经治疗后有所好转。继则苦于服药,病情有所反复,消瘦,胸痛,性情急躁,肝区时痛,活动后心跳加快。查体:心率110次/min,偶有停跳,肝脏在肋下2cm,脾未及。化验血象:白细胞1.0×109/L,血沉30mm/h,转氨酶300U/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T波倒置。诊断为“迁延性肝炎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经用心得安、保肝药和中药50余剂后,心悸减轻,唯胸胁疼痛不已,转氨酶158U/L,血沉12mm/h。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不齐,T波低平。刻下:心悸胸痛,胁痛纳差,面色暗晦,神情呆滞,舌有淤斑,脉涩不利,偶有结代,心率70次/min,节律不整。证属血淤气滞,心络挛急。治宜活血化淤佐以调中。以上方5剂后胸胁痛减,心悸仍作,舌旁仍有淤斑,脉涩不利。再守上方续服,12剂后胸胁痛消失,心悸未作,舌质紫暗淤斑大减,食欲转振,面转红润,肝肋下1cm,化验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正常,心电图复查:窦性心律,更拟活血理气和中以善其后。

【按语】刘老对淤血停着,或合并有肝炎的病毒性心肌炎,根据久病有淤及临床表现为气滞血淤证者,认为淤血是主要矛盾,以去淤通络,调和气血为法,方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收到佳效,临床上在具体运用时可合并失笑散以加强化淤通络之功。

30.朱良春芪归麦芍汤

【方药】炙黄芪20g,当归、麦冬各9g,生白芍、旱莲草各12g,朱远志4.5g,紫石英45g(先下),夜交藤、炙甘草各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益气养阴,镇心定悸。

【案例】吴某,女,42岁,有“早搏”病史6年。起初偶然发作,后每于劳累、感冒而经常发作。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近半月来发作加剧,异搏定、常山片、心得安等药用之不效。入院后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心肌缺血。体检:心率108次/min,心悸,心慌,气短,乏力,时有眩晕。以上是症在月经期前尤为明显。月经量少,色淡,夜寐不甜。诊见:面色萎黄,苔薄中黄,脉细结代。证属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治疗宜益气养阴,镇心定悸。予上方连服1周,症状及早搏消,病告愈,随访5年无复发。

【按语】病毒性心肌炎日久气阴两虚,继而导致气血双亏,心神失养,心悸动不宁,脉现沉细结代,朱良春医师鉴于此,在气血双补,益气养阴的同时,注意镇心定悸,以复其脉。方中黄芪、当归、炙甘草、白芍以益心气,养阴血;远志、麦冬、紫石英、夜交藤以安神清心,镇心定悸;旱莲草加强养阴之功。共成补气血,宁心志之成效。

31.刘弼臣脾肾两顾方

【方药】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马尾莲3g,石斛10g,山药12g,茯苓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川牛膝10g,续断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养胃阴,兼顾肝肾。

【案例】郑某某,男,5岁。1年前患感冒,继则心悸自汗,心律不齐,经几家医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现仍心悸烦躁,盗汗,时轻时重,心律不齐,活动时加重,特来门诊求治。查见:咽红神清,呼吸气粗,舌红苔白,自汗盗汗,脉象细数,偶有结代。心率100次/min,偶有停跳;心尖还有轻度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界不大,肝在肋下1.5cm,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1:115),窦性心律不齐,左室高电压,窦房结内游走节律点。证属气弱血虚,运化不健,脾肾受限,以致纳食不甘,腰膝酸软。治疗宜清养胃阴,兼顾肝肾,以复健运,而善其后。上方15剂后诸症若失,继以原方随症化裁,1个月后复查各项检查皆正常。

【按语】刘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之属于脾肾两亏者,用叶天士养胃方合大补元煎加减。刘老认为,心肌炎病理变化过程中,心为致病之标,脾肾为受病之本,治上者,必求其下,滋苗者必灌其根,故舍其治心,当专补脾肾。方中北沙参、麦冬、生地、石斛养胃阴;茯苓、白术、白芍、谷麦芽调脾助运;牛膝、川断、强筋而补肾,机体功能可恢复。

