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在于顺应时势
17498300000002

第2章 江乙巧谏楚王

楚王自从任用昭奚恤后,就只同他商议国事。昭奚恤唯恐别人抢了自己在楚王身边的地位,时常阻止别人来见楚王。江乙想见楚王,一连几次都被昭奚恤拒之门外。好不容易有一天,江乙终于见到了楚王。他对楚王说:“有一个人宠爱自己的狗。狗向井里撒尿,被邻居看见了。邻居想去告诉这狗的主人,却被狗挡在门外。现在昭奚恤经常阻挡我,不让我见到大王,就象恶狗堵门一样。大王只亲近专门说好话的人,而疏远喜欢直言指错的人。然而世上有子杀父、臣弑君的恶人,大王却始终不知道。这是因为大王只爱听别人称颂您,不爱听别人的指责啊!”楚王听了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今后一定不再偏听偏信了。”

阐释】许多忠心耿耿的大臣,在直言进谏有困难的时候,就采取讲寓言,打比方的办法来暗示和打动君王,很生动具体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富有文采和感染力,所以收效很好。可见婉转进言,也是一门艺术。

邹忌抚琴进谏

齐威王刚即位时,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国政,九年之间,齐国屡遭侵犯,抬不起头来。一天,有人求见齐威王,自称“名叫邹忌,擅长弹琴。听说大王爱好音乐,特来求见。”齐威王召见了他,在他面前摆上一张琴。邹忌抚着琴弦却不弹。威王问他为何不弹,他放下琴,严肃地说:“臣所知的是琴理。琴应用来禁止淫邪,改邪归正。伏羲造琴时,使琴身仿佛宇宙天地,也有尊卑君臣之道。浊音宽而不弛,是为君之道;清音廉而不乱,是为臣之道。文王和武王在宫、商、角、羽、徵之外又各加一弦,文弦是少宫,武弦是少商,象征君臣之恩。君臣相处融洽,政令和谐,治国之道也不过如此。”

威王说:“先生既知道琴理,一定会懂琴音,请试弹一曲吧。”邹忌答道:“臣以琴为事业,就懂琴音;大王以国家为事业,为什么就不懂为国之理呢?现在大王抚国而不治,与臣抚琴而不弹有什么不同?臣抚琴而不弹,不能使大王舒畅愉快;大王抚国而不治,就恐怕不能使千万百姓舒畅愉快了!”威王大惊,醒悟地说:“先生以琴谏寡人,寡人已经明白了。”然后邹忌劝威王节制享乐,分辨忠佞,安抚人民,演练军队,经营霸王之业。威王十分高兴,便拜邹忌为相国,治理国家。

【阐释】邹忌抚琴谏齐威王,是臣子巧妙进谏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齐宣王娶丑女

齐国在马陵大败魏军后,威名大振,诸侯畏服。齐宣王自恃强大,从此耽于酒色,天天骑射游乐,聚养大批空谈游说之士,不理实政,对直言忠谏拒而不听。

有一天齐王正在设宴游乐,无盐丑女钟离春来求见,说她四十多岁还嫁不出去,愿人后宫扫地。齐王见她背驼颈粗,指长脚大,蓬发破衣,奇丑无比,说:“我宫中已不缺人,你丑得不容于乡里,而以平民身份想来碰我这一国之君,是有什么奇才吗?”钟离春说:“我会隐语之术。”齐王命她立即表演,作假就要杀头。钟离春抬抬眼睛,咬咬牙齿,举手四次,拍拍膝盖,口呼“完了!完了!”宣王不懂。钟离春说:“我抬眼是替大王观察烽火之变,咬牙是代大王惩罚拒谏之口,举手是替大王挥走阿谀之臣,拍膝是替大卫拆掉游宴之台。”齐王大怒,要杀掉她。钟离春说:“请让我说完大王的四个过失再死。我听说秦国日渐强大,不久就要进犯齐国,而齐国军队疲弱,所以为大王抬眼观望。大王耽于酒色,不理国政,不听忠涑,所以为大王咬牙纳谏。大王宠信逢迎善媚、虚淡不实的大臣,于国不利,所以为大王挥手将他们赶走。大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国力空虚,所以拍膝为大王拆掉。大王因这四个过失,偷安一时,后患无穷。大王如果听从,我虽死无恨!”宣王感叹说:“不听钟离之言,我不知过失多深!”立即罢宴归宫,立钟离春为正后。从此宣王招贤纳士,疏远佞臣,遣散游说之士,以田婴为相国,孟轲为上宾,齐国终于大治。

