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伦斯基和安娜已经一块儿在欧洲各地周游了三个月。他们到过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刚刚到达一个意大利的小城,想在那里住一段时间。
一个漂亮的领班茶房,浓密的头发从颈部向上分开,抹满了油,穿件燕尾礼服,胸部露出一大片白麻布衬衫来,圆滚滚的肚皮上挂着一只带链条的小玩意儿,两手插在衣袋里,轻蔑地眯缝着眼睛,一本正经地给一位站在那边的先生回答着什么。听见门口另一边传来上楼梯的脚步声,这领班回过身去,看是那位住在他们饭店最好房间的俄国伯爵,便恭敬地把手从衣袋中抽出来,再鞠了个躬,禀告说,来过一个信差,租用一幢大宅邸的事已经谈妥。总管准备签合同了。
“啊!好极啦,”伏伦斯基说,“太太在不在家?”
“太太出去散过步,不过这会儿回来啦。”领班回话。
伏伦斯基从头上摘下宽边软礼帽,用手帕擦了汗湿的前额和拖下来遮住半只耳朵的头发,他的头发是向后梳的,盖住了他已经谢发的头顶。他向依旧站在那里朝他瞧着的那位先生漫不经心地望一眼,便想走过去了。
“这位先生是俄国人,他也问起您呢。”领班茶房说。
伏伦斯基的心情是复杂的,哪儿也躲不开,总会遇上熟人,这令他气恼,而却又希望找到点儿什么事,调剂一下自己单调的生活,他再次瞧了瞧那位已经走开几步又停下来的先生;于是两个人的眼睛同时都亮起来了。
“高列尼谢夫!”
“伏伦斯基!”
这人真是高列尼谢夫,伏伦斯基在贵族子弟军官学校的同学。高列尼谢夫在学校时属于自由派,以文职官衔毕业,不曾在任何地方供职过。两人虽是同学,离校则各奔东西,后来只见过一次面。
那次见面时伏伦斯基知道,高列尼谢夫选择了某种莫测高深的自由主义工作,因此他颇想对伏伦斯基的工作和头衔表示轻蔑。为此伏伦斯基那次和高列尼谢夫相遇时,用一种冷淡而高傲的态度回敬他,他是善于用这种办法来对付一些人的,那意思是说:“您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我的生活方式,这对我完全无所谓:但您必须尊重我,假如您想跟我结交的话。”然而高列尼谢夫对伏伦斯基的这种腔调视若无睹,根本不放在心上。那一次的相会似乎应该是让他们二人更合不来。但是此刻,他们彼此一认出来,却都眉开眼笑地高兴得呼叫起来。伏伦斯基怎么也没料到他会这么喜欢见到高列尼谢夫,但是,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多么的寂寞。他已把上次见面时留下的不愉快印象抛诸脑后,笑逐颜开地向这位过去的同学伸出手去。同样的快乐表情也取代了高列尼谢夫脸上原先惶惶然的表情。
“我多么高兴见到你!”伏伦斯基说,友好的笑容使他露出了一口结实的白牙。
“我听说来了一位伏伦斯基,哪个伏伦斯基却不知道。非常、非常之高兴啊!”
“咱们进去吧。喏,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这儿已经住了一年多了。我在工作。”
“啊!”伏伦斯基很感兴趣地说,“咱们进去吧。”
这时,按照俄国人的习惯,不愿意让仆人知道的事情就不用俄语说,他用法语说话了。
“你认识卡列宁娜吗?我们在一块儿旅行。我这是上她那儿去。”他用法语说,眼睛仔细地注视着他同学的脸色。
“啊!我还不知道呢(其实他知道)。”高列尼谢夫毫不在意地回答。“你来很久啦?”他又问。
“我吗?才第四天。”伏伦斯基回答,再一次仔细地注视他同学的脸色。
“是的,他是个正派人,会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件事情的。”伏伦斯基明白了高列尼谢夫脸上表情的含义和他为什么改变话题。“可以让他跟安娜认识,他会实事求是地看待事情的。”
伏伦斯基跟安娜在国外旅行的这三个月里,每遇见生人,他总要问问自己,这人会怎样看待他跟安娜的关系,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他发现男人都能实事求是地理解这件事。然而如果问他,也问那些能够“实事求是”予以理解的人,到底是怎样理解的,他和他们很可能大为困惑,不知如何回答。
其实,伏伦斯基认为他们能够“实事求是”理解事情的那些人是怎么也无法理解这件事的,这些人只不过逢场作戏而已,大凡有良好教养的人对待生活中四面八方各式各样复杂而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这样加以处理的,——他们的态度彬彬有礼,不暗示,也不提任何不愉快的问题。他们做出一副完全理解这种处境的意义和内涵的姿态,不仅承认,而且还表示赞赏,然而又认为对这一切给以解释是不适当的和多余的。伏伦斯基马上看出,高列尼谢夫就属于这样一种人,因此对他倍加欢迎。的确,高列尼谢夫被引见给卡列宁娜时,他对她的态度正是伏伦斯基所希望的。他毫不费力地便躲过了一切可能引起不快的谈话。
