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胸胁痛
17189100000003

第3章 肺炎

(一)概述

肺炎是肺实质出现的炎性病变,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寒战、咳嗽、胸痛等。本病在我国每年约有250多万例肺炎发生,其中约有13万人因肺炎死亡,在各种致病病因中排列第5位。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伴发本病,其死亡率尤高。本病的病因大多是感染,主要有细菌(其中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由于抗生素的近来广泛使用,致病菌发生了变化,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增至约50%)、病毒(主要是婴幼儿感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其他如理化因素、过敏因素等均可引起肺炎的发生。病原体在人体呼吸道防御机能和免疫力低下时,进入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组织充血水肿及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临床上由于致病因素的强弱不同,其表现轻重不一,主要有发热、心悸、气促、肺浸润、炎性体征和相应X射线表现。在炎症治愈后,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X射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痰涂片、培养,以及免疫血清试验等,一般不难确诊。

肺炎的种类繁多,其分类主要有:按病理和解剖分为大叶性(肺泡性)肺炎、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三种;按病情分为急性肺炎、重症肺炎(主要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DIC等)、迁延性或慢性肺炎。为了便于临床治疗目前主要运用病因分类,根据病原体可分为细菌性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等)、病毒性肺炎(如腺病毒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真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一般临床诊断时,宜将解剖与病因分类结合起来,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它属于中医学“风温”、“咳喘”、“肺胀”等的范畴。其发病多因感受风邪和正气不足,风邪常挟寒、挟热,郁闭肺卫,入里化热,致痰内生,痰阻肺闭,宣肃失职。其病位在肺,可内窜心肝,后期常累及脾胃。主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痰热是主要病理产物。在病程中,邪毒炽盛,还可波及营血,或邪毒内陷、心阳暴脱之重症,或正虚邪恋、缠绵不愈等多种变化。所以在治疗时,宜谨守病机,灵活多变。早期要宣肺,中期要清下,后期透达顾阴。可采用解表宣肺、通腑泄热、凉血清热、益气养阴等方法。

(二)名家要方

1.李培生麻黄连翘清肺剂

【方药】麻黄、炙甘草各6g,生石膏、芦根、茅根各30g,大青叶、连翘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每日2剂,每隔4小时服药300mL。

【功效】宣肺平喘,解毒退热。

【案例】张某,男,16岁。1991年6月8日初诊。患者发热伴喘咳,胸痛,咯铁锈色痰1天,某医院化验:白细胞14×109/L,中性粒细胞0.85,淋巴细胞0.15。X射线片提示右下肺大片阴影,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因患者对青霉素过敏,而邀李老诊视。刻诊:高热40.5℃,喘促不安,咳痰不爽,胸痛,口渴喜饮,身微汗出,食纳欠佳,大便一日未行,小便短赤,苔黄舌质欠润,脉浮滑数。证属邪热壅肺。用麻黄连翘清肺剂加杏仁、川贝母、湘花粉各10g。嘱日服2剂,每隔4小时进药300mL,药后畅汗出,热减喘平。效不更方,再进1剂,热退身凉咳止,续服1剂后诸证悉除。遂拟益胃养阴之法调治5日,复查胸片、血常规恢复正常而康复。

【按语】李教授业医50余载,精伤寒,通温热,结合临床,融寒温之理法方药为一炉,以“寒温统一,妙在神合”之旨,拟定本方,对邪热塑肺之喘咳证,内清外透,表里上下一齐尽解,药效神速。

2.姜春华清肺化痰截咳方

【方药】鸭跖草15g,开金锁15g,鱼腥草15g,酸浆草9g,黄芩9g,马勃3g,百部9g,南天竹子6g,天将壳3只,旋覆花(包)9g,全栝楼15g,生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宣清肺热,化痰截咳。

【案例】汪某,女,37岁。主症。发热、寒战、咳嗽、胸闷,经西医诊断为:右下肺炎。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10天,发热不退,咳嗽更剧。胸片复查右下肺炎未见好转。患者自己提出停用西药,请求中医治疗。诊时咳嗽甚剧,咽痛喉痒痰黄,气急胸部闷痛,发热不退(38.4℃),鼻旁生热疱。证属初起风温上受,旋致痰热壅肺,无形邪热,已成有形,搏击气道,清肃失令。故以上方药治疗,进药7剂后热退,咳嗽止,咽痛除,胸闷舒,气急平。肺部X射线摄片,右下肺炎已吸收,续予清肺养肺之剂,调理7天病愈。