【阐释】《东周列国志》感叹这件事说:“六宫粉黛还如花,丑女无盐敢自夸。指点安危言凿凿,满朝文武不开牙。”钟离春无貌有才,齐宣王有眼力也有气度,使齐国日渐强盛。

周亚夫从善如流

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周亚夫被汉景帝任命为太尉,负责统帅各路军队平定叛乱。周亚夫率军队从京师长安出发后,很快便赶到壩上。他准备从埔上出发,经过觳黾之间的山路,向叛军进攻。正当他准备发布进军命令的时候,有一个部下叫赵涉遮的,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吴王早就网罗了不少亡命之徒,这次他知道您将前去,必定会在您所要经过的殽黾间的地形险要之处设下埋伏。如果您从殽黾之间走,肯定就会被吴王的叛军伏击。我认为,最好从壩上往右走,过砝田、武关两地后,直奔洛阳,虽然这样会绕些远,但能出敌不意,反而更安全更快。等您进入洛阳,敲起战鼓,树起战旗,各地叛乱的王侯一定会认为您是从天而降的,肯定会大吃一惊。这样就能扰乱他们的军心。”

周亚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采纳赵涉遮的建议,不再走殽黾之间的山路了,按赵涉遮的路线,果然顺利到达了洛阳。到洛阳后他派人到觳黾之间侦查,果然发现了叛军的一支精兵,正等着伏击周亚夫呢!

【阐释】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赵涉遮的综合能力肯定赶不上周亚夫,但对进兵路线的选择上,又确实比周亚夫高明。周亚夫不以人废言,择善而从,从而避免了一次大的损失。

宋弘责友谏刘秀

东汉名臣宋弘是位有名的学者,也是位对东汉王朝忠心不二的大臣,光武帝刘秀对他很信任。宋弘曾把自己的好友桓谭推荐给刘秀,他向刘秀介绍说,桓谭从小诵读经史,学识渊博,可以比得上前朝的扬雄、刘向。刘秀安排桓谭为议郎,对他很宠信。而且桓谭与刘秀都对音乐很爱好,所以刘秀经常把桓谭叫到宫中弹奏琴曲。桓谭不但博古通今,气度优雅,而且琴艺高超,刘秀经常听琴听到夜半,耽误了许多处理朝政的时间。宋弘是位关心国家前途的大臣,他唯恐皇帝沉溺于音乐之中,乐而忘忧,不思朝政,造成严重后果-他决定谏阻这件事。

有一天,他听说桓谭又给皇帝奏乐去了,就穿戴整齐坐在官府正堂上,命人把桓谭叫来。桓谭从皇帝那儿出来后,跟随宋弘派去的人一起来到宋弘的府堂。宋弘并不让座,他严肃地说:“为人臣者,要效忠皇上,更要替国家社稷用心。你整日给皇帝弹琴取乐,使皇帝疏于朝政,到底是什么意图?你是改过自新呢,还是等着我弹劾你?今天请你来就是想问问你这个问题。”

