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盛世遗珍
17199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陕西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丈化的中心,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二百多年。差不多占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三分之一,并因之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中心;同时,在陕西建都的周、秦、汉、隋、唐时期都充满了辉煌,这叉使陡西成为古代中国强盛时期的集中代表。

开展对陕西历史丈化的研究。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就资料方面言,虽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受到特殊重视的国度,历代积双下来的文献资料、实物资料浩瀚如烟海,其中涉及到陕西的也多到看不过来,然而这些资料基本上是围烧中央王朝的宏观角度而产生的,从地方史的微观角度能够加以利用的并不多,也很不容易。譬如说,我们要知道唐王朝首都长安的情况,是很容易查到很具体的资料的,但要了解当时的陕北、陕南的具体情况,那就很困难,其难度一点也不下于别的地方这里长安是属于中央王朝史范畴,而陕北、陕南却只能归于地方史显然,中央王朝史不等于地方史的简单叠加,而地方史也不等于中央王朝史的直接分解,想利用中央史的资料解决地方史的问题是不容易的〔此外,从研究的方面说,以往的研究往往偏重于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而许多很具体的历史文化门类却少有涉及,即使有文章中谈到也比较肤浅和零碎,缺乏系统、深入的专门探讨,高质量的学术专着更为少见。这样,围绕陕西就有非常发达的中央王朝史,非常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史,也有很不发达的地方史、专门史;古代许多煌煌史学巨着都出在陕西,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都是陕西籍人,但唐宋以后陕西当地人士所修的地方史书、方志,却难于获得高的评价,在全国产生大的影响。

质言之,围绕陕西历史文化还缺乏有质量的微观史、地域史、专题史陕西可供展开研究的题目应该说相当多,有的还非常有卷义,深入研究不仅是拾遗补阔。拣起一门被遗忘的史学缺门,也不仅仅是温故知新,而是其本身就有值得研究的价值、站在史学研究的角度看,研究那些过去少人研究的史学门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将那些潜藏着的历史文化资料发掘出来加以研究,甚至对今天的西邵大开发也能有具体的参考作用。用今天的话来说,研究它们就是盘活一种古老的文化资产,让它能够存量变增量,成为促进西部发展的一种动力举例来说,陕西历史上的森林、植被情况怎样?采伐、破坏的原因何在、程度如何?这就直接关乎到今天的林业建设,关乎到“再造一个山用秀美的大西北”如何实现的问题;又譬如弄清楚陕西的石窟寺开凿、破坏、保存状况,-实际也就是关乎今天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调查,是促进我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研究由陡西历史博物馆和三秦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陕西历史文化丛书》,正是在各种陕西通史、陕西断代史之外的又一套关于陕西的历史丛书它们是庆西的专门史、偏门史,作者们基本上都是中青年文史研究者,或者其工作与文史研究有关。作者们普通很年轻,风华正茂,富于朝气,受过正规的基础教育和专业训练,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参与本丛书的编撰,是自身学养与工作经验以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释放,也是一种检验其中有人是第一次参加类似的写作,这种处女作就更加有意义。为了发现新人锻炼新人,本书在制定选题计划时有两个考虑:一是庄该选什么角度,二是可能选什么角度。前者是在通史、正史之外的大范围内,偏重于文化角度,特别是物质文化角度的各种题材,只要有益于陕西历史文化的深化与进步,适合广大读者的要求就都可以选;而后者则是哪些人适合写哪种题目,只要有合适的人选就可以确定某个题目,如无其人则可以暂缓。要是有人在我们考虑的选题之外,自告奋勇要承担某个题目,我们是会认真考虑的(这样作,更加有利于发现人才、推陈出新,或者说叫标新立异〕总之,在选题方面我们采取灵活的办法。

