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学与胚胎学
17201400000004

第4章 细胞

引言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结构。

熟悉细胞器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了解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

细胞(cell)是组成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机体生理功能和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

人体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功能亦不同。大多数细胞的直径只有几个。

细胞的种类微米(μm),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最大的人卵细胞直径达100~140μm,肉眼勉强可见。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所处部位密切相关,例如红细胞为两面凹的圆盘状;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呈细长的纤维状;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细胞,有许多突起等。

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最初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相似,以后为适应各种功能的需要逐渐有了各自的特性和分工。如受精卵是一个单细胞,随着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许多具有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这种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一、细胞的结构

在光镜下,每个细胞都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在电镜下,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这三部分,并且还可看到其中许多更微细的有形结构——细胞器。

(一)细胞膜

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指包绕在细胞外表面的一层薄膜,也称质膜(plasma membrane),厚约7~10nm,光镜下不易分辨。除质膜外,细胞内也有丰富的膜结构,与质膜的结构基本相同。一般将细胞的这些膜相结构统称为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类脂和糖类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目前公认的是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是:膜的分子结构以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各种不同生理功能的球状蛋白质。

(1)膜类脂双分子层类脂分子以磷脂为主,为极性分子,呈长杆状,一端为头部,另一端为尾部,头部亲水称亲水端,尾部疏水称疏水端。亲水端朝向细胞膜的内、外表面,疏水端向着膜的中心,形成特有的类脂双分子层结构形式,这是膜的分子结构基础。膜类脂双分子层具有液态的流动性。

(2)膜蛋白质以不同镶嵌形式与双层类脂分子相结合。依据蛋白质分子分布的位置,将附于亲水端表面的膜蛋白称表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或周围蛋白(peripheral protein);将嵌入膜内及跨越膜的蛋白称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或嵌入蛋白(mosaic protein)。嵌入蛋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不少嵌入蛋白是某些激素或药物的受体,当这些激素或药物作用到该受体时,则激活了酪氨酸激酶,从而激活细胞内部的代谢。

(3)糖类分布于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类脂及膜蛋白结合成糖脂和糖蛋白,其糖链部分常突出于细胞膜外表面,形成细胞衣(cell coat)。几乎所有细胞的游离面都有这种结构,某些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则发育得更好(如小肠)。这种结构具有阴性电荷,故能有选择地结合细胞表面的一些物质,具有保护性屏障作用,同时与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等密切相关。

2.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具有多种功能并且与膜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如维持细胞的一定构形,构成细胞屏障,选择性地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细胞识别、细胞粘连、细胞分化等。

(二)细胞质

细胞质(cytoplasm)又称胞浆,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三部分。

1.基质

是无定形的胶状物质。

2.细胞器

细胞器(organelle)是指存在于细胞质内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有形成分。在光镜下可见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复合体等结构。在电镜下除上述细胞器外,还可见核糖体、溶酶体、内质网、微丝、微管等。近年来,细胞器的概念已扩大,把细胞核、核仁、染色体等也视为细胞器。

(1)核糖体核糖体(ribosome)又称核蛋白体。呈颗粒状,由大、小两个亚单位组成,化学成分为核糖体核糖核酸(r RNA)和蛋白质。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基地,在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中,大多数核糖体成簇存在,10~20个附着在一条长的m RNA分子上,形成多聚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附着核糖体)主要合成“外销型”输出蛋白质,通过胞吐作用,向细胞外输出。因此在某些合成大量蛋白质分泌物的细胞(如浆细胞),其附着核糖体比较丰富。细胞内游离的核糖体主要合成“内销型”结构蛋白质,供细胞本身利用。

(2)内质网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是细胞质内的膜性小管系统,根据其表面有无核糖体附着而分为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

滑面内质网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大多呈分支小管、泡状,少数呈扁平囊状或板层状,有时可见滑面内质网与粗面内质网相连。滑面内质网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器,且不同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肝细胞中的滑面内质网与合成胆汁、解毒、类固醇激素灭活及脂类代谢有关;在骨骼肌细胞中的滑面内质网有贮存和释放钙离子的能力,以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粗面内质网的表面附有大量核糖体,多数呈扁平囊状,少数为球形或管泡状囊。核糖体合成新的蛋白质,聚集于内质网囊腔中,并逐渐转移到高尔基复合体进行浓缩包装,以便分泌到细胞外。