他以前不认识安娜,她的美令他惊异,而她对待自己处境的那种落落大方的态度更是令他赞叹不已。当伏伦斯基把高列尼谢夫带进来时,她的脸红了一下,她开朗而美丽的面庞上泛出的这层孩子般的红晕让他非常欣赏。而他特别欣赏的是,她好像为了不在外人面前显得他们之间有所隔阂,马上有意地把伏伦斯基只称作阿历克赛,并且说,她这就要跟他搬进那所他们新租的、这里人称作“帕里佐”的豪华宅邸里去。这种对待自己处境的坦诚朴素的态度很让高列尼谢夫喜欢。高列尼谢夫是了解阿历克赛·亚力克山德洛维奇,也了解伏伦斯基的,看见安娜这种和善愉快,精神舒畅的样子,他觉得,他现在完全能够理解她。他觉得,有一件事情她自己怎样也不能理解,而他此刻却是理解的,那就是:为什么她,给自己的丈夫带来不幸,抛弃了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又毁了自己的名声,却又能感到精神舒畅,心情愉快,并且感到幸福。
“这幢房子在旅行指南里有的,”高列尼谢夫谈起伏伦斯基租下的那座著名的宫殿式府邸,“那里藏有非常美的丁托列托[7]的作品。是他晚期的。”
“你说怎么样?天气好极了,咱们上那儿去吧,再去瞧一瞧。”伏伦斯基对安娜说。
“好得很,我这就去戴帽子,您说今天热吗?”她说,站在门边若有所问地眼望着伏伦斯基。她脸上又有了那层红晕。
伏伦斯基从她目光中了解了她的意思,她是说,她不知道他希望她用怎样的态度对待高列尼谢夫,她担心她的做法合不合他的心意。
他含情地、目不转睛地望了她一会儿。
“不,不怎么热。”他说。
于是从她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她全都明白了,首先她明白他对她是满意的;她对他嫣然一笑,快步走出门去。
两位朋友彼此望了望,两人的脸上都显得不知说什么好,似乎高列尼谢夫明明在欣赏安娜,想说点什么关于她的话,又不知怎样说,而伏伦斯基则希望他说,却又怕他说。
“这么说,”伏伦斯基谈起来,只是为了随便起个话头,“这么说你是在这儿住下喽?你还是在干那件事吗?”他说下去,想起人家说高列尼谢夫在写本什么书……
“是的,我在写《两大原理》的第二部,”高列尼谢夫说,一提起这个问题他便得意非常,激动得满脸通红,“就是说,说得确切些,我还没有写,而是在做准备,在搜集材料。这本书内容要广泛得多,几乎囊括了一切的问题。在我们俄国,没人愿意去搞清楚我们原是拜占庭的后裔。”他开始冗长而热烈地解说起来。
起初伏伦斯基很有些不好意思,他连《两大原理》的第一部也不知道,而这位作者对他谈起这部书来,就像是在谈一部人尽皆知的著作。但后来,当高列尼谢夫开始陈述自己的思想时,伏伦斯基却也能听得明白,于是,虽然没读过《两大原理》,他仍不无兴味地洗耳恭听,因为高列尼谢夫讲得很生动。然而,高列尼谢夫谈起他所从事的这项研究时那种愤然而激动的神情让伏伦斯基感到惊讶,心里不大痛快。高列尼谢夫越往下说他的一双眼睛便越红,他便也越是急于反驳那假想的论敌,他面部的表情于是便越发令人不安,好像他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回想当年,高列尼谢夫曾是一个瘦小、活泼、善良的,出身高贵的小男孩,在学校总是考第一名,伏伦斯基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愤愤不平,心中颇不以为然。他尤其不喜欢的是,高列尼谢夫这样一个上流社会的人,跟那些惹他激怒的无聊文人一般见识,对他们如此生气,这样做值得吗?伏伦斯基因而心中不快,但是尽管如此,他觉得高列尼谢夫是很不幸的,对他颇有怜惜之情。高列尼谢夫继续在那里匆忙而热切地陈述自己的思想,甚至没留意安娜已经走进这间屋子来,这时候,在他那张看来相当漂亮,而又脸色变幻无常的面孔上,正呈现出一种不幸的,几乎可以说是精神不正常的神态。
当安娜戴好帽子,披上斗篷,一只漂亮的小手急速地把弄着那把阳伞站在伏伦斯基身旁的时候,他才如释重负般摆脱了高列尼谢夫那双紧紧盯住他的如怨如诉的眼睛,重又脉脉含情地望着他魅力无穷、充满生气和欢乐的情人。高列尼谢夫好不容易才定下神来,开头他仍然忧愁而阴郁,然而安娜,她对谁都这么亲切和愿意接近(在这段时间里她便是这样),马上就快活地跟他随便聊着,让他活跃起来了。她试着谈了几个不同的话题,便跟他谈起绘画来,高列尼谢夫谈得非常精彩,安娜留意地倾听着。他们步行到达那所租下的房子,观看了一番。
“有一点我很高兴,”他们已经往回走了,安娜对高列尼谢夫说,“阿历克赛可以有一间很好的atelier[8]了。你一定要把那间房子用起来。”她用俄语对伏伦斯基说,而且称他为“你”,因为她已经清楚,在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中,高列尼谢夫将会成为一个跟他们十分接近的人,没必要在他面前遮遮掩掩。
“未必你在画画儿?”高列尼谢夫立即转身对伏伦斯基说。
“是的,我早先画过,这会儿又开始画一点儿。”伏伦斯基红着脸说。
“他很有才气,”安娜快活地微笑着说,“我,当然啦,不是行家。不过那些内行的评论家们也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