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继往开来 创新发展:河南省农技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7195500000004

第4章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趋势及政策选择

李莹莹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生产发展、带动农民增收。2007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技协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原因之一是农技协被排除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的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领域之外,使得现阶段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异质性特征,但农技协的基本组织属性不会改变,它的未来发展必将表现出多元化和混合型的特点,而这种发展又对现阶段的政策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制度的角度,探讨其面临的发展趋势,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趋势政策选择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由我国农民自己创建的一种新型的群众性经济组织。这种组织从技术服务入手,逐步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成为科技流向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的重要渠道,对加快农村科普步伐,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近年来农技协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却不尽如人意。

1.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制度与功能作用

1.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制度

1.1.1 组建原则与方法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基本原则,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其组建基本上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合作社原则建立的,几乎所有的协会都遵循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协会都对会员资格进行了限定,一般要求会员必须是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或与专业生产有关的个人及团体,有的协会还对会员的生产规模进行限定,要求会员至少要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入会。

1.1.2 民主管理制度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协会组建的基本要求。根据国际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协会进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协会内部的重大事项由会员积极参与共同决定;内部的事务由会员选出或指定的人员进行管理,并对会员负责,接受会员的监督;所有会员都享有同等的表决权,即一人一票,但由于民办的协会中存在的“能人效应”以及官办与官民合办的协会中广泛存在的政府干预,民主管理制度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1.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功能作用

1.2.1 农技协是科技兴农的中坚

建设质量效益型农业,首先必须建设科技型农业和集约型农业,而在农村,目前还存在着科技需求与科技投入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农民急盼科技,另一方面是农民学科技难。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为农民架起一座传播科技、推广科技、普及科技的桥梁。农技协这种组织形式好就好在本身是农民自己的组织,而且成员由懂技术、善经营的科技能人、专业大户组成,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部分人思想进步、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在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方面有一定的作为。他们教科技农民听,他们指导科技农民信,他们推广科技农民愿意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发挥农技协在科技普及推广方面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1.2.2 农技协是结构调整的骨干

调整结构是我们应对入世挑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还是不调”这个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共识,而在“怎么调”这个问题上还有人无所适从。农技协通过引进、应用、推广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同时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大力发展高产、高值、高效农业,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结构调整趟出了新路子。因此,发展壮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1.2.3 农技协是产业开发的先锋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过渡的重要通道。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发展产业化,却始终没有真正“产业化”起来,原因就是产、加、销诸环节的生产要素相脱节或相游离,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关系。在这方面,农技协起到了政府和部门起不到的作用。农技协植根于农民,服务于农民,通过科学技术这条主线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产生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屯”的效应,这本身就具备产业化的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农技协实体就是一个产业化的雏形,也可以说,破解产业化这道难题,能够在农技协的发展中找到一些答案。

1.2.4 农技协是农民致富的靠山

增加农民收入是中央1号文件的核心,是各级党委、政府指导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看,各级各类农技协会员都基本走上了致富路,如何让这部分先富起来的科技能人或科技大户,带动那些想富、思富、盼富的群众也跟着富起来,是我们应该着力探索的一个课题。发挥农技协引、领、帮、带的作用,应该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

2.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看,我国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会改变,因而,要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程度和新技术应用水平,必须不断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未来发展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作为一种适合于特定时期、特定农业发展阶段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农技协未来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多元化和混合型将成为农技协未来组织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

2.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模式发展趋势

2.1.1 多种形式,共同发展

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情况、气候条件不同,农村、农民、农业情况差异很大。二十多年来,中国坚持顺应农民的愿望、农业的需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拘一格、多元创建,使农技协呈现出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格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协会+经纪人+农户”模式,即由一些产业能人发挥其资金、信息优势,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织起来整体带入市场,特点是协会会长既是种养大户又是经纪人,技术推广快,引带作用强,农民易接受,生产经营机制灵活。二是“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即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带动农户发展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创办,特点是示范性强,辐射范围广,带动作用明显,同时便于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三是“协会+公司+农户”模式,即由协会通过技术项目、产业基地、销售订单等与涉农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抑或是由涉农企业结合自身产品开发、销售需要,自发组建的以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为主要业务范畴的公益性组织,特点是使农户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有效地延伸产业链条,生产潜力大,发展后劲足。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需求,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基础上实现农技协发展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农技协的组织作用和服务功能。

2.1.2 综合性和实体化并存

通过自身运行机制的改进来保证组织的可持续性和对会员的吸引力,是未来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持续发展必然是建立在能够保障会员的基本权益并具有基本运作经费的基础之上的,也正是基于此,一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在保留其基本技术服务和技术交流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大业务经营范围,从而更快地向综合性方向迈进,比如将服务领域从产中技术配套服务扩大到产前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信息提供以及产后的销售服务,等等,通过种苗、化肥、农药的供应获取差价用于协会的日常运作,通过帮助会员销售产品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协会以适应市场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职能向综合性拓展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本身虽不能直接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但可以投资兴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或非法人经营机构。在这类实体中,会员的劳动和资金可以参与分配,从而能够实现会员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我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于解决协会自身运作成本的考虑,部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将在保留协会的基础上,在协会下面产生具有营利性质的合作社或经济实体,具体产生形式又会根据其具体外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一种形式是农技协中部分有经济实力的会员自发组建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的核心管理人员和协会基本相同,合作社的部分收益用于协会的日常运作;另外一种形式是在农技协下面直接兴办实体,以单位会员的名义加入协会。这种实体的创办者可能是外来投资者,也可能是原来协会中有实力的会员。