(3)线粒体线粒体(mitochondria)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与分布同细胞的种类及功能有关,代谢旺盛、耗能多的细胞线粒体多,反之线粒体少。线粒体在光镜下呈线状或颗粒状,在电镜下多呈卵圆形,由内、外两层生物膜构成。外膜平滑,内膜向内伸出一些板状或管状的皱褶,称为嵴(crista)。内、外膜之间的间隙称外腔,内膜内侧的间隙称内腔,内、外腔均充满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是细胞生物氧化功能的主要场所,通过一系列氧化过程不断释放能量,能量储存于ATP中以备细胞的生理活动所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故其被喻为细胞的“供能站”。

(4)高尔基复合体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之中,以腺细胞中最发达。在一般的组织学标本上看不到该细胞器,用银浸染的标本,可见高尔基复合体呈黑色的网状结构。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是由扁平囊泡、小泡及大泡三部分构成。扁平囊泡是其基本成分,彼此平行排列,向一侧弯曲呈弓形,凸面朝向细胞核,称形成面或未成熟面。凹面朝向细胞表面,称分泌面或成熟面。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5)溶酶体溶酶体(lysosome)是由一个单位膜围成的球状体,直径0.25~0.8μm,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和蛋白质。溶酶体内富含水解酶,由于这些酶的最适pH值为酸性,因而称为酸性水解酶。其中酸性磷酸酶为溶酶体的标志酶。对外源性有害物质及内源性衰老受损的细胞器等具有消化作用,故喻为“细胞内消化器”。由于溶酶体外面有膜包着,使其中的消化酶被封闭起来,不致损害细胞的其他部分,但膜一旦破裂,将导致细胞自溶而死亡。溶酶体一般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

初级溶酶体是由高尔基复合体的边缘膨大而脱出的泡状结构,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初级溶酶体的各种酶还没有开始消化作用,处于潜伏状态。

次级溶酶体是吞噬泡和初级溶酶体融合的产物,是正在进行或已经进行消化作用的液泡。在次级溶酶体中把吞噬泡中的物质消化后剩余物质排出细胞外。根据其融合物质来源不同而分为异溶酶体和自溶酶体,前者融合外源性物质,后者融合内源性物质。次级溶酶体内的底物被消化分解后,其中部分产物(如氨基酸、单糖、脂肪酸等)可扩散入细胞基质内被重新利用。

残余体又称终末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对被消化的底物进行消化分解后,一些不能消化的底物残渣常存留在溶酶体内,该溶酶体称残余体。有的残余体可以胞吐方式将残余物排出,有的残余体则积累在细胞内(如脂褐素颗粒)。

溶酶体的功能:①参与细胞内的正常消化作用。大分子物质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通过溶酶体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扩散到细胞质中,对细胞起营养作用。②自体吞噬作用。溶酶体可以消化细胞内衰老的细胞器,其降解的产物重新被细胞利用。③自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溶酶体膜破裂,其内的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中,使整个细胞被酶水解、消化,甚至死亡,发生细胞自溶。

(6)微体微体(microbody)又称过氧化物酶体,是由膜包裹的卵圆形或圆形小体,直径约0.5μm。其内主要含有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氧和水,起保护细胞的作用。

(7)细胞骨架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细胞内的结构网架,由一些细丝成分组成,包括微管、微丝、中间丝和微梁网格。

微管(microtubule)是一种不分支的粗细均匀,形态笔直或略弯曲的中空小管。微管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微管蛋白。微管除参与构成细胞支架外,还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功能有关。

微丝(microfilament)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种实心细丝状结构,直径5~6nm。微丝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两种蛋白几乎所有细胞都存在,肌细胞外两种蛋白大量存在,肌动蛋白含量丰富,集中于细胞的周边部,在质膜下形成肌动蛋白微丝网,肌球蛋白在非肌细胞中含量甚微。微丝除参与肌细胞收缩、对细胞起支持作用外,还与细胞的吞噬、细胞伪足伸缩、细胞质分裂、微绒毛收缩、分泌颗粒排出及细胞器移动等有关。

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是实心细丝,长短不一,直径约8~10nm,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

