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成年人的心理特质实际上是从小时候培育出来的,只不过在成人阶段成形而已。
一位资深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两个有趣的案例。
案例一:
记者采访一名惯偷,在问起致使他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时,这名罪犯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有一次母亲拿了一盘苹果,我们弟兄几个争着上前抢个大的吃。抢了之后母亲没有制止,只是说以后要把个大的送给老人才对。我的心里便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谁胆大谁有力气去抢,谁就能占便宜。从此,一有机会我就争取早下手。”
案例二:
记者采访一位亿万富翁,问他如何成为大富翁,他说:“在我小时候,一天母亲拿来一盘苹果,我们哥儿几个争着上前抢个大的。母亲不干,她把我们抢来的苹果收回去,让我们几个在院子里拔草,谁拔得既快又好谁就吃个大的,结果我得到一个大的。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收获必须付出。因此,我从小一直很勤奋,挣了很多钱,还为社会捐了不少。”
在这两个案例中,同样是给孩子分苹果,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命运迥异的人。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家长给孩子分一次苹果就会影响他的命运?殊不知,这里蕴含着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人们对待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或行为,不是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待事件的认知。看似简单的分苹果,里面蕴含着做人的是非曲直,并且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进而影响他的一生。
个人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经父母的教化、学校的教育、社会的熏陶而形成的。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
儒家信奉“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却主张“人之初,性本恶”。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人之初,性善、恶兼而有之,需要经过教化才能抑恶扬善,这就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功能。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如果你在培养一个儿子,你就在培养国家的未来;如果你在培养一个女儿,你就在培养整个民族。”这句话强调了早期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同等条件下的教育投入,如果受教育者的年龄与教育内容相匹配,其教育效果就好。前几年,东南亚某个国家发现了一个14岁的狼孩儿,之所以叫他狼孩儿,是因为他一生下来就被拖到狼群,其生活习性是与狼完全一样的,尽管到了14岁把他从狼群中解救过来,而且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对他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但其效果与正常学龄的孩子相比还是差得多。由此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受教育,尤其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季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居首位的。家长对孩子一句不当的引导,一个错误的肢体语言,都可能会在子女的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因此,为人父母者面对子女时言行一定要谨慎。
作为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对孩子从小灌输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孩子遇到挫折时一定要用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解决问题。须知,错误的教子观是给孩子成长埋下的绊脚石,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的因素。作为学校不能单纯追求升学率,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作为政府机关,出台新政策也要考虑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找到政策与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平衡点。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要共同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才能稳定,和谐社会大厦的根基才能牢固。
生存是发展的前提,呵护孩子的生命,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的第一位责任。关注孩子的健康不仅是供给孩子衣、食、住、行,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灵等多方面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