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科基本原则
一、外科治疗适应证和方法的选择
总体来说,临床上选择病人的外科治疗方法时,一般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作出正确的诊断
诊断正确时选择适宜治疗的前提。现在诊断学科进展迅速,外科日益广泛应用的各种内镜、超声波诊断、X射线造影术、核素扫描、细胞学技术以及CT、MRI等,能获得疾病的许多信息,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明确治疗目标和选择各种疗法
临床上,任何可称之为适宜的治疗应达到这样的目标:救治病人的生命和(或)改善生活质量。抢救严重的损伤、大出血、窒息、休克等,首要的目标就是保全病人生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指修复组织的缺损、改善生理功能、缓解症状等,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学习、劳动等能力。外科医生对病人实施治疗以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医疗的主观客观条件,研究如何达到上述目标。选择手术、药物、导管术等各种措施,应从病人整体出发分析它们的利弊,以扬长避短或互补长短。
3.治疗计划的制订和修正
确定诊断和选择疗法以后,应制订一个治疗计划,使治疗工作比较主动、周全和有条不紊。然而,初步的治疗计划实施时,未必获得良好的结果。疗效不良的原因可能是诊断不够明确、治疗计划执行有差错或病情发展有突变等。有时,治疗计划虽属于医疗常规,但由于常规一般以病人群体为对象,用于个体时效果可能参差不齐,这也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所以,治疗计划必须受实践的检验,加以必要的修正。
4.利用证据医学(EBM)指导
外科临床实践EBM含义为:有目的、正确的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对每位病人的治疗。其核心思想是谨慎的、明确的、明智的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作出决策。传统医学是以经验医学为主,即根据医师的经验、直觉,或依据病理、生理原理等来处理病人。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强调EBM,即根据科学研究的依据来处理病人,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基础上,要求临床医师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运用评价临床文献的正规方法,发现最有关和正确的信息,最有效地应用文献,根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制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
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的或关键性措施。但手术处理不当会造成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手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手术处理时总的要求是爱护组织,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以及促进伤口的愈合。
1.贯彻无菌术原则
无菌术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有关处理,对于非感染的外科病人是为了预防感染,对于已有感染者则是防止扩散或增添新的感染,其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手术前预防外源性沾染的灭菌和抗菌技术。手术中必须重视可能来自器官(如肠道、支气管、泌尿系)的沾染。特别是大肠内细菌甚多,所以需要术前准备与术中处理相结合,以防术后发生感染。对感染病灶施行手术,要注意保护正常组织。术后仍须贯彻无菌术原则,如防避缝合的切口被沾染或浸湿、处理好引流管。
2.既要有手术计划,又要通过探查确定术式