【按语】温邪壅遏,痰热交阻于肺,常是肺炎的主要病机。姜老认为:外感温病初起在卫当汗散截邪,若失去散表机会,无形温邪蕴肺而已成有形实质性病邪时,虽脉浮则不能再表,以免徒伤其津,而宜直化痰热,快速截邪于肺,防止进一步逆变。方中鸭跖草、开金锁、鱼腥草、酸浆草4味药,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之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是控制肺部炎症的辨病药;黄芩擅清肺热,直折温邪;旋覆花、全栝楼肃肺化痰。此病例剧咳已有10天,截咳宁肺也是要务。百部、马勃、南天竹子、天将壳4味药是姜老常用的截咳方。由此可见,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的原则,掌握某种治疗急性感染病的快速截断方,疗效并不逊于西医的抗生素。快速截断的学术观点,在中医治疗外感的临床实践中,也被证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董建华宣肺清热通腑方

【方药】生石膏45g,栝楼30g,大黄5g,杏仁10g,知母15g,苍术10g,赤芍15g,柴胡10g,前胡10g,芦根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宣肺通腑,清泻热结。

【案例】盛某,男,52岁,1980年6月18日诊。因恶寒发热,伴咳嗽胸痛一日入院。体温39.3℃,咽红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0.83。胸透:右下肺可见片状阴影。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肺与大肠相表里,温热犯肺,肺气不降则腑气不通,二者互相影响。治当宣上通下,脏腑同治,以利邪热外达,以上方药治疗,2剂后体温降至36.5℃,诸症均减,继进4剂,症状消失,复查胸透,炎症吸收。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温热之邪犯扰于肺,传于大肠,表里同病,故以上方治疗,方中前胡、杏仁宣开肺气;生石膏、知母、栝楼、芦根清除里热;更用生大黄通泻腑气,釜底抽薪,以解上焦肺金热壅;又配苍术运脾祛湿,以得胃气;柴胡疏肝清热,以舒中土;赤芍活血,以防寒凉过用有碍血行而使邪难解除。妙在生石膏的大剂量运用,而稍佐小量生大黄。配合组方,颇中病机。

4.董建华辛开苦降方

【方药】栝楼30g,黄连6g,半夏10g,杏仁12g,石膏15g,陈皮10g,白茅根30g,丹皮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辛开苦降,分消痰热。

【案例】尚某,男,45岁。1980年5月10日诊。咳嗽一周,发热胸痛一日入院,体温38.1℃,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粗糙。胸透:右下肺可见片状阴影。西医诊为“大叶性肺炎”。曾用土霉素及解热药无效。中医辨证发热恶寒无汗,胸脘疼痛泛恶,咯吐黄色脓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乃素有痰饮,复感温热之邪,痰热互结,阻于胸脘,气机不畅,升降失司。以上方药治疗,服药2剂后汗出较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咯痰、胸痛均减。继进2剂,诸症悉平。胸片复查炎症已吸收。

【按语】此例系痰热互结之证。其治以大剂栝楼配杏仁以开利肺气;黄连、生石膏、白茅根、丹皮清降内热;半夏、甘草祛痰;陈皮行气以利痰湿之消除。方证甚为合拍。

5.张耀卿清宣肺胃饮

【方药】嫩前胡4.5g,清水豆卷12g,水炙桑叶9g,金银花9g,连翘壳9g,光杏仁9g,象贝母粉4.5g,黑山栀9g,生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宣肺胃而化痰热。

【案例】张某,女,65岁。1961年3月29日因发热咳嗽两周入院。伴有恶寒、咳痰带血,右胸有时作痛,胃纳正常。发病迄今未就诊,仍操持家务,今日热度更高而住院。体检:体温38.5℃;脉搏98次/min,心脏听诊无异常,右下肺可闻少量啰音。白细胞计数2.3×109/L,中性粒细胞0.92,淋巴细胞0.08。胸片显示右下肺炎症。诊断:右中下肺炎。中医辨证:风湿痰热互阻肺胃之间,肺气郁塞不宣,胃气失于下降,身热有汗不解,咳嗽痰内见血。故以上方药加减治疗,服药5天后,体温正常,白细胞降至0.8×109/L,中性粒细胞0.80,淋巴细胞0.14,大单核细胞0.04。