桓谭听了,顿悟前过,连连谢罪。他们交谈了好一会儿,桓谭才相别回府。

几天后,刘秀举行大型宴会,又命桓谭奏乐助兴。宋弘也在场。桓谭想到宋弘的劝诫,不免有些犹豫,但刘秀乃一国之君,君命又不可违背,左右为难之际,不由回头瞅了一眼宋弘。刘秀颇感惊诧,问其中缘故。宋宏离座摘帽、毕恭毕敬地说:“我向陛下推荐桓谭,本因为他学识过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朝政。但他却日夜陪陛下弹琴奏乐,使陛下疏于朝政,我因此责备过他。”刘秀听了有些不悦,但转念想一想,宋弘说的确实是至真金言:溺于音乐、荒于朝政,是国家强盛的障碍,障碍不除;社稷如何呢?于是他下令取消桓谭的演奏安排。

宋弘直言进谏取得很好的成效,刘秀从此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国家要政,再也不浪费时间耽溺于桓谭的音乐。

【阐释】国君治理朝政,必有疏漏,臣民直言进谏以弥补不足,从而使朝政圆满,国泰民安。历代昏君败国的原因总有些是因为缺乏直言进谏的贤臣,或者直接是君主拒绝纳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则改,就可以避免大错。包括领导者也是如此。这就要有敢于指出上级错误的部下,而身为领导的人也要虚心听取下层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巧言救监史

春秋时期,陈侯令人修筑凌阳台,可台子还未竣工,好几个劳工就被处死,同时,又抓起来三个监史。人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群臣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事,就来拜见陈侯,并邀其一起参观凌阳台。一路上,他们谈笑风生,突然孔子跨前一步说:“凌阳台修得多美呀!陈王您多么贤德呀!然而从古至今,凡是圣人修筑台,哪里有不杀几个人就把台修好的呢?”陈侯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只是苦笑而说不出话,即刻下令放掉狱中的三位监史,并发誓再不滥杀无辜。

【阐释】孔子面似心平气和,但却以反语击中陈侯的要害,使其回心转意。这比怒气冲冲地斥责,较易被人接受。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正是谋士进谏的艺术。

优孟大智劝楚王

优孟,楚国人,他以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而闻名。

楚庄王有个癖好是爱马,他给马都穿上华丽的绸缎装,让它们住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并搭好清凉的大床供它们休息,喂的是美味佳肴,谁也不准怠慢它们。

有一天,一匹马突然死了。楚王心疼极了,他命满朝文武百官向死马致哀,准备以高级的双层棺材装殓,象对待宫廷官员一样办丧事。大臣对此很是不解,马怎能和人比?劝楚王不要这样办。楚王极不满,下令道:“有谁再为葬马的事向我进谏,一律处死。”

文武官员再没有进谏的,只是不服气。优孟听了这事,竟直闯王宫,仰天大哭且声泪俱下。楚王见状便问:“优孟,为何如此大哭?”宫中官员也感莫名其妙。

优孟悲伤地说:“听说大王最心爱的马死了,我们楚国是如此大的国家?要什么有什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为大王最心爱的马办丧事,却这样简单,就与一般官员的礼节一样,太失我们楚国的面子了!况且有些官员还要取消葬礼,我很是失望。”楚王听了很高兴,便问:“依你的意思,应怎样办?”

优孟说:“应与葬国王的礼节一样,需用汉白玉雕刻内层棺材,用花纹精美的梓木做外层棺材,发动全城百姓挖坑堆土。并邀各国的使节前来送葬,让齐国、韩国的使节引幡招魂,赵国和魏国的使节护送。用整牛整羊来祭祠,再追封它个户侯的谥号。使天下所有的人都晓得楚王的马死了,我们的楚王把马看得比人重得多得多。”

优孟的一番话,使楚王如梦初醒道:“原来我犯下这样大的错!现在我该怎么办?”

优孟说:“对待这匹马应和其它牲畜一样,将它宰了,墩熟,让大家饱餐一顿,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葬礼。”

楚王接受了这一建议。

【阐释】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楚王一味地关心他的马,自然就怠慢了他的人民,一旦失去民心,国家的命运岂不危险。优孟的一席话,终使楚王如梦初醒,改正了其错误的做法。

公子锄救晋王

晋文公率军进攻卫国,在行军途中,突然发现一个人在大路上哈哈大笑。晋文公便停下车子问道:“你叫什么?为何在此大笑?”