32.孔明异益气通阳方

【方药】党参30g,黄芪50g,白术20g,炙甘草5g,麦冬12~30g,五味子10~20g,桂枝10~25g,生地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益气通阳。

【案例】曲某某,男,19岁,平素易患外感,1976年4月外感后数日,突感心悸、胸闷,劳累后加重。至医院检查,经作心电图示:室性并行心律,室性融合波,ST段下移。经西医治疗半月,症状缓解,心电图示室性融合波消失。但一周后又复发,心电图与症同前,乃至中医科治疗。证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时头晕,舌有淤斑,尖赤,体稍胖,苔薄黄,咽峡充血,脉促滑稍弱,漏脉13次/min。证属心阳虚,心络淤阻,热毒内蕴,治以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药用:黄芪50g,党参40g,丹参30g,红花20g,川芎15g,苦参20g,茯苓25g。水煎,早、晚各1服。5剂,并嘱以鲜鸭肠草煎汤代茶饮。药后,漏脉减少到5次/min。继服原方月余,症状减轻,咽部已无充血,脉转见细滑无力而结,心电图示室性早搏4次/min。此热毒已清,余邪未尽,气阴两伤,改予益气通阳,养血滋阴,少佐活血清热,以祛余邪。药用:党参30g,黄芪50g,麦冬15g,五味子15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5g,当归30g,丹参25g,白术15g,炙甘草5g,当归30g,丹参25g,红花15g,桂枝10g,苦参10g。水煎,早晚分服。服药7剂,症状缓解,早搏消失,原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1980年10月,未复发。

【按语】作者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辨证多以正虚为本,治疗用药必须以扶正为主,处处顾护脾胃,方能收到较好疗效。另外还要注意,该病虽病在心,但与肺、脾、肾等皆有关系,尤其与肺脾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治疗时不可只顾心,而要从整体考虑,治心为主,兼顾他脏,随证处方,才能获得效机。临证时若胸痛者,基本方加丹参30g,桃仁15g,红花15g,降香15g;下肢浮肿者加制附子15g,肉桂10~20g(包);周身肌肉关节疼痛者加防己20g,细辛5~10g。若心肺阴虚者,可用生地30g,麦冬20g,枸杞子30g,知母15~25g,白芍15~25g,当归30g,川芎5~15g;若热毒内蕴者加银花15~25g,连翘20g,板蓝根30g,黄柏15g,生石膏20~100g,苦参15~25g。

附方1.李明补心解毒汤

【方药】黄连3g,黄芩9g,黄柏6g,炙黄芪12g,生地20g,当归9g,麦冬12g,五味子3g,炙甘草3g,琥珀粉15g(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案例】李氏用本方治疗病性心肌炎23例,痊愈16例,有效6例,无效1剂,总有效率为95.6%。

【按语】本病多由湿热邪毒入心所致。湿邪易损津耗气,导致心阴虚损,内热炽盛,治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治疗大法。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泻火;生地、麦冬滋阴泻火;五味子养阴安神,化阴敛汗;当归养心血而通心脉;党参、甘草、黄芪益心气,也寓有从阳引阴之意;琥珀安神定惊,活血化淤。全方共有抗病毒,复心阴,利心脉,扶正祛邪之功。

附方2.刘鸿裕宁心调脉汤

【方药】太子参20g(或党参15g或人参8g),麦门冬12g,黄精20g,五味子10g,北五加皮12g,丹参20g,苦参10g,甘松10g,桑案生2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补肾化血,宁心调脉。