手术前根据诊断设计手术治疗方案,并作充分准备,以免手术中忙乱出错。手术开始时应详细探查,然后确定术式。例如胃癌,术前经过X射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能了解肿瘤在胃壁内面的形态和组织学分类;至于其胃壁外面的改变、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局部淋巴结转移等,需在剖腹探查时方能明了;然后方能确定术式。另一方面,术式的选择还与手术时病人的全身状态相关,因此需要观察全身状态并给予必要的治疗(如输液、输血等)。外科医师一方面要敢于扩大手术范围争取根治病变;另一方面又要掌握手术的限度以保留生理功能,特别要注意病人的生命安全。
3.手术遵循基础科学原理
从切开引流、异物摘除,到组织器官的切除和(或)重建,手术都是为了促使机体及病理状态转变为或接近于生理状态。因此,要做好手术,需要熟悉有关的基础医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4.重视手术基本操作
如切开、分离、显露、止血等,要做到准确、细致、轻巧和迅速。操作时尽可能减少组织创伤、失血或细菌沾染等。
5.麻醉与手术相结合
现代麻醉学已有多种麻醉方法和控制生理活动的措施(人工呼吸、肌肉松弛、降温等),既能保障病人无痛和安全,又为手术操作提供有利条件。外科医师要与麻醉师密切配合,如尽量减轻手术操作的刺激性、在手术区施行某种阻滞术等,以提高麻醉效果。
所有参加手术工作的人员包括手术组、麻醉和监护人员等,都要做到严肃认真,精力集中,主动配合和互相监督,共同为病人做好手术。
三、外科的综合治疗原则
外科治疗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除了施行适宜的手术,还须采取其他疗法。任何手术都需经过一定的愈合过程,可能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感染、体液失衡、休克、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影响术后的恢复过程都应重视,综合治疗是现代外科的特点之一。
1.心理治疗
外科病人常有各种疑虑,如手术引起的疼痛、手术的危险性、医疗费用不胜负担等。这些心理变化可使病人精神紧张、抑郁、失眠、食欲减退、心率和血压改变,甚至不配合医疗或擅自采取某种不适当的行动,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医师应当重视和设法消除他们的疑虑。
2.维护生命器官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
维护循环呼吸功能是治疗上的最基本要求。如病人发生低血压、休克、呼吸道阻塞、肺不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均需紧急处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检测血容量、心排血量、血气、呼吸功能等。术中予以输液、输血、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加强呼吸道护理,必要时使用呼吸机。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使用一种疗法会产生矛盾的效应。例如:使用呼吸机可以改善换气,提高血氧饱和度,但强制的正压呼吸又可能增高肺动脉压和减少心排血量。所以,在抢救时应尽可能减少各种治疗措施的不利影响。
3.感染的防治
外科应特别重视医院内感染。预防须从改善医院管理(如环境卫生、人员训练、设备用物的消毒等)着手;外科医师须在手术、换药、穿刺、导管术等处理中,认真贯彻无菌术原则。
4.功能练习和其他后续治疗
外科治疗后康复阶段的病人进行某种主动或被动的功能练习,能促进康复,预防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机体的组织器官均有用尽废退的情况,例如:肌细胞进行舒缩运动方能充分利用氨基酸。病人卧床不动时间过长,虽然仍摄入氨基酸和蛋白质,肌肉仍难免萎缩。临床上病人受伤或经过手术以后常不愿及时活动,应予劝说并协助其功能练习。
有相当一部分外科病人,经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初步治愈后,还残留某种病变需要继续治疗。例如:急性胰腺炎渡过急性期后可留有慢性炎症;胆石症经过手术、腹腔镜处理后可留有慢性胆管炎症;尿石症经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手术排石后可能有结石再形成等,为此需要继续诊治。至于恶性肿瘤的随诊治疗更众所周知。虽然外科疾病的后继治疗常需要其他专科的协作,但外科医师仍应以病人完全康复为己任。
第二节 外科基本操作
无论是简单的手术或复杂的大手术,都可分解为许多基本技术。基本技术操作大致可分为切开、剥离、止血、缝合、剪线及拆线5个方面。
