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无限
17500100000002

第2章 生命的秘密运用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很多人忙于个人秘密而无暇顾及生命的秘密。个人秘密,即你实现自身愿望的秘密,它不同于生命的秘密。生命的秘密是宏观的,是对于群体的人而言的。

生命的秘密,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思想或性格观念,这种观念不会对你实现愿望有具体的帮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你的生活,引导你去认清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意义。

你是独一无二的造化

我不是迈克尔·乔丹,不是斯科蒂·皮蓬,更不是沙奎尔·奥尼尔,我就是我,请记住我的名字——阿伦·艾弗森。不管在哪里,不管在哪支球队,只要是在篮球场上,我就是我,我会一如既往的打好比赛,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场球。

——阿伦·艾弗森

每个人都必须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造化。

世界著名画家梵高的一幅油画,以千万美元以上的价格出售。当你读到这则消息时,心中难免会想:“到底什么东西,使画布上的油彩这么值钱?”首先,这显然是一幅很独特的油画。自从有油画以来,在所有已画过的几十亿幅油画之中,这是硕果仅存的一幅,这是梵高的亲笔画。它很罕见,所以价高。另外,梵高是一位天才,他的才能每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显然,那是因为他的才能受到肯定的缘故。

然后让我们想想你。自从有史以来,几十亿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但从来未曾有过,也将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你。你是地球上惟一的、不同的与独特的生物。这些特性赋予你极大的价值。请了解,即使像梵高这样的天才,也只是一个“人”而已。创造梵高的宇宙也同样创造了你,且从宇宙的眼光来看,你跟梵高或任何人一样的珍贵。除了具有罕见的才能外,梵高每一天都要提起画笔来发挥与磨炼他的才能。自从他出生以后,在每一行业中可能都有几百个“梵高”,可是他们永远没有提起过画笔而闯出一点名声。

让我们进一步追寻这种思想。由于你是惟一的存在,你有价值,所以应当接纳你以及你的才能,并且多使用它。请记住:上帝创造了你并给你才能,是要让你发挥而不是埋藏不用。

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正因为你独一无二的特性和能力,吸引力法则才能满足你的一切愿望。

当你开始按照自己心灵的感觉去生活、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事物时,你所要求的东西是同别人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各不相同。这可以说是吸引力法则的一种完美性。人们不会都想要宝马轿车,不会都爱上同一个人,不会都喜欢同一款衣服,更不会都想要同一种体验。所以,每个人都能从宇宙中得到自己希望的独特的东西。

蜚声世界影坛的意大利著名电影明星索菲亚·罗兰能够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超级影星,和她对自己独特性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当年,16岁的索菲亚·罗兰刚刚迈入电影业大门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很多摄影师都对她提出了否定的看法:索菲亚·罗兰鼻子太长,臀部太发达,无法把她拍得美丽动人。在众多人的一致反对声中,导演不得不与索菲亚·罗兰商量弥补缺陷的办法。

一天,导演把索菲亚·罗兰叫到办公室,以不容分辩的口吻对她说:“我刚才同摄影师开了个会,他们说的结果完全一样,那就是关于你的鼻子,你如果要在电影界做一番事业,那你的鼻子就要考虑作一番变动,还有你的臀部也该考虑一下减肥。”

索菲亚·罗兰充满自信地回答道:

“我当然懂得我的外形跟已经成名的那些女演员颇有不同。她们都相貌出众,五官端正,而我却不是这样。我的脸毛病太多,但这些毛病加在一起反而会更具魅力!如果我的鼻子上有一个肿块,我会毫不犹豫把它除掉。但是,说我的鼻子太长,那是毫无道理的。鼻子是脸的主要部分,它使脸具有特点。我喜欢我的鼻子和脸的本来样子。我的脸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非要长得和别人一样呢?至于我的臀部,不可否认,我的臀部确实有点发达,但那也是我的一部分。我要保持我的本色,我什么也不愿改变。”

导演被她这异乎寻常而又强烈的自信感染了。从这以后,他再也没有提及她的鼻子和臀部。后来,索菲亚·罗兰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就,成为了世界超级女影星。

索菲亚·罗兰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她坚持了自己的特有本色,这种独特性为她吸引来了独特的结果,使她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

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大自然独一无二的造化,你也会像索菲亚·罗兰一样,实现你独特的理想和目标。

