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人生的多样性
17497300000001

第1章 艺术大师

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

——达·芬奇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应当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理亏,只当没听见。若他是一个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讨论提出他不正确的地方。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1452年~1519年),诞生于意大利芬奇镇附近的安基亚诺村,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画家、自然科学家、工程师、雕塑家、大哲学家、发明家、诗人、建筑家、机械师、音乐家和文艺理论家,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1452年4月15日,达·芬奇出生,父亲是公证人,母亲是农妇,达·芬奇15岁时来到佛罗伦萨跟随当时有名的艺人韦罗基奥学习造型艺术。

在佛罗伦萨,达·芬奇结识了大批知名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科学家,受他们的熏陶,不到20岁,达·芬奇的艺术造诣就达到了很深地步。

1472年,达·芬奇加入佛罗伦萨画家行会。

1482~1499年,达·芬奇居留法国,为米兰公爵服务,这段期间,创作了著名的绘画作品《岩间圣母》和《最后的晚餐》。

1500年,达·芬奇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六年回到佛罗伦萨后创作了《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

1513年,达·芬奇移居到罗马,三年后又移居到法国,最后定居在昂布瓦斯。

晚年的达·芬奇潜心研究科学,极少作画,留下了有关物理、数学、生物解剖等学科的大量笔记手稿。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逝世。

达·芬奇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艺术成就达到了西方造型艺术继古希腊之后的第二次高峰,仅绘画而言,则达到了欧洲的第一次高峰,而达·芬奇其中最为突出的,被恩格斯誉为“巨人中的巨人”。

达·芬奇是一位天才,有更多的、更广的幻想,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的绘画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

打好坚实的基础

达·芬奇从小喜欢画画,14岁那年,被父亲送到佛罗伦萨拜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费罗基俄为师。

费罗基俄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教法也很特别。第一天,他教达·芬奇学画鸡蛋,而且还让达·芬奇横着画,竖着画,正面画,反面画。

第二天,费罗基俄老师还教达·芬奇学画鸡蛋,达·芬奇厌倦了,第三天仍是这样,达·芬奇枯燥乏味极了。

达·芬奇无心画鸡蛋了,他觉得整日画鸡蛋技艺不会得到提高。

费罗基俄老师看穿了达·芬奇的心思,问他:“你画蛋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心不在焉的?”

达·芬奇说:“天天就是画蛋,画一天我就厌腻了,能不能换一点别的什么?”

费罗基俄老师说:“别以为画蛋很容易、很简单,要做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你看,我让你画一千只鸡蛋,这一千只鸡蛋中没有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再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鸡蛋也有不同的形状,我是想通过你画蛋的熟练程度,提高你的技巧。”

达·芬奇听了,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从此以后,他认真地画蛋,天天对着蛋画。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达·芬奇都没有放弃过。

3年以后,费罗基俄老师找到了达·芬奇,问他:“到了现在,你有什么收获吗?”

达·芬奇说:“我的手有了感觉,对鸡蛋的色彩更敏锐了、线条更有把握了。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老师说:“这就是我教给你的技巧。”

熟能生巧,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熟练到了一定的程度,困难的事情也就变的容易了。

市民英雄的创造者

——米开朗基罗

我的责任就是要解放囚禁在石头里的生命!

细节造就完美,完美却不是细节。

只有能从高山上滚下来丝毫不受损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1475年~1564年),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意大利著名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代表。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市长,这使得米开朗基罗13岁时就跟随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基尔兰达约学习绘画,不久后又被父亲转送到美第奇学院进行学习。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不久创作了雕像《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其中,《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五年后,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利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

1508年,米开朗基罗奉命回到罗马,用四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1513年,米开朗基罗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1519,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用了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

1536年,米开朗基罗奉命又来到罗马,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

至此,米开朗基罗生活在罗马,虽不再有伟大的作品问世,但他一直致力于雕刻、建筑和绘画的创作、研究,并于1564年2月18日在工作室中逝世。

米开朗基罗执著于艺术,建筑作品不多,但成就高、影响大,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中年所作的“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而奋斗的力量。

米开朗基罗独力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晚年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学,在西方美术史上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著名作品:《大卫》像、《哀悼基督》、《奴隶》组像、《创世纪》等。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

米开朗基罗雕塑好大卫像后,感觉很满意,他看了又看,看了又看,一会儿前进几步,一会儿后退几步,米开朗基罗感觉没有可以改动的地方了,这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杰作。

正当米开朗基罗为自己的作品暗自庆幸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走了过来,他瞟了一眼大卫像,有点不高兴地说:“这样就好了,你看看,像样吗?”

米开朗基罗感到疑惑,问他:“先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吗?”

官员指手画脚,过了一会儿说:“其他的地方还差不多,不过鼻子太大了,整个塑像一点也不显得匀称了!”

米开朗基罗退了几步,凝视着雕像,感觉到鼻子刻画的妙极了,没有再改动的余地了。

官员不停地唠叨,催促米开朗基罗赶快把鼻子改动一下。

米开朗基罗迟钝了一会儿,笑着对官员说:“对,鼻子确实太大了,我这就去改动。”

只见米开朗基罗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官员在下面看着,显出得意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米开朗基罗改好了大卫像,他转过头来问官员:“你看,这样可以了吧?”