“我叫公子锄。”那人停止大笑,一本正经地说,“刚才,我看见一个人送他的妻子回娘家,可半路上碰到一个漂亮的采桑女,就嘻皮笑脸地挑逗她,正待他拥抱采桑女,回头一看,正见到另一个男人向他的妻子嘻笑。”

晋文公听了猛然醒悟,立即掉头火速回师。还未到家,就接到北部边疆告急的消息。

【阐释】善于用兵的人,一定要懂得瞻前顾后,否则就将顾此失彼,贻误战机乃至失掉国土。

长孙后明大义魏征免劫难

唐太宗晚年时,逐渐改变了刚刚即位时那种虚心纳谏的开明作风,开始不愿听批评了。

有一天,大臣魏征向太宗进谏,言辞很激烈,说得太宗哑口无言,忿忿退朝。回到后宫,太宗还很生气,说要找个机会杀死魏征。皇后长孙氏听到后问起事情的原委。太宗气愤地讲了刚刚在朝廷里发生的事。长孙后又问,魏征忠言耿直,皇上为什么反而要杀他?太宗告诉长孙后,魏征越来越不象话,当众羞辱他,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留,让他下不来台。

长孙后是太宗的贤内助,深明大义,她常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子们进谏时,规劝太宗,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她早就发现皇上近两年来有点陶醉于歌舞升平,不愿接受反面意见,可皇上正在发怒,什么也听不进去,一说,可能还会火上浇油。长孙后琢磨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她立刻回到自己的寝宫,就象准备参加盛典一样,整整齐齐穿上朝服,重新来到太宗的寝宫,向太宗请安。太宗看到长孙后的这身打扮,觉得很奇怪,就问是什么原因。长孙后满脸堆笑,高兴地说是给陛下贺喜来了,太宗更加迷惑不解了。长孙后认真地说,她听说过“主明臣直”的说法。皇上英明了,大臣就会尽职尽忠,大臣们就会直言诤谏,尽心尽力。如果皇帝昏庸,他的周围只会有阿谀奉承之人。现在皇上英明,所以大臣魏征就敢直言不讳,当面指责皇上的错误。皇上身边有象魏征这样的忠臣保驾,为朝廷尽力,大唐的江山就会万年永驻,所以她要向皇上贺喜。唐太宗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后是在替魏征说情,暗示自己不虚心纳谏。他觉得皇后这样做,于国于己都有利,因此转怒为喜,要杀魏征的念头也烟消云散了。同时更加敬重皇后,虚心听取魏征的进谏。

【阐释】长孙后在不适宜直接说明;晴况的时候,利用含蓄的语句规劝皇上,取得了正面说服得不到的效果,为魏征免去了劫难,使大唐得以兴旺。

钱若水巧进谏救人一命

宋太宗年间有这样一个案子。招讨使李继隆与转运使卢之翰有仇,他总想陷害卢之翰,除掉他,以解自己心头之恨,于是就想了一个奸计。李继隆先给转运司发了一个公文说:“朝廷准备八月份出兵打仗,转运司迅速筹备粮草,以待军需。”转运司相当于现在军队的后勤部门,专门调拨粮草,接到公文后立刻派人调集粮草。筹措齐备不久,李继隆又来文说:“据占卜八月出师对国家不利,没有取胜的把握,故改在卦相好的十月出兵。”这样,转运司又把筹集到的粮草发散了出去。李继隆得知转运司手中没有粮草了,又发文说:“据探马来报,敌寇已经在搔扰边境,我军必须马上进兵,粮草等军需物资即刻装车运送。”转运司刚把粮草散出去,一时收不上来,做了难。李继隆乘机向皇上奏本,说:“转运使卢之翰失职,军需物资缺乏供应,延误了战机。”