思想的力量

你在思考的同时,它就在运作。你思想流动的时候,吸引力法则也在运作。当你想着过去,吸引力法则运作着;当你想着现在或未来,吸引力法则也在运作着。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你无法点击暂停或中止键,它和你的思想一样,永远都在运作着。

——丽莎·妮克丝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法国谚语

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

古希伯莱(大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50年间的古犹太人)的先知们对吸引力法则有着完美的认识,他们总能找到外部事物与内心思想之间的联系,他们认为一切成功与失败都与内在思想息息相关。

后来的著名军事家拿破仑也十分肯定思想的力量:“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再后来的大作家雨果更是直接指明:“思想就是力量。”他认为,人的思想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人们能够抵御武装的入侵,却阻挡不住思想的渗透。”

其实,分析所有事物的本原,我们也不难发现,大自然中既有的一切不过是思想的客观化形式。人类的所有成就首先来源于思想,然后在现实生活具体化才得以形成。

作家、发明家、建筑师,都是首先在头脑中构思自己的作品雏形,并且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修改,使之趋于完美和谐,然后再将它物化,将它以具体的、实质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

公元前213年,罗马的军队由玛尔凯路率领进犯阿基米德的国家叙拉古。这时,年已75岁的阿基米德,也倾尽全力投入反抗侵略的战斗。

罗马统帅玛尔凯路,接连攻下叙拉古的两座城池后,更加狂妄自大。他认为,只要用5天的准备时间,就可以攻陷国都叙拉古城。然而,他的如意算盘被阿基米德彻底打破了。

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许多攻击和防御的武器。当侵略军攻城时,他设计的投石机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他制造的铁爪式起重机,能将敌船提起并倒转,抛至大海深处。传说他还率领叙拉古人民制作了一面大凹镜,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敌船上,使战船焚烧起来。罗马士兵在这频频的打击中已经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一见到有绳索或木头从城里扔出,他们就惊呼“阿基米德来了”,随之抱头鼠窜。

罗马军队被阻于城外达3年之久。最终,于公元前212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此时,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用脚践踏他所画的图形,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残暴的士兵哪肯听从,只见他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便就此陨落了。

吸引力法则正是这样一个物化的过程。阿基米德制造的一系列攻击和防御器械,都是他思想的产物。这些器械帮助他一再击退侵略军的进攻,由此,他头脑中思想的伟大力量也得到了现实的体现。尤其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思想还沉浸在学术研究中,以至于完全忽视了正在面临的生死危机。可以说,阿基米德伟大的一生,正是由他伟大的思想支配的。

阿基米德的故事再一次印证,思想就是力量。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世界上的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而想得到,早晚能够做得到。脑子里有什么理论,眼睛里有什么事物,然后才有什么样的行动。意识的作用不可低估,能很多时候超过物质的力量。

比如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的荷塘,从它旁边走过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但只有朱自清能写出那篇美轮美奂的《荷塘月色》,自问世以来,即被选入中学教材,娱目养神,滋润了多少年轻人的情感。再如,在地球上生活的人,谁没有见过月亮,但只有苏东坡的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千古名篇,脍炙人口,让人思接千载,心旌摇荡,问天问月,思悟人生真谛。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与物质无关,它是意识的作用,更是思想的作用。

做思想的主人

你要觉察到你的思想,慎重选择你的思想,并从中获得快乐。因为你就是自己生命的杰作,你就是你生命的米开朗琪罗,雕刻的大卫像正是你自己。

——乔·维泰勒

思想的启发使人类摆脱了奴役,进入了自由王国。

——爱献生(作家、思想家、诗人)

认识到思想的力量之后,你还必须学会觉察你的思想,主导你的思想。

因为在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下,你会不自觉地将你思维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吸引到你的身边,不管这些思想是你有意识产生的,还是无意识产生的;是对你有利的,还是对你不利的。

如果你让思想放任自流,它就会像失去控制的帆船一样,将你带到你已走过的地方,或任何你未曾走过的地方。这些失去控制的思想,都是在创造、决定着你的未来。所以,你必须对它们有所控制,那是你的一切力量之所在,你向宇宙发出的“要求”必须通过它们才能实现。

首先,不管你是思考还是感觉,不管你是说话还是行动,也不管你的生活中将要发生怎样的事情,你都应该毫无疑问地拥有这样一种至高无上的想法——你在万事万物之上,你比任何其他事物都要优越,你拥有控制一切事物的力量。