官员捋捋胡子,高兴地说:“这回不错,完美极了。”

等官员走后,米开朗基罗去洗手,他并没有改动雕像,而是做个样子,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他觉得他雕塑的大卫像没有可以再改动的地方了,官员絮絮叨叨,碰上这样的僵局,只有先退让一步,装作顺从的样子,不改动自己完美的杰作。

如果当初米开朗基罗真的相信官员的话,他的大卫像就不可能像原来的那样出神入化了,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大卫像到了完美的地步,才能为我们后世留下大卫像这个不朽的杰作。

那么,做任何事情,你都要信心十足,比起你妄自菲薄,你的成绩会更突出。

音乐神童

——莫扎特

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天下最可贵的,莫如时日。天下最奢侈的,莫如浪费时日。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791年),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挥家。四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8岁时已有几首奏鸣曲和交响曲问世,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3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粮食街9号,由于父母都是宫廷乐师,这使得莫扎特三岁就显露音乐天赋,四岁学习钢琴,五岁开始作曲,六岁被带进维也纳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

小小的莫扎特,跟随父亲跑遍欧洲,一次次巡回演出的成功,使他获得了“神童”的称号。

1768~1772年,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的奏鸣曲,并创作了歌剧《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卢齐奥·西拉》等作品。

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莫扎特创作了大量诸如歌剧《假园丁》和《牧人王》的作品。

1777年9月起,莫扎特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翌年5月回到巴黎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另谋职位,莫扎特不得不重返萨尔茨堡。

1780年,莫扎特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1781年,莫扎特辞职,到维也纳谋生。

1782年7月,歌剧《后宫诱逃》首演,获得成功。不久,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下,莫扎特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

1784年,莫扎特参加了“共济会”,在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启示下写了不少作品。

1786年,莫扎特完成并上演了歌剧《费加罗的婚姻》。《费加罗的婚姻》的出演,使莫扎特在布拉格家喻户晓。

1789年,莫扎特陷入贫困状态,虽多次演出,但始终没有摆脱他的经济困境。

1791年,当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完成后,莫扎特身患重病,于9月创作音乐作品《安魂曲》时与世长辞,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

莫扎特作品极其丰富,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莫扎特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对后来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作:歌剧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交响曲41部,其中《第三十九交响曲》、《四十交响曲》和《四十一交响曲》最具代表性;钢琴协奏曲27部,其中《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二十六钢琴协奏曲》和《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具代表性;小提琴协奏曲6部,其中《第四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具代表性。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风格通俗优雅、流丽、轻灵、诚挚、细腻,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追求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

敢于展现自我

小的时候,莫扎特对音乐非常着迷,他常常走到钢琴面前,在没有父亲的指导下,演奏着他曾经听过的音乐,即使是他曾来不知道的音乐,莫扎特也努力去创造。

有一天,莫扎特坐在钢琴旁边写曲谱。父亲从外面回来,看见莫扎特非常投入地样子,觉得奇怪,过去问莫扎特:“儿子,你那么专心,写些什么呀?”

莫扎特一边写着乐谱,一边说:“爸爸,我在写钢琴协奏曲。”

父亲吃了一惊,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还是把莫扎特写的东西拿起来看了一看,激动地说:“啊,果是钢琴协奏曲!不错,不错,很有水准。”

父亲的眼泪都流了下来,莫扎特问父亲:“爸爸,我可以长大后当音乐家吗?”

父亲说:“当然可以了!我现在就让你当音乐家,而且要当一名赫赫有名的音乐家。”

父亲说完,走出家门,给莫扎特请音乐老师去了……

后来,在音乐老师的辅导下,莫扎特进步很快,成了音乐史上的神童。然而,莫扎特之所以被称为“神童”,是他推荐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的伯乐。

你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应当显现出来,会有人帮助你发挥你的才能,那么,你会在你具有天赋的领域里有很深的造诣。

乐圣

——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他妄想使我屈服。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诞生于波恩的平民家庭,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被尊称为“乐圣”。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四岁开始练习钢琴,13岁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音乐作品,17岁前往维也纳拜见莫扎特。

1792~1802年,贝多芬迁居维也纳,期间,耳朵渐聋,但他克服困难,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创作了诸如《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震撼人心灵的音乐作品。

1827年3月26,贝多芬在孤独、耳聋、贫困中与世长辞。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出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的心血。主要作品:交响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钢琴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弦乐四重奏19首,进行曲3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变奏曲20首,钢琴小品24首,钢琴奏鸣曲32首。

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始终坚持自己艰苦的历史使命,惨淡经营自己的作品,高度总结了从巴罗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欧洲钢琴音乐创作的经验,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声,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抓住瞬间的灵感

一天中午,贝多芬来到街上的一家餐馆吃饭。

贝多芬坐下来点好菜后,静默了一会儿,忽然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贝多芬顾不得什么,找不了纸稿,没有带笔,就把菜谱拿到跟前,用服务员手抄菜谱的钢笔在菜谱背面全神贯注地作起曲来。

贝多芬非常地投入,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当中了。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来拿菜谱,他看见贝多芬到了如此忘我的地步,没有打扰他,在贝多芬身旁等着。

贝多芬作完曲后,服务员问他:“先生,点好菜了吗?”

贝多芬正在自我陶醉,他没有听清服务员说些什么,急忙从腰包中掏钱付账,并且道歉说:“对不起,我光顾着作曲,连帐都忘付了。”说完,便把钱塞到服务员手里。

服务员迷惑了,呆了一会儿,他说:“先生,还没有给你上菜,你还没有吃过饭呢?”