【按语】本例风温,身热有汗不解,无形寒、头痛之象,病邪由表入里,尚在卫、气之间。叶香岩谓:“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故治以栀子豉汤法清气透卫。以其身热汗出,表卫已虚,故透卫仅取桑叶、豆卷等辛微甘之品,勿令重虚其表,庶免汗多亡阳;以其已具脉数、苔黄之候,尚无烦躁、口渴等证,里热未炽,故清气只用银花、连翘、山栀等轻清之品,使药力不犯中下二焦,勿令药过病所;以其“未传心包,邪尚在肺”,故以前胡、杏仁、象贝粉等宣肺化痰。

6.罗道揆犀角地黄汤加味

【方药】生晒参(煎水兑服)、丹皮、生白芍、钩藤、元参各10g,生石膏、生地各15g,川贝母6g,生甘草3g,羚羊角粉(冲)2g。

【用法】水煎服或鼻饲。

【功效】清热扶正,凉血熄风。

【案例】宋某,女,50岁。1982年6月18日诊。高热,抽搐,神昏,谵语4日,西医诊断为“中毒休克性大叶性肺炎”。治疗2日,病情不断恶化。症见昏迷不醒,心音低沉,呼吸微弱,谵妄,抽搐,喉中痰鸣,肢凉不温,口襟唇燥,饮多而小便极少,大便不通,脉沉细数。腋温39.9℃,血压波动在90~70/50~40mmHg之间。此为热邪逆传心包,肝风内动,气虚阴涸,热深厥深,急拟上方药救危,服1剂后,至晚10时许腋温降至37.6℃,谵语已止,抽搐全除,唯间有独语,舌苔淡黄,脉细而弱。此热退津回,病有转机,改用清热养阴之法,2剂后告愈,以健脾益气养阴之剂调理而安。

【按语】中毒休克型肺炎,属于温病范畴,为气虚热实之危证,其变化甚速,须切中病机,辨治准确,方挽危官。本方以犀角地黄汤为基础加减,既清热解毒、凉血熄风以治标救急,又补元气养阴津以固本,融扶正祛邪于一体,确为治疗本病的临床心得。

7.徐振华加味温胆汤

【方药】枳实、竹茹、半夏、茯苓各10g,陈皮12g,生姜、大枣各6g,甘草9g。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分4次服。3日后改为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清解肺热,行气化痰。

【案例】梁某,男,26岁,工人,患者于4天前受雨淋而致发热,头痛,咳嗽,胸痛,咳痰带血,口干不欲饮,同时伴有心烦易怒,口苦,恶心,曾以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而急送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9.60℃,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10/80mmHg,急性病容,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双肺底部可闻及湿啰音及少许水泡音。血象:白细胞总数14×109/L,痰细菌培养阳性。X射线示:双肺呈蜂窝状改变。西医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熏蒸于肺,灼伤肺络。以上方加清热解毒之类药治疗,服药6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胸痛明显好转,继服7剂,症状消失,双肺呼吸音清,血象正常,X射线提示:肺部病灶吸收,痰细菌培养阴性。

【按语】本方为治疗痰热内阻的名方。作者根据临床经验,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观察100例,随证加减,结果痊愈8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7%,疗效显着,确为治疗本病良方。胸痛、咳吐脓血痰者加郁金、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白茅根;口渴加麦冬、沙参;便秘者加栝楼仁、郁李仁。

8.仝小林雾化方

【方药】白头翁、夏枯草、玄参、生大黄各20g。

【用法】雾化水煎1小时,取汁200mL,滤过后装瓶放冰箱备用,每次取20mL,每次雾化20~30min,每日2~3次。雾化时嘱病人吸气,频率以每分钟4~5次为宜,开始用小流量,以防止中药气味刺激咽喉引起呛咳或恶心,逐渐调大,以不刺激咽喉为度。5天为1个疗程。