然后,你再在所有思维、行动和意识中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有目的地指导你的思维,做你自己的经历的创造者,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思想的主人,才能指挥你所拥有的力量在现实中完成你的目标。那些能主导自己思想的人,往往很富有,他们依靠思想的力量得到了足够的财富,轻松地跻身富人之列。在这一点上,他们无疑是很成功的。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既然要成为自己的思想家,就不能被动的思想,而要主动地思索。我们在阅读一个人的作品时,往往会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找到此前某个人的思想的影子,据此,我们就会分析出他们受到了某个人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任何权威有一种批判的精神,更要对任何人说的话进行自我思索。

思想是人类思维世界的伟大活动。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是平等的,我们要摒弃思想上的殖民地,拒绝做思想的奴隶;我们还要学会思考,学会批判和辩证地全面认识问题的实质。

从前在夏威夷有一对双胞胎王子,有一天,国王想为儿子娶媳妇,便问大王子喜欢什么样的女子。王子回答:“我喜欢瘦的女孩子。”年轻的女性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不由得产生了这种想法:如果顺利的话,或许能攀上枝头做凤凰。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开始减肥。

不知不觉,岛上几乎没有胖的女性了。不仅如此,因为女孩子一碰面就竞相比较谁更苗条,甚至出现了饿死的情况。

但后来事情的变化急转直下,大王子因为生病一下子就过世了,国王仓促决定由小王子来继承王位。这时,他又想为小王子娶媳妇,便问他同样的问题。

小王子说:“比起这样的女孩子,我比较喜欢丰满的女性。”

知道消息后,岛上的年轻女性们又开始大吃大喝以求增肥,不知不觉间,岛上几乎没有瘦的女性了。岛上的食物被吃得乱七八糟,为预防饥荒而储存的粮食也所剩无几。可谁知,最后王子所选的新娘,却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性。王子的理由是:“如果是不瘦不胖的女性,不必担心她会饿死,永远都能保持健康。”

可见,如果一个人只是盲目地去迎合别人,被错误的思想主导,是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做自己思想的主人,成自己想成为的人是作为一个自由人成就自己、实现梦想的关键所在,否则,就会成为自己思想的傀儡,行尸走兽般的履行所谓明明之中,上天注定的安排,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一旦你开始了解并真正主宰自己的思想时,你就会完全明白,你就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你实现任何愿望的自由和所有力量都源于你头脑中的思想。

做喜欢做的事

当我和小狗亲热时,我会感到很开心;当我观察鱼缸中的金鱼时,我会感到很惬意;当我步入清晨的公园时,我会感到很舒畅。我喜欢做这样的事情,也尽量使自己持续地处在这种快乐的状态中。然后,我只需去想象我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就会出现在我眼前。

——杰克·坎费尔德

吸引力法则的出发点是想象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是你想要的,所以你才会喜欢,才会乐意去想象,去感觉,去实现。成功运用吸引力法则,就是要持续这种喜欢的状态,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

什么是你喜欢做的事情呢?这就要问你自己的感觉了。如果散步能使你感到开心,那就做吧!如果和那个漂亮女孩聊几句能使你感到快乐,那就去做吧!如果吃一块奶油香味的巧克力能使你感到心满意足,那就去做吧。

如果你找到了真正能使自己开心的事情,并对这个事情付诸行动之后,大量能使你感到快乐的人、事物、情境就会在吸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你聚集过来,并渗透到你的思想和生命中。因为你散发出的是开心和快乐,得到的也必然是开心和快乐。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使自己开心,在持续保持开心的这种良好状态中,你的“要求”便被吸引而来。正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努力,才更容易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每个人都怀揣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符合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令自己感到身心愉快的工作这一梦想。没有人可以剥夺别人做自己喜爱的工作的权利,也不应该强迫别人去做这样的工作。如果明确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或符合自己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工作,就应该努力地坚持做下去。

《罗米欧与朱丽叶》这部爱情悲剧的作者——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为人类留下了37部戏剧,其中至少有15部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300多年来,莎士比亚的戏剧一直被人们传诵着、排演着,他成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如果你问我莎士比亚何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因为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1564年,莎士比亚诞生在英格兰中部美丽的埃文河畔,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个精明、能干的商人。