在写作方法方面,我们没有划固定的框框,为的是鼓励多种方式百花齐放,鼓励多学科交叉和更多进入新生学科、边缘学科,鼓励学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现在的历史文化研究,早已不是纯粹的史学研究,而是涉及诸多学科的互相配合、交叉、渗透,也进入到很多边缘学科与新生学科。譬如前边提到的林业史,真要写起来,它本身直接涉及到的起码包括植物、地理、土壤、地质、水文、气象、物候等学科以及相关的属于人文方面的垦殖、采伐、战争、木材加工利用等,再稍微展开,又会涉及到林中的动物,包括走兽、鸟类、有益的和有害的昆虫等,还有森林受地震、天文变化的影响等都不是单纯的历史学能够概括得了的我们希望本丛书在比较宽阔的知识层面,能有各种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迪;在文风上,我们主张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既有较高的学术含量,但又有浅显、优美的文字,让人看起来比较轻松,有所收益,成为一种文化维生素,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从已收到的文稿看,其质量普通是很不错的,有些甚至出乎我们的期望值。作者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涉及范围很宽,竭思弹虑、用心用力,以很认真的写作态度下笔,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智慧之光和一股股朝气、锐气。当然,个别地方的考虑不周,有些文笔还略显稚嫩,有些资料引用和处理、见解看法未必都妥当等问题也是有的,我们都尽量向作者们指出,以帮助他们修改。但即使如此,由于我们审校水平的有限,完成的书稿肯定还会有瑕疵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望每一位看到本丛书的读者不吝指教。

在本丛书的首辑出版后,我们也将根据读者的反映,不断总结经验,以利提高,争取全丛书的质量愈来愈高,给广大读者奉献一套精美的文化套餐。

是为序。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2001年5月

前言

金银器是指以金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银器泛指用令银制成的一切物品;狭义的金银器是指用金棍制作的器皿和饰物。人们通常所说的金银器,多是狭义的金银器。

在中国古代,全银器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在相当长的时回内万皇室贵族所专用。平民百姓无权也无力问津。因此,使用金银器在本质上是一种贵族消费形式,金银器艺术也是一门为贵族服务的艺术。由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原料生产、制造过程、消费途径均由政府直接控制,特别是制造过程中往往不计工本、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表现土层社会的审美趣味为能事,因而不仅在制作工艺上,而且在反映特定的艺术倾向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足以与其它质地的工艺品媲美。虽然从唐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商人和富裕的百姓逐渐拥有金银制品,其间也偶有精品,但数量与质量远不足以与贵族金银器相提并论它们在本质土,仍然是一种财富,而非自觉的艺术创造的结果。

黄金和白银既是稀有金属又是贵重金属,故人们称其为稀贵金属。在中国古代,它们与铜合称“金三品”金的这种特性,使其非常适宜于用来制作具有精细工艺的器皿和饰物,以及用于对其它质地的器物表面进行装饰自然界中,天然的金极少,黄金主要是从金邵中采炼得来的。地球L金矿的储藏量很少,在地壳岩圈中(16千米)金的分布大约是地球质量的十亿分之五,即每吨含金5毫克。据统计,从公元前4000年至今,人类所获得的黄金约只有10万吨同黄金一样,白银的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且质软富于延展性,既可将它拉成比丝线还细数倍的银丝,也可把它锤打成比纸还薄的银箔。虽然白银的蕴藏量相对较高,同黄金相比,其价值略逊一筹,但作为一种稀贵金属,它和黄金一样也历来为世人所珍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写道:“黄金实际上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金属。”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也清晰地表现在古希腊的传说中。古希腊传说将人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始于黄金时代,然后是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正如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现实物质社会的折射一样,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时代划分,大抵是人类对金属认识先后顺序的客观反映。黄金最早与人类拥抱,走进人类社会有其必然性,是其特有的物理与化学特性所决定的:黄金闪烁着耀眼的光泽,最易被人类发现;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最易被加工利用—这些特胜可能是黄金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最现实的原因金银是人类发现、使用最早的贵重金属,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均极其稀少,在“物以稀为贵”观念的支配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把金银视为珍宝,并把它们当作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自原始社会末期,黄金开始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到资本王义社会萌芽时期英国制定的《金本位制度法》,最后发展到19世纪各王要资本王义国家纷纷宣布实行金本位制,黄金的这种尊贵地位可谓进入鼎盛时期,直到20世纪的多半时间内,黄金仍然充当着世界货币,活跃在经济流通领域和国际金融市场上。即使人类社会已经迈入21世纪,黄金在人们心目中仍是财富的象征,甚至连国家也以拥有黄金数量的多少来衡量其是否强大。比如,在当今世界上,黄金就被公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硬通货”,-个国家黄金储备越多,它的外汇力量就越雄厚,它的国力也就越强盛。