【案例】患者,男,47岁。因间断性发热、咳嗽、咳痰伴阵发性喘憋半年,于1989年3月10日入院治疗。胸片示:右下肺炎,痰培养5次均为绿脓杆菌生长。曾用过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白霉素等,均效果不佳。又转至当地中医院求治于中医,服中药月余,多次痰培养仍为绿脓杆菌生长,遂转至我院。胸片示:右下肺炎,右侧胸膜肥厚粘连。3次痰培养,均有绿脓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白菌。咳嗽、咳绿色黄脓痰,有时低热。据药敏给予丁胺卡那霉素配合辨证药治疗月余,复查胸片无变化,痰培养同前,药敏提示无敏感抗生素,遂改为中药超声雾化治疗。经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消失,多次痰培养均无绿脓杆菌生长,遂出院。1年后随访,一直健康无再复发。

【按语】本方系在体外实验对绿脓杆菌具有强大抑制和杀伤作用的中药组成,治病需以痰培养为依据,经临床观察7例,有效6例,1例无效,疗效满意。这在思路上脱离了传统的辨证用药,是治疗本类疾病的创新。

9.黄云六君子汤合小青龙汤加味

【方药】太子参20g,白术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10g,麻黄7g,桔梗10g,白芍10g,五味子5g,干姜7g,蒲公英12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1次。

【功效】补益肺脾,散寒化饮。

【案例】扶某,女性,51岁。因淋雨受凉,出现发热恶寒,咳嗽身痛,以感冒论治3日不效。且咳剧,胸痛,气促,于1992年6月10日入院治疗。查血常规:白细胞3.8×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21。X射线胸片诊断:右肺肺炎。听诊右下肺可闻及湿性啰音。确诊为大叶性肺炎,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后用麻杏石甘汤、清燥救肺汤、定喘汤,配合庆大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等西药治疗。一周后,虽寒热退,但咳嗽不止,夜间为甚,彻夜不得眠,胸痛,吐黄白稀痰,量多,伴纳差乏力。住院第9日,邀余会诊。查:脉细结,舌质淡暗,苔淡黄,根部稍厚,体瘦,面色少华,右下肺满布啰音。以肺脾气虚,寒饮阻肺为辨证,以上方药治疗,4剂后,咳喘渐平,渐撤西药,再守方4剂,咳嗽渐止,夜间入睡明显改善,纳食倍增。仍以六君子汤加味调治半月而痊愈。

【按语】肺炎一证,临床多见痰热壅肺,一般来说,炎症多属热证、实证。但“炎”不可与“热”,应考虑多种病因病机。作者在临床也曾用小青龙汤加味治愈多例肺炎病人,可见炎证绝非皆属热证,此为病之变。此种变异多由素体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感邪后正气无力抗争,或外感寒邪偏重等多种原因所致。临证不可不察,须当因变而变,不可被“炎”字所束。

10.陈军平桔前蝉僵汤

【方药】桔梗、前胡、防风各9g,蝉蜕、僵蚕、紫苑、百部各10g,苏梗30g,甘草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化痰止咳,祛风止痒,降逆平喘。

【案例】翁某,男,33岁,干部。1987年3月27日诊。咽痒,咳嗽痰少10余天,经服西药不效。证见:咳嗽阵作,昼轻夜重,痰黄量少,黏稠难咯,胸闷气促。舌红苔黄腻,脉滑缓。血象为:白细胞1.2×109/L,嗜酸性粒细胞0.40。胸透见:两肺广泛散在不规则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示两肺过敏性炎症。证属风痰郁肺兼挟湿邪,治宜疏风宣肺,化痰祛湿,止咳平喘,以上方加鱼腥草30g,薏苡仁15g,藿香6g。服药7剂,诸症缓解,仅夜间偶咳,痰少淡黄易咯,舌淡红苔黄腻,脉濡缓,胸透血象转正常,继用温胆汤加减二剂收功。