宋太宗看了奏折大怒,当即命人带着他的命令骑快马去取三个转运使的脑袋。宰相吕端,枢密使柴禹锡见太宗如此大怒,都不敢替他们说话。这时,枢密副使钱若水站出来向太宗说:“陛下您先别生气,这件事还是先查一查到底是怎么回事,弄清事件的原委再做处理也不晚呀。”太宗正在气头上,也不理睬钱若水,一甩袖子怒冲冲回后宫去了。吕端和枢密使见此情景也都各自回家了,只有钱若水留在殿上不肯走。

太宗吃过饭,气稍微消了些,才想起几位大臣还在殿上不知怎么样了。于是派宦臣到殿上看还有谁在。内臣回来禀报说:“有一个细瘦的老者还没走。”太宗知道是钱若水,就出来责备他:“我把你从同州推官升到枢密副使,是因为看你为人贤德,办事得力。现在你不能为我办事,还留在这里干什么?”钱若水回答说:“圣上,假如我按照您的旨意办。诛杀了这三个人,宰相和枢密,因为我没有调查事情原委就处置人,要拿我问罪,就是问了死罪,我也在所不惜,因为我应当报答您对我的知遇之恩。可李继隆虽然作为皇亲有尊贵的地位,您如果只凭他的一道奏折,就诛杀三个转运使,您以什么理由向天下人解释呢?明君之举应该是把事实查清楚再做结论,如果他们罪不当赦,那时您下令杀他们,也好使天下信服。”太宗这时怒气已消,认为钱若水说得在理,同时也怕此事处理不当损害皇帝的名誉,于是又召吕端等人上殿商议此事,最后同意了钱若水的做法。调查以后得知三人确实没能按时供应粮草,但又另有原因,于是免除了二人的北罪、罢黜为行军副使。后来又了解到所谓敌人入侵之事根本没有,全是李继隆为害他人编造的。于是罢免了李继隆招词使的职务,改为秦州知州。

【阐释】钱若水很会进谏,他的话从宋太宗的利益出发,而丝毫不为自己考虑,这样容易让皇帝接受。他的话语巧妙地暗示太宗如果处理不好这件事,会被天下人耻笑,而皇帝为保全面子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避免了一起冤案。

臣智君明夺陈复陈

公元前598年,陈国夏征舒杀君主陈灵公,另立新君。南国霸主楚庄王兴师问罪,挥军直逼陈都,不仅杀了夏征舒,又将陈国纳入楚国版图,改称为楚县。楚王班师回朝,下属各国闻讯俱来朝贺,唯有大夫申叔时没有前来表态;楚王因此不悦,派人前去责问:夏征舒杀主,难道不该兴师问罪吗?申叔时求见楚王,当面陈述道:您听说过“蹊牛夺田”的故事吗?有一人为抄近路,牵着牛从别人田中走过,践踏了一些禾苗,田主一气之下将这人的牛夺去。大王若遇此事,您将如何来断?庄王随口应道:牵牛践田之人固然不对,而那田主夺人之牛也太过分了。若让我断,先斥责牵牛践田者,而后将牛还予他。申叔时话茬说:大王明断。以此理相推,夏征舒杀君有罪,但又立了薪主,大王讨其罪杀贼子矣,可又夺其地盘为我有,是否与夺牛者的性质相同呢楚王之顿悟:随后将陈国版图归交于陈。

【阐述】楚庄王夺陈复陈,固然与他的战略和胸怀有关,但更重要的,显然是申叔时直言进谏的效果。古时,君主具有绝对权威,臣下靠三寸不烂之舌,让君主改变主张,是件不容易的事。而申叔时不仅敢于言进谏,而且比喻贴切,策略得当。他用一个“蹊田夺牛”的故事,引得楚王回心转意,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深入浅出晓人以理