金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汉语的一些成语和典故中也有生动形象的反映。如形容不可改变的原则时叫“金科玉律”,比喻时间宝贵称“一刻千金”,表示坚不可摧叫“固若金汤”,而写文章精炼和改又章精彩则叫“惜字如金”、“点石成金”,以及奢华而腐朽的生活被说成是“纸醉金迷”,一个人由坏向好的转变被称作“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金银的价值观念早已深入到了人们的灵魂深处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金银强烈地占有欲望和疯狂地追求产生了无数的历史传奇。如唐代的突厥人借口唐王朝赠送的金银器是假货,悍然发动了狼烟四起的侵略战争;19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使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东渡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去追求发财的梦想;1851年澳大利亚的一块土地上发现了黄金,采金人的大量涌入使这里变成了澳大利亚的第一个首都墨尔本。可以说,金银既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诱发出人类灵魂的丑恶和罪恶。

在自然界中,纯金的颜色为赤黄色,纯银的颜色为洁白色,因此,人们又把金银分别称为黄金和白银。

由于它们有着灿烂夺目、高贵华美的色彩和光泽,化学性质又非常稳定,再加之硬度不高,延展性极佳、具有易于加工的特点,因此,很早以来,人们就开始用金银来制作各种器皿和饰物即金银器可以说,人类对金银的利用,其历史远早于铜铁锡铅等,几乎与人类又明史同步。制作金银器所用的黄金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单质的形式存在,而银一般与其它矿物共生,开采、冶炼的技术难度要比金大得多,因此,人类对黄金的利用又比对白银的利用要早大约1000年,工艺水平也要高些与占代人类又明的分布发展状况相一致,世界古代金银器也大致形成了地中海、南美和中国三大中心以今日之埃及、西亚和希腊为王的地中海地区是世界古代金银艺术最发达的地区。早在6000年至6500年前古埃及文献中就有一份黄金与二份半白银相等的记载。距今4000年古埃及有关黄金储量的地图上面准确地标出了尼罗河与红海间的金位置〔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黄金首饰,是在今天的伊拉克发现的,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银器也出现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在古巴比伦、古波斯帝国的遗址中发掘出的画有采金、贡金的壁画,距今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南美的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地,则是传说中的黄金之国。这里的安地斯文化、玛雅又化、印加文化创造了相互关联而又各具风格的金银艺术品,其种类和成就均堪与地中海地区相媲美。由于上述两个地区的古代宗教神话高度发达,诸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人间的主宰,一切艺术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神而进行的。金银以其独特的胜质成为表现神崇拜的最佳质料而广泛运用并被赋予某种神性。地中海地区认为黄金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大阳神。南美不仅如此,还认为白银象征夜晚至上的月亮神.金银质料的独特性能与美丽色泽,恰是最好地表现了诸神的神秘、高贵与威严,也只有表现这些虚无而真实,神秘而威严的诸神,金银的独特性质与美丽色泽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上述两个地区的金银器几乎均围绕神而创造,宗教祭祀用品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中国对金银的认识和利用要晚于铜。对此,古文字也有所反映。如中国最早的又字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又中的“金”字并非专指黄金,更主要是指铜。黄金与铜的区别在春秋中期以后才逐渐明确,战国时期文献中的“金”字已主要是指黄金了“银”字的出现则更晚,早期文献中称银为“白金”,故甲骨又、铜器铭文乃至战国又字中都没有“银”字。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金制品是甘肃玉门火烧沟夏代墓葬出土的金耳环,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比地中海地区晚了约一千年。与地中海、南美地区明显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神。除了一部分题材狭窄的佛道金银制品外,中国古代金银器中装饰品和器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出现宗教祭祀用品独尊的局面。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中国古代对金银的认识和利用较迟,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人们对金银的认识始终没有超出财富、奢侈品以及身份标志的范畴。