贝多芬摇摇手说:“不!我早就吃过了。”说完,贝多芬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餐馆。

忘我境界的确重要,你做事的时候都应当全身全意地投入,那么,你得到的结果,才是你想要得到的。

奥地利“歌曲之王”

——舒伯特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作曲。

能安详忍受命运之否泰者,然后能享受真正的快乐。

可爱的音乐,我忠心感谢你;可爱的音乐,我感谢你。

舒伯特(1797年~1828年),全名弗朗兹·彼得·舒伯特,1797年1月3日出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1828年的11月19日逝世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

1797年,舒伯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从小热爱钢琴和小提琴,11岁时进入帝国小教堂唱诗班担任小提琴手,并负责指挥该校乐队。

1813年,舒伯特离开帝国小教堂唱诗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助理教师,同时坚持音乐作品的创作。

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年,他写了144首歌曲,其中仅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

1816年,舒伯特辞去助理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

由于舒伯特满怀热情地进行创作,而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使得他身心交瘁,于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时在维也纳溘然长逝。舒伯特死后,遗体被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舒伯特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他一生创作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以歌曲著称,被誉为“歌曲之王”。他的著名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天鹅之歌》、《冬之旅》、《未完成交响曲》、《小夜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剧乐《罗莎蒙德》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舒伯特的音乐曲调朴素自然,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表现出独特的浪漫风格,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成全他人,快乐自己

舒伯特是音乐史上的大音乐家之一,然而他却一生贫穷潦倒,经常为吃饭穿衣发愁。

有一天,舒伯特在维也纳街头散步。

到了晚上,舒伯特感到饿极了,急需食物充饥。本能地,他走进了一家高档次的饭店。

舒伯特进去后,才发现身上没有一文钱。他正想退出来,忽然看见餐桌上有一份报纸。

舒伯特拿起那张报纸,被一首抒情优美,情真意切的小诗吸引住了。

于是,舒伯特坐在餐桌旁,嘴里哼着节拍。

舒伯特觉得把这首小诗铺成曲子最合适不过了。他看了一下餐桌,拿起餐桌上的菜谱就作起曲来。

过了一会儿,曲谱完成了,舒伯特用舒缓、亲切、深情的语调倾情地哼唱着。

老板听到悠扬的歌声,感到奇怪,走过来打量着舒伯特说:“先生,你唱的太好了!请问这是谁的歌曲?”

舒伯特很自信地说:“当然是我自己的了,你认为可以,我可以把曲谱送给你。”说完,舒伯特把曲谱递到老板手里。

老板看了一会儿,大声夸赞说:“曲谱太美妙了,你打算问我要点什么?曲谱我是不还给你了,有什么要求我都会满足你。”

舒伯特望了老板一眼,摸摸饥肠辘辘的肚子,说:“你可以给我一份土豆烧牛肉吗?我饿极了。”

老板一听,非常高兴,立刻让服务员上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没有想到他的那首著名的《摇篮曲》的曲谱,多年之后,在巴黎拍卖会上竟以四万法郎起价。不过,《摇篮曲》产生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四万法郎所买得到的。

那么,当别人和你交换东西,如果他需要的是你不值得一提的,而他交换的又是你所需要的,你何不即成全他人,又快乐自己,两全其美呢?

钢琴诗人

——肖邦

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的行为。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但愿一生不尝平庸滋味。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1810年~1849年),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浪漫乐派的著名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晚年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一度向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时公开演奏,14岁时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26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三年后毕业,在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斗争的深刻影响下,肖邦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0年3月和10月,肖邦分别出演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均获成功。同年11月,肖邦出国深造,从此永远地离开了祖国。

1831初,肖邦定居巴黎,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结识了诸如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德国诗人H。海涅、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西欧文艺界的重要人物。

与此同时,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交往密切,她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1846年起,由于波兰民族运动的挫折、同乔治·桑感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肖邦的创作进入衰退期。

1848年,肖邦去英国从事了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回国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于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死后心脏被运回祖国波兰安葬。

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创作的主体是钢琴作品,体裁多样、感情朴实、曲调热情奔放、结构灵活自如。肖邦演奏技巧精湛,钢琴踏板用法独特,旋律具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主要作品:圆舞曲17首、钢琴协奏曲2首、练习曲27首、夜曲21首、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钢琴三重奏、埃科塞兹舞曲3首,其中代表作有《马厝卡舞曲》、《波兰圆舞曲》、《夜曲》、《前奏曲》。

接受是一种美德

肖邦年轻时才华出众,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以后,肖邦流亡到巴黎定居。在巴黎,肖邦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由于在巴黎生活很困难,肖邦只得靠教书度日。

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了,肖邦都没有在音乐上有什么贡献。一次,肖邦偶然结识了匈牙利赫赫有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李斯特在巴黎很受欢迎,不少上流文艺沙龙都和他有密切的来往。

李斯特听说过肖邦才华横溢,他为能见到肖邦而庆幸,不过,肖邦在巴黎很没有地位,几乎没有人知道“肖邦”这个名字。李斯特决定帮助肖邦一马,找了肖邦来谈话,问肖邦是否愿意为他出演一场音乐会。

肖邦正愁空有大志而无施展之地,李斯特的建议让肖邦如获新生,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李斯特的邀请。