南宋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皇帝高宗召见刚从抗金前线返京的著名将领岳飞,谈话间问起岳飞近来是否得到什么好马,岳飞回答道:我以前曾有过两匹好马,尽管它们与众不同,胃口很大,每天要吃好几斗上等的豆子,饮十余斗水,还很挑剔,稍微有点不干净的食物就不吃不喝,可的确是本领非凡的良马。记得每次乘它们出去,刚开始出发时速度也就一般,可是越走越快,走到近100里时简直是在飞了。无论上午走出多少里路,到了下午仍可走200多里,到了目的地后,不出汗,不喘粗气,依然精力旺盛,不愧为任重而道远的好马哟,可惜现在它们已都不在了。如今我骑的这匹马,倒是没有特别之处,不计食物的好坏,什么草料都能吃,什么脏水都能喝,吃得也不多,一天也就几升,可是到了行军打仗的时候再看它,不等人坐稳就跑起来,跑上不到100里又没劲了,喘粗气,流大汗,双腿打颤,好象马上要累死了似的。这样的马是好喂养,也好调教,可是有什么大用处呢?不知陛下是否同意臣的这番议论。高宗会意地笑着说:我明白了你的意思,你的这番议论是说得好极了。原来岳飞早就想和高宗谈一谈如何选用、培养和爱惜人材的问题,只是没有适当的机会和方式,这次值皇帝问及马,便聪明地利用了比喻之法,恰当地阐述了这一问题,而高宗也迅速地理解了他的喻意。

房玄龄的遗言

公元648年,唐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在京城,病情加重,太宗亲自把他接到宫中,看到他病情有所好转,便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则忧心忡忡。房玄龄把儿子侗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蒙受皇上的隆恩,如今天下无事,只有东征高丽一事没有终止,大臣们都不敢劝谏,我明知不对而又不说,真是死有余辜啊!”于是他引用《老子》的话向太宗上表说:“知道满足,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遇到危险。陛下所建的功名威德也可以知足了,开拓疆土也应适可而止。而且陛下对将要判死刑的犯人,还要三番五次地复审,这不正是重视人的性命吗?假如高丽不遵守臣属的礼节,我们可以诛伐他们;假如他们侵扰老百姓,我们可以灭掉他们;假如他们已成为中原的祸患,我们可以除掉他们。而今这三条原因都没有,我们怎能驱使无罪的士卒往月口上送呢?希望陛下停止对高丽的征伐,给他们以悔过自新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远近归服。我活不长了,如果陛下能够记住将死者的哀鸣,死了也将不朽。”太宗也被房玄龄这种为国分忧的精神所感动了。

高允力劝文成帝

高允喜欢直言相谏,当朝廷内有什么事做得不对时,他就立即请求晋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和他一人商谈,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高允有时说话言词激烈,切中要害,文成帝听不进去,就命侍从把高允搀扶下去,但他始终对高允很好。他对下臣们说:“高允才是地地道道的忠君之臣。朕有了过失,他没有不当面批评的,甚至有些话,朕难以接受,但高允并不回避。朕由此知道了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却不知道,这难道不是忠心吗?”

公元458年,北魏高宗返回平城,兴建太华殿,在给事中郭善明的游说下,又要大肆修筑宫殿。高允劝谏说:“太祖时开始兴建城池街市,他是利用农闲时节,现在,永安前殿足够朝会时使用,宴请、歇息有西堂、温室也足够了,紫楼也足以用来登高远望。况且,既便要扩大建设工程,也应慢慢进行,不可仓猝行事。现在核算一下,要抽调民佚差役二万人,而羸老、病弱供应饭食的,又要增加一倍,如果一个农夫不种田,就会有人挨饿,现在动用四万人,这些劳力和费用是无法计算的。所以这正是您应慎重考虑的事。”文成帝接受了他的劝谏。