7岁的时候,父亲把威廉送到一所文法学校去上学,可他却不用功,老是被老师用教鞭提醒着去读书。他不喜欢那些古板的祈祷文,他喜欢阅读古罗马作家用拉丁文写的历史故事,喜欢一个人在郊外的田野里漫游,听秋虫鸣叫。尤其是每年的五月节,热闹非凡,戏剧班子从伦敦来到小城斯特拉福举行各种表演,这是一年中威廉最快乐的日子。他每场演出必到,戏剧班子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痴迷地观看着每一场精彩的演出,直到戏班离开斯特拉福城为止。

14岁,威廉离开了学校,来到父亲的铺子里帮工。但是,他对织手套、收购羊毛等工作并不感兴趣,仍然迷恋着戏班子和戏剧。几年以后,威廉结婚了,随之而来的是沉重的生活压力。莎士比亚决定到伦敦去闯一闯。在伦敦,他几乎什么活计都干:写歌词、替人家购物、在码头做搬运工……但这些仍然不是莎士比亚所喜欢的,他最向往的还是剧场。

每逢泰晤士河边的几家剧场的演出季节,莎士比亚都会看着剧场上空飘扬的五颜六色的旗帜,心想:我一定要让我写的剧本在这里上演!

后来,他在一家剧院找到一份替客人看管衣帽,照料有钱的观众上下马车,还在后台打杂的工作,从此,一有空闲,他就躲在后台静静地观看演员们的排练。这里,成了他的戏剧学校。就是在后台这个地方,孕育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戏剧大师。

莎士比亚不仅看戏,还自己练着写戏。夜里,剧场散了以后,莎士比亚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在昏暗的烛光下写起来。廉价的包装纸成了他记录灵感的最好稿纸。1592年新年,对于莎士比亚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他的剧本《亨利六世》在伦敦最大的三家剧场之一——玫瑰剧场上演。莎士比亚一炮打响了,《亨利六世》的卖座收入竟达到整个演出季节的高峰,剧场老板看中了他,与他签订了提供剧本的长期合同。

莎士比亚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他的作品在英国一次又一次地引起轰动,就连女王也对他大加赞赏,决定授予他爵士称号和族徽。族徽在当时是一种极高的奖赏,上面刻着长枪,老鹰、头盔和一句“并非无权”的名言。但是,莎士比亚并没有自我满足,他开始向自己挑战,决心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很快《理查三世》、《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相继上演。悲剧《哈姆雷特》的轰动效应,更使莎士比亚登上了艺术的顶峰。

虽然莎士比亚赚了许多钱,但他仍然喜爱戏剧,迷恋戏剧。他把国王的赏赐和自己所赚的钱集中起来,投资建造了著名的环球剧场,而没有用来经商,做别的生意。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一生是为戏剧而活着的。

如果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做上了自己不喜欢的经商职业,即使他付出再大的努力和再多的劳动,也不会超过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对于他不喜欢的职业,他会有耐心和热情去奋斗吗?

正因为莎士比亚从小就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后又得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戏剧创作,才使他有极大的热忱和非凡的创造力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艺术财富。

吸引力法则认为,当一个人正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莎士比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择的自由和权力

每个人都面临三个选择:通天之路、平庸之路、堕落之路。高贵的灵魂自然选择的是通天之路,卑微的灵魂走的自然是堕落之路,而介于这两者之间,还飘荡游弋着许多平庸者,高贵,平庸,卑微,是否已成定局?非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每个人自己决定了其灵魂应走之路。

——约翰·奥森罕(作家、思想家)

人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从不断选择中度过的。

每天清晨,当我们睁开双眼,就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要不要睁开眼睛?要不要醒过来?要不要再赖会儿床?都是每天必做的简单选择。而什么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是值得做的?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则是我们不断思考和选择的复杂问题。

选择是一种自由。欧洲一位启蒙思想家说:“不要放弃你选择的权力,因为那等于放弃你的自由。”在政治上,你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人为代表,这是你的自由。在宗教上,你可以自主决定你的信仰,这也是你的自由。人们的自由,其实就是在不受外力干扰情况下的选择。

很多人也许并未意识到,当他们走进一家鞋店的时候,他们可以买一双黑色的鞋,也可以买一双棕色的;当他们走进一家服装店的时候,他们可以买一件浅色的外套,也可买一件深色的;当他们打开收音机的时候,可以把旋钮调到这个台,也可以把旋钮调到那个台;当他们走进一家冰淇淋店的时候,可以买一个巧克力脆皮,也可以买一杯菠萝汽水;当他们想去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去一个附近的电影院,也可以去城里闹市区的电影院。是的,千真万确的就是这样。