【按语】作者认为本病为风痰郁肺,肺失宣降。自拟桔前蝉僵汤,用桔梗配前胡,辛开苦降,化痰止咳为君;防风、蝉衣、僵蚕、苏梗祛风止痒为臣;紫苑、百部润肺化痰,止咳平喘为佐;甘草调和诸药方使,诸药相合,使肺气得宣,气逆得降,痰湿得化,诸症自愈。经临床观察22例,19例痊愈,2例显效,1例好转,值得借鉴。偏外感风寒而痰稀白苔薄白者加麻黄、荆芥、陈皮;偏外感风热者加薄荷、枇杷叶;若肺热壅盛,痰黄黏稠,苔黄腻者加鱼腥草、黄芩、浙贝;若夹湿邪加藿香、薏苡仁;若挟燥邪加桑叶、杏仁、川贝、麦冬;有虫证者加苦参;阴虚肺燥,神疲乏力,气短口干者加乌梅、川贝、沙参、太子参。

11.张沛虬清肺化痰汤

【方药】净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蚤休30g,大青叶30g,黄芩25g,败酱草30g,甘草5g。

【用法】先煎生石膏30min,同时将余药用水浸泡30min,加入生石膏药液中,再共煎煮20min,每剂煎2次,去渣滤取药汁,并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视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定喘。

【案例】黄某,男,24岁,1985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发热咳嗽9天,汗出不解,曾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不效,左侧胁肋牵痛,精神萎靡,舌苔薄黄腻,脉滑数。血白细胞14.2×109/L,中性粒细胞0.95。胸透示:右下肺呈不规则模糊阴影。拟上方3剂,如法煎服。复诊时体温降至37.5℃,诸症悉减,唯大便3日未行。守前方加生大黄5g,续服3剂,体温正常,经以润肺化痰收功。

【按语】“肺炎”属急性热病“风温”范畴,由风邪化热,壅遏于肺所致。本方以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辛凉宣泄,清肺定喘,对风温初起,热壅于肺有显着疗效。因热毒是本病的关键,故重用蚤休、大青叶、败酱草、黄芩等清热解毒之品,热毒清,肺气宣,则炎变自消。临床如能随症加减,则取效更着。如症见高热烦渴,咳嗽胸痛,便秘,舌质红苔燥,脉洪数或滑数有力者,属痰热腑实,加生大黄5g,玄明粉9g(冲),元参10g,如发热缠绵,腹胀不思饮,舌质红,苔腻,脉滑或濡者,属肺热夹湿,以本方加生薏苡仁15g,六一散15g(包);夏秋季节加藿香10g,佩兰10g;如热盛伤阴,本方加生地15g,麦冬15g,鲜芦根30g。在服药期间,注意忌烟、酒及酸辣刺激食物。

12.谢昌仁清热饮

【方药】银花12g,连翘12g,薄荷6g(后下),荆芥6g,杏仁10g,冬瓜仁21g,生薏苡仁12g,桃仁6g,黄芩10g,浙贝母10g,芦根20g。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min,再在火上煎30min,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清热解毒,化淤排脓,宣肺定喘。

【案例】卫某,女,34岁。2周前汗出受风,开始发热,夜间尤甚,体温39℃,微恶寒,咽痒,咳嗽吐痰,黄白相兼,量多,左下胸部隐痛,口干欲饮,苔中根黄厚,脉来滑数,大便三日1行。近日来体温高达40.8℃,西医诊断:左下肺炎。证属风温犯肺。治宜疏风清肺,化痰泄热,予清肺饮,连服4剂,体温渐降,已不恶寒,有汗不多,咳痰稠而量少,胸痛不显,苔黄腻渐退,脉濡滑不数。原方去薄荷、荆芥,加鸡苏散12g,豆卷12g,赤芍10g,又服4剂,发热已平,微咳,痰少色白,左胸不痛,苔薄黄,舌质偏红,脉濡。上方去豆卷、桃仁,加沙参、丝瓜络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方系由银翘散合千金苇茎汤化裁而成。对风热犯肺、痰热蕴结之风温证甚为合适,热着甚加石膏;口渴加花粉;气喘加桑皮;便秘加大黄;痰稠加金荞麦。

13.蒲辅周保和丸合葱豉加枳实汤

【方药】茯苓3g,法半夏3g,化橘红2g,炙甘草2g,连翘3g,麦芽3g,莱菔子3g,神曲3g,葱白(后下))2寸,豆豉9g,枳实2.4g(炒),焦山楂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和胃消滞,通阳解表。