这天,巴黎街头张贴出了李斯特举行个人演奏会的消息,人们如潮水一般把门票一买而空。

终于,演奏会开始了,身着燕尾服的李斯特向观众致意后,灯光暗下来了,人们屏住呼吸,准备着美好的音乐享受。

渐渐地,钢琴的音声响了起来,节拍和谐,抑扬顿挫,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演奏结束了,灯光亮了起来,人们惊奇地发现舞台上坐着的不是李斯特,而是一个脸庞陌生的年轻人。

现场一片沉静,过了一会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通过这次演奏会,肖邦在巴黎获得了不朽的声誉,他的人生以后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前途。

当别人给你提供帮助时,如果你确实需要的话,应当接受,这对你来说未必不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现代绘画之父

——塞尚

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

天堂就在细节之中。

不要画那些肉眼看得见的东西,要画你心中所见的。

保罗·塞尚(1839年~1906年),诞生于法国南部埃克斯一个富商和银行家家庭,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画派时期的重要画家,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19世纪末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西方现代画家则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

1839年1月19日,塞尚出生,先在小学和圣约瑟夫学校就读,后被送入中学学习。

中学毕业后,塞尚通过了文科毕业会考,进入了大学法学院。但塞尚爱好美术和文学,很少在专业上下功夫。

1859年,塞尚随家迁至埃克斯附近的热德布芳花园,在那里,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间画室,不管父亲如何反对,总要当画家。

1861年4月,父亲让了步,把塞尚送到瑞士画院习画。由于塞尚不能适应首都的嘈杂,始终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1862年11月,塞尚回到巴黎,因为心烦,离开巴黎,又因为好奇重返该地。

1868年,塞尚遇见年轻的女模特玛丽·奥尔唐丝·富盖,玛丽·奥尔唐丝·富盖成了他绘画作品《坐在红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中的塞尚夫人的原型。

1877年,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风有所改变,留下了多幅温和、光明并且富含古典主义庄严气息的风景及景物画。

1906年10月22日,塞尚卒于家乡。

塞尚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终生奋斗不息,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前辈画家库尔贝的“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为“立体派”开启了不少思路,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重新认识自我

塞尚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法律,但他喜欢音乐、爱好运动,尤其醉心于绘画。塞尚觉得他在法律上不会有什么出息,他想当一名伟大的画家。

20岁那年,塞尚跟着父亲来到热德布芳花园避暑。塞尚觉得窗外的景色太美丽了,他打算在别墅中安排一间画室。

父亲找到他说:“你怎么了?想当画家?你是不会当画家的!”

塞尚出奇地望着父亲,问父亲说:“为什么呀!我不是挺喜欢绘画吗?”

“绘画不会赚到大笔的钱,你日后靠什么吃饭呢?”

塞尚坚定地说:“我会画出名贵的画,赚到一大笔钱的。”

“别傻了,孩子!”父亲说,“我给你保留下了银行经理继承人的职位,你可以轻松工作而且获得可观的利润的。”

“我就要当画家,我不愿做什么银行经理,我觉得我当画家最合适不过了。”

父亲气愤极了,指着塞尚的脑袋说:“你这孩子,太不像话了!想想未来吧,人会因为天赋而死亡,却要依靠金钱吃饭。”

塞尚不屈服地说:“我不适合当银行经理的,我最适合当一名画家的,我会好好绘画,当一名出色的画家的。”

后来,由于塞尚的执著,父亲拿他没有办法了,只好送他到瑞士画院习画。果然,多年后,塞尚成为了法国印象派画的大师,赢得了不朽声誉。

要是当初塞尚听从父亲当一名银行经理,他能被后人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吗?而且,就算当了一名银行经理,塞尚根本不感兴趣,会有好的成就吗?这就要求你,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之不解地奋斗。

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集大成者

——柴科夫斯基

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健牛般竭尽全力工作的心理状态。

不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人。

工作要持之以恒,真诚的艺术家不能借口情绪不佳而束手坐待。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年~1893年),出生于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

1840年4月25日,柴科夫斯基出生,父亲是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且会弹琴,为此,柴科夫斯基幼年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十岁时进入彼得堡法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柴科夫斯基加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1862年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应鲁宾斯坦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历时11年之久,因富孀梅克夫人的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在这一段时期,柴科夫斯基创作了诸如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大量优秀作品。

1878年,柴科夫斯基开始了与梅克夫人的友谊,在梅克夫人的精神支持和慷慨资助下,他的创作进入极盛时期,创作了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等。

1878~1891年,柴科夫斯到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1893年6月,柴科夫斯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893年,柴科夫斯在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于10月25日逝世。

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主张音乐的美,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风格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许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在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管弦乐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代表作为: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交响曲《g小调第一交响曲》、《c小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三交响曲》、《f小调第四交响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管弦乐《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12序曲》、《弦乐小夜曲》、《意大利随想曲》、《哈姆雷特幻想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柴科夫斯基继承了自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发展的优良传统,吸收了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为音乐殿堂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不怨天尤人

柴可夫斯基过着清贫淡泊、饥寒交迫的日子,但他仍没有改掉对音乐的执著,他相信,会有友情,会有爱情,日子会好起来的。

一天,柴可夫斯基独自出门散步去了。他一边散步,一边为生活烦忧。

可巧美丽、温柔的梅克夫人来拜访他。梅克夫人发现门开着,她就走进了柴可夫斯基的家里。令她非常吃惊的是,他一直崇拜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生活竟是如此的清苦,房屋是那么简陋,有几缕阳光穿过陈旧的瓦砾射了进来,屋子里除了一架旧钢琴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了,梅克夫人心头一酸,泪水模糊了视线。