1.切开
切开是指使用某种器械(通常为各种手术刀)在组织或器官上造成切口的外科操作过程,是外科手术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正确的切口是做好手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外科专家们对很多外科疾患创造了许多典型的定型切口,这对手术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1)选择切口的原则
在切口选择上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切口应选择于病变部位附近,通过最短途径以最佳视野显露病变;②切口应对组织损伤小,不损伤重要的解剖结构如血管神经等,不影响该部位的生理功能;③力求快速而牢固的愈合,并尽量照顾美观,不遗留难看的瘢痕,如颜面部手术切口应与皮纹一致,并尽可能选取较隐蔽的切口;④切口必须有足够的长度,使能容纳手术的操作和放进必要的器械,切口宁可稍大而勿太小,并且需要时应易于延长。应根据病人的体型、病变深浅、手术的难度及麻醉条件等因素来计划切口的大小。
(2)切开方法及要点
将选定的切口线用1%甲紫(龙胆紫)画上标记,外涂2.5%或3%碘酊,然后消毒皮肤及铺巾,较大的切口由手术者与助手用手在切口两旁或上下将皮肤固定,小切口由术者用拇指及食指在切口两旁固定,术者拿手术刀,将刀腹刃部与组织垂直,防止斜切,刀尖先垂直刺入皮肤,然后再转至与皮面成45°斜角,用刀均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预定切口的长度,再将刀转成90°与皮面垂直方向,将刀提出切口。切开时要掌握用刀力度,力求一次切开全层皮肤,使切口呈线状,切口边缘平滑,避免多次切割导致切口边缘参差不齐影响愈合。切开时也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误伤深部重要组织。皮下组织宜与皮肤同时切开,并须保持同一长度,若皮下组织切开长度较皮肤切口为短,则可用剪刀剪开。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后随即用手术巾覆盖切口周围(现临床上多用无菌薄膜粘贴切口部位后再行切开)以隔离和保护伤口免受污染。
以经腹直肌切口为例,腹壁切开的步骤如下:①选取切口,常规消毒铺巾,在切口部位粘贴无菌薄膜,经腹直肌切口可选做于左、右、上、下腹部,皮肤切口应位于腹部中线与腹直肌外缘之正中;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如在切口部位未粘贴无菌薄膜,宜用无菌巾覆盖切口周围护皮,以隔离和保护伤口免受污染;③将腹直肌前鞘先用刀切一个小口,然后用剪刀分别向上下剪开前鞘;④沿肌纤维方向先用血管钳再用刀柄或手指分离腹直肌束,其腱划处应钳夹切断,然后用丝线结扎;⑤将腹直肌向两侧牵开,术者及助手分别持镊子及血管钳,将腹直肌后鞘及腹膜夹起,然后在中间切一小口,注意勿损伤腹腔脏器,一般由术者用有齿镊夹起腹膜,助手用弯血管钳在距术者所夹处对侧约1cm处另行夹起,然后术者放松所夹腹膜,再重新夹一处,如此重复一次后用刀切开;⑥术者以左手食指、中指(也可用术者及助手的食指)伸入腹腔做引导,有腹膜粘连时应用手分开,用刀(亦可用剪刀)切开腹膜,以免损伤腹内脏器。如用剪刀时,剪刀尖应向上抬起。
2.剥离
也叫解剖剥离或分离及游离,是显露手术区解剖和切除病变组织、器官的重要手术基本操作,应尽量按照正常组织间隙进行,不仅操作容易、出血少而且不至于引起重要的损伤。剥离按形式可分为锐性和钝性2种,临床上常常将二者结合使用。
(1)锐性剥离是指用锐利器械(一般用刀或剪刀)进行的解剖剥离,必须在直视下进行,动作要准确、精细。用刀时,刀刃宜利,采用执笔式的执刀法,利用手指的伸缩动作(不是手腕或上肢动作)进行切割,刀刃沿组织间隙作垂直的短距离切开。用剪刀时,可将锐性和钝性剥离结合使用,剪刀闭合用尖端伸入组织间隙内,不宜过深,然后张开剪刀柄分离组织,仔细辨清,无重要组织时予以剪开(。解剖过程中遇有较大血管时应用止血钳夹住或结扎后再切断。锐性剥离常用于致密组织如腱膜、鞘膜和瘢痕组织等的剥离。
(2)钝性剥离多用于疏松组织如正常组织间隙、较疏松的粘连、良性肿瘤或囊肿包膜外间隙等的解剖,因常无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有时可在非直视下进行。常用血管钳、闭合的解剖剪、刀柄、剥离子(用血管钳端夹持花生米大的小纱布球,又称为“花生米”)、手指以及特殊用途的剥离器(如膜衣剥离器、脑膜剥离器)等。手指剥离是钝性剥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钝性剥离是用以上器械或手指伸入疏松的组织间隙,以适当的力量轻轻地逐步推开周围组织,决不应粗暴地勉强分离,否则会引起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或撕裂,造成不良后果。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临床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剥离器械,如电刀、氩气刀、激光刀、微波刀等,均可归于以上范畴。