选择也是一种权力。当你要度假的时候,如果你选择了去海滨而不是去爬山,你就做出了选择。如果你要买一辆小汽车,你可以选择买某个特殊牌子的车,也可以选择买另一个制造厂的车。换句话说,一个人所掌握的最大的力量就是:选择的权力。

现在再回到吸引力法则上。吸引力在发挥作用时,积极的会吸引积极的,消极的会吸引消极的,这就要求你必须作出选择,是告别消极还是向积极靠拢?

同样,关于吸引力这个秘密本身,你也有选择的权力和自由,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思想。

你已经明确地知道了这个秘密,至于是否相信这个秘密,如何运用这个秘密,你完全拥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如果你感觉这个法则很棒,那么接下来你可以选择接受它、运用它;如果你感觉这个法则并不太理想,你就可以放下它,去寻找那些能让你感到满意、感到美好的东西。你不必因为不十分信服这个法则而心怀不安,若有所失,你要相信你的选择总是对的,因为选择美好,持续地感觉美好,也正是吸引力法则的要求。

生命的旅途上布满十字路口,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会到达终点?我们如何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取决于我们在作出选择时的一种心理感觉。

最近,老国王一直在为寻找接班人而苦恼。他非常看重自己的儿子哈里,但是不知道哈里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份重任。于是,老国王召集众多臣子,向他们询问他们眼中的哈里都有什么坏毛病。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他还不够成熟,恐怕不能挑起这个担子”,“哈里王子似乎还缺少些成为王者的魄力”,“哈里的经验太少了”……老国王很沮丧,因为他听到了哈里这么多的缺点。

一位老神父看到老国王郁郁寡欢,便询问出了什么事情,老国王便把当天的事情说了出来。听完之后,老神父笑着说:“原来是这样。不过我有一个好办法,你可以去试一试。”

第二天,老国王又召来了那些臣子。这一次,老国王让他们列举哈里身上都有哪些优点。大家又热烈的讨论开了,“哈里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小王子很能和人打成一片呢”,“他还很懂得钻研”……

老国王很高兴,不久便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而哈里继承王位之后,也向众人证明了自己不凡的能力。

看完这个故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选择有时看起来的确很艰难,因为任何事情都像一枚硬币,都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实难抉择。人们很多时候由于过分关注事物的负面而变得不快乐,他们苦恼,挑剔,埋怨。其实,如果你理解了吸引力法则的奥秘,你就会自由的、轻松的作出任何选择。

在选择时,你一定要感觉美好。当你用一种积极、豁达的态度看待,它就会变得很美好;而用消极、过分苛求的态度对待,它似乎就变得很差了。同一个事物,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千差万别。对待一个人更是如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能多看一些别人的长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便会更和谐、愉快;如果用一种狭隘的思想对待他人,那么心中积郁的永远是愤懑和敌视。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选择美的一面,感觉美的一面,你的选择就是成功的。

保持年轻的心态

当青春的光彩渐渐消逝,永不衰老的内在个性却在一个人的脸上和眼睛上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好像是在同一地方久住了的结果。

——泰戈尔(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生命从出生开始,就不可抗拒地逐步走向衰老,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违背。但身体的健康、身心的自由和精力的充沛,不必在35岁或40岁就宣告结束,也不必在60岁或几十岁时完全停止,因为人的年龄除了生理年龄,更重要的是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心理思维。

随着年龄的与日俱增,人应该有更加宽广的判断力和更加成熟的智慧。人的思维不应变得迟钝或是失去创造力,而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自己的面前有一幅更加强壮的形象——年轻的活力和饱满的精神。正如一首赞美诗所说:“就像艺术一样,你的生命不应该有尽头。”不管你的年龄有多大,都没有必要呆在壁炉旁的角落里‘养老’。岁月带给你的应该是智慧和健康,而不是衰老。

还有一个哲人说:“忘老则老不到,好乐则乐常来。”这句话也很有道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机能对人体各个器官有着极其微妙的作用,它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俗话说,“人老心先老”,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辨证关系。延缓生理的衰老,就是要从心理消除衰老,就是在思维上“忘老”。

你可以在30岁的时候老去,也可以在90岁的时候依然年轻有活力,这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思维。