柴可夫斯基回来的时候,梅克夫人已经回去了。

从此,柴可夫斯基定期地收到一位陌生人寄给他的信,随之还有一定的生活费,柴可夫斯基惊呆了,他不知道是谁那么了解他的处境,给无法维持生活的自己带来了及时的帮助。

这样,柴可夫斯基就不必成日为生计烦忧了,他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地作曲。

从陌生人的来信中,柴可夫斯基了解到是一位夫人帮助了他,而且那位夫人除了崇拜自己的曲子之外对自己还有一定的爱恋。

柴可夫斯基收到了友情、爱情,日后他有了更好的创作灵感,生活上也得到了一点安慰,而在柴可夫斯基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一切会好转起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你不必为未来渺茫而叹息,只需努力奋斗,一切会好起来,天无绝人之路。

十九世纪最有世界影响的大艺术家

——罗丹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1840年~1917年),1840年11月12日出生在巴黎,1917年11月17日逝世于默东,法国著名雕塑家,20世纪浪漫主义雕刻大师,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和他的学生布德尔、马约尔被誉为欧洲雕刻界的“三大支柱”。

1840年,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警务信使,母亲是平民妇女。幼年时,罗丹的功课很糟,但美术一直很好,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被父亲送到巴黎美术工艺学校进行学习。

1854年,罗丹14岁时跟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

1875年,罗丹游历意大利,受到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1880年,罗丹开始着力于共186个形体的《地狱之门》的创作,直到他逝世也没有完成。

1900年,罗丹在巴黎举办作品展。

1917年,罗丹逝世。

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位雕刻家、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罗丹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偏重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缺中发掘力和美,一生留下了大量的雕刻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伤鼻的男子》、《青铜时代》、《思想者》、《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吻》、《亚当》、《夏娃》、《地狱之门》等。这些作品体现出永久的魅力,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除此之外,罗丹同情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在艺术观点上从不束缚学生,为此,他的学生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他齐名。

有志者事竟成

罗丹5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附近的耶酥教会学习宗教,但罗丹对所学的课程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喜欢画画。

一天,母亲捡出一堆垃圾。罗丹蹲在垃圾堆里找啊找,发现一张张废纸,高兴地把废纸取出来,然后在那些废纸上模仿包装纸、报纸上的人物、房子、动物的样子画画。

母亲奇怪,走过去问:“儿子,你怎么在废纸上画画?你画画有什么用吗?还不去读你的课本!”

罗丹镇静地说:“妈妈,我喜欢画画,我不喜欢宗教学科,我想长大当一名艺术家。”

母亲呵呵笑说:“傻孩子,别做梦了,画画没有用处!你还是好好读你的书,将来做牧师。”

罗丹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他一心想当一名画家。

一次,罗丹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饭。

罗丹无意识地朝桌子底下瞧了瞧,发现父亲的脚边有一张纸。罗丹高兴极了,爬到桌子底下拿起那张纸,用画笔照着爸爸皮鞋的样子在纸上画画。

爸爸奇怪,忍不住大叫喊道:“你爬到桌子底下干什么,快起来吃饭!”

罗丹低声地说:“我在画画。”

父亲低头看见罗丹正趴在自己脚前,更生气了,说:“我叫你学习宗教,你倒不学好,画什么玩意。快起来,否则爸爸收拾你。”

罗丹只好慢腾腾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望着父亲说:“爸爸,我不想再学习宗教了,那会耽误我好多时间,我想学习画画,当一个有作为的人。”

父亲一听,火冒三丈,指着罗丹的头说:“你脑子里灌水了,尽想一些臊主义!爸爸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罗丹看着爸爸生气的样子,低着头不敢说话。

这时,姐姐帮罗丹开口了:“爸爸,我觉得弟弟学习绘画合适,你就让他学习绘画吧!”

父亲哼哼地说:“学习绘画有什么用,能吃饭吗?那好,如果他能找到不用钱就上学的绘画学校,他自己去,我是不会送他。”

姐姐想了一会儿说:“爸爸,不远处不是有一所美术学校免费学习的吗?”

父亲忽然想起,停顿了一会儿说:“如果他能考上就让他去吧,他考不上还得学习他的宗教。”

然后,父亲转过头来问罗丹:“你明白吗?考不上就好好学习你的宗教!”

罗丹低着头说:“我会考上的,我喜欢绘画,我会为了我的志向努力奋斗。”

果然,罗丹顺利地考上了那所工艺美术学校。

不过,好景不长,父亲不愿提供罗丹的生活费了。

为了维持生计,罗丹只好一边学习,一边去当杂工、首饰匠。渐渐地,罗丹对雕塑产生了兴趣,打算将来成一名伟大的雕塑家。

由于罗丹不仅有了经济来源,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所以后来他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实现了梦想。

你也应该立志,找准正确可行的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接近目标,你会最终做好你期盼做的事。

画坛怪才

——凡·高

我总是全力以赴地画画,因为我的最大愿望是创造美的作品。

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的燃烧。

文森特·凡·高(1853年~1890年),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的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曾经做过不成功的画商、传教士,后来成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与高更和塞尚齐名。