【案例】刘氏以本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0例,痊愈41例,显效9例,全部有效。

【按语】本病形成以虚为本,多与感受外邪和精神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常虚实并见。其方以生脉饮为基础减少心肌能量消耗,增加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心律快者宜加苦参、桑寄生,重用丹参,另加附子、桂枝。病毒性心肌炎起病较急,初期感染者宜加金银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恢复期当调理脾胃以助后天生化之源,加茯苓、陈皮、木香、大枣等,另外病程中易反复外感而诱发加重,应始终固表,且滋其阴而调其阳,方能使之彻底痊愈。临床应用时如失眠、多梦善惊者加生龙齿、炒枣仁各20g,远志10g,大枣5枚;头晕倦急,神疲乏力者加黄芪24g,白术15g,当归12g,何首乌10g;阴虚者加生地10g,枸杞子20g,黄芪10g,阿胶10g。

(三)述评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的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其主要病理变化在心肌及其传导系统,多为各种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中医学无“心肌炎”病名记载,但早在《内经》中已有类似病因病机记载。如《素问·痹论》日:“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诸病源候论》云:“心藏于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之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安。”说明正气不足,热毒侵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此与现代的病因病机认识仍相一致。现代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以心气不足为主要方面,感受温热毒邪是本病的主要成因,病邪内舍心脉,损心体,耗心气,伤心用,致血脉痹阻,痰饮内停,凌心射肺,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其中淤血、痰饮为心肌炎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造成病情复杂并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前述各方中,据心肌炎正虚为本,浊热毒邪、淤血、痰饮为标之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特征,多以扶正与治标并行,其中或以扶正为重,或以治标为重,或标本兼治,须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相机而断。多数名家已能从感染邪毒(病毒感染)的病因认识本病,即使在以扶正为主的治疗中,仍主张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等抗病毒药品,使传统中医学病因与治疗走上了崭新的路径。

根据前列各方,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论治可总括为三类,即祛邪、扶正、祛邪扶正兼顾。

1.祛邪论:赵锡武、赵心波、何世英、郭士魁等老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热毒伤血及心,主张祛邪法为主,解毒、清热、凉血,但辨其伤阴抑或损阳,祛邪方中多以连翘、银花、公英、地丁、菊花、板蓝根、大青叶、川连、桅子、丹皮、黄芩、苦参等。这些药中,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很多具有抗毒的作用。故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扶正论:毒热入侵,最易伤阴耗津,而进一步发展,易耗气损阳,加之病人素体虚弱或迁延误治等因素伤正,本病正气亏虚的表现十分突出,尤其在发病以后的恢复期、慢性期,既有单纯的阴虚、气虚,更有气、血、阴、旧参互兼夹而虚者。如郭士魁老中医等对气阴两虚者,以补心为主;何世英老中医根据心阳、心阴、心气亏虚的不同,分别选用炙甘草汤、加减复脉汤、加减归脾汤等治疗综合各方;补阴者,多选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玄参、天冬、石斛等;补气者,多以人参、党参、太子参、山药、黄芪、甘草、白术、大枣等;补血虚,则选当归、熟地、阿胶、首乌、白芍、丹参等;补阳者,以附片、干姜、肉桂、桂枝等药。兼夹俱虚者,多以气阴双补、阴阳气血平衡为度。

3.标本兼顾论:由于病毒性心肌炎标实本虚的特征,更多的医家均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为原则。在此“邪”的含义不仅只包括外来的毒热及温毒,也包括了外来毒邪侵犯人体后产生的淤血和痰饮。如痰湿内阻者,涤痰化湿;淤阻心脉者,化淤通脉;水饮内停者,温化水饮,化气利水,淡渗利湿等。除此,赵心波老中医在治疗小儿心肌炎时,还根据小儿肺实脾虚的特征,采用调理脏腑之间的关系,补虚要注意忌用辛燥雄烈伤津耗气之品,而应以甘淡、甘平之品缓调为妥。

总之,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须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决定治标治本,标本同治,或扶正为主,或治标为要。尤其在合并心功能不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注意饮食宜忌,强调低盐或忌盐饮食,勿多进水;其次,要注意调理脾胃,使正气生化有源,人体本身抗病能力得以提高;再者,恰当的护理,舒愉的精神状态,均对康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