【案例】孙某,男,7个月,1961年4月10日会诊。腺病毒肺炎已6天,高热不退,前医曾用麻杏石甘汤合葱豉汤。现体温39℃,咳嗽发热,纳差,腹胀,大便一天2次,不消化而稀,有黏块状。脉浮细数,舌红苔黑,指纹细,色红,至气关。属表证轻而里证重,治以和胃消滞为主,以上方药加减治疗,共服3剂而愈。

【按语】蒲老以脉证互参,认为此例属食积夹感,故用保和丸加枳实消导;合葱豉汤通阳解表。

14.蒲辅周加味桑菊饮方

【方药】桑叶3g,菊花3g,杏仁3g,薄荷(后下)2.1g,桔梗2.1g,芦根9g,甘草2.4g,连翘3g,僵蚕4.5g,蝉蜕(全)7个,葛根3g,黄芩2.1g,葱白(后下)2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剂2煎,共取汁120mL,分多次温服。

【功效】宣肺祛风,辛凉透表。

【案例】蒙某,女,8个月,1961年4月10日就诊。腺病毒肺炎,高热7天,现体温39.8℃,咳喘,周身发有皮疹,惊惕,口腔溃烂,唇口干裂,腹微胀满,大便稀,日行5次,脉浮数有力,舌红少津无苔。属风热闭肺。以上方药加减结合西医冶疗,连服4剂而渐愈。

【按语】此例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属风热闭肺,治宜辛凉透表,宣肺祛风。用桑菊饮加僵蚕、蝉蜕、葛根、黄芩等清热祛风,药后热势减轻。仍以原方加减,治疗而愈。

15.江育仁痰热痹肺方

【方药】生石膏30g,钩藤10g,玳瑁、地龙、半夏、生大黄、玄明粉各6g,胆南星、菖蒲、黑白丑各3g。

【用法】水煎频服或鼻饲。

【功效】通下清上,豁痰平肝。

【案例】马某,女,5个月,骤起发热惊惕,咳喘气急,呕吐烦闷,渐至神志迷蒙。急诊入院,身热40℃,鼻扇气促,面苍唇白,两便不通,猝然惊厥,旋而呼吸更促,痰鸣拽锯,牙关紧闭,两肺满布湿啰音。查血白细胞总数4.6×109/L,胸透两肺有大小不等片状模糊阴影。此系风温犯肺,邪火炽盛,痰热闭其肺窍,内蒙心包,肝风蠢动,神机为之弥漫。已非开提肺气所宜,故拟上方药治疗,另以羚羊角粉0.3g,紫雪丹1g,分吞。药后两便通利,身热渐降,惊厥平,喘促减。次日神清,再进清热化痰,宣通肺窍,麻杏石甘汤加减。后见渴饮舌干,以清热护津调治,10天痊愈出院。

【按语】本案为“淫气喘息,痹聚在肺”之证,痰热闭肺是主要病机,正不克邪,邪毒内陷,危在旦夕。治不离肺,又不局限于肺,肺病及心或肝,气病及血,须把握邪正关系,辨证施治,才能安正救危。所以在治疗时,首先平肝熄风,清心开窍以驱邪务急,再以宣肺化痰治肺病,最后顾正祛邪以调理,层次分明,药达病所。

16.江育仁开闭救逆方

【方药】炙麻黄3g,杏仁、天竺黄、黑锡丹(包)各10g,菖蒲、乌附块各5g,磁石、龙骨、牡蛎(均先煎)各20g,紫苑、甘草各6g。

【用法】水煎服。同时针刺肺俞、尺泽、丰隆。

【功效】开闭救逆,上下并治。

【案例】刘某,男,5个月。起病11天,发热咳嗽,气喘鼻扇,烦躁不安,面色灰滞,腹微胀满,大便溏稀不臭,溲清量多,四肢欠温,舌质淡白,脉促无力,指纹紫暗,冲出三关。乃外感风邪闭于肺,脾肾阳虚衰于下,属上盛下虚之肺炎重证,有正不敌邪,喘甚致脱之虞,以上方药及针刺治疗,次日,身热已平,咳嗽依然,喉有痰鸣,余症如前,原方加重化痰,再进两剂,痰声稍减,气急渐平,两目有神,肢端转温。乃阳回肺开之机,以气阴并补,肃肺化痰之剂,调治一周,康复出院。