1853年3月30日,凡·高出生,年轻时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

24岁时,凡·高成为传教士,由于生性善良,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被开除。

1880年,凡·高到处求学,先后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求教,但最后,凡·高决定自学,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自己的世界,到1886年以前,画了诸如《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1886年,凡·高结识了高更、塞尚等印象主义画家,从而开阔了他的艺术眼界,并于1888年2月同高更结伴到法国南部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写生作画。期间画了《向日葵》,后《向日葵》在伦敦的拍卖会上,被一日本人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买走。

后来,凡·高和高更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割下左朵之后逐渐患了精神分裂症。

1890年,凡·高住院,病势好转后,回到巴黎,居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

由于精神异常,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凡·高开枪自杀。

凡·高是19世纪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他把生命最重要的时期献给了艺术,作品壮丽辉煌,线条跃动、色块凸起、个性张扬,展现了画家非凡的才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心灵感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及研究价值。

代表作:《向日葵》、《食土豆者》、《星夜》、《椅子和烟斗》、《红色的葡萄园》、《自画像》、《咖啡馆夜市》等。

找准自己的目标

凡·高小的时候心性善良,同情和关心穷苦的人,他的爸爸奥多鲁斯·梵高是一名牧师,发现儿子内心敏感丰富,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独特的兴趣时,高兴极了,他认为自己以后有了接班人——让梵高将来做个牧师。

但他父亲并没有注意到儿子天性善良的同时还醉心于画画。小凡·高常常在自家四周的田野里独自徘徊,观察风景。他还买了一些画笔,以自家的园子、房子的前门、集市等为对象画了不少写生。

有一天,他爸爸提奥多鲁斯找到梵高,问他:“儿子,你打算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凡·高翻了翻眼睛,没有理睬爸爸。

提奥多鲁斯深知儿子孤僻、木讷,如果这样发展,长大当一名牧师最合适不过了……

他高兴地说:“你不说,爸爸也知道了,你是想像我和你爷爷一样,当一名牧师吗?”

谁知,凡高的回答出乎提奥多鲁斯深的意料:“我什么时候想过当牧师呢?我只是打算当一名出色的画家!”

提奥多鲁斯惊呆了,说:“你一直不是挺喜欢牧师这个职业吗,怎么说换就换了?”

“我不是喜欢牧师,我是喜欢绘画。原来没有说,今天我说了,你可知道我喜欢绘画了吧。”

父亲又喜又气,喜的是儿子有了自己的打算,气的是儿子太木讷了,如果儿子今天不说出自己的心声,他原来一直因为儿子最喜欢当牧师呢。

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把他送到了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目标,然后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当遇到质疑、别人要求你改变目标时,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没有主见听从他的安排。

现代舞之母

——邓肯

只有唤起人类追求美的愿望,她才能获得美的本身。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伊莎多拉·邓肯(1877年~1927年),1877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贫穷的艺术家庭,1927年9月14日卒于法国尼斯,美国著名舞蹈艺术家、编导、教师,现代舞的开创者。

1877年,邓肯出生,由于母亲精通音律,邓肯接受到了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

少女时期,邓肯在旧金山和纽约学舞,并参加了一些小型演出。

1905年,邓肯来到俄国,不久后结识了诗人叶赛宁,开始了一段为期不长的凄美爱情。

1927年,邓肯逝世。

邓肯自幼热爱舞蹈,反对古典芭蕾的僵化和刻板,追求“可以通过人体动作神圣地表现人类精神”的舞蹈,她的美学原则是:美即自然。

邓肯舞姿自由飘逸、浪漫不拘,她把舞蹈从人为的技术性限制中解放出来,重新激发了观众对舞蹈的激情与热爱。

代表作:《马赛曲》、《斯拉夫进行曲》、《国际歌》、《第六交响曲》等。

邓肯还是一位罕见的才女,她的优美动人的《邓肯自传》记录了她的一生,激励了后来者为梦想不解地奋斗。

敢于坚持立场

邓肯有着真诚的性格、坚强的意志。5岁的时候,妈妈送她到了当地的公立学校读书。

圣诞节前夕,学校举行圣诞节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老师给孩子们分发糖果和面包,一边发,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瞧,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了糖果和面包!”

其他的孩子都欢呼雀跃,只有邓肯睁大着眼睛问老师:“老师,你错了!世上是没有圣诞老人的。”

老师听了,非常气愤地说:“我说是圣诞老人带给你们的糖果和面包,就是圣诞老人带给你们的糖果和面包。”

邓肯不服气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你怎么可以骗你的学生呢?”

老师没有料想到一个5岁的女孩竟敢和自己顶嘴,大发脾气说:“你再顶嘴,就不给你发糖果吃!”

邓肯撅着嘴说:“不吃就不吃!”

老师气极了,命令邓肯走到前面去,坐到地板上反思。

邓肯就昂着头走到前面,坐到地板上很不服气地说:“我没有撒谎,世上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我是在一本教科书上看到的,妈妈也告诉过我没有圣诞老人,老师你根本没有理由惩罚我。”

老师听了,怒气冲冲地让邓肯站到墙角去。

邓肯就面对着墙角,仍坚持着说:“就是没有圣诞老人!就是没有圣诞老人!老师撒谎,是个骗子。”

老师拿她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她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邓肯仍不停地说:“我没有说错,老师不但不奖励我,反而罚我,他怎么想的呀?”

怀着疑问,邓肯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孩子,你做的对呀!世上根本就没有圣诞老人,你坚持真理,是个好孩子呀!”