3.止血
(1)压迫止血法是手术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其原理是以一定的压力使血管破口缩小或闭合,继之由于血流减慢,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可迅速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压迫止血可用一般纱布压迫或采用40~50℃的温热盐水纱布压迫止血,加压需有足够的时间,一般需5min左右再轻轻取出纱布,必要时重复2~3次。压迫止血还可用纱布填塞压迫法,因其可能酿成再出血及引起感染,不作为理想的止血手段,但是对于广泛渗血及汹涌的渗血,如果现有办法用尽仍未奏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采用填塞压迫止血以保生命安全。方法是采用无菌干纱布或绷带填塞压迫,填塞处勿留无效腔,要保持适当的压力,填塞时纱布数及连接一定要绝对准确可靠,填塞时要做到有序的折叠。填塞物一般于手术后3~5d逐步松动取出,并且做好处理再次出血的一切准备。
(2)结扎止血法有单纯结扎和缝合结扎2种方法。单纯结扎法经常使用,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可能出血的部位或已见的出血点,首先进行钳夹,钳夹出血点时要求准确,最好一次成功,结扎线的粗细要根据钳夹的组织多少以及血管粗细进行选择,血管粗时应单独游离结扎。结扎时上血管钳的钳尖一定要旋转提出,扎线要将所需结扎组织完全套住,在收紧第一结时将提的血管钳放下逐渐慢慢松开,第一结完全扎紧时再松钳移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止血钳不能松开过快,这样会导致结扎部位的脱落或结扎不完全而酿成出血,更危险的是因结扎不准确导致术后出血。有时对于粗大的血管要双重结扎,重复结扎,同一血管两道线不能结扎在同一部位,须间隔一些距离,结扎时收线不宜过紧或过松,过紧易拉断线或切割血管导致出血,过松可引起结扎线松脱出血。缝合结扎法即贯穿缝扎,主要是为了避免结扎线脱落,或因为单纯结扎有困难时使用,对于重要的血管一般应进行缝扎止血。
(3)电凝止血法
电凝止血即用电灼器止血,现常用的电灼器有高频电刀,氩气电刀,就其止血的方式有单极电凝及双极电凝。在止血时,电灼器可直接电灼出血点,也可先用止血钳夹住出血点,再用电灼器接触止血钳,止血钳应准确地夹住出血点或血管处,夹住的组织越少越好,不可接触其他组织以防烧伤,通电1~2s即可止血;也可用小的镊子或Adison镊(血管外科用的尖头镊子)直接夹住出血点电凝。电凝止血适用于表浅的小的出血点止血,使用时要注意:①使用前要检查电灼器有无故障,连接是否正确,检查室内有无易燃化学物质;②电灼前用干纱布或吸引器将手术野蘸吸干净,电灼后残面不能用纱布擦拭,只能用纱布蘸吸,以防止血的焦痂脱落造成止血失败;③电灼器或导电的血管钳、镊不可接触其他组织,以防损伤;④应随时用刀片刮净导电物前端的血痂,以免影响止血效果。
(4)局部药物或生物制品止血法
在手术创面进行充分止血后仍有渗血时,可用局部止血法,常用的药物或生物制品有:巴曲酶(立止血)、肾上腺素、凝血酶、明胶海绵、淀粉海绵、止血粉、解尔分思片(gelfix)、施必止等,可采用局部填塞、喷撒、局部注射等方法,如在手术部位注射加肾上腺素的盐水或用蘸有肾上腺素盐水的纱布压迫局部均可减少创面出血和止血,但应注意监测心脏情况,另外目前使用的一些医用生物胶作局部喷撒亦有较好的止血作用。
(5)止血带止血法用于肢体的手术(如矫形、截肢、烧伤的切痂等手术)和外伤。其作用是暂时阻断血流,创造“无血”的手术野,可减少手术中失血量并有利于精细的解剖,有时作为外伤病人的紧急止血。方法如下。
1)棉布类止血带止血法
在伤口近端,用绷带、带状布条或三角巾叠成带状,勒紧止血。一般常作为外伤时现场紧急止血。
2)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①指根部橡皮止血带止血法:用废手术乳胶手套袖口处皮筋,剪取后清洗,置于75%乙醇内备用;指根部衬垫两层窄纱布,然后用橡皮筋环状交叉于纱布上,同时用止血钳适度夹紧交叉处,但不得过紧以免影响动脉血流;②上、下肢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将橡皮止血带适当拉紧、拉长绕肢体2~3周。橡皮带末端紧压在橡皮带的另一端上。