2.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具体路线发展趋势

2.2.1 以品种为基础,发挥引导作用

品种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只有具备“名、特、优、新、稀”属性的好品种,才能形成产业,通过对这些品种施以精耕细作之良法,使之尽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并以品种争市场,要坚持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稀”的战略。农技协要带头建立独具特色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园,带动区域种养结构的调整。

2.2.2 以科技为先导,发挥支撑作用

按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思路,引进推广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新、特、稀”农产品,是实现产业化的途径:首先,要强化农技协网络建设,既要上联有关的科研院所、相关的学会及农技推广单位,以便找到新成果、新技术的活水源头。还要下联科技示范户、会员户等,明确新技术、新成果的受体,通过农技协这个纽带,使上联网与下联网形成一个闭路循环的状态,为技术转化提供必要保证,为科技进村入户搭桥铺路。其次,要加快新技术推广步伐,农技协要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以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促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在产业化中迅速得到应用,并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只有依靠科技,促进农业产业化全面组装,才能大规模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2.2.3 以基地为载体,发挥示范作用

通过兴建各种示范基地,发挥科技示范、技术开发、技术指导作用,有效地解决新技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农技协可以依托基地,举办各种培训班,进行现场培训指导,进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想干不会干”的问题;通过基地引导农民发展农业培育主导产业,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给会员提供产、供、销系列化服务,可以解决农民群众一家一户“会干不敢干”的问题;通过以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较好地解决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卖难”问题。

2.2.4 以规模为方向,发挥拉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能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效益,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化的方向。我们要做到这一点,应着重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项目要过硬,对于一个农技协来讲,选择的品种、项目不宜多,而要精,要走专业化、规范化、一条龙的发展路子。二是典型要突出,这是形成规模的一项示范性、标志性工作。

3.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政策选择

规范和促进是现阶段政府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而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对这两个原则投入的关注不应该是等同的。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小农经济意识强以及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决定了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制度设计应该侧重于促进其发展和壮大,先促进后规范或者在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规范其行为,是现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3.1 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引导和规范

要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人员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方面的作用。比如,在就政策和投资决策征求各方意见时,地方政府应让更多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代表参加。这样做有助于确保政策导向支持,并且能在确保公共服务效率提高的同时,提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信誉,加强协会在会员和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要把握规范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当前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实际运作中,为了享受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可能出现同时挂两块牌子,在两个部门注册的状况,因此,民政部门应正确认识可能出现的由社团登记转为工商部门的合作社登记的情况。诚如当初我们从农民意愿出发调整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登记管理政策一样,只要农民自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好处的政策或建议,现阶段不应予以限制。我们对于下一步的登记管理工作,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支持条件成熟的农技协到工商部门注册,重点关注那些重技术、重民主、重公益的农技协组织。

要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方向的引导。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在县一级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联合会;对于一些运作规范、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可以引导其发展成为县一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考虑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现实发展环境,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允许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会员开展经营活动,领办或参与合作社,但注意二者在财务、产权、分配等方面应有所区分。

3.2 注重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能力建设

作为非营利的社团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成长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特别是在其成长初期,政府的资金扶持显得尤为重要,但资金支持的使用应有策略性,应侧重于加强这些组织的能力,而不是使他们依赖外部支持,今后的投向应该比现在更有针对性和激励性。政府投入应该更多地用来支付那些与协会组建和启动运行有关的费用,如信息宣传、培训、市场信息获取能力方面的费用开支,这些都是与协会组建有关的费用,但个人在协会成立之前不愿自己承担,需要政府予以支持。同时,政府所提供的资金数额应适度,尤其不要导致商业企业改头换面为农民组织获取补贴,并且要确保在给予和使用这些资金时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资金的透明度和问责性。

3.3 因地制宜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分类指导

要以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发展需求为依据采取差异化政策。地域差异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在中国农村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已经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地域不平衡性。这就要求各地农技协管理部门,在遵循国家宏观政策的前提下,根据本地特点和农技协发展水平,采取差别性举措来促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壮大,比如,在东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鼓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社、实体化的方向迈进;在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传统农区,应培植农技协产生和发育的土壤,促进组织萌芽;在中部地区,要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允许其在现阶段享受多方优惠,在发展中求规范。

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评价系统来评估政府支持工作的效果。现阶段政府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立政府支持项目的有效监测和评价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对提供相关服务的政府行业部门或相关培训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以便对支持项目进行相应调整,确保项目取得成功。

应坚持“支持但不干涉”的原则来营造有利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环境。“支持但不干涉”常常被用来描述政府和农民专业组织之间的最佳关系。根据这个观点,政府的职能应局限于以下方面:通过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规范和监督市场以确保公平竞争;制订标准和提供认证服务;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

3.4 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育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当农民生产发展中的初始资金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后,其对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随着贫困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成为必然,但这种农户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规模经营,多以同质产品的生产为特征,这又将对村级互助资金运行的风险发起巨大挑战。鉴于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农村互助资金项目在全国的全面展开,在贫困地区以小农户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下,探寻村级互助资金发展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很可能成为下一阶段政府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的贫困地区而言,当金融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松散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要比利益导向的农民合作社具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时,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也纳入政策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