古弼选马

一次,魏太武帝命令古弼给那些狩猎的骑士们准备好一批肥壮的马匹,以供他们游乐。古弼却故意从马群中选了一些瘦马给了他们。

太武帝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说:“这个奴才,胆敢对我的话打折扣,回京后先把他斩了。”古弼手下的人都胆战心惊,并为古弼捏了一把汗。这时古弼却很从容,对他们说:“侍候君王的人,如果使君王在游戏玩乐时不愉快,这是小罪,但不作好抗击外来侵略的准备,这就是大罪过了。现在南北方面的敌人都虎视耽耽,想侵略我们的国土,这多么令人忧虑呀!我挑选肥壮的马充实军队,是为了保卫国家,如果说这是有罪的话,那么我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是圣明的君主,也一定会正确处理这些事。有罪的话,我一个人承担,你们不要害怕。”

太武帝听到了古弼的话,很受感动,他感慨地说:“这样的大臣,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呀!”

事后,太武帝不但没杀他,反而赐给他了一套官袍、两匹马、十头鹿。

又一次,太武帝去山北打猎,捕获了几千头麋鹿。太武帝下沼给尚书,让他派出五百辆车来运鹿。拿着诏书的传使刚走,太武帝便对左右将士说:“你们不如先用马来运送,古弼一定不会给我派这么多车。”说完就回宫了。刚走了一百多里,就收到了古弼的奏折。里面说:“今年秋天谷穗下垂且颜色过黄,桑麻大豆在田野里,被野猪野鹿偷吃,被飞鸟大雁啄食,再加上风吹雨打,这些粮食的损耗会相差三倍,所以乞请您允许推迟延缓运麋鹿,先把谷子尽快收割运送完。”太武帝看后说:“果然如我所料,他可真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呀!”

两小儿嘲孔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

【译文大意】孔子在东方游历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正在激烈地争辩着什么,就问他们为什么争辩。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而太阳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太阳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的时候象车上的伞盖那么大,而太阳中午的时候却象盘子和盂钵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东西看着小而近的东西看着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的时候感觉到清清凉凉的,而太阳中午的时候却象把手伸到热水中去一样感觉很热。这不是距离近的热而距离远的凉的道理吗?”孔子不能判定哪个小孩说的更有道理。两个小孩嘲笑他说:“谁说你懂得的东西很多呢?”

【阐释】在知识的海洋里,任何人都应时时有沧海一粟的感觉。能穷尽天下所有知识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三人行中就有我的老师。孔子的学问不为不大,但却被两个小孩给问住了,可见学无常师的道理多么深刻。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的知识在知识总量中所占比重是越来越小,而且越往后,这种比重的变化也就越明显,所以,如果没有一点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精神,就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

薛谭学歌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行,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棚,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腑卞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列子·汤问》)

【译文大意】秦国薛谭随秦青学唱歌,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唱歌本领,就自以为已经学完了,于是向秦青告辞准备回去。秦青也没有挽留他,反而绑区大道上为薛谭设宴饯行,宴中秦青打着拍节唱起悲调的歌,歌声使林木同振,宏亮得把行云都阻止住了。薛谭于是向秦青谢罪,要求重新回去学唱歌,一生都不再敢说回家。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以前韩娥往东方去,路上断了粮食,路过雍门的时候,卖歌求食。韩娥走了以后,她唱歌的余音绕梁三日不去。周围的人都以为韩娥还没有离去。过旅店的时候,被旅店的人污辱了,韩娥因此以长歌当哭。一里的人不分老幼,都相互悲愁痛哭,三天不吃东西。里人急忙去追赶韩娥。韩娥被请回来以后,又为一里之人曼声长歌,一里不分老幼都欢喜、跳跃、鼓掌、起舞,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忘记了以前的悲愁。于是一里之人赠送给她许多礼物送走了她。所以雍门的人到现在还善长以歌为哭,这是效仿韩娥的原故。

【阐释】学海无边,只有勤苦作舟才能达到彼岸。如果刚刚学到一点皮毛,粗窥门径就认为很了不起,那是永远也不会登堂入室。薛谭学歌于秦青,刚学到一点,就自以为是,贵在他能知错善改,否则将会遗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