3)充气式气压止血带止血法
充气式气压止血带止血法所需器械包括气压止血带和驱血带,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先绑扎气压止血带,为防止松动,可外加绷带绑紧一周固定;②气压止血带绑扎妥当后抬高肢体;③用驱血带由远端向近端拉紧、加压缠绕;④缠绕驱血带后向气压止血带充气并保持所需压力;⑤松开驱血带。
使用止血带注意事项:①上止血带部位要准确,缠在伤口的近端,上肢在上臂上1/3,下肢在大腿中上段,手指在指根部,与皮肤之间应加衬垫;②止血带松紧要合适,以远端出血停止,不能摸到动脉搏动为宜,过松动脉供血未压住,静脉回流受阻,反使出血加重,过紧容易发生组织坏死;③用止血带时间不能过久,要记录开始时间,一般不超过1h放松一次,使血液流通5~10min。
4.缝合
缝合是将已经切开或外伤断裂的组织、器官进行对合或重建其通道,恢复其功能。是保证良好愈合的基本条件。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缝合。缝合可以用持针钳进行,也可徒手直接拿直针进行,此外还有皮肤钉合器,消化道吻合器,闭合器等。
(1)缝合的基本步骤,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步骤。
1)进针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持针钳,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刺入皮肤,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2)拔针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的弧度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
3)出针、夹针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1/3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2)缝合的基本原则
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缝合的创缘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至于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换言之,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过紧过松均可导致愈合不良。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3)缝合的分类及常用的缝合方法介绍
缝合的方法很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对合关系分为单纯缝合、外翻缝合、内翻缝合3类;每一类中又按缝合时缝线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2种;按缝线与缝合时组织间的位置关系分为水平缝合、垂直缝合;有时则将上述几种情况结合取名。按缝合时的形态分为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U”形缝合、“8”字缝合、“T”形缝合、“Y”形缝合等。另外还有用于特别目的所做的缝合,如减张缝合、皮内缝合、缝合止血等。常见缝合方法如下。
1)单纯间断缝合操作简单,应用最多,每缝一针单独打结,多用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腱膜的缝合,尤其适用于有感染的创口缝合。
2)连续缝合法在第一针缝合后打结,继而用该缝线缝合整个创口,结束前的一针,将重线尾拉出留在对侧,形成双线与重线尾打结。
3)连续锁边缝合法操作省时,止血效果好,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线交错,多用于胃肠道断端的关闭,皮肤移植时的缝合。
4)“8”字缝合由2个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固省时,如筋膜的缝合。
5)贯穿缝合法也称为缝扎法或缝合止血法,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有困难或线结容易脱落时。常有2种,方法如前述。