正是邓肯坚持真理,给了她充满自信的精神,才她一生中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成为美国著名的舞蹈家。

一个人应该明白怎样坚持真理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指导自己——相信科学,永远不会出错。

现代派艺术的领袖

——毕加索

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探索。

有些画家把太阳画成一个黄斑,但有些画家借助于他们的技巧和智慧把黄斑画成太阳。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一旦长大后仍不失为艺术家。

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出生于西班牙马加拉,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地位。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自小显露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接受教育。

1900年起,毕加索往来于西班牙和巴黎之间,1904年定居在巴黎著名的“洗衣坊”。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德兰和布拉克,在他们的帮助下,经济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

1917年,毕加索移居意大利,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第二年与她结婚,婚后生有一子。

1925~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

1945年,毕加索在瓦洛里斯为一些静物作了描生,并开始创作陶瓷。

1960~1972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辉煌时期,创作的作品包括版画、素描和油画等超过千件。

1973年4月8日,毕加索92岁时,逝世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是20世纪最伟大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画法多样、风格迭变,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吸收了东方艺术和西班牙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了别有特色的艺术语言。他把自己收藏的作品都捐赠给了法国政府。

代表作:《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梦》、《大自然的故事》、《在红色椅子熟睡的女人》、《玩球的浴女》等。

学会随机应变

毕加索出名后,他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受欢迎,仿照他的画的人也与日俱增,逐渐的,市场上出现了毕加索画的一些赝品。

有一天,毕加索来到街上散步,一位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他,手拿着毕加索的壁画《和谐》走过来说:“你好,杰出的大师,我听说你的绘画作品很受欢迎,但我不明白你的绘画作品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着他把手中的壁画递给了毕加索。

毕加索自己看了看,说:“不是很好吗,有那里不理解的?”

商人指着壁画说:“你看看,在《和谐》这幅壁画中,为什么鱼在鸟笼里,反而鸟在鱼缸里呢?”

毕加索不假思索地说:“在和谐里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也是不足为怪的。”

商人说:“那么,听说仿照你画的人与日俱增,我想知道,这幅壁画是不是赝品?”

毕加索瞥了画一眼,随口说:“这那里是我的作品呀!明明是个冒牌货。”

时隔不久,商人又见到了毕加索。这次,商人仍拿着一副壁画问毕加索:“大师,你看,这幅壁画是不是冒牌货?”

毕加索看也没看,轻蔑地说:“还是冒牌货!”

商人不解地说:“怎么就那么多冒牌货呢?这幅画是你亲笔画的呀,我当时在场,不会看错的。”

毕加索愣了一下,装出很吃惊地样子说:“哦,原来如此!不过有时候,我自己画的也有冒牌货。”

是吗?毕加索真的是说商人第二次拿给他的画是冒牌货吗?不是,毕加索是随机应变,他觉得市场上的赝品太多了,不可能碰到自己真实作品的,万一碰到了,为了缓和一下气氛,他也可以随机应变,赢得别人尊崇的。

生活对你有太多的要求,但遇到事情总不能那么呆板,随即应变,赢得他人的认可,不也是值得你学习的吗?

喜剧之王

——卓别林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查尔斯·斯潘塞·卓别林(1889年~1977年),出生于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英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无声电影时期最有才能和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1913年至1952年居住在美国,回到英国后,长期定居在瑞士洛桑附近的韦威。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出生,由于父母都是艺人,他从小就投身于舞台表演,曾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卖艺或打杂。

1913年,卓别林24岁时,随卡尔诺哑剧剧团远赴美国表演,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14年2月28日,小胡须、细手杖、大号裤子、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礼服的流浪汉形象出现在影片《阵雨之间》中,成为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风靡欧美20多年。

1919年起,卓别林独立制片,此后一生共拍摄过80多部喜剧片。

1952年,卓别林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定居在瑞士。

1967年,卓别林在英国拍摄了他的告别作品《香港女伯爵》。

1972年,卓别林重返美国接受奥斯卡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

1977年12月25日,卓别林88岁高龄时在瑞士逝世。

卓别林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影片大部分由自己编导、主演、配乐,一生主演过八十多部影片。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寄予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鞭笞了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丑恶嘴脸。身穿肥大裤子、脚踏大头皮鞋、头戴破烂礼帽、留着硬毛刷胡子的流浪汉形象已成为他的代表形象。

影片代表作:《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一次,卓别林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理发,他找到了两家理发店,听别人说这个小镇只有这两家理发店,并且每家理发店只有一位理发师。该去哪一家理发店呢?卓别林琢磨着,他打算两家理发店都看过一次后再作定夺。

首先,卓别林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四处打量了一番,他惊奇地发现这家理发店店面很小、座椅陈旧,地上还零零落落地撒了不少头发渣。更让人不可意料的是,那理发师的头发像鸡窝似的,该长的则短,该短的却长,卓别林看不下去了,从这家理发店退了出来。

接着,卓别林又进了另一家理发店。不错,店面很干净,座椅是弹簧式的,理发师的头发也端端正正、大大方方,有一种绅士的风度。

卓别林仔细比较了两家理发店,想了又想,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理发去了。

为什么卓别林去了一家店面很脏、理发师头发似“麻雀窝”的理发店,而不选择店面宽敞明亮、理发师的头发整齐、端庄的理发店呢?也许你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仔细想一想,这个小镇只有两家理发店,而且每家只有一个理发师,不难想像,第一个理发师像老鼠啃过似的头发一定是第二家理发师理的,而第二家理发师端庄、大方的头发一定是第一家理发师理的。另外,从第一家理发店地上撒满头发渣,第二家理发店地面洁净明亮可以判断第一家理发店的顾客一定比第二家理发店的顾客多。

卓别林没有被现象迷惑,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才知道了第一家理发师的技术与服务比第二家理发师的技术与服务好。

你可能会被一些外表现象所迷惑,但是,请镇定下来,不要盲目地做出决定,你会发现,一番思索后,你可能做出相反的决定。

米老鼠之父

——迪斯尼

一切都始于一只老鼠!