微梁网格(microtrabecular lattice)是细胞基质内比微丝更细的细密三维网格,直径约3~4nm,形成固体相,其他成分和细胞器都位于其网格中。

(8)中心体中心体(centrosome)呈球形,在光镜下由中心球和中心粒构成。中心球属细胞基质。中心粒(centriole)在光镜下为1~2个小颗粒状结构,电镜下为2个相互垂直的短筒状小体,其壁由9组微管环列而成,每组微管又包括3个微管。中心粒在细胞分裂时与纺锤体的形成及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3.包含物

包含物(inclusion)不是细胞器,它是一些代谢产物或细胞贮存的物质(如糖原、脂滴、色素颗粒等)。

(三)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其内含有遗传信息(DNA),是细胞代谢、分化、增殖等活动的调控中心。一个细胞通常只有一个核,也有两个或多个的,成熟的红细胞无核。细胞核的形状常和细胞的形态相适应,如柱状细胞的核多呈椭圆形,立方形细胞的核一般为球形。其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与核基质四部分。

1.核膜

核膜(nuclear membrane)包裹在核表面,由基本平行的内、外两层膜构成,两层膜之间有一窄的腔隙称核周隙。核膜外附有核糖体,结构与粗面内质网相似。核膜上有小孔,直径约30~100nm,称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内、外两层膜在核孔处彼此相连。核膜包围染色质及核仁,维持核内稳定的微环境,有利于细胞核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2.染色质

染色质(chromatin)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HE染色的切片上,染色质有的部分着色浅淡,称为常染色质(eu chromatin),有的部分呈强嗜碱性,称异染色质(hetero chromatin)。染色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二者组成颗粒状的结构称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染色质的DNA在分裂期高度螺旋卷曲成形,叫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恒定,人类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有46条。

3.核仁

核仁(nucleolus)是核内圆形小体,无膜包被。电镜下,核仁呈一团海绵状结构,一个细胞核中一般有1~2个核仁,其化学成分主要是RNA和蛋白质。核仁的功能是加工和部分装配核糖体亚单位。

4.核基质

核基质(nuclear matrix)指细胞核内除染色质和核仁之外的成分,包括核液和核骨架两部分。核液含水、离子等成分;核骨架是由多种蛋白质形成的三维纤维网架,对核的结构具有支持作用。

二、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一)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起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的活动过程,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是以细胞内DNA的合成为中心,又可分为3个阶段:

1.DNA合成前期(G1期)

细胞内合成RNA和蛋白质,细胞体积不断增大,为下阶段S期DNA的复制做好物质和能量的准备。

2.DNA合成期(S期)

细胞核进行DNA复制,使DNA含量增加一倍。

3.DNA合成后期(G2期)

主要为分裂期作准备,细胞内DNA合成已终止,但仍有少量RNA和蛋白质合成,构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也在此期合成。

分裂期是以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过程为主要依据,也可再分为前、中、后、末4个时期。

细胞周期与机体发生、发育、生理性再生、创伤修复及肿瘤生长等都有密切关系。了解细胞周期变化,可以更合理地制订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是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一个细胞分裂后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分裂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2种方式。

有丝分裂(mitosis)是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分裂的结果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使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根据分裂时的形态特征,有丝分裂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前期

核内染色质螺旋折叠,变粗变短,形成一定数目和一定形态的染色体。中心粒复制并向细胞两极移动,同时中心粒发出纺锤体的微管,核膜、核仁逐渐消失。

2.中期

染色体移到细胞中央,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纵裂为两条染色单体,但在着丝点处仍相连。两个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微管束与染色体的着丝点相连,构成纺锤体。

3.后期

由于纺锤体微管的收缩,两条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全部染色体分成数目相等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聚集于两极。与此同时,细胞拉长,细胞中部凹陷、缩窄。

4.末期

细胞两端的染色体解除螺旋化,又逐渐形成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各自形成一个新的细胞核。细胞中部继续缩窄,完全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减数分裂(reduction division)是生殖细胞成熟时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子细胞得到了亲代细胞一半数目的遗传物质。

三、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cell senescence)也称细胞老化,一般指细胞在形态与生化成分上的改变,进而发生生理功能障碍的现象。体外培养的正常人胚胎成纤维细胞传代40~60次即死亡,死亡前的培养细胞出现一系列衰老性变化,诸如细胞水分减少、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核固缩、常染色体减少、衰变性色素积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