【按语】小儿肺炎属风寒所伤固损阳气,而温热闭肺,也易郁遏胸阳,直至损伤心阳、肾阳,出现阳气虚衰之变证。江老认为,此类患儿虽热毒未解,而阳气不支,不要因热病而以附、桂温阳之品为畏若薪火,只要证属阳虚,但用无妨,当以温阳扶正为急,以挽生机不可迟缓。本案中下元虚寒,重用附子,并无助火之虞。

17.江育仁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味

【方药】炙桂枝3g,生山药、茯苓、款冬花、半贝丸(包)各10g,炙甘草5g,煅龙骨、煅牡蛎20g,生姜2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

【功效】温卫和营化痰。

【案例】仇某,女,3岁。肺炎迁延4月,胸片检查炎症未吸收。精神不振,形体消瘦,低热缠绵,夜寐多汗,肢端欠温,咳嗽痰嘶,舌苔尚润,两肺听诊中小水泡声,辨证为正虚邪恋,营卫失调,以上方连服5剂,身热平,汗出减,肢端转温。原方出入,调治10天,诸证悉除,胸片复查肺部灶亦全部吸收。

【按语】肺炎迁延多表里阳气不足,通宣无力,邪留难去,在治疗时先桂枝龙骨牡蛎汤外可和营调卫,内强心温阳,内外并治,阳气通达,则邪自离去。

18.赵锡武麻杏石甘汤加味

【方药】麻黄3g,杏仁9g,甘草6g,生石膏12g,金银花6g,连翘9g,桔梗6g,芥穗12g,鲜芦根3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案例】李某,1岁半。患儿咳嗽,痰盛,发热1周,因气喘鼻煽一天入院,检查:体温39℃,呼吸60次/min,精神差,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两肺听诊广泛中细水泡音,心率160次/min。胸透:右肺下野炎变。诊断为肺炎。辨证为风温犯肺,以上方药治疗后,第2天身热退(体温36.7℃),精神好转,咳喘减轻,痰减少,食欲不振,舌苔黄白垢腻,表邪已解。余热未尽,前方去芥穗加枳壳,第3~4天体温正常,咳喘继减,食欲渐增,舌净,脉缓,宜辛凉轻剂,以奠其后,用桑菊饮加减,6天痊愈出院。

【按语】此例属风温犯肺之证,故治以辛凉宣透达邪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治以麻杏石甘宣透达邪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治以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化裁获效,可谓平淡神奇。

19.何世英加减小柴胡汤

【方药】柴胡4.7g,半夏4.7g,太子参4.7g,甘草3g,黄芩9g,青篙4.7g。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枢机,扶正祛邪。

【案例】刘某,男,2岁,1971年6月14日入院。入院诊断为肺炎合并心肌炎。6月21日中医会诊时,高热不退,阵寒阵热。轻咳,气短,便秘。检查:39.1℃。面色苍白,眼睑及下肢浮肿(+)。心率165次/min,两肺布满湿啰音。腹软,肝大2cm,脾大1cm。舌质淡,苔略白,脉象弦细弱数。辨证为风热入肺,邪在少阳,正气虚衰。以上方药加减治疗5剂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准备出院。

【按语】小儿重型肺炎气虚证相当于小儿肺炎临床分型的心脏血管型,或为并发心肌炎或心力衰竭。此证除有一般肺炎症状外,还见到面色苍白,精神弱,浮肿自汗,手足厥逆,舌质淡润,脉细疾、无力、不整等象,触诊肝脾增大。这是一派正气虚弱之象,故宜益气复阴,扶正驱邪。本例是肺炎合并心肌炎,但出现少阳证,故以小柴汤加减而收效。

20.郑惠伯肺炎合剂

【方药】麻黄6g,杏仁10g,石膏40g,虎杖15g,银花20g,大青叶15g,柴胡15g,黄芩15g,鱼腥草20g,青蒿15g,贯众15g,草河车12g,地龙10g,僵蚕10g,野菊花15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或制成合剂备用。以上为成人1日量,小儿酌减。

