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农技协组织建设提升科协组织社会影响力
马仰峡
(三门峡市科学技术协会)
摘要本文围绕农技协的产生、内涵、特点、地位以及农技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阐述了农技协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不断加大对农技协的政策扶持力度,唤起社会各界对农技协的进一步认识和关注,进而使农技协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核心团体,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生力军的作用。
关键词农技协现状建议
最早出现在欧洲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19世纪已经发展得相当普遍,分散的农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合作,走上了自觉发展的道路。西方农民的这个合作方式,构筑了西方现代农业的基础。我国农技协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今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组织规模由小变大,经济实力由弱变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近几年来,随着各种涉农组织的应运而生,农技协的发展已进入最佳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重新认识农技协,重新给农技协定位,确定发展思路,研究发展趋势,加强农技协的组织建设,对提升科协组织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农技协的现状:
1.农技协的内涵及其特点
众所周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融技术服务、专业合作、市场开发、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简称农技协。其主要类型有:龙头带动型、流通服务型、生产经营型、技术交流型、经济实体型,等等。各种类型的农技协具有以下几种共同的特点:
1.1 自助
也就是建立在“民受益”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念基础上,希望通过成员间的合作与互相支持,以求得发展和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市场、技术市场、供销市场这些主导力量的支配下,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只有组织起来,依靠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1.2 自愿
在协会的目标和资源内,会员自主选择加入或退出。
1.3 科技与生产结合
农技协以科技为纽带,把广大农户团结组织起来,共同致富,在创立之初和运行之全过程都始终突出以技术为纽带开展合作的脉络。协会创办人多为两种人:一是技术能人、科技大王;二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协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农业推广机构和学会建立广泛联系,不断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和先进性。
1.4 专业
农技协是同业农户的联合体,对提高农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集中购销来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增强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通过集体实力来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拓展的能力;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1.5 形式多样
农技协根据农民需要、资源优势、技术条件和服务需求,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组合而成。
2.农技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占成员总数的80%,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技协的登记机关是民政部门,属依法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社团,是党和政府联系农业农村专业技术研究、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的群众性科普组织,也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主体力量。
农技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根本区别依照中央1号文件界定:农技协属于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以社会化技术服务为主旨;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农村生产经营合作组织,以追求经营利润为目标。二者在发展目标、经营方式、成员构成、入会条件上各有不同:首先,在入会条件上,合作社以农业经营企业和农村经营大户为主体,以资金物资进行合作,会员少、门槛高。农技协的会员更具包容性,个人会员包括了开展本业务工作的有关部门、单位的代表,从事与农技协工作相关的有社会影响的代表人物,从事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研究和科学普及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家,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干部。在三门峡市,农技协会员一般从几十人到上千人不等,而合作社一般而言多在几十人到上百人之间。其次,在经营方式上,农技协会员入会、退会自由,以全体成员为服务对象,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方式灵活,受益会员广泛。合作社由于有股金捆绑,经济利益联系紧密,虽有市场优势,但决策程序长、服务范围小,在和非社员合作经营上存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其经营管理难度也相对较高,在农村普适性方面要稍逊于农技协。其三,农技协维权色彩浓厚,合作社经营特色突出,二者在管理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但是农技协与合作社都各具优势,两者相互兼容,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发展过程中各自独立,既保持特色,又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3.农技协的地位和作用
农技协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邓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具体实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农技协在“三农”问题中已占有重要地位。
2.1 农民联合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单一渠道很难满足千家万户发展各种产业的需要,而农技协可以按农民的所需所盼,把服务直接做到田间地头或农户家中,真正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办不起来的问题,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
3.2 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有利于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农技协的出现,把农村各类人才、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聚集起来,他们的技术和经验,群众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同时,农技协还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上连科研院所,下连千家万户的格局,使科研成果找到了试验示范基地,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缩短了先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农技协将农户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懂、产品难销等问题,推动了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4 农村科普工作的生力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以科技为支撑,而农技协多数是以各类“土专家”、“田秀才”为核心,以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为骨干的“科技联合体”,通过“能人效应”、“示范效应”,把科技知识直接迅速、有效地传播到农民中去,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网络单一及人力不足的缺失。
3.5 群众脱贫致富的帮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技协源于农民,服务于群众,是农民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增加经济效益的帮手,还可以有效地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传递给群众,引导农民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脱贫致富,通过物质上帮助、资金上扶持等办法,开辟了依靠科技“造血”扶贫的新道路。
4.农技协是农村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载体