尝试一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是一种乐趣。

事实上,去挑战不可能的事情充满了乐趣,不论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都要避免目光短浅。

沃尔特·迪斯尼(1901年~1966年),出生于芝加哥市的一个小农场,美国动画片制作家、演出主持人和电影制片人,创办了迪斯尼公司,塑造了如米老鼠、唐老鸭等诸多动画形象,获得了56个奥斯卡奖提名和7个艾美奖。

1901年12月5日,沃尔特·迪斯尼出生,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第四个,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童年时被父亲伊利亚斯要求跟随哥哥赫伯特·迪士尼、雷蒙德·迪士尼和罗伊·奥利佛·迪士尼外出打工,15岁时,沃尔特·迪斯尼梦想当一名画家,并为之不懈努力。

1918年,美国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沃尔特·迪斯尼虚报了1岁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的一名志愿兵。

服完兵役后,沃尔特·迪斯尼回到芝加哥,希望谋取漫画编辑的职位,但未能如愿,事后,沃尔特·迪斯尼来到了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堪萨斯,在这里进了一家名叫普雷斯曼鲁宾的广告公司开始了漫画创作,然而,公司怀疑他的绘画能力,不到一个月,沃尔特·迪斯尼就被解雇了。

1922年5月23日,沃尔特·迪斯尼创办了纽曼欢笑动画片制作公司,不久后制作了《小欢乐》动画并将《小欢乐》动画卖给了堪萨斯城的发行商,谁料,聘请的两名推销员携款而逃,纽曼欢笑动画片制作公司宣告破产。

1923年7月,沃尔特·迪斯尼抵达洛杉矶后,接着制作《爱丽丝在卡通国》系列动画,准备在好莱坞发展。

1925年7月25日,沃尔特·迪斯尼与莉莲邦兹结婚。

1928年3月,沃尔特·迪斯尼制作了第一部米奇系列动画《飞机迷》,随后制作的第三部米奇系列动画《威利汽船》于1928年11月18日在纽约侨民影院首映,反响空前。

1932年7月30日,沃尔特·迪斯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花与树》。

1937年12月21日,沃尔特·迪斯尼制作的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上映,由于大受欢迎,1938年,沃尔特·迪斯尼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1939年12月,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公司正式成立。

1940年11月13日,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使用立体音响的电影《幻想曲》。

1950年,在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公司推出了长篇动画《仙履奇缘》之后,沃尔特·迪斯尼的动画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公司先后推出了《小飞侠》、《小姐与流浪汉》、《睡美人》、《101忠狗》、《森林王子》等多部沃尔特·迪斯尼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影视动画作品。

1955年7月17日,沃尔特·迪斯尼开始规划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士尼世界。

1966年12月15日,由于肺癌医治无效,突发心肌梗塞,沃尔特·迪斯尼逝世,遗体被安葬在格伦代尔的森林墓地。

沃尔特·迪斯尼是一个传奇,是动画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创作卡通米老鼠和唐老鸭闻名,他创造的米老鼠形象给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带来了欢乐。

沃尔特·迪斯尼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动画影片,创办了第一座现代化的游乐园,组建了现代化多媒体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以迪斯尼为主题的公园。

经典动画:《威利汽船》、《花儿与树》、《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小虎班比》、《幻想曲》等。

灵感源于生活

迪斯尼年青的时候,曾经居住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有一年冬天,迪斯尼正在苦思冥想着画一个受人喜爱的卡通人物,琢磨了半天,仍没有一点头绪。

到了晚上,迪斯尼听到嘶嘶的叫声,他停下思索,在破烂不堪的屋子里望了几眼,看到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老鼠正向他的桌子上爬,他桌子上有残留的面包屑,迪斯尼猜想老鼠是饿了,把老鼠捧到桌子上,让它吃到桌子上的面包屑。

迪斯尼并没有想到,以后几天,那只老鼠天天光临他的屋子。迪斯尼非常喜欢它,老鼠来的时候,不但没有赶它走,还喂它食物。

渐渐地,老鼠成了迪斯尼的好朋友,它不害怕迪斯尼了,总是大摇大摆地来,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去。有时候,它还在迪斯尼的桌子上跳舞,摆着各种不同的动作。

从与老鼠的交往中,迪斯尼产生了灵感的火花,按照老鼠的原形,迪斯尼创作出了令全世界孩子们乐不可支、淘气可爱的米老鼠——Mickey。

米老鼠的出台,为迪斯尼赢得了经济上的可观收入,后来,米老鼠成了迪斯尼诸多动画片中的经典形象,也逐渐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角色。

灵感源于生活,要想获得艺术上的成就,你应该从生活中提炼精华,那么,你也会像迪斯尼一样绽放出灿烂的灵感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