【功效】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案例】李某,男,9岁。10天前因感冒发热至今未愈,咳嗽较剧,经用多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无效,于1977年12月17日住院。查体:唇干燥,咽干,脉数,体温39.2℃,白细胞1.04×109/L,中性粒细胞0.57。胸透:右肺下叶后基底炎变。辨证为风温袭肺,气分热盛。入院后经用肺炎合剂,次日体温降至37.2℃,第4天肺细湿啰音消失,第7天胸透,肺部(-),咳嗽减轻,饮食基本正常,精神较佳,舌苔正常,痊愈出院。

【按语】郑氏曾以中西医结合治疗232例小儿肺炎,全部有呼吸道感染之症状及肺部体征,并经X射线检查证实肺部有炎证。其中186例辨证为卫气实热型(普通型),均采用肺炎合治剂治疗,只有69例加用抗生素。平均退热时间3.6天。啰音消失时间6.5天,阴影消失时间7.5天。此型无一例死亡,全部治愈。

(三)述评

肺炎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而引起的肺实质病变,临床上多症状严重或迁延难愈,死亡率颇高。它属于中医外感之证,如“风温”、“咳喘”、“肺胀”等病的范畴。中医古代文献中有类似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有:“肺病者,喘咳逆气,背痛,汗出”。《温热经纬》又谓:“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风,或不恶风,心身热,咳嗽,烦渴。”由于本病大致属于温病的范畴,一般都主张以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作为辨证施治的标准。根据上述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肺炎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四类即“达病祛邪”、“宣畅肺气”、“通腑散结”和“扶正益肺”。

1.达病祛邪:本病多由外感邪气所致,达邪外出,是防治本病的关键,若邪气在表,以解表为主,宣肺从之。风热犯肺,用辛凉解表之法。蒲辅周、赵锡武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张耀卿用栀子豆豉汤加减,以解表邪散,不伤卫阳为度,湿热郁肺宜轻化湿热,选用芦根、丝瓜络之品。风寒束肺,宜辛温宣散,蒲老用葱豉汤通阳为法,江老常用三拗汤加桂枝解肌透表。若外寒内热,宜用麻杏石甘汤施治;表邪不解入里,应表里同治,用表里双解汤等。本病一般为风热致病,多属热证、实证,但也有外感风寒致病,临证不可不察,须当因变而变。外邪入里,以里证为主,常用清热解毒、通腑散结、清化痰热、温化痰饮、活血化淤等法。清热解毒法多用于肺热炽盛,气阴未伤,如仝小林的经验方,郑惠伯的肺炎合剂,以及麻黄连翘清肺剂、麻杏石甘汤加味等。

2.宣畅肺气:邪阻气机,肺失宣肃,咳喘不宁是本病的基本表现。宣肃肺气,止咳平喘是对症治疗,也是治疗本病之大法。它常与祛邪之法同时运用,临证应权衡主次,灵活运用。如调肺方、麻黄连翘清肺剂、百龙三子汤等。姜春华善用百部、马勃、南天竹子等药;董老以栝楼配杏仁治之;张老以前胡、杏仁、象贝粉之类,均有临床深感。

3.通腑散结:邪热内结,腑气不通,是本病危重症候的表现之一,所以急下存阴,釜底抽薪,开淤散结,涤荡胃肠,是救治本病常法之一。董建华以大剂量生石膏配小剂量生大黄,江育仁用黑白丑,蒲辅周用消食导滞等疗效,为治疗本病危症树立了典范。

4.扶正益肺:本病以实热证为最多见,但病势急转或缠绵不愈多为正气不足,甚至虚脱所致,临床上有上盛下虚、心阳暴脱、气阴不足、阳气亏虚等不同症状,故有回阳救逆、益气养阴、温阳散寒之法,若用之得当,效如桴鼓。江老告诫不要因热病而视附子、桂枝温阳之品为畏若薪火,只要证属阳虚,但用无妨。所以,本病变化多端,临床须辨清虚实,要虚者补,实者泄,不要凭经验而偏执。

总之,以上所述的治疗法则在临床上并不是单独使用,要结合辨证,灵活掌握,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六、结核性胸膜炎(附:胸腔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