首先,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始终以技术服务为核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协会会员,不断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创建科普示范基地,推进技术与经济结合,解决了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把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专业户提高到专业集群水平,发展横向纵向联合与合作,发挥出了强力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应,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民获得了丰厚效益。农技协通过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出了强有力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使会员和农民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提高了科技水平,增强了致富本领,加快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速度,真正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为了转化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其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握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理论创新是先进文化方向的集中体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就是组织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在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理念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引导农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农村专业协会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和文化气质,发挥了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协会的品牌文化,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崇尚科学、锲而不舍、敢为天下先的骨干会员,成为协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协会文化。协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向社会广泛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道德行为,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
再次,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群众以技术合作为先导,以发展商品生产和共同富裕为目的而自愿组织起来的,本身就代表着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民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具有的内在力、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生存、发展、前进的动力,这种运行机制从根本上维护、保障和落实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趋势
农技协的发展趋势是:协会的自身建设越来越完善和规范,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5.1 组织形式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逐步走向规范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在党政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通过章程约束,协会将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会员之间的关系将日益紧密、稳定,协会的运行将日益规范化。
5.2 组织形态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过渡,逐步走向实体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民科学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协会将可能出现“一会多能”,既搞技术、又搞中介、还搞生产;也可以“一会多业”,既种饲料、又搞养殖,还可以搞加工,向直接创收增效的经济实体发展,形成“协会+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协会+支部+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
5.3 组织活动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过渡,逐步走向市场化
在搞好会员内部互助的同时,协会将着眼于外部世界,通过培训各类中介组织和商品流通经纪人,把农民和农副产品带入市场,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统分结合的服务体制。
5.4 组织关系将由独立型向联合型过渡,逐步走向产业集团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协会可通过联手协作,成立总会、团体会员等形式,走联合之路,未来的农技协,将向合作经济组织或集团化方向发展,也可能发展成为股份制企业。
6.农技协现存问题
农技协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但不少领导干部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并没有摆上议事日程认真加以研究,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农技协还处于分散、自由发展状态。
多数农技协在开展技术服务或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无法可依,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另外,现有的农技协体制比较杂乱,隶属关系不清,应按中国农技协有关规定予以明确和规范。
相当一部分农技协还处在松散型阶段,发展不平衡,质量提高较慢,会员与协会之间连接的纽带主要是技术或服务,经济利益关系不紧密;一些地方的农技协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专人、四无实体,综合实力普遍较弱,市场竞争能力差,自我发展后劲不足。
协会在兴办实体或开展综合服务中,缺乏宏观发展规划、组织建设以及激励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指导;缺少信贷、民政等部门的政策支持;普遍存在协会与政府部门联络不畅等问题。
7.对农技协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7.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环境抓服务
从实践来看,农技协工作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就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对农技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首先,要把农技协作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有效载体,通过“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支部+协会”等模式,把农户组织起来,普及实用技术,发展规模经营,有效地促进了集约化经营的形成;其次,要把农技协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来资助农民走向市场,代表农民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第三,要把农技协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迫切要求实施农业产业化。
7.2 积极引导,多方扶持,部门紧密配合促发展
农技协的工作,单靠科协一个部门是办不好、办不了的,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工商、税务、民政、科技、农牧、供销、人事、宣传等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工商部门允许具备法人资格的农技协领取营业执照,并优先优惠办理农技协的商标注册申请;税务、人事、农牧等部门在税收征缴、人才需求配制、农业科技项目申报审批上与国有部门同等对待;民政部门应降低农技协登记、年检门槛;计划、金融等部门对有深加工能力的农技协,应将其作为龙头企业,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予以特殊支持。
7.3 科学指导,搞好服务,大力抓好农技协的规范运作
农技协是科协的基层组织,在近三十多年的萌生、探索、创新、发展历程中,科协系统一直在参与、组织、引导、服务于农技协的发展。因此各级科协要认真研究农技协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要逐步引导农技协向股份合作、经济实体方向发展;搞好信息服务,加强农技协交流,为农技协提供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宣传典型,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农技协全面发展;抓好培训,通过采取以会代训、办培训班、外出考察等形式,使农技协的会员能更新知识、扩大视野、增强才干,提高其管理能力;要建立机制、规范制度,通过制定章程及各项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地位,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