如果你希望自己年轻,那么从现在开始就感觉年轻吧。找一张你年轻时候的照片,放在卧室的桌子上,然后在每天睡觉、起床时想象你年轻的样子。在你的思维中,将照片中的你想成现在的你。持续下去,年轻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喜爱小孩,把小孩看作“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冰心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为小朋友们写作,热情呼唤和讴歌童心、母爱和自然,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散发着童稚的清新与甜美。她永远是孩子们的朋友,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无论是写《寄小读者》时的姐姐身份,还是写《三寄小读者》时的奶奶身份,都始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冰心80岁时还给孩子们写信,发出“生命从80岁开始”的心声。

她说:“我是‘天真’到了不知耄耋的地步!60年中,我已收到了小读者们大量的来信,热情的回响,使我永远觉得年轻!”孩子们成为冰心的感情寄托,成为她与疾病斗争、保持良好情绪的精神支柱。

冰心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期是年过八旬之后。对此,巴金老人不禁这样称赞道:“您(指冰心)是那么坦率,那么纯真,那么坚定,那么勇敢,更难得是那么年轻。思想不老的人永远年轻。您就是这样的人。”

冰心老人一生喜爱红玫瑰。老人逝世时,前来告别的亲朋好友,甚至一些领导都拿着玫瑰来吊唁。那红扑扑的玫瑰正代表着冰心那颗永远火热和年轻的心。

冰心老人之所以能享高寿,与她赤诚的童心、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笔耕密不可分。她精神不老、健康长寿、诗文长青的主要秘诀就是她永远年轻的心态。

年轻的心态是一种内心的愉悦,是情感的慰藉,是精神的支撑。拥有青春快乐的心态,就会紧紧地盯住今天,紧紧地抓住现在,心里就会坦然,用豁达去战胜狭隘;就会用一种积极的姿态去审视和拥抱人生,不会埋怨什么,后悔什么,让心胸如大海般宽广,用宽容的心去对待世间的人和事,让浮躁的心灵归于平静,回归自然;就不会因为风雨而错过彩虹,因为见不到太阳而失去星星,即使置身于阴暗的洞窟,也能使自己活出阳光的滋味来。

享受生命

享受你的生命吧。生命与生俱来就是不平凡的,对任何人来说,它都是一趟精彩的旅程。现在就去享受它。

——鲍勃·普科特

生命是最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很少有人认真想过,该如何去享受这弥足珍贵的生命。很多人一生为名利、金钱、情感……而殚精竭虑,最后却只能如此慨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

其实,人生来就是为了享受生命的。你可以这样假想:上帝创造人类的那一天,就是觉得他创造的这个世界美丽而又单调,那么多的果蔬食粮,那么美的河流山川,应该造一些跟他自己一样智慧的人去享用它,主宰它,于是有了伏羲女娲,有了亚当夏娃,有了祖先,也有了我们,有了生生不息的创造与繁衍,也有了纷繁复杂的悲欢世界……

然而,很多人却背离了上帝的初衷,变得提不起放不下,为享受而享受,把占有当作享受的终极目的,以为上帝让我们享受就是独占,独占物质,独占自然,独占虚荣,独占所有的好,把所有的坏留给别人。于是,有人为了拥有财富而目不斜视;有人在获得金钱的同时丧失廉耻与自尊;有人会因既不富也不贵而倍感无奈和凄苦……

为什么我们不能真正的享受生命呢?

当你充分享受生命时,你就会真正的快乐起来,你的内心就会产生无穷的幸福感,你就处于一种持续感觉美好的状态中。这时,吸引力法则再一次在你身上得到体现。你会很兴奋地与你所爱的人分享你的生命。你感到高兴的事、你的热情、你的幸福感,都会具备前所未有的感染力。你会生活在与常人不同的现实中,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对此,很多人都会看着你,不解地问道:“你到底做了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事?”惟一不同的就是,你在生命中运用了这个秘密。

湛蓝的天空挂着几朵白云,海面风平浪静。时间还是上午,一个老渔夫悠闲地坐在海边,一边抽烟,一边凝视着大海,身旁是他的渔船。他看起来满足而自在,心中了无牵挂。

这时,一个大富翁走了过来。

富翁:“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坐在这里抽烟啊?”

老渔夫:“这么好的天气,为什么不坐下来抽烟?”

富翁:“这么好的天气,你不能坐下抽烟!”