除了秦皇汉武以黄金炼长生不老丹药的荒唐之举外,尽管中国古代对金银器的形式、规格直至分量都有相当具体的规定,但却始终没有赋予金银以地中海和南美地区那样的神性与神秘性第二,中国进入文明时代后,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的影响迅速削弱,理性主义的思潮不断高涨,“宁事人,不事鬼”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就自然而然使得中国古代金银艺术更多地服务于人而不是神中国已出土的金银器中与神直接有关的器物是1986年在四用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金面人头像。据研究,它大概是依据蜀人形象创造出的某个神,但这在中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仅是孤例,并不足以改变或影响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忿体胜质第三,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与地中海和南美地区通过神来实现对人的统治不同,中国古代极为强调典章制度、思想又化直至艺术的感化作用。青铜器以其特有的凝重、庄严和神秘性,准确地体现了统治者建立秩序和权威的心理。由玉石制成的玉器因被赋予了无限的灵性与人胜而成了一种超自然的物品,它不但是身份等级的标志,是“究天人之际”的通神礼器,还是避邪驱疫的吉祥之物,更是儒家思想“德”的象征。可以说,青铜器与玉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法器,金银器在本质上终究是奢侈品与装饰品,从未成为某一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性器物。因此,青铜器与玉器是比金银器更为重要的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物。到了两汉以后,虽然青铜器、玉器日渐式微,但新兴的漆器和陶瓷工艺又成了表达当时人又艺术精神的最佳工艺手段,金银器又一次被迫退居次要地位,只能向装饰品和实用器皿方向发展。唐代,虽然中国金银器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但这种鼎盛局面的出现明显是西方使用金银器的习俗和金银器制造工艺强烈影响的结果。单就民族传统而言,这种局面是很难出现的虽然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出现在时间七晚于玉石器、陶器、铜器等工艺门类,而且也长期受制于上述艺术门类,但它的发展却有着与其它门类不同的特点。金银器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而不像铜器和玉石器等制品,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后,才逐渐从具有实用目的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对象的范畴。因此,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讲,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和影响丝毫不亚于其它门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金银器仍是最重要的工艺门类。

中国虽然在夏代就出现了金制品,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银制品,但金银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金银器制作的成熟与发达,则非唐代莫属。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期。当时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科技领先、社会开放,再加之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的制造和使用曾经盛极一时。考占发掘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比唐代以前各个时代所出金银器的总数还要多出几倍便是明证。又献记载加考古发掘还表明,唐人在金银器制作上倾注的热情和聪明才智远远超过对其它物品的投入,同时金银器的制造还影响着其它器物的制造,领导着时代变化的潮流。正因为如此,唐代金银器的造型之别致、种类之齐全、纹饰之精美、工艺之高超、内涵之丰富,不但是唐代其它质地的物品所不能比拟的,而且也堪称中国古代历朝金银器之最。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唐代金银器不但显示了大唐社会的高度繁荣和富庶,而且其工艺、纹饰、形制、文等所携带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还为我们感知并研究大唐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唐人的独特气度与风貌,提供了一个直观的领域。也就是说,唐代金银器虽然以实用的面目而出现,但它的内涵却早已超越了实用的范畴,成为唐代乃至中国古代众多工艺品中将实用价值与艺术追求、精神弘扬、清绪宣泄以及科技进步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金银器,去感受大唐社会的盛世风采和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