6)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为伦伯特(Lembert)缝合法,常用于胃肠道吻合时缝合浆肌层。
7)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为何尔斯得(Halsted)缝合法,多用于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8)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缝合法又称为库兴(Cushing)缝合法,如胃肠道浆肌层缝合。
9)连续全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法又称为康乃尔(Connells)缝合法,如胃肠道全层缝合。
10)荷包缝合法在组织表面以环形连续缝合一周,结扎时将中心内翻包埋,表面光滑,有利于愈合。常用于胃肠道小切口或针眼的关闭、阑尾残端的包埋、造瘘管在器官的固定等。
11)半荷包缝合法常用于十二指肠残角部、胃残端角部的包埋内翻等。
12)间断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法如松弛皮肤的缝合。
13)间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如皮肤缝合。
14)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多用于血管壁吻合。
15)“Y”形缝合。
16)“T”形缝合法。
17)减张缝合法,对于缝合处组织张力大,全身情况较差时,为防止切口裂开可采用此法,主要用于腹壁切口的减张。缝合线选用较粗的丝线或不锈钢丝,在距离创缘2~2.5cm处进针,经过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均由腹内向皮外出针,以保层次的准确性,亦可避免损伤脏器。缝合间距离3~4cm,所缝合的腹直肌鞘或筋膜应较皮肤稍宽。使其承受更多的切口张力,结扎前将缝线穿过一段橡皮管或纱布做的枕垫,以防皮肤被割裂,结扎时切勿过紧,以免影响血运。
18)皮内缝合法可分为皮内间断及皮内连续缝合2种,皮内缝合应用眼科小三角针、小持针钳及0号丝线。缝合时从切口的一端进针,然后交替经过两侧切口边缘的皮内穿过,一直缝到切口的另一端穿出,最后抽紧,两端可作蝴蝶结或纱布小球垫。常用于外露皮肤切口的缝合,如颈部甲状腺手术切口。其缝合的好坏与皮下组织缝合的密度、层次对合有关。如切口张力大,皮下缝合对拢欠佳,不应采用此法。此法缝合的优点是对合好,拆线早,愈合瘢痕小,美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缝合法外,尚有其他的一些闭合创口的方法,如吻合器,封闭器,医用粘胶,皮肤拉链等。
5.剪线、拆线
(1)剪线剪线是将缝合或结扎后残留的缝线剪除,一般由助手操作完成。正确的剪线方法是手术者结扎完毕后,将双线尾提起略偏向手术者的左侧,助手将剪刀微张开,顺线尾向下滑动至线结的上缘,再将剪刀向上倾斜45°角左右,然后将线剪断。为了防止结扣松开,须在结扣外留一段线头,丝线留1~2mm,肠线及尼龙线留3~4mm,细线可留短些,粗线留长些,浅部留短些,深部留长些,结扣次数多的可留短,次数少可留长些,重要部位应留长。剪线应在明视下进行,可单手或双手完成剪线动作。
(2)拆线
拆线是指皮肤切口缝线的剪除,一切皮肤缝线均为异物,不论愈合伤口或感染伤口均需拆线。拆线时,先按一般换药方法进行创口清洁消毒后,用镊子夹起线头轻轻提起,用剪刀插进线结下空隙,紧贴针眼,从由皮内拉出的部分将线剪断。向拆线的侧将缝线拉出,动作要轻巧,如向对侧硬拉可能使创口拉开,且病人有疼痛感,再次清洗伤口后覆盖创面。
(3)拆线的时间原则上应早期,以减少针眼炎症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拆线的早晚应考虑以下几点:①切口部位以及各部位血液循环情况;②切口的大小、张力;③全身一般情况、营养状况;④年龄等。如无特殊情况,可按一般规定拆线。头面颈部为4~5d,下腹部、会阴部为6~7d,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为7~9d,四肢为10~12d(近关节处可适当延长),减张缝合后14d拆线。肠线可以不拆,待其自行吸收脱落。有时可根据情况采用间隔拆线。对于已经感染化脓的伤口应及早部分拆线或全拆线,及时换药处理。拆线后如发现愈合不良而有裂开的可能,则可用蝶形胶布将伤口固定,并以绷带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