老渔夫:“那我该干什么呢?”

富翁:“你应该抓紧时间出海打鱼。”

老渔夫:“我已经一大早出海回来了,打的鱼足够好几天的生活了。”

富翁:“那你也该抓紧时间再多出去几次,打更多的鱼。”

老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每天如此。”

老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你用赚来的钱,买一艘新船,租出去。”

老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赚很多的钱,买更多的船,赚更多钱………”

老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你成功了,你就可以悠闲地坐在海边,抽一袋烟,享受人生!”

老渔夫:“你看我现在在做什么呢?”

富翁:……

这是一个充满禅意的故事。在这个高速竞争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功名利禄,用辛苦和烦恼替换了一天天美好的光阴,就这样,为了享乐,苦了一生;为了休息,忙了一生。其实,生命绝不该如此虚度浪费,而应充分享受。

享受生命,就是懂得如何追求,如何拥有,如何珍惜,如何放弃;享受就是去体验,去感悟,去寻找,去打拼。我们的生命宝贵而又短暂,要牢记: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就在今天,使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把自己摇醒,培养一种嗜好,让热忱的风儿扫掠过你,以高昂的兴致来享受今天。

现在就去感觉美好,现在就去享受生命。

名人链接

——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其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一生为黑人带来了福音,他用自己不屈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尊严和秘密。他运用吸引力法则对自己的生命和同类人的生命作出了积极的改变。

马丁·路德·金,1929年1月15日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师。他从母亲那里学会了怎样去爱、同情和理解他人;从父亲那里学到了果敢、坚强、率直和坦诚。但他在黑人区生活,也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作为黑人的痛苦。

15岁时,聪颖好学的金以优异成绩进入摩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尽管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很快,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使它登上了“自由世界”盟主的交椅,可国内黑人却仍在经济和政治上备受歧视与压迫。面对丑恶的现实,金立志为争取社会平等与正义而成为了一名牧师。他先后就读于克拉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到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得克斯基督教浸礼会教堂作牧师。

大学期间,金潜心研究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法国哲学家勒努维埃的人格主义、爱尔兰哲学家伯克利的道德理想主义。他阅读柏拉图、卢梭的著作,潜心钻研过尼采的“超人”哲学和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他并非简单地、机械地接受这些思想家的观念,而是把它们作为可以播种自己信念的沃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理论基础。

金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不论男人女人、黑人白人、老人小孩和智者愚者,也不管人的爱好、资历和财产是否相同,都是能够思维的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该受到尊重。金主张公正无私的爱、普遍的爱,爱一切人,甚至要爱敌人。“敌人不爱你,因为敌人不懂得什么是爱;我们爱敌人,是对一切人的救赎性的善良态度。”信仰人的尊严和价值、基督教的普遍仁爱、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精神,构成了金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准则。

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因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而被蒙哥马利市当地警员以违反公共汽车座位隔离条令为由逮捕。金立即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全城5万名黑人拒乘公共汽车385天,最终迫使最高法院宣布在交通工具上实施种族隔离为非法。这是美国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斗争胜利,从而揭开了持续10余年的民权运动的序幕。这次成功也使金锻炼成为民权运动的领袖。

此后,金竭力主张运用非暴力的方式为黑人争取权益。他认为,只要一个国家的立国理念是人道的、自由的,即使由于历史的原因还存在许多暗角,人们对平等、正义的诉求也迟早会取得胜利。

1960年1月31日,一个黑人大学生到一家连锁店买酒遭到拒绝,理由是“我们不为黑人服务”。金于是发起“入座运动”,具体做法是,平静地进入任何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得不到就不离开。不到两个月,运动席卷了美国南部50多座城市。参加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服装整洁,头发一丝不苟,以最有尊严的目光请求服务。纵使遇到嘲弄、侮辱,依旧不卑不亢,得不到服务,就坐下来读书。许多人在运动中被捕,但马丁路德金早已发出号召——“填满监狱”。

1963年8月,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率领20多万名黑人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8月28日,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发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正义呼声。迫于巨大的压力,美国总统约翰逊于1964年签署了民权法案。同年,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支持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清洁工人罢工斗争中被种族主义分子暗杀,年仅39岁。他的遇害引发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人抗暴斗争浪潮,席卷全美125个城市。

1986年,美国政府将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金的诞辰)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1987年,他的诞生日被联合国定为纪念日。